三國時期的幾位怪才,東吳無一人上榜

2020-12-17 歷史古今看

三國時期,天下動蕩不安,於是各地英雄紛紛揭竿而起,最終三分天下。這篇文章介紹的是擁有經世之才的六位「天才」,民間傳聞得一人可得天下,這六人在亂世之中力挽狂瀾,為各自的主公建功立業。

1.姜維(蜀國)

字伯約,蜀國大將軍。

諸葛亮北伐之時,姜維被太守懷疑,一怒之下轉投蜀國,諸葛亮深感姜維是一匹千裡馬,所以重用姜維。諸葛亮去世後,姜維開始脫穎而出,獨掌軍權,帶領蜀國軍隊繼續北伐,功成名就,深受世人的愛戴。

2.龐統(蜀國)

字士元,號鳳雛,劉備的重要謀士,與諸葛亮同拜為中郎將。與劉備一同入川,每當 劉備猶豫不決之時,龐統總會獻上,上中下三條計策,供劉備選擇。有了龐統的計謀,劉備總是能所向披靡。龐統死後追封為關內侯,諡曰靖侯。

3.郭嘉(魏國)

字奉孝,原為袁紹部下,後轉投曹操,成為了曹操的幕僚,為曹操統一北方立下不世之功,封洧陽亭侯。諡曰貞侯。

史書上稱他「才策謀略,世之奇士」。被後人稱讚為「鬼才。」

4.司馬懿(魏國)

字仲達,司馬懿此人為魏國效勞40餘年,擁有著許多戰功,連曹操都很忌憚他。

最重要的是司馬懿很能隱忍,為了躲避曹爽的排擠,淪為太傅也不吭聲,後來司馬懿趁曹爽陪曹芳離開洛陽祭祖,趁機發起兵變控制洛陽,從此魏國落入司馬家之手。司馬炎稱帝後,追尊司馬懿為「宣皇帝」。

5.諸葛亮(蜀國)

字孔明,號臥龍,蜀國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文學家、書法家、發明家。諸葛亮的代表作是《出師表》,而且諸葛亮發明了曾發明了木牛流馬、孔明燈還有諸葛連弩,威力驚人!諸葛亮的一聲只能用「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來表達,諸葛亮是中國忠義與智慧的代表。

