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四位將領出自今阜陽市一帶,全都為東吳效力!

2021-01-07 騰訊網

阜陽,安徽省地級市,簡稱阜,古稱汝陰、順昌、潁州。阜陽市位於黃淮海平原南端,淮北平原西部,安徽省西北部。地跨東經114°52′—116°49′,北緯32°25′—34°04′。其西北、西、西南分別與河南省的周口、駐馬店、信陽4地市的鄲城、項城、沈丘、新蔡、平輿、淮濱、固始相接,北、東北與亳州的譙城、渦陽、利辛相連,東南與淮南市的鳳臺縣、壽縣為鄰,南臨淮河與六安的霍邱縣隔河相望。在漢末三國時期,今安徽省阜陽市一帶雖然屬於曹魏的疆域,但是,就該地區誕生的幾位將領,則全都為東吳效力。那麼,問題來了,這幾位將領分別是誰呢?

一、呂蒙

首先,呂蒙(178 ~220年),字子明,汝南郡富陂縣(今安徽省阜陽市阜南縣王化鎮呂家崗)人。早在東漢末年,呂蒙就開始跟隨孫策徵戰了,並且因為勇猛而得到了孫策的認可。在孫策麾下,呂蒙曾擔任別部司馬。公元220年,孫策去世,孫權執掌大權。孫權即位後,呂蒙漸受重用,從破黃祖作先登,封橫野中郎將。從破曹仁於南郡,從破朱光於皖城,累功拜廬江太守。進佔荊州南部三郡,並計擒郝普。在逍遙津之戰掩護孫權逃生。在濡須抵禦魏軍。官拜左護軍、虎威將軍。魯肅去世後,呂蒙代守陸口,襲取荊州西部三郡,徹底擊敗蜀漢名將關羽,拜南郡太守,封孱陵侯,受勳殊隆。

對此,在筆者看來,東吳可以奪取荊州之地,呂蒙這位名將無疑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不過,非常可惜的是,在剛剛擊敗關羽之後,也即建安二十四年(219年)的年末(220年初),呂蒙因病去世,享年四十二歲。一定程度上,如果沒有因病去世的話,那麼接下來的夷陵之戰,很可能就是呂蒙指揮,而不是陸遜了。

二、呂範

呂範(?-228年),字子衡。汝南郡細陽縣(今安徽省阜陽市太和縣)人。漢末至三國時期吳國重臣。呂範年輕時為汝南縣吏,後避難壽春,結識孫策。此後隨孫策、孫權徵伐四方,對穩固孫氏在江東的佔據做出了傑出的貢獻,孫權將其比之於東漢開國元勳吳漢。吳國建立後,呂範累官至前將軍、假節、揚州牧,封南昌侯。黃武七年(228年),呂範被拜為大司馬,未得授官,便已病逝。孫權悲痛不已,遣使贈其大司馬印綬。孫權還都建業後,以太牢禮祭祀呂範,這體現出呂範在孫權心目中的地位非常高。

三、呂據

呂據(?-256年),字世議,汝南細陽(今安徽省阜陽市太和縣)人,三國時期吳國將領,大司馬呂範次子。對於呂據來說,初因父親功勳,授任郎官。呂範臥病時,任副軍校尉。黃武七年(228年),呂範去世,呂據襲封南昌侯爵位,拜安軍中郎將。多次徵討山越,每次皆能取勝。隨潘濬討伐五谿,並立戰功;隨朱然進攻樊城,與朱異攻破樊城外圍。回師後任偏將軍,入朝任馬閒右部督、越騎校尉。太元元年(251年),升任蕩魏將軍。孫權病重時,以為太子右部督。孫權死後,太子孫亮即位,以為右將軍。建興元年(252年),率軍抵禦並擊退魏軍。建興二年(253年),升任驃騎將軍,兼管西宮事務。五鳳二年(255年),與孫峻等進攻壽春,回軍途中擊敗魏將曹珍。太平元年(256年),呂據率軍攻打魏國,途中孫峻已死,孫綝掌權。大怒之下率軍返回,意圖廢除孫綝。孫綝得知後,命文欽、孫憲率兵迎擊呂據。呂據自殺,夷三族。孫休即位,得到平反。

