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昭善守,堪比墨子,憑一己之力擋住諸葛亮第二次北伐

2020-12-11 至簡侃史

三國時期,名將如雲,如關羽、張飛、周瑜、呂布、夏侯惇、張遼等等,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與此同時,三國時期也有一些人,雖然不被大家所熟悉,但依然赫赫的戰功,比如我們今天所要聊到的郝昭。

提起郝昭,有些朋友可能連名字都沒聽說過,這不能怪大家,因為在正史中,郝昭連一篇像樣的傳記都沒有,他的傳記,只是在裴松之注《三國志》時,引用《魏略》,附錄在《魏書·明帝紀》中,其事跡也只是零星散落於他人的傳記裡。

但郝昭其實是一位對中國的歷史走向,尤其是對三國的歷史走向有過重大影響的人物。

郝昭字伯道,太原人,是三國時期曹魏的一名將領,少年從軍,屢立戰功。

延康元年(220年)五月,即在曹操剛剛去世不久,西平的曲演就勾結附近幾個郡製造動亂,聯合起來抗拒由朝廷任命的太守。除了曲演抗拒朝廷任命的涼州刺史鄒岐外,酒泉郡的黃華也拒絕太守辛機赴郡就任,張掖郡的張進甚至還把太守杜通抓了起來,自稱太守,武威郡的三個部落的胡人也再度反叛。

武威太守丘興向金城太守蘇則請求支援,蘇則想要率兵前去相救,而郡中多數官員認為賊人勢力正盛,不可冒然救援武威。另外,金城兵力若要救援武威,就得西渡黃河,而當時朝廷有禁令規定,駐守金城的兵力不得西渡黃河。蘇則若要率領金城兵力救援武威郡,就會出現公然違背朝廷禁令的情況。

軍人以服從命令為最高準則,所以,公然違抗軍令對軍人來說是一種極大的罪責。

當時,郝昭就是領兵駐守金城的主要將領之一。蘇則召集郡中主要官員以及郝昭等人商議,提出應該趁曲演等叛亂者內部尚未統一、立足未穩之機發動進攻,個個擊破,及時瓦解叛亂者聯盟。如果拘泥於不得渡過黃河的禁令,等待朝廷派軍隊前來,需要很長時間,則叛亂者可能團結一致,站穩腳跟,到那時,叛亂就難以平定了。

郝昭等人同意了蘇則的意見,於是調集軍隊救援武威,降服武威郡的三個部落胡人。接著,蘇則和郝昭等人又與丘興一起趁勢進攻張掖郡的張進。

曲演聽到這一消息,率領三千兵力來迎蘇則,聲稱前來助戰,實際上是準備發動突然襲擊。蘇則藉機引誘曲演會面,將其斬首,並把屍體拖出來展示給他的部屬,曲演的黨羽就此瓦解。

解決了曲演,蘇則和郝昭等又率兵包圍了張掖,攻克張掖城,殺了張進。黃華恐懼,請求設降。河西各郡就此全部平定。

在這場平定河西數郡叛亂的鬥爭中,金城太守蘇則能夠當機立斷,隨機應變,有勇有謀,居功至偉。但如果沒有郝昭等主要領兵將領的全力支持,蘇則也只能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所以,平定河西數郡叛亂,郝昭的作用其實也是很大的。

郝昭更大對曹魏的更大功勞是憑藉一己之力,生生擋住了諸葛亮的第二次北伐。

蜀漢興建六年,即曹魏太和二年初,諸葛亮發動第一次北伐,結果因為馬謖失街亭無功而返。諸葛亮撤軍後,曹真認為,諸葛亮不久必定會進攻陳倉,於是派郝昭和王雙駐守陳倉,修築陳倉城。

