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借用一句成語,道出南徵艱辛,卻意外昭示北伐結局

2020-12-11 燦爛海灘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出自《三國志·諸葛亮傳》注引《漢晉春秋》,發生時間是在蜀漢建興六年(公元228年)十一月,所牽涉的人物有兩個,一個是後主劉禪,一個則是蜀漢丞相諸葛亮。先來看看原文:

先帝慮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故託臣以討賊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賊才弱敵強也;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待亡,孰與伐之?是故託臣而弗疑也。臣受命之日,寢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徵,宜先入南,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顧王業不得偏全於蜀都,故冒危難以奉先帝之遺意也,而議者謂為非計。今賊適疲於西,又務於東,兵法乘勞,此進趨之時也。

這段話的大意是這樣:先帝考慮到漢朝與曹魏勢不兩立,帝王之業不能偏居一隅而安穩,所以囑咐微臣徵討魏國。以先帝那樣明察秋毫的本領估量微臣的才幹,知道微臣本領微薄而面對的敵人卻是非常強大、但是不去討伐敵人,帝王之業終將會衰落。與其坐以待斃,還不如主動出擊去討伐賊寇。因此,先帝將討賊的重任交給了微臣而絲毫都不猶豫。

微臣接受這一重大使命後,覺也睡不著,飯也吃不香,想到要北伐首先必須南徵,所以在五月份渡過瀘水,深入不毛之地,兩三天才能吃上一頓飯。這不是微臣不愛惜自己的身體,而是看到帝王之業不能偏據於蜀中,因此甘冒為難來執行先帝的遺命,而有人卻認為這麼做是錯誤的。如今曹魏恰好在西面疲於依附內部的叛亂,又要分兵前往東部戰線作戰,這正是進攻他們的大好時機。

本文要說的成語便出自於這份名為《後出師表》的奏章當中,叫做「并日而食」,意思是兩天三天才能吃上一頓飯,形容環境艱苦,後來也被用作生活貧困。不過,這句成語並非諸葛亮首創,而是出自西漢戴聖所撰《禮記·儒行》中的「儒有一畝之宮,環堵之室,篳門圭窬,蓬戶甕牖,易衣而,并日而食。」

在這份奏章之中,諸葛亮再度提到了北伐的意義,其中阻擊為關鍵的則是「不伐賊,王業亦亡」。由於曹魏地處中原,地大物博、人口眾多,遠比蜀漢的力量強。如果蜀漢不主動發動進攻,就將是坐以待斃。與其這樣還不如主動一搏,削弱曹魏的實力,進而實現先帝劉備中興漢室的宏願。

諸葛亮的這個觀點對不對,歷來引起不少爭論。但客觀地來說,蜀漢國小力弱,實力有限,連平定內亂的南徵之戰,諸葛亮都要「并日而食」,面對強大的曹魏帝國,想要取勝就必須傾盡舉國之力。

縱觀諸葛亮的數次北伐,諸葛亮雖然取得一定戰術效果,但並未取得戰略上的勝利,反而削弱了蜀漢的實力。可見在實力懸殊的情況下,即便如諸葛亮這樣的奇才,也難以實現自己的理想,註定最終會失望而歸。