四、胡綜

胡綜(183年-243年),字偉則,豫州汝南郡固始(今安徽省阜陽市臨泉縣)人,三國時期東吳大臣。東漢末年,胡綜避難江東,十四歲時在孫策屬下做門下循行,在吳郡與孫權一起讀書,所以,胡綜可以說是孫權的心腹了。之後陸續任職金曹從事等官職。東吳將領晉宗棄吳降魏,胡綜與賀齊生擒晉宗,加官建武中郎將。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孫權進封吳王后,封胡綜為亭侯。黃龍元年(229年),孫權稱帝後,胡綜為侍中,進封都鄉侯,與徐詳兼左右領軍。後拜偏將軍,領辭訟。孫權接手江東後的很多誥文、策封任命文書和致鄰國的書函都是出自胡綜之手。赤烏六年(243年),胡綜這位東吳大臣去世,終年六十一歲。對此,你怎麼看呢?

相關焦點

  • 三國時期,四位大臣出自今開封市一帶,其中一位是東吳丞相!
    開封市是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迄今已有4100餘年的建城史和建都史,先後有夏朝,戰國時期的魏國,五代時期的後梁、後晉、後漢、後周,宋朝,金朝等在此定都,素有八朝古都之稱,孕育了上承漢唐、下啟明清、影響深遠的「宋文化」。在漢末三國時期,今河南省開封市一帶地處中原之地,同樣出了不少人才。彼時,四位大臣出自今開封市一帶,其中一位是東吳丞相!
  • 三國時期,東吳共有四位前將軍,後面兩人都背叛了吳國!
    在漢末三國時期,不少著名的武將就被封為前將軍,比如劉備於公元219年進位漢中王的時候,就將關羽冊封為前將軍,這也是關羽最高的官職了。而就筆者今天要說的東吳,歷史上共有四位前將軍,並且後面兩人都背叛了吳國!
  • 三國時期東吳四個名門之後,赫赫有名,號稱「東吳四友」!
    在漢末三國時期,很多諸侯和文臣武將,基本上都來自於世家大族,也即出自名門之後。比如袁紹和袁術,出自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再比如曹操手下的荀彧、荀攸,出身潁川荀氏,是荀子之後。與此相對應的是,就東吳來說,「東吳四友」就是名門之後的典型。
  • 三國時期,東吳有四位「右將軍」,其中一位擒獲關羽!
    在漢末三國時期,不少武將甚至諸侯就曾被封為右將軍,比如張郃、樂進、徐晃、張飛等人,就曾擔任右將軍一職。而就筆者今天要說的東吳,歷史上共有四位右將軍,其中一位更是在偷襲荊州時擒獲關羽、關平父子。一、步騭步騭(?-247年),字子山。臨淮郡淮陰縣(今江蘇淮陰西北)人。三國時期孫吳重臣。
  • 三國東吳四位大都督實力排名,到底誰最厲害
    三國時期,曹、劉,孫三大陣營,除了曹操、劉備,孫權這三位絕對主角以外,每個陣營中都還有著許多的代表人物。 而孫權手底下,最拿得出手的,顯然就是四大都督了,都是功勳卓著,為鞏固孫吳政權立下汗馬功勞,每個人都可以稱得上是一代人傑。
  • 三國名氣最大的六位前將軍:東吳一人,蜀漢兩人,曹魏三人!
    前將軍,古代武將官職,始於戰國時期。對於前將軍來說,地位僅次於上卿,職務上包含了護衛京師,駐守邊境等範圍。按照東漢時期的官制,左將軍在武將中僅次於大司馬、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等官職,也即是一個中等偏上的武將官職。在漢末三國時期,不少著名的武將就被封為前將軍。
  • 三國時期東吳人才輩出,怪不得三分天下有其一
    漢末三國時期的中國戰事不斷,想要成就一番霸業人才絕對是很關鍵的。魏蜀吳三分天下的時候,東吳的孫權在江東成為霸主。縱觀孫權從繼位到後來稱帝,他手下的人才濟濟,這才是他能稱霸的原因。就拿東吳最高軍事統帥來說吧,孫權在位的時候一連換了好幾個,但各個都不白給,沒有他們就沒有後來強盛的東吳政權。孫權年紀輕輕便因為哥哥早死繼承了父兄的基業,這時候他手下的人才班底基本都是他的哥哥孫策留給他的。比如說周瑜。周瑜最大的貢獻莫過於赤壁之戰。在真實的歷史之中,赤壁之戰的最大功臣是周瑜,他打敗了南下攻打東吳的曹軍,讓曹操不敢再輕易南下攻打東吳。