順便提一句,曹真的謀略和見識在三國歷史上並不算高超,但連他都能預見到諸葛亮的後繼戰略意圖,可見諸葛亮小心謹慎、按部就班的作戰方針實在太過保守,難以取得奇效。

話說回來。同年夏,東吳番陽太守周魴向曹休詐降,引誘曹軍出兵接應,結果遭到陸遜、朱桓、全琮等人伏擊,損失慘重。

在此情況下,諸葛亮認為,趁曹魏與東吳交兵之際,蜀漢有機可圖。於是於該年十二月興兵再度北伐,從散關出兵包圍陳倉。此即諸葛亮的第二次北伐。

當時,諸葛亮有幾萬兵力,而陳倉守軍只有一千多人,但在郝昭的率領下,陳倉守軍防守嚴密,令足智多謀且兵力佔優的諸葛亮在一時之間也無可奈何。

恰好,諸葛亮的軍中有個叫靳詳的人是郝昭的同鄉,諸葛亮於是讓靳詳去遊說郝昭,希望郝昭能夠「棄暗投明」。

靳詳來到城下勸說郝昭,郝昭回應說:「魏國的法律您是熟悉的,我的為人您是了解的。我深受國恩而且門第崇高,您不必多說,只有一死而已。您回去告訴諸葛亮,就來攻打吧。」

靳詳把郝昭的話告訴諸葛亮,諸葛亮又讓靳詳再次勸告郝昭,說了一番「兵眾懸殊,抵擋不住,何必白白自取毀滅」之類的話。這一次,郝昭對靳詳就不再客氣了,堅定說道:「前面已說定了,我認識您,箭可不認識您。」靳詳只好返回。

招降失敗,諸葛亮下令進軍攻打郝昭。

諸葛亮下令架起雲梯攻城,郝昭就用「火箭」射擊,燒毀雲梯,令蜀軍梯毀人亡。

諸葛亮下令使用衝車攻城,郝昭就用繩子系上石磨,擊毀衝車。

諸葛亮下令製做百尺高的井字形木欄向城中射箭,又用土塊填塞護城壕溝以攀登城牆,郝昭就在城內另外築起一道城牆,破解諸葛亮的企圖。

諸葛亮下令挖地道,想從地道進入城裡,郝昭就在城內挖橫向地道進行攔截。

就這樣,郝昭以僅有的一千多人守軍與諸葛亮鬥智鬥勇,生生把諸葛亮的數萬大軍擋在陳倉二十多天。

正因為郝昭把諸葛亮擋在陳倉二十多天,讓曹魏有了救援的時間。等到魏明帝派張郃率部來到陳倉時,諸葛亮的糧食也消耗得差不多了。於是,諸葛亮只好下令撤軍,第二次北伐又是以無功而返告終。也就是說,郝昭幾乎是憑藉著一己之力,生生擋住了諸葛亮第二次北伐。

那麼,郝昭為何能以千餘兵力擋住諸葛亮數萬大軍的進攻?

其一、《孫子兵法·謀攻篇》有云:「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諸葛亮在攻打陳倉前,「伐謀」和「伐交」都行不通,只好落入最下乘、最艱苦的攻城戰。

其二、蜀軍戰術失誤,士氣受損。古代戰爭講求「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但諸葛亮在陳倉,起先以為郝昭只有千餘兵力,悍然發動進攻,打不下之後才派人去勸降,勸降不成,又接著攻打。而且,在攻打陳倉時,諸葛亮的各種攻城之法又一一被郝昭識破、化解。如此來回折騰,大大損傷了蜀軍的士氣。故而清朝的中興名臣曾國藩說:「諸葛武侯之攻陳倉,受創於郝昭,皆初氣過銳,漸就衰竭之故。」

其三、郝昭剛毅忠直,不徇私誼。古人說:「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諸葛亮讓靳詳公開勸說郝昭投降的做法,表面上好像是在「伐謀」和「伐交」,實際上簡直是對郝昭人格的公開侮辱,值得商榷,因為諸葛亮顯然不是很了解郝昭的為人和對曹魏忠誠,如此公開勸降,反而適得其反,更大程度上激起了郝昭堅守陳倉的決心。

