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六出祁山失敗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2020-12-17 妙眼看歷史

一、六出祁山:

諸葛亮「六出祁山」是《三國演義》裡的說法,正史中諸葛亮出師北伐五次,真正出兵祁山只有二次。

二、背景:

夷陵之戰,劉備殘敗,動搖了蜀國的根基。諸葛亮白帝城託孤後,內政朝綱、興修水利、平定南方叛亂,使蜀國國力逐步恢復。三國之中的吳魏,在長江沿岸時常短兵相接。

三、目標:

匡扶漢室,統一中原。

四、過程:

1.公元228年春,諸葛亮發奇兵,出祁山,由於馬謖失街亭,諸葛亮失去戰略要地,撤軍。

2.公元228年冬,諸葛亮為配合東吳,進行第二次北伐。諸葛亮出散關,包圍陳倉,攻打陳倉二十多天未破,糧盡退軍。

3.公元229年,諸葛亮第三次北伐,諸葛亮攻佔武都、陰平。

4.公元231年,諸葛亮第四次北伐,諸葛亮出祁山。由於李嚴運糧不繼,糧盡退軍。

5.公元234年,諸葛亮第五次北伐,諸葛亮出武功五丈原。因諸葛亮逝世,漢軍退回漢中。

五、失敗原因:

第一次北伐由於諸葛亮錯用馬謖,錯失戰機,敗!

第二次北伐,糧盡,敗!

第三次北伐,取得局部性戰果。

第四次北伐,糧盡,敗!

第五次北伐,病逝五丈原。

諸葛亮屢次失敗的原因歸納如下:

1、糧草

蜀道難行,運輸糧草困難,是約束諸葛亮北伐的主要因素。

2、人才

夷陵之戰導致蜀國人才斷層,出現「蜀國無大將,廖化做先鋒」的可悲局面。

3、人和

蜀國內部政治派別複雜,劉禪無能,致使諸葛亮不能全心投入北伐中。

諸葛亮北伐失敗的根本原因在於綜合國力的懸殊。蜀國地處巴蜀之地,雖有「天府之國」之稱,自給自足償可,但跟地大物博的中原地區抗衡,無論人口、經濟、軍事都是無法比擬的。

另外,諸葛亮與王朗對罵時,王朗的話很有道理。「天數有變,神器更易,而歸有德之人,此乃自然之理」,魏國繼承漢統,國內政通人和,人們渴望安居樂業。在魏國百姓眼中,蜀國屢次侵犯邊界,挑起戰爭,無疑於漢初匈奴頻繁掠奪,這也是諸葛亮北伐中很少有魏將獻城投降的原因。