6.賈詡

字文和,先是董卓的部將,後成為張繡的幕僚,張繡用他的計謀打敗了曹操兩次,官渡之戰前,他力主投降曹操,不可降於袁紹,於是張繡聽從了賈詡的意見,歸降曹操。

縱觀賈詡一生,雖然成績不多,但是每個成績都可以轟動世間,如離間馬韓、支持曹丕,最後位列三公,一生從未有過敗績,且與諸葛亮一樣為了國家鞠躬盡瘁。

六位三國的「天才」,得一人可得天下,卻都不如最後一位,那麼大家喜歡賈詡還是喜歡諸葛亮呢

相關焦點

  • 盤點三國時期的「東吳三傑」,有一人雖勸過孫權投降,但能力很強
    在三國時期,要說哪個勢力最沒存在感,當然還是東吳政權了,存在感甚至還不如早期的袁紹政權和呂布政權;但如果因此而小看東吳政權的話,必定要吃大虧,比如關羽和劉備。其實東吳政權雖然存在感略低,但實力卻是不弱,是當時僅次於曹魏的一大勢力,數次讓曹操和劉備吃虧;而奠定東吳政權基業的是誰呢?
  • 三國時期東吳四個名門之後,赫赫有名,號稱「東吳四友」!
    在漢末三國時期,很多諸侯和文臣武將,基本上都來自於世家大族,也即出自名門之後。比如袁紹和袁術,出自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再比如曹操手下的荀彧、荀攸,出身潁川荀氏,是荀子之後。與此相對應的是,就東吳來說,「東吳四友」就是名門之後的典型。
  • 三國時期,東吳有四位「右將軍」,其中一位擒獲關羽!
    在漢末三國時期,不少武將甚至諸侯就曾被封為右將軍,比如張郃、樂進、徐晃、張飛等人,就曾擔任右將軍一職。而就筆者今天要說的東吳,歷史上共有四位右將軍,其中一位更是在偷襲荊州時擒獲關羽、關平父子。一、步騭步騭(?-247年),字子山。臨淮郡淮陰縣(今江蘇淮陰西北)人。三國時期孫吳重臣。
  • 三國時期東吳人才輩出,怪不得三分天下有其一
    漢末三國時期的中國戰事不斷,想要成就一番霸業人才絕對是很關鍵的。魏蜀吳三分天下的時候,東吳的孫權在江東成為霸主。縱觀孫權從繼位到後來稱帝,他手下的人才濟濟,這才是他能稱霸的原因。就拿東吳最高軍事統帥來說吧,孫權在位的時候一連換了好幾個,但各個都不白給,沒有他們就沒有後來強盛的東吳政權。孫權年紀輕輕便因為哥哥早死繼承了父兄的基業,這時候他手下的人才班底基本都是他的哥哥孫策留給他的。比如說周瑜。周瑜最大的貢獻莫過於赤壁之戰。在真實的歷史之中,赤壁之戰的最大功臣是周瑜,他打敗了南下攻打東吳的曹軍,讓曹操不敢再輕易南下攻打東吳。
  • 三國時期,東吳共有四位前將軍,後面兩人都背叛了吳國!
    在漢末三國時期,不少著名的武將就被封為前將軍,比如劉備於公元219年進位漢中王的時候,就將關羽冊封為前將軍,這也是關羽最高的官職了。而就筆者今天要說的東吳,歷史上共有四位前將軍,並且後面兩人都背叛了吳國!
  • 三國時代的東吳,隱藏著八位絕世人物
    提到三國幾乎所有人都會想到連續幾十年的武將PK、謀士獻計、政客政權,今天小編就和各位看官分享下三國時代關於文化方面的冷門知識。既然要講冷門,那便從三國時代人氣和魏蜀兩國較低的東吳說起吧!東吳雖然在《三國演義》裡描述篇幅不如魏國、蜀國多,但是歷史上的東吳可算是「文體兩開花「,多年的軍事戰爭並沒有影響到江南地區文化藝術的發展。下面小編就要隆重介紹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吳中八絕「,這八位人物可了不得,在書法、繪畫、佔卜、棋藝、風水等專業領域可算行業開山鼻祖級的大神。
  • 三國時期,四位大臣出自今開封市一帶,其中一位是東吳丞相!
    開封市是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迄今已有4100餘年的建城史和建都史,先後有夏朝,戰國時期的魏國,五代時期的後梁、後晉、後漢、後周,宋朝,金朝等在此定都,素有八朝古都之稱,孕育了上承漢唐、下啟明清、影響深遠的「宋文化」。在漢末三國時期,今河南省開封市一帶地處中原之地,同樣出了不少人才。彼時,四位大臣出自今開封市一帶,其中一位是東吳丞相!
  • 吳國最勇猛的5大名將,一人救過孫權2次,一人經歷了整個三國時期
    大家在看《三國演義》的時候,經常會聽到蜀漢五虎上將,這五人皆有萬夫不當之勇,其次便是曹操手下的五子良將等,看起來東吳集團內部並沒有多少名將。後來關羽在鎮守荊州的時候,更是認為東吳皆是鼠輩,更加深了後世對東吳無將才的印象,然而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 三國名氣最大的六位前將軍:東吳一人,蜀漢兩人,曹魏三人!
    前將軍,古代武將官職,始於戰國時期。對於前將軍來說,地位僅次於上卿,職務上包含了護衛京師,駐守邊境等範圍。按照東漢時期的官制,左將軍在武將中僅次於大司馬、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等官職,也即是一個中等偏上的武將官職。在漢末三國時期,不少著名的武將就被封為前將軍。