其四、郝昭善於守城。明朝大臣解縉曾說:「若墨翟之制公輸,郝昭之拒葛亮,或縈帶而連堞,或射火而重爐,可謂善守城矣。」清初批評家毛宗崗在點評這場戰爭時也曾說:「孔明不減公輸,郝昭不減墨翟。」

公輸即魯班,墨翟即墨子。眾所周知,在戰爭中,魯班善於攻城,而墨子善於守城。解縉和毛宗崗把郝昭與墨子相提並論,可見郝昭是多麼善於守城。郝昭善於守城,是導致諸葛亮第二次北伐無功而返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關焦點

  • 諸葛亮率軍數萬打不下千人駐守的陳倉,這是有希望卻又無望的北伐
    三國時期,諸葛亮第二次北伐兵鋒直指陳倉,但是擁兵數萬的諸葛亮為何拿不下一座僅有千人駐守的陳倉呢?個人認為,這一次北伐,是諸葛亮根據時局臨時決定的,是充滿著希望卻又無望的北伐。首先要說一下,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和第二次北伐的時間間隔不長,也及時半年時間左右,建興六年(228年)春,諸葛亮發動了第一次北伐,也就是後世認為最有機會的一次,曹魏隴右震動,但是街亭之敗,讓蜀漢此次北伐失利。
  • 子午谷奇謀靠譜嗎——諸葛亮北伐(3)
    在前兩天的文章裡,我們依次分析了諸葛亮北伐之前的準備,和第一次北伐的全過程,沒有看的請回看哦~諸葛亮北伐
  • 諸葛亮推薦給劉備,天縱奇才,堪比鳳雛,為何折損諸葛亮一世英名
    三國時期,對於曹操助力最大的當屬謀士荀彧,不僅內政能力卓越,更是為曹操推薦了許多肱骨之臣。比如陳群、郭嘉、司馬懿等等。對於劉備助力最大的當屬諸葛亮,諸葛亮的能力毋庸置疑。在領兵作戰方面,荀彧比不上諸葛亮的足智多謀,但在識人方面,諸葛亮差荀彧不止一點。比如諸葛亮曾經推薦給劉備一個名為寥立的謀士,告訴劉備這個人是天縱奇才,堪比鳳雛龐統,卻被呂蒙一封信給嚇跑。
  • 諸葛亮去世後二十年,姜維才北伐,這麼長時間蜀漢在幹什麼?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在世的時候,一心想要繼承先帝遺志,復興漢室。因此前前後後共六次北伐,但是都因為種種原因而失敗了,最終諸葛亮也是死在了北伐的路上。諸葛亮生前一直在培養姜維成為自己的接班人,諸葛亮死後,姜維確實卻曾經出兵北伐,諸葛亮去世後二十年,姜維才北伐,如此長時間蜀漢在幹什麼?
  • 諸葛亮五次北伐,蜀魏火拼,壁上觀的東吳為什麼不敢趁虛而入
    熟悉三國歷史的人都知道,在劉備死後,諸葛亮為了擴大蜀國的戰略生存空間,自公元228年至234年,曾經五次北伐。在此期間,蜀魏兩國在西北之地投入了主力,魏國由司馬懿主導,雙方在西北之地展開了生死爭奪,而地處東南的孫吳幾乎算是作壁上觀數年。
  • 蜀漢第一次北伐為何失敗?諸葛亮的總結似是而非
    諸葛亮說:「大軍在祁山、箕谷,皆多於賊,而不破賊,乃為賊所破,此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今欲減兵省將,明罰思過,校變通之道於將來;若不能然者,雖兵多何益!自今已後,諸有忠慮於國者,但勤攻吾之闕,則事可定,賊可死,功可礄足而待矣。」
  • 諸葛亮北伐,為何不願派趙云為先鋒?
    諸葛亮是劉備建立蜀漢政權的貴人,同時也是幫助劉禪支撐蜀國幾十年的支柱。北伐是這位臥龍先生的一大軍事傑作,6次伐魏的舉動一度打得曹魏瑟瑟發抖。然而諸葛亮的北伐大業卻面臨著「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尷尬局面。就拿諸葛亮的第1次北伐來說吧!
