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北伐真正動機是什麼?魏明帝明白,但原因說出來很多人不信

2020-12-25 小酒九說歷史

引言:想要真正了解三國的歷史,我們需要熟讀的不是《三國演義》,而是《三國志》,畢竟《三國演義》是小說,而《三國志》才是正史,而且在演義中,諸葛亮這個形象被太過於誇大了,還有很多優秀的人才都被掩蓋在了諸葛亮的光芒中。

其實,我們真正熟讀《三國志》後會發現,雖然蜀國打著「匡扶漢室」的旗號,劉備仁厚,但是蜀國卻是三個國家中最能惹事的國家,不僅去招惹魏國,順帶還會招惹吳國,尤其是在對抗魏國的時候,蜀國拉幫結派,聯合吳國一同折騰魏國,使魏國筋疲力盡。

一代梟雄曹操,做事決絕果斷,有「寧可我負天下人」的氣勢,但是到了曹丕和曹叡這一代時,就沒了曹操當初的那般威風,反而顯得有些狼狽,但是好在魏國勢力雄厚,人才將領眾多,即使是蜀吳兩國聯合進攻,依舊沒能摧殘他的勢力。

蜀國喜歡挑事,但是他卻沒有挑事的本事,所以經常挨揍,實力擺在那裡,即使諸葛亮再神通廣大,也依舊擺脫不掉絕對實力的碾壓,所以蜀國經常被打得落花流水,上躥下跳,但是過不了過久又會捲土重來,這讓魏國就十分頭疼。

在這裡重點要講的就是諸葛亮的五次北伐,只有兩次取得了勝利,可以說是慘敗而歸,那麼為什麼諸葛亮還要一而再再而三地北伐呢?主要是因為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時候出師大捷,因為偷襲,直接讓魏國的守衛嚇破了膽,所以導致天水、南安、安定紛紛倒戈,不戰而降。

第一次北伐的勝利,給諸葛亮帶來了莫大的鼓舞,於是他又開始籌謀第二次進攻,但是魏明帝早已料到諸葛亮會發起進攻,於是便做了完全的準備,派曹真、張郃等大將前往前線去收拾他,等著他自投羅網。

對於「諸葛亮主動送人頭」,這也是魏明帝早已預料的。在蜀國與魏國的戰爭中,張郃擊敗蜀軍,諸葛亮棄城而逃,最終又收復了天水、南安、安定。為此,魏明帝還專門寫了一份詔書去奚落劉備和嘲諷諸葛亮,瞬間將兩人貶低到一無是處。

魏明帝在詔書中提到,劉備背棄曹操的恩德,在巴蜀打著「匡扶漢室」的幌子招兵買馬,謀取自己的私心。而諸葛亮則是拋棄了生他養他的地方,跟著劉備這種虛偽的殘存之賊成為一丘之貉,而最初跟隨諸葛亮的那些人最終也與他成了仇敵。

在魏明帝的眼中,諸葛亮就是愛惜自己的自己的羽毛,內在其實已經是渾濁不堪。但是他的評價還是太過於極端的,因為他與諸葛亮是強勁的對手,有些話語看似有理但也不能全信,畢竟諸葛亮的軍事謀略和軍事才能我們是不可否認的。