參考書籍:《三國志》

相關焦點

  • 此人首創一成語,為諸葛亮指明取勝之道,可惜最終卻釀成悲劇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馬良傳》注引《襄陽記》,時間是在蜀漢建興三年(公元225年),主要人物為馬謖和諸葛亮。原文如下:建興三年,亮徵南中,謖送之數十裡。亮曰:「雖共謀之歷年,今可更惠良規。」謖對曰:「南中恃其險遠,不服久矣,雖今日破之,明日復反耳。今公方傾國北伐以事強賊。彼知官勢內虛,其叛亦速。若殄盡遺類以除後患,既非仁者之情,且又不可倉卒也。夫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原公服其心而已。」
  • 此成語道出諸葛亮的志向,揭示了失敗的原因,卻遭惡意曲解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本文要介紹的三國成語,出自《三國志·諸葛亮傳》,是西晉史學家陳壽為諸葛亮一生所做的一個總結。先來看看原文:亮之素志,進欲龍驤虎視,苞括四海,退欲跨陵邊疆,震蕩宇內。而諸葛亮面對的敵人中,恰巧都是人中之傑,加上兵力的多寡及攻防情況的不同,因此儘管他連年徵戰、勞師動眾,卻總是不能克敵制勝。本文要介紹的成語便出自陳壽的這個總結當中,叫做「苞括四海」、「苞括」中的「苞」與「包」想通。這句成語意思是指囊括四海、統一華夏。這也是陳壽在《三國志》中首創的眾多成語之中的一個。
  • 諸葛亮給後世留下很多成語,都有哪些?
    劉備託孤於諸葛亮,諸葛亮成為事實上的蜀漢皇帝。後主劉禪後來不無醋意地說:「政由葛氏,祭由寡人。」諸葛亮是有些專權,請注意,來了一條成語,就是「事無巨細」。蜀中大小事物全都由諸葛亮決定,劉禪成了圍觀的吃瓜群眾。有人說蜀漢之亡,有一個原因就是諸葛亮管得太寬,沒有培養好接班人。劉備死後,南中發生叛亂,諸葛亮親徵。參軍馬謖勸諸葛亮對南中要「攻心為上,攻城為下。」
  • 諸葛亮令司馬懿佩服的地方在哪兒,這則成語故事答疑解惑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諸葛亮傳》,時間是在蜀漢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主人公是諸葛亮和司馬懿。諸葛亮因之前數次北伐都因為糧草供應不上而非常憂慮,擔心自己的抱負難以施展,因此在作戰期間分兵墾種,做好了長期駐紮的準備。耕種的將士雖然夾雜在渭水附近的百姓中間,但對老百姓相處融洽,這是因為將士們個個都沒有私心雜念。諸葛亮與司馬懿相持了一百多天。到了這一年的八月,諸葛亮病重,在軍營中病逝,享年五十四歲。
  • 此人接連說出兩成語,從此與劉備天各一方,諸葛亮對其念念不忘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諸葛亮傳》,時間是在獻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主人公是徐庶。原文如下:俄而表卒,琮聞曹公來徵,遣使請降。先主在樊聞之,率其眾南行,亮與徐庶並從,為曹公所追破,獲庶母。
  • 姜維北伐為何難以成功,這則成語故事揭示真相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張翼傳》,時間是在蜀漢延熙十八年(公元255年),主人公是姜維和張翼。原文如下:十八年,與衛將軍姜維俱還成都。姜維提出再度北伐,唯有張翼在朝堂上提出不同意見,他認為蜀漢國力弱小百姓疲勞,不應該窮兵黷武。姜維不聽,強令張翼與自己一起出徵。並晉升張翼為鎮南大將軍。姜維兵至狄道,大敗曹魏雍州刺史王經,王經手下將士死在洮水的數以萬計。此時,張翼表示:「可以停止了,不應該再繼續前進,若再進軍很可能會毀掉這次的輝煌戰績。」姜維大怒,說:「節外生枝,不但無益,反而害事。」
  • 蜀漢第一次北伐為何失敗?諸葛亮的總結似是而非
    建安六年(228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結果無功而返。那麼,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為何會無功而返呢? 第一,當時,蜀漢「五虎上將」中的關羽、張飛、馬超、黃忠雖然都已經相續去世,但趙雲還在; 第二,劉備在世時親自一手提拔的魏延雖然性格桀驁不羈,但在戰場上也算是一位能徵善戰的優先將領; 第三,即便是被諸葛亮派去當先鋒的馬謖部隊中,也有王平這樣後來被證明是十分優秀的將領。