  • 諸葛亮為何執著於北伐?《出師表》中有答案
    相信不少人在了解三國這段歷史後,都會有這樣的疑問:諸葛亮不惜勞民傷財,屢敗屢戰,頻頻北伐,究竟是為什麼?諸葛亮已經作古一千多年,我們無法聽他親口說出原因,但卻能夠在他留下的《出師表》中尋找到答案。這是諸葛亮堅持北伐的第一個原因:被形勢所迫。蜀國只剩下益州,但「益州疲弊」而魏國富饒,如果閉關自守,日積月累之下,蜀國喪失進取之心,而魏國越發強大,這時蜀國只能坐以待斃。反倒如果主動出擊,就有通過不斷蠶食魏國土地,最終逆轉形勢的可能。簡而言之:北伐或有一線生機,不北伐只能等死。
  • 諸葛亮五次北伐,無一次有所大功,為何依舊堅持耗費國力北伐?
    ——《蜀相》234年10月8日,諸葛亮於五丈原病逝。這位傳統意義上的忠臣、智者結束了自己傳奇的一生,這也代表著第五次北伐再次無功而返。諸葛亮窮極一生,都在為「興復漢室」而努力。可是在諸葛亮後半生中,不難發現諸葛亮北伐似乎並未有所建功,甚至有耗費國力之嫌。
  • 真讀三國:不看演義:第一次北伐,諸葛亮到底給了趙雲什麼任務?
    先帝執意討伐孫權,是你直言勸諫,雖然未能阻止先帝東徵,但是可見你一片忠心,先帝兵敗夷陵,撤退到永安,又是你臨危受命,接應陛下,趙將軍之忠勇,亮深感欽佩。而今亮有一個重要的任務需要找一個人去執行,思前想後,唯有找將軍你最合適,亮交給你的任務,你務必用心完成,這個任務如果順利完成,趙將軍便是北伐首功!」
  • 專家認定《後出師表》確為諸葛亮真作,表中所記糾正了一史學錯誤
    當時形勢,蜀魏兩國實力懸殊,但諸葛亮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鋌而走險、百折不回,慨然表達出「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的北伐精神。所謂文以言志,諸葛亮不畏艱險、以身許國的精神使此文充斥了獨特而巨大的感染力,從而流傳千年而不朽。不過,這次北伐行動虎頭蛇尾,以失街亭告終,史稱第一次北伐。回到成都,諸葛亮引咎責躬,厲兵講武。
  • 諸葛亮若聽劉備生前一句話,北伐不至於失敗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發明家,他為蜀漢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更被後世稱為千古良相,他和劉備推心置腹的託孤也被後人稱為千古一遇的君臣,後繼承劉備遺志數次北伐,最終死在北伐路上,讓後人感嘆: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如果派趙雲守街亭,結果會怎麼樣?
    北伐怎麼打,當時在蜀漢軍中是有爭議的,兩種戰略方針。一個是魏延的子午谷之計:由魏延率五千輕騎,穿過子午谷,突襲拿下長安,在長安堅守二十日,截斷魏國的增援。而諸葛亮率蜀軍主力出祁山,平推曹真主力,至長安與魏延會師。這個計劃如果要實現了,利潤是相當豐厚的。就斷絕了隴、雍、涼與魏國內境的聯結,把張郃、郭淮、曹真都一鍋燴了。但是風險也是很大的,這個行動的要求實在是太精密了。魏延這一路不容有任何閃失,要在敵人眼皮子下穿行十日,路上不能被發現,不能被阻截,還要指望長安守將不戰而逃,還要指望諸葛亮的主力部隊能如期到達。
  • 諸葛亮有經天緯地之才,為啥北伐始終不成功?東吳的責任有多大?
    一、魏國人才輩出相比於蜀漢,魏國的人才確實要多得多,這一點沒法比。就連諸葛亮這麼厲害的牛人,在魏國人才的合力對抗下,也沒能佔得便宜。三國演義中,給我們塑造的大多是司馬懿和諸葛亮的對手戲,然而實際在諸葛亮的北伐中,前兩次都是敗於曹真之手。
