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六出祁山:
諸葛亮「六出祁山」是《三國演義》裡的說法,正史中諸葛亮出師北伐五次,真正出兵祁山只有二次。
二、背景:
夷陵之戰,劉備殘敗,動搖了蜀國的根基。諸葛亮白帝城託孤後,內政朝綱、興修水利、平定南方叛亂,使蜀國國力逐步恢復。三國之中的吳魏,在長江沿岸時常短兵相接。
三、目標:
匡扶漢室,統一中原。
四、過程:
1.公元228年春,諸葛亮發奇兵,出祁山,由於馬謖失街亭,諸葛亮失去戰略要地,撤軍。
2.公元228年冬,諸葛亮為配合東吳,進行第二次北伐。諸葛亮出散關,包圍陳倉,攻打陳倉二十多天未破,糧盡退軍。
3.公元229年,諸葛亮第三次北伐,諸葛亮攻佔武都、陰平。
4.公元231年,諸葛亮第四次北伐,諸葛亮出祁山。由於李嚴運糧不繼,糧盡退軍。
5.公元234年,諸葛亮第五次北伐,諸葛亮出武功五丈原。因諸葛亮逝世,漢軍退回漢中。
五、失敗原因:
第一次北伐由於諸葛亮錯用馬謖,錯失戰機,敗!
第二次北伐,糧盡,敗!
第三次北伐,取得局部性戰果。
第四次北伐,糧盡,敗!
第五次北伐,病逝五丈原。
諸葛亮屢次失敗的原因歸納如下:
1、糧草
蜀道難行,運輸糧草困難,是約束諸葛亮北伐的主要因素。
2、人才
夷陵之戰導致蜀國人才斷層,出現「蜀國無大將,廖化做先鋒」的可悲局面。
3、人和
蜀國內部政治派別複雜,劉禪無能,致使諸葛亮不能全心投入北伐中。
諸葛亮北伐失敗的根本原因在於綜合國力的懸殊。蜀國地處巴蜀之地,雖有「天府之國」之稱,自給自足償可,但跟地大物博的中原地區抗衡,無論人口、經濟、軍事都是無法比擬的。
另外,諸葛亮與王朗對罵時,王朗的話很有道理。「天數有變,神器更易,而歸有德之人,此乃自然之理」,魏國繼承漢統,國內政通人和,人們渴望安居樂業。在魏國百姓眼中,蜀國屢次侵犯邊界,挑起戰爭,無疑於漢初匈奴頻繁掠奪,這也是諸葛亮北伐中很少有魏將獻城投降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