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想要真正了解三國的歷史,我們需要熟讀的不是《三國演義》,而是《三國志》,畢竟《三國演義》是小說,而《三國志》才是正史,而且在演義中,諸葛亮這個形象被太過於誇大了,還有很多優秀的人才都被掩蓋在了諸葛亮的光芒中。
其實,我們真正熟讀《三國志》後會發現,雖然蜀國打著「匡扶漢室」的旗號,劉備仁厚,但是蜀國卻是三個國家中最能惹事的國家,不僅去招惹魏國,順帶還會招惹吳國,尤其是在對抗魏國的時候,蜀國拉幫結派,聯合吳國一同折騰魏國,使魏國筋疲力盡。
一代梟雄曹操,做事決絕果斷,有「寧可我負天下人」的氣勢,但是到了曹丕和曹叡這一代時,就沒了曹操當初的那般威風,反而顯得有些狼狽,但是好在魏國勢力雄厚,人才將領眾多,即使是蜀吳兩國聯合進攻,依舊沒能摧殘他的勢力。
蜀國喜歡挑事,但是他卻沒有挑事的本事,所以經常挨揍,實力擺在那裡,即使諸葛亮再神通廣大,也依舊擺脫不掉絕對實力的碾壓,所以蜀國經常被打得落花流水,上躥下跳,但是過不了過久又會捲土重來,這讓魏國就十分頭疼。
在這裡重點要講的就是諸葛亮的五次北伐,只有兩次取得了勝利,可以說是慘敗而歸,那麼為什麼諸葛亮還要一而再再而三地北伐呢?主要是因為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時候出師大捷,因為偷襲,直接讓魏國的守衛嚇破了膽,所以導致天水、南安、安定紛紛倒戈,不戰而降。
第一次北伐的勝利,給諸葛亮帶來了莫大的鼓舞,於是他又開始籌謀第二次進攻,但是魏明帝早已料到諸葛亮會發起進攻,於是便做了完全的準備,派曹真、張郃等大將前往前線去收拾他,等著他自投羅網。
對於「諸葛亮主動送人頭」,這也是魏明帝早已預料的。在蜀國與魏國的戰爭中,張郃擊敗蜀軍,諸葛亮棄城而逃,最終又收復了天水、南安、安定。為此,魏明帝還專門寫了一份詔書去奚落劉備和嘲諷諸葛亮,瞬間將兩人貶低到一無是處。
魏明帝在詔書中提到,劉備背棄曹操的恩德,在巴蜀打著「匡扶漢室」的幌子招兵買馬,謀取自己的私心。而諸葛亮則是拋棄了生他養他的地方,跟著劉備這種虛偽的殘存之賊成為一丘之貉,而最初跟隨諸葛亮的那些人最終也與他成了仇敵。
在魏明帝的眼中,諸葛亮就是愛惜自己的自己的羽毛,內在其實已經是渾濁不堪。但是他的評價還是太過於極端的,因為他與諸葛亮是強勁的對手,有些話語看似有理但也不能全信,畢竟諸葛亮的軍事謀略和軍事才能我們是不可否認的。
結語:如果沒有諸葛亮,蜀國不可能有與吳魏兩國對抗的機會。即使諸葛亮再強,他也只是孤軍作戰,蜀國內部一片混亂,走向衰亡是必然的,所以諸葛亮不背這個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