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國打魏國明知道是輸,諸葛亮為什麼還要打,他的苦衷誰能懂

2020-12-24 阿雯講歷史

說到諸葛亮,在中國恐怕沒有幾個人不知道。當劉備終於把他請出來以後,從此皇叔的事業就像開了掛一樣順風順水。因為孔明先生的全力以赴,所以劉備很快建立了屬於自己的一方霸業,也當上了心儀已久的皇帝。但是讓人們很不理解的是,為什麼在蜀漢中後期諸葛亮明知道蜀國的國力在三個國家中是最為弱小的,卻還要偏偏的去攻打當時最為強大的魏國。而且不止打一次,前前後後共打了六次,自己都最後死在了進攻的路上。有人計算過,蜀國的整個國力才相當於魏國的30%,兩者懸殊是多麼的大。諸葛亮這麼做,難道不怕蜀國因此而拖垮嗎?

其實孔明先生也有自己不得已的苦衷。正是因為兩個國家的國力相差太大,他看到了問題的所在,所以沒有辦法,只能選擇以攻為守。其實在蜀漢集團遭到兩次慘敗之後,蜀國的國力便更加的衰弱。第一代創業集團的那些老班底,在這兩次慘敗之後,也基本上損失殆盡。最為關鍵的一點是由於多年的大規模用兵,蜀中的土地雖然肥沃,但是卻沒有人耕種。

而同時期的魏國第二代皇帝幾次大舉進攻吳國之後,發現沒有什麼結果還遭到大敗,他便決定用十年的時間來恢復為國的經濟。不得不說魏國的皇帝在此時的決策是十分正確的,如果十年以後魏國的國力會更加強盛,到那個時候就算吳蜀兩個國家加起來也不足以撼動魏國,更不可能在保持三方的平衡局勢。

魏國的這個政策得到了很好的延續。第三任皇帝上臺以後,依然延續了她父親最為關鍵的這條政策,想要繼續發展魏國的經濟。我這麼繼續下去,首先最先遭殃的肯定是蜀國,因為蜀國的國力本來就不行,如果論發動戰爭的潛力,那更是比魏國差了很多。再讓魏國這麼繼續休養下去,那麼蜀國被滅了就會是眼前的事情。

所以不得已的情況下,從公元228年開始,諸葛亮便率領大量蜀軍精銳部隊開始攻打魏國。諸葛亮心裡很清楚,這只不過是延緩魏國經濟復甦的腳步而已。如果戰爭能夠成功,那是最好不過的事,如果不能成功,也能讓蜀國的國運再向後延續幾十年。事情後來的發展,也果如諸葛亮所料,魏國疲於應付蜀軍的進攻,而沒有太多的精力去發展自己的經濟。這在間接上也保證了蜀漢的命運。

其次一點是蜀漢國內矛盾嚴重。而諸葛亮又沒有太好的處理辦法,所以他選擇了戰爭,將國內的矛盾轉移到對外軍事行動上。別看劉備在的時候蜀國國內形勢一片大好。但是熟悉這段歷史的人都知道,蜀漢這時候已經分成了三個利益集團。最為硬氣的當然是劉備從金鄉帶過來的那一批,而諸葛亮又是他們的代表人物。另一批就是原來boss劉璋手下的那批官員,也就是東州集團。他們的代表人物也就是劉備的託孤人選之一的李嚴。而最為悲催的就是蜀地集團本來的官員。他們被其他兩個集團的人一直死死壓著。別看東周和金香這兩個集團共同壓制著蜀地集團,但他們內部的矛盾也是重重。

不管是哪個朝代或又或是統治一方的政權,無一例外的是,如果集團內部派系鬥爭太過了激烈,肯定會削弱這個集團的統治能力。作為蜀漢集團最高的實權人物,諸葛亮肯定想保證蜀漢集團的平穩運行,同時又想繼續維持荊州集團在蜀漢中的老大地位,所以他選擇了向外發動戰爭,以此轉移這三大集團之間矛盾的辦法。