相關焦點

  • 揭:諸葛亮六出祁山為何都已失敗告終?
    導讀:「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這句話指的就是諸葛亮六出祁山還沒有取得最後的勝利就先去世了。那麼,諸葛亮六出祁山為何都已失敗告終呢?  第一、戰略方針的失誤,劉備即使佔據荊州和西川,一路由荊襄北進,一路再出祁山,直到宛城、洛陽,之間的距離太遠,戰略上配合作用並不大。  第二、就天時來說,曹魏有統一的中原大地,早已具備安定的後方,兵多將廣,後備力量充足,又率先迎來漢獻帝,把握住了先機,充分佔有了天時。而西蜀成氣候太晚,草創而成,已失去先機之力了,想後發制人,困難太大!
  • 諸葛亮六出祁山,祁山位於現在的哪裡?為何軍事意義如此重要
    而在諸葛亮生前,就曾視一座山為軍事要地,數次北伐都想要奪取下來,此山便是祁山。諸葛亮六出祁山又被看作六次北伐。但諸葛亮"六出祁山"也僅僅是《三國演義》中的說法。實際上,正史中的諸葛亮只進行了五次北伐。那麼祁山既然如此重要,它又在如今的哪裡呢?又是為什麼祁山會有如此重要的軍事意義呢?以下便是個人的觀點。第一,分析祁山的地理位置。
  • 諸葛亮窮兵黷武?六出祁山無功而返?別被三國演義給整糊塗啦
    你沒有看錯,不是諸葛丞相,而是諸葛將軍,因為第一次北伐失敗後,諸葛亮上表自貶三級,職位已經由丞相變成右將軍。距離第一次北伐失敗,過去僅僅半年多,諸葛亮居然再次用兵,而且沒有再出祁山,而是走陳倉道。在曹魏,大部分人都認為,經歷過第一次北伐失敗,蜀漢不可能再北伐。就算北伐,也是用兵隴右。曹真準確判斷出,諸葛亮必定再次用兵,出兵的方向,一定是陳倉。為什麼是陳倉?
  • 豬隊友坑害諸葛亮之外,蜀國國力不濟也是導致六出祁山無功的原因
    具體來看下諸葛亮六出祁山具體是什麼樣的情況。一出:諸葛亮恢復與孫吳的盟友,而後出兵伐魏,收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再收穫良將姜維。可惜,用人錯誤,致使街亭之戰失利,最後只能撤兵退回關中,揮淚斬馬謖。二出:諸葛亮趁陸遜在石亭打敗曹休之機,出散關,包圍陳倉。陳倉雖小,然易守難攻,再加上守將郝昭善於守城,即便城中只有一千多兵士,依然將諸葛亮的幾萬兵馬阻擋在城外二十多天,撐到援軍到來,諸葛亮只能退會蜀中。
  • 諸葛亮六出祁山一心北伐,動機是什麼?真如魏明帝所說嗎?
    ——杜甫引言諸葛亮無論是在演義中還是正史中,都是一個忠心不二的大臣,這和諸葛亮個人的情懷和所接受的教育有關。不過歷史上對諸葛亮也有批判的聲音,六出祁山一心北伐,這究竟是盡忠,還是別有目的呢?諸葛亮自述第一次北伐的原因在諸葛亮看來,這次北伐有兩部分原因,第一部分原因就是北邊的魏國剛換皇帝,權力交接的過程中是突襲的好機會,第二部分原因是完成劉備的遺願。在三國時期,雖然是曹孫劉三國鼎立,但是實際上曹孫之間的鬥爭要多很多,曹操,曹丕,曹叡都曾經舉兵南下攻打孫吳政權。
  • 《三國演義》中誇大其詞的9件事(八)——六出祁山
    《三國演義》據此寫了諸葛亮的「六出祁山」,從第九十ー回到第一百四回,用龐大的篇幅和飽含熱情的筆調來描繪、渲染和鋪排,讀後令人難忘。現在來對照史書,仔細考證一下諸葛亮的「六出祁山」是否為真。第一次:蜀建興六年(228)春。《三國志蜀書後主傳》:「六年春,亮出攻祁山,不克。」
  • 地緣詳解諸葛亮二出祁山
    中央之國的形成<三國歷史篇> [第91回]作者:溫駿軒長篇連載,每周更新第91回 二出祁山 諸葛亮的二次北伐與首次北代發生在同一年,一個在春季,一個在冬季。這些損失並不都是戰損,但不管什麼原因損失的,都讓他們的丞相非常非常心痛。按諸葛亮的說法「此皆數十年之內所糾合四方之精銳,非一州之所有;若複數年,則損三分之二也,當何以圖敵」。蜀漢當下是只有一州之地,能與魏、吳兩國分庭抗禮,靠的是是劉備打拼數十年積攢下來的家業。如今天下三分已定,意味著人才大流動時代正式結束。
  • 三國演義之離間計,司馬懿智鬥諸葛亮,七出祁山功虧一簣
    諸葛亮要按軍法將苟安治罪,是大家求情,才免了苟安的死罪,但還是打了他八十軍棍。苟安心中不滿,當天半夜帶著五六名隨從逃跑了。」司馬懿聽到這裡,連連點頭,高興得喜笑顏開,連聲說:「我已經有了打退蜀軍的辦法了!」大家不解,問他有什麼辦法,司馬懿對大家說:「過一會兒,傳苟安進來時,只要如此如此,不愁大功不成!」
  • 祁山道蹤跡圖
    祁山道,又稱隴西道,因諸葛亮「六出祁山」聲名遠播。祁山道北起天水,南至徽縣,全程200餘千米,線路走向與今十天高速(G7011)大致相同,因在徽縣與陳倉道相接,所以,有學者認為祁山道是陳倉道支線。祁山道自古為溝通隴蜀、隴秦的交通要道。
  • 諸葛亮北伐時,如果能率先拿下這2地方,伐曹魏興漢室就容易多了