  • 諸葛亮借用一句成語,道出南徵艱辛,卻意外昭示北伐結局
    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賊才弱敵強也;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待亡,孰與伐之?是故託臣而弗疑也。臣受命之日,寢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徵,宜先入南,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顧王業不得偏全於蜀都,故冒危難以奉先帝之遺意也,而議者謂為非計。今賊適疲於西,又務於東,兵法乘勞,此進趨之時也。
  • 《諸葛亮傳》(21)|諸葛亮北伐途中,為何要調整方針
    諸葛亮發動的北伐,前後持續了七個年頭。如果要對他這七個年頭的北伐進行一番「音樂版」的概括,則可以稱為「北伐三部曲」,即初戰受挫的第一樂章,再接再厲的第二樂章,最後決戰的第三樂章。三個樂章的主旋律分別是「惋惜」「應變」和「獻身」。以「惋惜」為主旋律的第一樂章一一初戰受挫,前面已經講過了。
  • 諸葛亮六出祁山一心北伐,動機是什麼?真如魏明帝所說嗎?
    ——杜甫引言諸葛亮無論是在演義中還是正史中,都是一個忠心不二的大臣,這和諸葛亮個人的情懷和所接受的教育有關。不過歷史上對諸葛亮也有批判的聲音,六出祁山一心北伐,這究竟是盡忠,還是別有目的呢?諸葛亮自述第一次北伐的原因在諸葛亮看來,這次北伐有兩部分原因,第一部分原因就是北邊的魏國剛換皇帝,權力交接的過程中是突襲的好機會,第二部分原因是完成劉備的遺願。在三國時期,雖然是曹孫劉三國鼎立,但是實際上曹孫之間的鬥爭要多很多,曹操,曹丕,曹叡都曾經舉兵南下攻打孫吳政權。
  • 關羽北伐,劉備諸葛亮為何事前不阻止、事中不過問、事後不救援?
    關羽北伐,是三國鼎立後的一場少見的大戰,但奇怪的是,整個蜀漢高層似乎都沒有參與,這場大戰變成了關羽的獨角秀?公元219年,建安二十四年,關羽率軍從荊州南郡出兵,進攻曹魏襄陽、樊城,史稱「襄樊之戰」又稱「關羽北伐」。
  • 北伐,為何韓信一次成功並一統山河,但諸葛亮卻五次皆敗鬱鬱而終
    喜歡歷史的朋友都知道,劉邦在建立西漢政權的時候,兵仙韓信的成名之戰就在於奪取漢中之戰,從而使其聲名遠揚,而這也被稱為"韓信北伐"之戰,(北伐,就是指在中國歷史上由南向北的大規模戰略攻擊)韓信在北伐中一舉成名,奪取漢中,從而為後來劉邦和項羽爭奪天下打下了堅固的基礎,但是後來諸葛亮也曾多次出兵北伐,可惜的是屢屢失敗,最後鬱鬱而終,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 曹魏黑化了的名將,諸葛亮北伐時候的剋星,最後卻是姜維箭下亡魂
    諸葛亮為了完成劉備的未竟之志,即一統中原,先後發動了五次北伐,當公元234年,他最後一次北伐的時候,雙方尚處於膠著狀態,他便因病去世了。可能很多人都想到了司馬懿,回答說是司馬懿一直避戰,不與諸葛亮交鋒,寧受女裝之辱,也不出戰,生生將諸葛亮耗死在了五丈原。諸葛亮率眾出渭南。先是大將軍司馬宣王數請與亮戰,明帝終不聽。是歲恐不能禁,乃以毗為大將軍軍師諸葛亮第五次北伐,毫無建樹。這個人到底是誰呢?他不是別人,正是曹魏名將郭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