其實作為那個時代最好的智囊,諸葛亮心裡也很清楚,想要打贏魏國並佔領長安,那根本是不可能的。因為無論從人口還是從全國的總兵力來說,魏國可以說各個方面都遠遠勝於蜀國。對諸葛亮,每次對魏國發動戰爭,衛國都可以集中優勢兵力前來防禦,除非魏國出現重大失誤,否則諸葛亮是根本贏不了魏國。也許有人說,魏延在第一次戰爭中提出來的那個偷襲計劃,也許是蜀國唯一成功的可能,但是沒有被謹慎的孔明先生所採納。

其實孔明先生之所以不採納也是情有可原的。因為蜀國的兵力本來就不夠,除了要留下一部分守護剛剛收復的南部地區,同時還要分出一部分兵力保護首都以及預防吳國可能發動的偷襲。諸葛亮能帶走進攻魏國的軍隊,那就是少的更加可憐,所以他沒有十足把握的情況下,不可能讓魏延率領本來就不多的兵力前去偷襲。所以諸葛亮就是有通天的本事,兵力太少也是他一個致命的痛處。

相關焦點

  • 為蜀國鞠躬盡瘁的諸葛亮就是完美的人嗎?他身上又有哪些優缺點?
    說起諸葛亮,世人對他的讚譽遠大於批判,常言道:人無完人,可諸葛亮卻近乎是一個完人,他足智多謀,學富五車,不但能將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還有自己獨特的治軍之道。 身為臣子,他時刻謹記君臣之禮,清清白白,從不覬覦帝位,如若不然,劉備豈會臨終託孤?
  • 幸好子午谷奇謀被諸葛亮否定了,要不然魏延會讓蜀國一敗塗地
    因為對於蜀國來說,幸好子午谷奇謀被諸葛亮否定了,要不然萬一真的去執行的話,魏延會讓蜀國一敗塗地,亡國被滅都是極有可能的事件。許多人不信,那麼就來推演一下。如果按照魏延的計劃,他真的可以佔領了長安,諸葛亮也率領著主力軍隊到了長安和他匯合,之後會發生什麼樣的事情呢?
  • 諸葛亮為什麼一定要北伐?《後出師表》6個不解,打了多少人的臉
    為什麼這麼說的,讓我們首先將目光轉移到白帝城託孤時期。在劉備伐吳失敗前,蜀漢集團已經失去了荊州這塊根據地,這意味著諸葛亮的「隆中對」已經失去了實現的基礎。
  • 諸葛亮硬要此人做官, 為什麼對他說曹丕是土龍草狗, 此人是誰?很少...
    鳳雛劇照歸根結底,還是劉備手下的文臣武將太少,當劉備,關羽,張飛去世以後,其他的一些文臣武將也都年事已高,蜀國大大小小的事情全都壓在了諸葛亮一個人身上,而且,新的皇帝劉禪又是一個不成器的傢伙,和曹丕相比簡直是天差地別。
  • 關於諸葛亮的作文8篇
    當時的科學並不發達,為什麼諸葛亮能預計第三天有大霧呢?那是因為他博覽群書,時常觀察天氣,才積累了非常豐富的經驗,對比他我就很慚愧,因為我不喜歡讀課外書,只喜歡看電視、打遊戲,所以成績一直「馬馬虎虎」的。今後,我可要多看書啦!  諸葛亮的胸襟寬闊,顧全大局,明知道周瑜要害他還不動聲色,並且完成任務,使周瑜無話可說。
  • 為什麼關羽是蜀國第一名將?看完這8個成語你就懂了
    五子良將個個都是沙場宿將,但誰還沒幾個名將呢,東吳還有十二虎臣。要是說起蜀國,第一個出現在腦海中的,永遠都是同一個人,關羽,字雲長。別看關羽、張飛的記載不多,但那是因為蜀國史料有佚失,不像魏國連打山賊流寇這種經歷都記上了。南來北往幾十載,是人山人海還是刀山火海,關羽始終追隨在劉備左右,除了被曹操俘虜那一陣。劉備前期屢戰屢敗,但關羽萬人敵的名頭哪裡來的?還不是戰場上打出來的名號,只是不見於史料。「稠人廣坐」是指公共場合,人很多的地方。
  •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其實只是掩人耳目,馬謖之後改名滅掉了蜀國?