  • 三國有兩個「馬忠」:一個為蜀漢效力,另一個斬殺關羽!
    在漢末三國時期,大部分人的名字都是單字,比如劉備、張飛、趙雲、關羽、馬超、黃忠等。在此基礎上,重名,也即同名同姓的情況,自然是難以避免了。比如在漢末三國時期,存在三個名為「李豐」的歷史人物。其中,第一位李豐袁術的部將,在東漢末年被曹操擊殺;第二位李豐是魏國大臣,在高平陵之變後,李豐參與了廢黜司馬師的謀劃,因為事情敗露,所以被司馬師除掉;第三位李豐是蜀漢大臣李嚴的兒子,也即為蜀漢效力。同時,就筆者今天要說的馬忠,也出現了重名的情況。在漢末三國時期,存在兩個名為馬忠的將領。其中,東吳的馬忠大家應該比較熟悉,因為他俘獲並斬殺了關羽、關平父子。
  • 東吳,由著孫氏一族創立,在三國時期有著什麼樣的意義
    導讀:東吳,由著孫氏一族創立,在三國時期有著什麼樣的意義東吳,也就是指孫吳,是孫堅孫策孫權父子三人創下的一片江山。其中是孫堅留下的底蘊,孫策打下的大片江山,孫權將其帶到的巔峰。但是東吳一直是個很奇怪的存在,他仿佛永遠不是最有佔便宜的一方,但是他也永遠不會是吃虧的那一方,換句話說,他永遠不是最弱的一方,但也絕對不是最強的一方。
  • 東吳以江東六郡為根基,那麼歷史上的「江東」是現在的哪裡呢?
    主要包含今江蘇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一帶,可以稱之為吳越之地了,也即為春秋戰國時期吳國和越國的所在地。而江東猛虎孫堅就是吳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陽區)人。因此,對於吳郡來說,可以說是孫權家族的起家之地。東漢末年,孫堅乘亂而起決戰天下的時候,他的弟弟孫靜就集合鄉裡及宗族子弟五六百人跟隨孫堅。孫氏宗族在孫策平定江東時也立功不少,孫靜為孫策鞍前馬後,徵伐鎮守。
  • 東吳男團亮相!《戰三國 八陣奇謀》東吳四英傑解析
    說起三國,大家更熟悉的往往是蜀國、魏國的將領們,東吳方面的人物卻少有人能如數家珍。然而這片江東富饒之地上,同樣有著許許多多青史留名的角色,比如大家都十分熟悉的周瑜、陸遜、呂蒙、魯肅,被並稱為「東吳四英傑」的他們,在《戰三國 八陣奇謀》裡又有怎樣的表現呢?
  • 三國時期的東吳名將陸遜,就是一個善於隱藏實力的高手
    三國時期的東吳名將陸遜,就是一個善於隱藏實力的高手 藏好底牌,讓它成為致勝絕招。藏好自己的底牌,目的在於使對方沒有防備之心,讓對方忽略你。等到真正較量的時候,再拿出自己的真實本領,這樣你就有更大的勝算。
  • 三國時期,東吳派大將去夷州幹啥?夷州是如今的何處?
    三國時期,東吳派大將去夷州幹啥?夷州是如今的何處?衛溫、諸葛直都是三國時期的東吳將領,其中,衛溫曾任將軍職,諸葛直是當時的東吳文官。要弄清這個問題,既要結合當時三國的歷史現狀,又要把握當時孫權的心理狀況。首先,需要明白的是夷州和亶州分別是哪裡?據三國時吳人沈瑩所著《臨海水土志》記載,夷州在臨海郡(今浙江)東南兩千裡,夷州為今之臺灣應當確認無疑。而據《三國志》記載,亶州在海中,長老傳言,秦始皇帝遣方士徐福將童男童女數千入海,求蓬萊神山及仙藥,止此洲不還。
  • 三國時期十三位歷史有名的帝王,大家不要只知道曹操,劉備和孫權
    2、漢昭烈帝:劉備劉備(161年-223年6月10日),即漢昭烈帝(221年—223年在位),字玄德,東漢末年幽州涿郡涿縣(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漢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三國時期蜀漢開國皇帝、政治家,史家又稱他為先主。