    眾所周知諸葛亮曾六出祁山與曹魏進行戰爭,但是最後都是以失敗而告終,而且在第六次出祁山的時候死在了五丈原。對於諸葛亮北伐曹魏的事情很多人做過分析,他們都認為如果諸葛亮能夠聽從魏延的計策,以奇兵出子午谷、偷襲長安很有可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收穫。可是也有很多人提出反對意見,假如說諸葛亮佔據了長安,很可能因後繼無援很而陷入困境。
  • 文言文閱讀訓練:天下奇才諸葛亮
    軍資所出,國以富饒,乃治戎講武,以俟大舉。六年春亮身率諸軍攻祁山戎陳整齊賞罰肅而號令長明關中響震魏明帝西鎮長安命張郃拒亮亮使馬謖督諸軍在前與鄰戰於街亭謖違亮節度,舉動失宜,大為張郃所破。亮拔西縣千餘家,還於漢中,戮謖以謝眾。上疏曰:「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責帥,臣職是當。請自貶三等,以督厥咎。」
  • 韓信能出川,而諸葛亮卻出不了川,其中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諸葛亮呢? 面對關隴魏軍,蜀軍也擁有一些局部優勢。 按諸葛亮自己的說法,在第一次北伐時,蜀軍在箕谷、祁山均多於「賊」。 不過,曹睿沒有項羽那麼「忙」,諸葛亮北伐,他立刻從荊州、中原調集軍隊,迅速進入關隴地區。
  • 蜀漢第一次北伐為何失敗?諸葛亮的總結似是而非
    諸葛亮說:「大軍在祁山、箕谷,皆多於賊,而不破賊,乃為賊所破,此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今欲減兵省將,明罰思過,校變通之道於將來;若不能然者,雖兵多何益!自今已後,諸有忠慮於國者,但勤攻吾之闕,則事可定,賊可死,功可礄足而待矣。」
  • 華佗根本沒見到過關羽
    而在三國演義當中,當時曹睿派司馬懿掛帥進攻蜀國街亭,而此時的街亭為諸葛亮的弟子馬謖駐守,而馬謖自持自己深諳兵法,沒有聽諸葛亮勸告而導致失敗。被曹魏擊敗,此時的司馬懿率兵乘勝直逼西城。諸葛亮無兵迎敵,又深知司馬懿生性多疑,但需沉著冷靜,隧大開城門,派出幾名老兵在門前掃路,而自己在城樓上悠閒彈琴唱曲。
  • 張郃奉司馬懿之命追諸葛亮被殺,是司馬懿的陰謀嗎,諸葛亮如何想
    公元231年2月,蜀漢丞相諸葛亮發動第四次北伐之戰,這一次諸葛亮走的祁山,首先包圍了曹魏設在祁山道的堡壘,然後主力繼續北進到上邽,而這個時候,曹魏關中軍事主帥曹真病逝,於是魏明帝派出司馬懿作為關中軍事主帥領導張郃、郭淮等人抵抗諸葛亮的入侵。
  • 諸葛亮是運籌帷幄的權臣,為什麼不取代劉禪呢?有實力而無野心
    一、知遇之恩早在諸葛亮在隆中躬耕田畝的時候,劉備三顧茅廬,請出來了諸葛孔明。諸葛亮當時是個未出茅廬,沒多少人認識他,要不然孫權、曹操怎麼不請他出山呢?當時劉備將諸葛亮視為知己,出入同行、寢則同床,十分器重諸葛亮。
  • 如果諸葛亮不著急與魏開戰,而是,養精蓄銳,結局會怎麼樣?
    第一個原因在於實力差距太大從面積上來說,當時蜀國的面積是三國中最小的,當時魏國面積大概有300萬平方公裡,吳國為150萬平方公裡,蜀國只有100萬平方公裡,不但面積魏國的三分之一,而且許多地方在當時來說還是蠻荒之地,沒有什麼經濟價值,相對於魏國來說,魏國的許多地盤地處中原地區,是當時最為富饒的區域。
  • 軍政人才匱乏,是蜀漢滅亡的重要原因,諸葛亮的人才政策難辭其咎
    那麼,有這樣戰鬥力的軍隊,卻被鄧艾的遠道而來、兵少力疲的魏軍打敗,主要的原因又是什麼呢?歸根到底,還是將領的能力上。在這支蜀軍中,集中了大批過去老一輩將領的子弟,他們大多都戰死沙場,為蜀漢流盡了最後一滴血。
  •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其實只是掩人耳目,馬謖之後改名滅掉了蜀國?
    在劉備死後,諸葛亮更是將他重用。但是可惜在諸葛亮六出祁山的時候,讓馬謖帶領眾將去守街亭,去之前諸葛亮千叮嚀萬囑咐,但是馬謖實在是太過驕傲,導致街亭戰敗。諸葛亮大怒,為了軍紀,不得不斬了他。這個就是大家所熟知的馬謖大意失街亭,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的事件。但是真實的歷史並非如此,真正的歷史上,馬謖並不是諸葛亮所殺,而且後來馬謖的一個舉動還造就了蜀國的滅亡。
  • 李嚴假傳聖旨讓諸葛亮北伐功敗垂成,背後的主謀真的是劉禪?
    可是在形勢一片大好的情況下,諸葛亮又為何突然撤退呢?原來是天降大雨,蜀道難行,蜀漢糧草供應出現了問題。李負責督運糧草的李嚴害怕諸葛亮怪罪,居然假傳聖旨讓諸葛亮撤退。   九年春,亮軍祁山,平催督運事。秋夏之際,值天霖雨,運糧不繼,平遣參軍狐忠、督軍成籓喻指,呼亮來還;亮承以退軍。平聞軍退,乃更陽驚,說「軍糧饒足,何以便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