    在三國後期,蜀國在五虎將相繼去世之後,已經沒有能拿的出手的大將,儘管如此還是發生了諸葛亮揮淚斬馬謖。馬謖也算是最早跟隨劉備的一批將才,武力雖然沒有關羽張飛那麼高,但是才智過人,善用計謀,是為數不多能得到諸葛亮其中的人才。 馬謖和費禕
  • 諸葛亮雄才大略,為何不能帶領蜀國一統天下?看看主席怎麼說
    諸葛亮雄才大略,為何不能帶領蜀國一統天下?看看主席怎麼說相信大家都看過《三國演義》這本書。雖然說《三國演義》並不是真實歷史的樣子,但是大概方向上還是和歷史相近的,如果各位有興趣的話可以去看看三國志。他說自己是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如此謙虛的說法反而映照出他的真實想法,其實他一直在等待自己的真命天子。後來因劉備三顧茅廬,和劉備暢談一番天下大事之後他覺得自己等到了自己要等的人,於是就出山準備協助劉備成就霸業,說到這裡,想必各位都知道小編今天要說的是誰了,他就是號稱臥龍先生的諸葛亮,和他並稱的還有號鳳雛先生的龐統。
  • 諸葛亮上戰場坐個小推車,他的底氣是什麼?不怕打輸了跑不掉嗎?
    諸葛亮用兵有一個異於常人的習慣。可能很多人也注意到了,他總喜歡坐著四輪手推車,手裡搖著扇子,十分瀟灑。但是我們也看到,這種小推車雖然坐起來很舒服,但是也有一個致命的缺點,就是需要人來推,而且移動也比較慢。平常坐著沒什麼,但上戰場就完全不一樣了。戰局瞬息萬變。
  • 姜維才比諸葛亮,為何挽救不了蜀國?廖化臨終前一句話解開謎底
    諸葛亮去世後,姜維開始繼承先生的遺志,繼續北伐,並且嶄露頭角。蜀漢實屬危急存亡之秋,那姜維為何無法挽救蜀漢帝國呢?今天我們來看看這個故事。其實在諸葛亮去世前,他就已經知道蜀漢的復興大業實屬艱難不易,諸葛亮之所以決定要多次北伐,主要時由於形式所迫。他希望採取以攻為守的戰術,化被動為主動,企圖能夠扭轉天下局勢,只有時刻居安思危,才能有存活的生機。
  • 諸葛亮有經天緯地之才,為何他的兒子是庸才,孫子卻很生猛?
    諸葛亮(181~234)是智慧的化身,他是三國時蜀國丞相,有關他的戰績我這裡就不多講了,想必大家都看過《三國演義》,對他一定很熟悉,我只從他的兒女教育方面講一講。(諸葛亮)諸葛亮結婚不算晚,在出山之前就和黃月英結為了夫妻。
  • 關羽大意失荊州,但卻給蜀國帶來四名人才,他們都是誰?
    說起關羽,大家都會想到他是一個驍勇善戰的將軍,但是在關羽的一生當中也曾有過失敗的時候。大意失荊州是《三國演義》裡一個重要的故事,因為這個故事是三國徵戰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從那之後蜀漢就開始走起了下坡路。大意失荊州主要講的就是在赤壁之戰之後,荊州被瓜分。劉備在去打劉璋的時候,讓關羽守好自己佔領的荊州五個郡,但是關羽卻要去打曹操。這樣就給了別的人機會,趁機攻佔荊州,而最終關羽也沒能守住荊州。
  • 三國殺名將傳陣容是第一要素 蜀國怎麼打才好
    《三國殺名將傳》作為一款同樣注重策略元素的熱血動作手遊,其陣容的配置無疑也決定了主公的霸業發展,尤其是一直爭議不斷的蜀國陣營。 蜀國發展:猥瑣發育後期大神 遊戲從開服到現在,蜀國被許多人認為很「弱」、「打不贏同等戰力的魏國」,甚至排斥這個陣營。
  • 豬隊友坑害諸葛亮之外,蜀國國力不濟也是導致六出祁山無功的原因