結語:如果沒有諸葛亮,蜀國不可能有與吳魏兩國對抗的機會。即使諸葛亮再強,他也只是孤軍作戰,蜀國內部一片混亂,走向衰亡是必然的,所以諸葛亮不背這個鍋。

相關焦點

  • 諸葛亮六出祁山一心北伐,動機是什麼?真如魏明帝所說嗎?
    諸葛亮自述第一次北伐的原因在諸葛亮看來,這次北伐有兩部分原因,第一部分原因就是北邊的魏國剛換皇帝,權力交接的過程中是突襲的好機會,第二部分原因是完成劉備的遺願。在三國時期,雖然是曹孫劉三國鼎立,但是實際上曹孫之間的鬥爭要多很多,曹操,曹丕,曹叡都曾經舉兵南下攻打孫吳政權。
  •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10萬大軍落敗雍州
    年僅四十歲的曹丕去世,太子曹叡登基,是為魏明帝。公元227年,三月。諸葛亮以曹魏新主登基,引兵進入漢中,決心北伐,屯駐沔水北岸石馬。蜀漢第一次北伐拉開大幕。北伐戰事主要集中在雍州隴右高地境內,這塊地方緊鄰涼州河西,就如曹魏東部臂膀。從更大的視角來看,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真正目的也是為了攻佔雍州隴右高地、涼州河西走廊,切斷關中和這兩州的聯繫,為自己圖謀關中爭取更多的砝碼。
  • 諸葛亮率軍數萬打不下千人駐守的陳倉,這是有希望卻又無望的北伐
    首先要說一下,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和第二次北伐的時間間隔不長,也及時半年時間左右,建興六年(228年)春,諸葛亮發動了第一次北伐,也就是後世認為最有機會的一次,曹魏隴右震動,但是街亭之敗,讓蜀漢此次北伐失利。
  • 子午谷奇謀靠譜嗎——諸葛亮北伐(3)
    (1):北伐準備諸葛亮北伐(2):第一次北伐那麼今天,我們來說一個很多人都關注,也說了好幾次的問題:子午谷奇謀它靠譜嗎?我們首先來解決的一個問題,子午谷奇謀是什麼?子午谷奇謀出自《三國志·魏延傳》的裴注部分,是魏延在北伐開始前向諸葛亮獻的計策。
  • 諸葛亮五次北伐只為奪取涼州,涼州到底在什麼地方?
    丟失了荊州相當於北伐少了一條腿,而且只剩下益州一地的蜀漢在經濟和人口上都難以與魏國打持久戰。此後主政蜀漢的諸葛亮改變了最初的戰略,他先是派人與孫權合好,然後平定南中,整頓後方。公元226年魏文帝曹丕逝世,魏明帝曹叡繼位,諸葛亮聞訊後決定北伐,但目標並非是直取洛陽,而是希望能夠拿下雍州西部和涼州地區。
  • 諸葛亮若聽劉備生前一句話,北伐不至於失敗
    北伐過程諸葛亮出現了嚴重的用人失誤導致失敗,如果他聽劉備生前一句話,北伐就不至於失敗。事業突飛猛進,鹹魚翻身,並最終建立蜀國,所以劉備對諸葛亮的的感情一直都是敬重和感激的,一直都是他最信任的夥伴,所以在他夷陵之戰大敗後託孤給諸葛亮,並且說了一句可能對諸葛亮以後很有用的一句話,劉備死前曾對諸葛亮說: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查之。
  • 諸葛亮五次北伐,蜀魏火拼,壁上觀的東吳為什麼不敢趁虛而入
    熟悉三國歷史的人都知道,在劉備死後,諸葛亮為了擴大蜀國的戰略生存空間,自公元228年至234年,曾經五次北伐。在此期間,蜀魏兩國在西北之地投入了主力,魏國由司馬懿主導,雙方在西北之地展開了生死爭奪,而地處東南的孫吳幾乎算是作壁上觀數年。
  • 張郃奉司馬懿之命追諸葛亮被殺,是司馬懿的陰謀嗎,諸葛亮如何想
    公元231年2月,蜀漢丞相諸葛亮發動第四次北伐之戰,這一次諸葛亮走的祁山,首先包圍了曹魏設在祁山道的堡壘,然後主力繼續北進到上邽,而這個時候,曹魏關中軍事主帥曹真病逝,於是魏明帝派出司馬懿作為關中軍事主帥領導張郃、郭淮等人抵抗諸葛亮的入侵。
  • 蜀漢第一次北伐為何失敗?諸葛亮的總結似是而非
    這段話,可以視作諸葛亮對第一次北伐無功而返的反思和總結,大概意思是說:蜀漢大軍在祁山、箕谷時,兵力都多於敵軍,但沒有打敗敵人,反而被敵人打敗,問題不在於兵少,而在於將領。現在我打算減少兵將,顯明責罰,反思過失,將來另想變通的辦法。如果不能這樣,即使兵多也沒有什麼用處!
  • 郝昭善守,堪比墨子,憑一己之力擋住諸葛亮第二次北伐
    郝昭等人同意了蘇則的意見,於是調集軍隊救援武威,降服武威郡的三個部落胡人。接著,蘇則和郝昭等人又與丘興一起趁勢進攻張掖郡的張進。曲演聽到這一消息,率領三千兵力來迎蘇則,聲稱前來助戰,實際上是準備發動突然襲擊。蘇則藉機引誘曲演會面,將其斬首,並把屍體拖出來展示給他的部屬,曲演的黨羽就此瓦解。