  • 三國時期,四位將領出自今阜陽市一帶,全都為東吳效力!
    在漢末三國時期,今安徽省阜陽市一帶雖然屬於曹魏的疆域,但是,就該地區誕生的幾位將領,則全都為東吳效力。那麼,問題來了,這幾位將領分別是誰呢? 漢末至三國時期吳國重臣。呂範年輕時為汝南縣吏,後避難壽春,結識孫策。此後隨孫策、孫權徵伐四方,對穩固孫氏在江東的佔據做出了傑出的貢獻,孫權將其比之於東漢開國元勳吳漢。吳國建立後,呂範累官至前將軍、假節、揚州牧,封南昌侯。黃武七年(228年),呂範被拜為大司馬,未得授官,便已病逝。孫權悲痛不已,遣使贈其大司馬印綬。孫權還都建業後,以太牢禮祭祀呂範,這體現出呂範在孫權心目中的地位非常高。
  • 東吳,由著孫氏一族創立,在三國時期有著什麼樣的意義
    導讀:東吳,由著孫氏一族創立,在三國時期有著什麼樣的意義東吳,也就是指孫吳,是孫堅孫策孫權父子三人創下的一片江山。其中是孫堅留下的底蘊,孫策打下的大片江山,孫權將其帶到的巔峰。但是東吳一直是個很奇怪的存在,他仿佛永遠不是最有佔便宜的一方,但是他也永遠不會是吃虧的那一方,換句話說,他永遠不是最弱的一方,但也絕對不是最強的一方。
  • 三國時期,東吳實力遠超蜀國,為何不北伐
    三國時期,東吳實力遠超蜀國,為何不北伐 2020-12-10 16:19
  • 三國東吳四位大都督實力排名,到底誰最厲害
    三國時期,曹、劉,孫三大陣營,除了曹操、劉備,孫權這三位絕對主角以外,每個陣營中都還有著許多的代表人物。 而孫權手底下,最拿得出手的,顯然就是四大都督了,都是功勳卓著,為鞏固孫吳政權立下汗馬功勞,每個人都可以稱得上是一代人傑。
  • 湖南省常德籍三國四大名人:常德市一人,漢壽縣三人
    湖南省常德市籍三國名人共有四位,其中,蜀漢集團中有一人,東吳集團有二人,還有一人先後效力於蜀漢與東吳兩大集團,曹魏集團中未發現常德市籍官員的記載。按照地域劃分,常德市一人,漢壽縣三人。第一位:廖立。廖立是蜀漢集團中的常德市籍官員。
  • 三國時期的東吳名將陸遜,就是一個善於隱藏實力的高手
    三國時期的東吳名將陸遜,就是一個善於隱藏實力的高手 藏好底牌,讓它成為致勝絕招。藏好自己的底牌,目的在於使對方沒有防備之心,讓對方忽略你。等到真正較量的時候,再拿出自己的真實本領,這樣你就有更大的勝算。
  • 三國時期東吳所鑄造的「大泉」錢幣,對其經濟有著怎樣的影響?
    自西漢初年統一幣制,鑄造五銖錢,並將鑄幣權收歸中央以來,五銖錢成為兩漢時期統一的貨幣。雖經王莽建新朝改新幣的小插曲,但隨著東漢建立,漢光武帝又於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重鑄五銖錢,繼續沿用五銖錢作為統一貨幣。統一的貨幣是中央集權和統一國家的標誌之一,也有利於各地區之間的貿易和發展。
  • 三國時,東吳的大都督為什麼身體都不好?
    三國時期,東吳的大都督為什麼身體都不好?這要分什麼情況來說了。先說一下大環境。大家都知道,南方由於氣候溫暖甚至是炎熱,而且溼度很大。所以,南方人的壽命普遍比北方人要短一些。比如,世界公認,印度人的壽命要比中國人短。
  • 4000字講述三國時期東吳的崛起,每一個王朝建立都有幾代人的努力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各路英雄爭相發展勢力,逐鹿中原,這其中有十八路諸侯對抗董卓,也有官渡之戰等決定歷史走向的著名戰役,最後東漢末年的紛爭變成了三國鼎立,魏國強盛佔領了中原,於是江東的東吳以及隴川的西蜀兩家聯合起來對抗曹魏。
  • 三國時期,東吳派大將去夷州幹啥?夷州是如今的何處?
    三國時期,東吳派大將去夷州幹啥?夷州是如今的何處?衛溫、諸葛直都是三國時期的東吳將領,其中,衛溫曾任將軍職,諸葛直是當時的東吳文官。黃龍二年(公元230年),東吳孫權稱帝以後,想著擴大領土,但是北方有魏國,西南有蜀國,雖然東吳有能力與蜀國一戰,但是,對東吳的消耗卻是巨大的。孫權便與衛溫,諸葛直討論,提出向外海擴展的想法。於是,命衛溫與諸葛直率領甲士萬人,浮海求夷州(臺灣)、亶洲,經過日夜航行,數月之後,按照《禹貢》上的記載,他們終於到達夷州。後與當地土著人交好,二人回來後,孫權以「違詔無功」的罪行,致使二人入獄,伏誅。
  • 三國一共有11位皇帝,在位時間最長的是劉禪,最短的又是誰?
    談到三國,我們一直有個誤解,把東漢末期的諸侯爭霸看作三國的那個時期。事實上,從公元220年曹丕篡漢到公元280年晉朝統一天下,這60年間,三國就是三國時期。所以,人們所熟知的曹操、孫策、袁紹、董卓、呂布等人,並非都是真正意義上的三國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