    劉備被陸遜營燒七百裡後,託孤白帝城,其實蜀國的家底已經空了,這是一個巨大的轉折點,是蜀國由盛轉弱的標誌。根據資料顯示,當時整個三國魏蜀吳總人口應該不超過兩千萬(加上山野之民以及未能上戶籍的進行大致推測出來),在古代,人口是一個國家強盛的重要標誌之一,而蜀國恰恰是人口最少的那個,卻一把火被燒了有五六萬,並且都是青壯年,可想而知對蜀國傷害有多大,雖然諸葛亮經過幾年休養生息,恢復了一些元氣,但是魏國本來就是最強盛,人口最多的一方,並且已經統一北方,國力上就不可同日而語
  • 魏國為何從來就沒有正眼瞧過蜀國?它對魏國的威脅不大嗎
    它對魏國的威脅不大嗎文/有趣味的小仙女 圖/網絡首先,吳國、蜀國誰對魏國的威脅最大,應該分為兩個時期,襄樊之戰前蜀國,夷陵之戰後吳國,劉備死了之後魏國重心一直就放在東面,認為蜀國已經沒有人才,不足為慮,可以傳檄而定,事實上從國力而言也是如此,但是諸葛亮厲害啊!
  • 如果不是早逝,他為蜀國創下的功業可與諸葛亮並驅!
    大家好,這裡是臥仔~說到三國時期的軍師,相信大家腦中浮現出來的第一個人物就是諸葛亮。但我們今天不聊諸葛亮,我們來說說跟諸葛亮並稱為「臥龍雛鳳」的龐統。龐統為人樸實,在少年時並不出名,也可以說,他沒有遇見自己的伯樂,直到見到司馬徽。司馬徽為人清雅而擅長識人,龐統二十歲時前去拜見,那時司馬徽坐於桑樹上採桑,而龐統坐於樹下,倆人相互交談一直從白天說到黑夜。
  • 諸葛亮三氣周瑜是假的?那周瑜是怎麼死的?專家:讓人敬佩!
    看過《三國演義》的朋友,想必都會對「諸葛亮三氣周瑜」的事情印象深刻,足智多謀的諸葛亮利用周瑜嫉妒心強、氣量狹小的弱點,用計策活活將周瑜給氣死了。最後周瑜死前的一句「既生瑜,何生亮」也是膾炙人口。不過,有歷史專家站出來,卻要為周瑜鳴不平了,因為他根本就不是被氣死的,且諸葛亮三氣周瑜只是小說裡才有的橋段,那麼歷史上周瑜真正的死因是什麼呢?專家表示:讓人很敬佩!原來,歷史上的周瑜很大度,根本就不是什麼愛嫉妒別人的小人,他戰略眼光之精準,甚至在諸葛亮之上。而且,周瑜成名之時,諸葛亮剛剛走入仕途,二人一生幾乎沒打過什麼交道。所以根本談不上誰氣誰的說法。
  • 如果諸葛亮不去參加北伐,選擇了養精蓄銳,蜀國的命運將會如何
    諸葛亮的一生都為了蜀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為了恢復漢朝,回歸舊都,他開始派兵參加北伐戰爭。結果,在第五次北伐戰爭期間,由於疾病死在了五丈原。失去諸葛亮這一個主力的蜀漢開始漸漸的走下坡路,最終被魏國滅亡。君王劉禪也被迫定居在魏國的洛陽。
  • 為什麼說魏延被殺,我們都冤枉諸葛亮?這個原因很多人忽略了
    為什麼說魏延被殺,我們都冤枉諸葛亮?這個原因很多人忽略了在三國時期發生過很多有趣的故事,當時的對於蜀國來說漢中的地位是意義重大的。這是為什麼呢?就是因為這樣曹操馬上帶領著精兵就去攻打這個漢中,當時張魯就在守著這時的漢中,當時這個站可以說是一場惡戰,打了一年多的時間才可以完全的平定下來,而這個漢中當然也給曹操收刮於自己的手下。
  • 諸葛亮北伐真正動機是什麼?魏明帝明白,但原因說出來很多人不信
    其實,我們真正熟讀《三國志》後會發現,雖然蜀國打著「匡扶漢室」的旗號,劉備仁厚,但是蜀國卻是三個國家中最能惹事的國家,不僅去招惹魏國,順帶還會招惹吳國,尤其是在對抗魏國的時候,蜀國拉幫結派,聯合吳國一同折騰魏國,使魏國筋疲力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