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諸葛亮,在中國恐怕沒有幾個人不知道。當劉備終於把他請出來以後,從此皇叔的事業就像開了掛一樣順風順水。因為孔明先生的全力以赴,所以劉備很快建立了屬於自己的一方霸業,也當上了心儀已久的皇帝。但是讓人們很不理解的是,為什麼在蜀漢中後期諸葛亮明知道蜀國的國力在三個國家中是最為弱小的,卻還要偏偏的去攻打當時最為強大的魏國。而且不止打一次,前前後後共打了六次,自己都最後死在了進攻的路上。有人計算過,蜀國的整個國力才相當於魏國的30%,兩者懸殊是多麼的大。諸葛亮這麼做,難道不怕蜀國因此而拖垮嗎?
其實孔明先生也有自己不得已的苦衷。正是因為兩個國家的國力相差太大,他看到了問題的所在,所以沒有辦法,只能選擇以攻為守。其實在蜀漢集團遭到兩次慘敗之後,蜀國的國力便更加的衰弱。第一代創業集團的那些老班底,在這兩次慘敗之後,也基本上損失殆盡。最為關鍵的一點是由於多年的大規模用兵,蜀中的土地雖然肥沃,但是卻沒有人耕種。
而同時期的魏國第二代皇帝幾次大舉進攻吳國之後,發現沒有什麼結果還遭到大敗,他便決定用十年的時間來恢復為國的經濟。不得不說魏國的皇帝在此時的決策是十分正確的,如果十年以後魏國的國力會更加強盛,到那個時候就算吳蜀兩個國家加起來也不足以撼動魏國,更不可能在保持三方的平衡局勢。
魏國的這個政策得到了很好的延續。第三任皇帝上臺以後,依然延續了她父親最為關鍵的這條政策,想要繼續發展魏國的經濟。我這麼繼續下去,首先最先遭殃的肯定是蜀國,因為蜀國的國力本來就不行,如果論發動戰爭的潛力,那更是比魏國差了很多。再讓魏國這麼繼續休養下去,那麼蜀國被滅了就會是眼前的事情。
所以不得已的情況下,從公元228年開始,諸葛亮便率領大量蜀軍精銳部隊開始攻打魏國。諸葛亮心裡很清楚,這只不過是延緩魏國經濟復甦的腳步而已。如果戰爭能夠成功,那是最好不過的事,如果不能成功,也能讓蜀國的國運再向後延續幾十年。事情後來的發展,也果如諸葛亮所料,魏國疲於應付蜀軍的進攻,而沒有太多的精力去發展自己的經濟。這在間接上也保證了蜀漢的命運。
其次一點是蜀漢國內矛盾嚴重。而諸葛亮又沒有太好的處理辦法,所以他選擇了戰爭,將國內的矛盾轉移到對外軍事行動上。別看劉備在的時候蜀國國內形勢一片大好。但是熟悉這段歷史的人都知道,蜀漢這時候已經分成了三個利益集團。最為硬氣的當然是劉備從金鄉帶過來的那一批,而諸葛亮又是他們的代表人物。另一批就是原來boss劉璋手下的那批官員,也就是東州集團。他們的代表人物也就是劉備的託孤人選之一的李嚴。而最為悲催的就是蜀地集團本來的官員。他們被其他兩個集團的人一直死死壓著。別看東周和金香這兩個集團共同壓制著蜀地集團,但他們內部的矛盾也是重重。
不管是哪個朝代或又或是統治一方的政權,無一例外的是,如果集團內部派系鬥爭太過了激烈,肯定會削弱這個集團的統治能力。作為蜀漢集團最高的實權人物,諸葛亮肯定想保證蜀漢集團的平穩運行,同時又想繼續維持荊州集團在蜀漢中的老大地位,所以他選擇了向外發動戰爭,以此轉移這三大集團之間矛盾的辦法。
其實作為那個時代最好的智囊,諸葛亮心裡也很清楚,想要打贏魏國並佔領長安,那根本是不可能的。因為無論從人口還是從全國的總兵力來說,魏國可以說各個方面都遠遠勝於蜀國。對諸葛亮,每次對魏國發動戰爭,衛國都可以集中優勢兵力前來防禦,除非魏國出現重大失誤,否則諸葛亮是根本贏不了魏國。也許有人說,魏延在第一次戰爭中提出來的那個偷襲計劃,也許是蜀國唯一成功的可能,但是沒有被謹慎的孔明先生所採納。
其實孔明先生之所以不採納也是情有可原的。因為蜀國的兵力本來就不夠,除了要留下一部分守護剛剛收復的南部地區,同時還要分出一部分兵力保護首都以及預防吳國可能發動的偷襲。諸葛亮能帶走進攻魏國的軍隊,那就是少的更加可憐,所以他沒有十足把握的情況下,不可能讓魏延率領本來就不多的兵力前去偷襲。所以諸葛亮就是有通天的本事,兵力太少也是他一個致命的痛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