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北伐時,如果能率先拿下這2地方,伐曹魏興漢室就容易多了

2021-03-05 拾趣史

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拾趣史」,再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免費收到最新內容了。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

眾所周知諸葛亮曾六出祁山與曹魏進行戰爭,但是最後都是以失敗而告終,而且在第六次出祁山的時候死在了五丈原。對於諸葛亮北伐曹魏的事情很多人做過分析,他們都認為如果諸葛亮能夠聽從魏延的計策,以奇兵出子午谷、偷襲長安很有可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收穫。可是也有很多人提出反對意見,假如說諸葛亮佔據了長安,很可能因後繼無援很而陷入困境。所以面對這樣的情況,就有人提出了比較穩健的辦法,那就是先拿下隴右和荊州,這樣才會有很大的把握興復漢室,為什麼這樣說呢?

咱們可以來分析一下荊州!諸葛亮六出祁山最後都以失敗而告終,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蜀道艱險,運輸糧草、輜重、武器比較的困難。而荊州地處蜀漢的最東部,換句話說它處於蜀漢長江流域的下遊,如果荊州在諸葛亮的手中,那麼依靠長江水域運輸的便利,北伐曹魏的運輸難題將會全部解決。而諸葛亮也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如果荊州不失的話,北伐曹魏何至於這樣困難,由此可見荊州之地的重要性。

再來看看第二個地區隴右!隴右之地是哪個區域呢?此地南靠秦嶺與蜀漢接壤,西靠阿西走廊、北臨黃河、東靠隴山,佔領這一地區蜀漢就有很多有利地形,可以據險而守進而與曹魏軍隊打持久戰。另外隴右地區又是沃野之地,直白的說就是能種植糧食,諸葛亮可以在此屯田實際糧草自給,免去了長途運糧的困難,也省去了來回在蜀道上顛簸。除此之外,隴右地區還盛產良馬,如果諸葛亮佔領此地不僅能得到夢寐以求的戰馬資源,而且還可以切斷曹魏騎兵戰馬的來源。

總的來說,荊州和隴右這兩個地方對諸葛亮北伐是非常重要的,諸葛亮被譽為三國時期最神鬼莫測之人,想必他也能夠想到這兩點,至於為何不先拿下這兩個地方就不得而知了。諸葛亮北伐時,如果能率先拿下這2地方,伐曹魏興漢室就容易多了,對此你有什麼不一樣的看法呢?

【免責聲明】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站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部分文章為轉載,並不用於任何商業目的,我們已經儘可能的對作者和來源進行了通告,但是能力有限或疏忽,造成漏登,請及時聯繫我們,我們將根據著作權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者刪除有關內容。本站擁有對此聲明的最終解釋權。