  • 諸葛亮去世後二十年,姜維才北伐,這麼長時間蜀漢在幹什麼?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在世的時候,一心想要繼承先帝遺志,復興漢室。因此前前後後共六次北伐,但是都因為種種原因而失敗了,最終諸葛亮也是死在了北伐的路上。諸葛亮生前一直在培養姜維成為自己的接班人,諸葛亮死後,姜維確實卻曾經出兵北伐,諸葛亮去世後二十年,姜維才北伐,如此長時間蜀漢在幹什麼?
  • 諸葛亮為何執著於北伐?《出師表》中有答案
    相信不少人在了解三國這段歷史後,都會有這樣的疑問:諸葛亮不惜勞民傷財,屢敗屢戰,頻頻北伐,究竟是為什麼?諸葛亮已經作古一千多年,我們無法聽他親口說出原因,但卻能夠在他留下的《出師表》中尋找到答案。這是諸葛亮堅持北伐的第一個原因:被形勢所迫。蜀國只剩下益州,但「益州疲弊」而魏國富饒,如果閉關自守,日積月累之下,蜀國喪失進取之心,而魏國越發強大,這時蜀國只能坐以待斃。反倒如果主動出擊,就有通過不斷蠶食魏國土地,最終逆轉形勢的可能。簡而言之:北伐或有一線生機,不北伐只能等死。
  • 諸葛亮六出祁山失敗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一、六出祁山:諸葛亮「六出祁山」是《三國演義》裡的說法,正史中諸葛亮出師北伐五次,真正出兵祁山只有二次。二、背景:夷陵之戰,劉備殘敗,動搖了蜀國的根基。5.公元234年,諸葛亮第五次北伐,諸葛亮出武功五丈原。因諸葛亮逝世,漢軍退回漢中。五、失敗原因:第一次北伐由於諸葛亮錯用馬謖,錯失戰機,敗!第二次北伐,糧盡,敗!第三次北伐,取得局部性戰果。
  • 諸葛亮病逝:出師未捷身先死
    魏軍堅守不出,這可急壞了諸葛亮,蜀軍確實和魏軍耗不起,因為從蜀地運糧要經過險峻崎嶇的蜀道,「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又長又險的蜀道是蜀軍糧草不濟的根本原因。諸葛亮的前幾次北伐也多是因為運糧不繼,而功敗垂成。
  • 司馬懿是如何評價諸葛亮的?兩種截然不同的評價,佩服還是輕視?
    司馬懿對諸葛亮的兩段評價,其實都是發生在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期間,所以說司馬懿和諸葛亮早就互相交過手了。當時諸葛亮領兵十萬,兵出斜谷進行北伐,屯駐在渭水之南,而司馬懿則率軍屯駐在諸葛亮對面,和諸葛亮隔水相持。期間諸葛亮數次主動進攻,都被魏軍打退,魏軍堅守城池,就是不出來和蜀軍作戰。
  • 若諸葛亮北伐成功,他會廢掉劉禪自立嗎?你聽曹操怎麼說
    諸葛亮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人物,中學教材中有諸葛亮的《出師表》、《隆中對》等著作,都能夠體現出諸葛亮的足智多謀。在諸葛亮輔佐劉備之前,劉備的運氣一直很差,四處顛沛流離,而諸葛亮加入之後,為劉備制定了一個長期發展計劃,逐漸走上了正軌。
  • 諸葛亮北伐,為何不願派趙云為先鋒?
    諸葛亮是劉備建立蜀漢政權的貴人,同時也是幫助劉禪支撐蜀國幾十年的支柱。北伐是這位臥龍先生的一大軍事傑作,6次伐魏的舉動一度打得曹魏瑟瑟發抖。然而諸葛亮的北伐大業卻面臨著「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尷尬局面。就拿諸葛亮的第1次北伐來說吧!
  • 諸葛亮如果不急於北伐曹魏,而是養精蓄銳,結果會是怎樣?
    熟悉《三國演義》的朋友們一定會對蜀漢丞相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記憶尤深,更為這個傑出人物的悲劇命運而感到無比嗟嘆,每當想起五丈原秋風中那個蕭索的身影,總是叫人淚流滿面。人們時常說,諸葛亮北伐曹魏雖是忠於先主劉備所託,但是以弱擊強空耗國力實屬不智,那麼如果我們換一種思路,假如諸葛亮並不急於北伐,而是在蜀中積蓄實力,那麼究竟其有沒有機會打敗曹魏而一統天下呢?
  • 諸葛亮為什麼一定要北伐?《後出師表》6個不解,打了多少人的臉
    三國時期,在白帝城託孤後,諸葛亮力主北伐中原。對於諸葛亮的這一行為,後人評價褒貶不一。而在閱讀了諸葛亮遞交給劉禪的《出師表》後,筆者認為答案早已經被諸葛亮寫出來了:「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 諸葛亮第五次北伐病死於五丈原,究竟是啥地方?為何會被困於此?
    在三國中英才輩出,而諸葛亮深不可測的智謀和料事之明的魅力令人折服讚嘆,不過他五次北伐失敗,最終星隕五丈原的結局也讓後世多感慨。那麼諸葛亮第五次北伐病死五丈原,這個五丈原究竟是什麼地方呢?為何蜀軍會被困在此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