  • 三國時代的東吳,隱藏著八位絕世人物
    提到三國幾乎所有人都會想到連續幾十年的武將PK、謀士獻計、政客政權,今天小編就和各位看官分享下三國時代關於文化方面的冷門知識。既然要講冷門,那便從三國時代人氣和魏蜀兩國較低的東吳說起吧!東吳雖然在《三國演義》裡描述篇幅不如魏國、蜀國多,但是歷史上的東吳可算是「文體兩開花「,多年的軍事戰爭並沒有影響到江南地區文化藝術的發展。下面小編就要隆重介紹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吳中八絕「,這八位人物可了不得,在書法、繪畫、佔卜、棋藝、風水等專業領域可算行業開山鼻祖級的大神。
  • 夷陵之戰,劉備為何敗給了東吳陸遜?
    公元221年,昭烈帝劉備經過一年多的準備,發動了對東吳的這次大規模的戰役—夷陵之戰。這次夷陵之戰是三國時期著名的三大戰役之一,戰役的結果以蜀漢敗北,東吳勝出而結束,對後來的歷史進程影響深遠。相比之下,曾經長期經營的荊州之地,曾為蜀漢強有力的人才、物資輸出之地,劉備在此則有很大的民意基礎和世族的支持。拿下荊州,則可對長江下遊的東吳形成壓迫之勢,將極大地拓展蜀漢的戰略空間。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劉備率軍約3萬餘(後來又有五奚蠻萬餘加入),總兵力約5萬,水陸並進東出魚復(今重慶奉節),這裡當時是蜀漢和東吳的分界之處。
  • 樂問五千年:為什麼說這五位東吳開國老臣,才是三國真正五虎將?
    喜歡三國故事的人,一定對「五虎將」這個組合不陌生,而關張趙馬黃也代表了三國時期的武將最強水準,即使是呂布,比五虎將武力更高,但也不會有太過明顯的差距。當然,由於祖茂早亡,死因不明,所以他在史書中是沒有單獨立傳的,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程普、黃蓋、韓當、祖茂四人,成為小說中孫堅討董卓的四大心腹將領,並非小說作者信口開河,憑空杜撰。東吳的前四位虎將,基本沒什麼爭議了,那麼第五位是誰呢?老樂認為,屬於江東另一位有影響力的開國老臣,朱治。
  • 東吳也是三國時期雄踞一方的霸主,為什麼關羽卻始終看不起東吳?
    關羽看不起東吳是有道理的。三國歷史上,曹操憑藉自己的能力,組建軍隊,滅了袁紹,呂布等諸侯,平定北方;劉備是關羽的大哥,也是白手起家,打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孫權繼承父兄基業,做了江東之主,孫權屬於富二代,所以關羽瞧不上孫權。
  • 東吳為何在三國時期默默無聞直至滅亡,可能是因為這一制度
    三國時期,魏蜀吳,其中最默默無聞的便是吳國了,好像自赤壁之戰後,吳國就好像隱身了一樣,沒什麼存在感,那麼事實上怎麼回事呀。其實可能和吳國的軍事制度有關係,吳國軍隊的組成都是由各世家、各將領的私兵組成的,主君並沒有絕對的控制權和指揮權。主君只要選好一個將領,讓他統領三軍,這就是吳國的大都督。而一個將領統帥三軍基本上能讓大家服從的話都需要極高的威望。
  • 解讀三國:曹魏五大驃騎將軍:一位救了曹操一命,一位篡奪了曹魏大權!
    驃騎將軍,漢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始置,以霍去病為之,金印紫綬,位同三公。東漢沿置後,有時加「大」,可稱「驃騎大將軍」。驃騎將軍為二品或從一品,一般低於大將軍,(西漢霍去病任驃騎將軍,俸祿與大將軍等)。在三國時期,曹魏、蜀漢、東吳這三國都設立了驃騎將軍一職,比如馬超曾是蜀漢的驃騎將軍,東吳孫權曾被曹操封為驃騎將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