  -END-

感謝大家的閱讀,你的閱讀是對小編的鼓勵,如果覺得文章還不錯的話,小手輕移點一下右下角,點「 好 看 」,謝謝對小編的支持,小編一定每天給你們帶來更多資訊。

相關焦點

  • 諸葛亮如果不急於北伐曹魏,而是養精蓄銳,結果會是怎樣?
    人們時常說,諸葛亮北伐曹魏雖是忠於先主劉備所託,但是以弱擊強空耗國力實屬不智,那麼如果我們換一種思路,假如諸葛亮並不急於北伐,而是在蜀中積蓄實力,那麼究竟其有沒有機會打敗曹魏而一統天下呢?一、短期來看蜀漢與曹魏實力對比差距較大,速勝可能性確實不大這裡我們來列舉一組數據:蜀漢總人口有98萬人,全國常備部隊約10萬人,而可供北伐的機動部隊約5萬人,哪怕是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的最強時期,其規模最高不超過10萬人。
  • 諸葛亮北伐,為何不願派趙云為先鋒?
    諸葛亮是劉備建立蜀漢政權的貴人,同時也是幫助劉禪支撐蜀國幾十年的支柱。北伐是這位臥龍先生的一大軍事傑作,6次伐魏的舉動一度打得曹魏瑟瑟發抖。然而諸葛亮的北伐大業卻面臨著「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尷尬局面。就拿諸葛亮的第1次北伐來說吧!
  • 孫權既然能背盟偷襲荊州殺關羽,為何沒有在諸葛亮北伐時攻打蜀漢
    劉備伐吳 既然孫權有吞併蜀漢之心,為什麼不趁著蜀漢諸葛亮政權北伐時,偷襲蜀漢,就像當年偷襲荊州一樣,拿下益州,那樣就能佔領整個長江以南,與曹操劃江而治,這不就是當年魯肅榻上對的戰略嗎
  • 如果諸葛亮不和曹魏開戰,而是深耕巴蜀,養精蓄銳,結果怎麼樣?
    然而即便是在這種劣勢下,諸葛亮仍然是五次北伐,出兵攻打曹魏。當然,諸葛亮的用兵使得曹魏壓力很大,但實際上蜀漢也沒有取得多大的戰果,最終也未能北伐成功。那麼如果諸葛亮不著急與魏開戰,而是深耕巴蜀,養精蓄銳,結局會怎樣,諸葛亮能北伐成功嗎?
  • 在蜀漢政權中,有哪些將領能夠在北伐曹魏的戰爭中獨當一面?
    第2、 作為主將或者偏軍主將與曹魏軍隊交戰。在蜀漢與曹魏的戰爭中,有很多將領表現突出,功勞也不小。比如吳班、高翔在諸葛亮四伐中對司馬懿取得"甲首三千"的戰果;孟琰在諸葛亮五伐中面對司馬懿一萬騎兵的突襲,仍然搶佔武功水的橋頭堡。但他們都是在諸葛亮的調度指揮之下,或許也有獨當一面的能力,但是沒有機會證明。第3、 作為進攻方並取得勝利。進攻和防守有相當大的差別。
  • 曹魏黑化了的名將,諸葛亮北伐時候的剋星,最後卻是姜維箭下亡魂
    諸葛亮為了完成劉備的未竟之志,即一統中原,先後發動了五次北伐,當公元234年,他最後一次北伐的時候,雙方尚處於膠著狀態,他便因病去世了。可能很多人都想到了司馬懿,回答說是司馬懿一直避戰,不與諸葛亮交鋒,寧受女裝之辱,也不出戰,生生將諸葛亮耗死在了五丈原。諸葛亮率眾出渭南。先是大將軍司馬宣王數請與亮戰,明帝終不聽。是歲恐不能禁,乃以毗為大將軍軍師諸葛亮第五次北伐,毫無建樹。這個人到底是誰呢?他不是別人,正是曹魏名將郭淮。
  • 諸葛亮五次北伐,無一次有所大功,為何依舊堅持耗費國力北伐?
    ——《蜀相》234年10月8日,諸葛亮於五丈原病逝。這位傳統意義上的忠臣、智者結束了自己傳奇的一生,這也代表著第五次北伐再次無功而返。諸葛亮窮極一生,都在為「興復漢室」而努力。可是在諸葛亮後半生中,不難發現諸葛亮北伐似乎並未有所建功,甚至有耗費國力之嫌。
  •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如果派趙雲守街亭,結果會怎麼樣?
    一個是魏延的子午谷之計:由魏延率五千輕騎,穿過子午谷,突襲拿下長安,在長安堅守二十日,截斷魏國的增援。而諸葛亮率蜀軍主力出祁山,平推曹真主力,至長安與魏延會師。這個計劃如果要實現了,利潤是相當豐厚的。就斷絕了隴、雍、涼與魏國內境的聯結,把張郃、郭淮、曹真都一鍋燴了。但是風險也是很大的,這個行動的要求實在是太精密了。
  • 諸葛亮借用一句成語,道出南徵艱辛,卻意外昭示北伐結局
    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賊才弱敵強也;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待亡,孰與伐之?是故託臣而弗疑也。臣受命之日,寢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徵,宜先入南,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顧王業不得偏全於蜀都,故冒危難以奉先帝之遺意也,而議者謂為非計。今賊適疲於西,又務於東,兵法乘勞,此進趨之時也。
  • 郝昭善守,堪比墨子,憑一己之力擋住諸葛亮第二次北伐
    在這場平定河西數郡叛亂的鬥爭中,金城太守蘇則能夠當機立斷,隨機應變,有勇有謀,居功至偉。但如果沒有郝昭等主要領兵將領的全力支持,蘇則也只能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所以,平定河西數郡叛亂,郝昭的作用其實也是很大的。郝昭更大對曹魏的更大功勞是憑藉一己之力,生生擋住了諸葛亮的第二次北伐。
  • 劉關張因東吳而死,諸葛亮為何不興兵伐吳?40年後,答案浮出水面
    聲稱,如果大哥不願意出兵伐吳,我拼掉老命也要去找東吳算帳。 飛曰:「他人豈知昔日之盟?若陛下不去,臣舍此軀與二兄報仇!若不能報時,臣寧死不見陛下也!」此話,不用懷疑絕對雖猛張飛說出來的,雖然張飛已經50多歲了,但是他的火暴脾氣卻是一點沒有改變。張飛責問,加上劉備本人也有心伐吳,因而劉備終於下定了決心,親自統兵伐吳。
  • 諸葛亮五次北伐只為奪取涼州,涼州到底在什麼地方?
    從西漢到三國,涼州和雍州分分合合,這兩個州加起來大體就相當於整個甘肅、寧夏和陝西南部,後世泛稱「雍涼」,此地也成為三國時期魏蜀爭奪的重點,諸葛亮北伐的目標主要就是奪取雍涼之地。(三國時期的涼州)其實在《隆中對》中,雍涼並不是諸葛亮的戰略重地,諸葛亮最初的目標是奪取荊州和益州。
  • 諸葛亮率軍數萬打不下千人駐守的陳倉,這是有希望卻又無望的北伐
    按照道理來說,剛剛經歷一次大規模北伐,蜀漢正是需要一點休養時間的,在諸葛亮決意北伐之時,蜀漢朝廷廷議此事的時候,「群臣多以為疑 」,也就是說蜀漢內部也是大多不支持這次北伐的,不過諸葛亮還是不顧朝臣反對,同年十一月再度集結軍隊北伐,攻取陳倉。是什麼令諸葛亮在準備不充分的情況,急於再度北伐呢?
  • 如果諸葛亮不去參加北伐,選擇了養精蓄銳,蜀國的命運將會如何
    諸葛亮的一生都為了蜀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為了恢復漢朝,回歸舊都,他開始派兵參加北伐戰爭。結果,在第五次北伐戰爭期間,由於疾病死在了五丈原。失去諸葛亮這一個主力的蜀漢開始漸漸的走下坡路,最終被魏國滅亡。君王劉禪也被迫定居在魏國的洛陽。
  •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10萬大軍落敗雍州
    劉備這一生興兵鏖戰39年,曾經親眼目睹過殘破的洛陽城,也曾立誓蕩平曹賊,興復漢室,重振跌宕不安的漢室江山。不過,夢想這種東西一旦擺在明面上,想要實現恐怕只會難上加難。諸葛亮以曹魏新主登基,引兵進入漢中,決心北伐,屯駐沔水北岸石馬。蜀漢第一次北伐拉開大幕。北伐戰事主要集中在雍州隴右高地境內,這塊地方緊鄰涼州河西,就如曹魏東部臂膀。
  • 郝昭:一個擅於防守的曹魏大將,成功抵禦諸葛亮對陳倉的進攻
    在將星雲集的三國時期,曹魏將領郝昭可能不是那麼出類拔萃,但在防守戰領域,郝昭絕對能排的上名次。郝昭鎮守河西十餘年,百姓安居樂業,夷族不敢犯境。鎮守陳倉時,諸葛亮率軍攻打陳倉二十餘日不能破城而選擇退兵。
  • 關羽北伐,劉備諸葛亮為何事前不阻止、事中不過問、事後不救援?
    關羽北伐,是三國鼎立後的一場少見的大戰,但奇怪的是,整個蜀漢高層似乎都沒有參與,這場大戰變成了關羽的獨角秀?公元219年,建安二十四年,關羽率軍從荊州南郡出兵,進攻曹魏襄陽、樊城,史稱「襄樊之戰」又稱「關羽北伐」。
  • 《諸葛亮傳》(21)|諸葛亮北伐途中,為何要調整方針
    諸葛亮發動的北伐,前後持續了七個年頭。如果要對他這七個年頭的北伐進行一番「音樂版」的概括,則可以稱為「北伐三部曲」,即初戰受挫的第一樂章,再接再厲的第二樂章,最後決戰的第三樂章。三個樂章的主旋律分別是「惋惜」「應變」和「獻身」。以「惋惜」為主旋律的第一樂章一一初戰受挫,前面已經講過了。
  • 子午谷奇謀靠譜嗎——諸葛亮北伐(3)
    (1):北伐準備諸葛亮北伐(2):第一次北伐那麼今天,我們來說一個很多人都關注,也說了好幾次的問題:子午谷奇謀它靠譜嗎?有關諸葛亮的這個戰略目標,我們在昨天的文章裡已經說過了:諸葛亮北伐(2):第一次北伐對比之下,諸葛亮想奪取雍涼,從而居高臨下再進攻長安,而魏延想直接拿下長安。
  • 諸葛亮五次北伐,蜀魏火拼,壁上觀的東吳為什麼不敢趁虛而入
    首先,來分析一下東吳為什麼不敢趁機侵犯西蜀:從地理位置上,自古有蜀道難、難於上青天的說法,如果東吳打算乘虛而入攻打西蜀,絕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如果不能速戰速決,萬一魏國分兵回過頭來攻打東吳的後方,那吳國就有滅國之患,以水兵見長的東吳怎能獨自抵擋住魏國的大軍?赤壁之戰的戰術性錯誤魏國又怎麼可能會再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