  • 該成語常被用來稱頌諸葛亮的軍事才能,但故事卻很可能是假的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諸葛亮傳》注引《漢晉春秋》,時間是在蜀漢建興三年(公元225年),主人公是諸葛亮。原文如下:亮至南中,所在戰捷。南中平,皆即其渠率而用之。這段記載的大意是:諸葛亮率部來到南中地區,連戰連捷。他聽說孟獲這個人是當地各族都非常敬服的人物,便招募勇士要生擒他。將孟獲抓住後,諸葛亮帶他參觀了軍營和隊列,問他說:「我的這支軍隊如何?」孟獲回答:「以前我不知虛實,所以失敗了。今天承蒙您讓我見識了您的軍營和隊列。如果僅僅是這樣的話,我肯定能獲勝。」
  • 此人首創一成語,上表痛斥諸葛亮,劉禪的做法令人稱快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楊戲傳》注引《華陽國志》,時間是在蜀漢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故事的主人公名叫李邈。這段記載的大意是:蜀漢建興六年(公元228年),丞相諸葛亮發動首次北伐之戰,馬謖在街亭一役中失利,諸葛亮打算將馬謖處死。李邈勸諫道:「當年秦穆公赦免了孟明,因此稱霸一時;楚人殺了子玉,兩代人無法振作。」此語引發諸葛亮的不滿,李邈也因此離開北伐大軍回到成都。
  • 身為蜀漢元老,廖化為何指責諸葛亮接班人,該成語故事道出真相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廖化傳》注引《漢晉春秋》,時間是在蜀漢景耀五年(公元262年),相關人物分別為廖化和姜維。這段記載的大意是:蜀漢景耀五年(公元262年),姜維帶領北伐大軍兵出狄道。廖化對此表態說:「俗話說兵士不整頓,必將引火上身。」這就是姜維的缺點。姜維的謀略無法超過敵方,實力也沒有敵方強,但一味發起進攻,怎麼會取得勝利?《詩經》中曾經提到說『為什麼我就這麼倒黴,偏偏生活在這樣的時代』,與今天的情形完全一致。」
  • 此成語披露了一段秘聞,諸葛亮識破曹操圖謀,劉備卻蒙在鼓裡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本篇要介紹的這句三國成語,出自《三國志·諸葛亮傳》注引,時間大致是在獻帝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劉備佔據益州期間。所牽涉的人物有三個,前兩個是劉備和諸葛亮,最後一位則是個不知姓名的神秘人物。
  • 這7個成語了解一下
    臣子每次領軍出徵都是要寫奏章的,諸葛亮也不例外,形式總是要走的。耳熟能詳的《出師表》就是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所奏,第二次北伐則是,《後出師表》。再者,情緒也不對,字裡行間滿滿的負能量,要是第五次北伐這樣還情有可原。引咎責躬好了,回到成語身上,不管《後出師表》是誰寫的,也都是站在諸葛亮的角度所作。《後出師表》一上來就在反省第一次北伐的失策,知錯就要改嘛,再考慮捲土重來的事情,秣馬厲兵,重整旗鼓。
  • 諸葛亮五次北伐,無一次有所大功,為何依舊堅持耗費國力北伐?
    ——《蜀相》234年10月8日,諸葛亮於五丈原病逝。這位傳統意義上的忠臣、智者結束了自己傳奇的一生,這也代表著第五次北伐再次無功而返。諸葛亮窮極一生,都在為「興復漢室」而努力。可是在諸葛亮後半生中,不難發現諸葛亮北伐似乎並未有所建功,甚至有耗費國力之嫌。
  • 三國時期,諸葛亮北伐曹魏,孟獲和他的南蠻軍隊去哪兒了?
    當初諸葛亮第四次北伐,王平率領無當飛軍,面對魏國大將張郃的圍攻,屹立不倒,就很說明無當飛軍的實力。在蜀漢後期,蜀國面對魏國的國力碾壓,能夠堅守數十年,除了蜀道天險易守難攻的地理因素以外,無當飛軍的作戰特色,也是一個關鍵原因。
  • 子午谷奇謀靠譜嗎——諸葛亮北伐(3)
    在前兩天的文章裡,我們依次分析了諸葛亮北伐之前的準備,和第一次北伐的全過程,沒有看的請回看哦~諸葛亮北伐
  • 姜維才比諸葛亮,為何挽救不了蜀國?廖化臨終前一句話解開謎底
    諸葛亮去世後,姜維開始繼承先生的遺志,繼續北伐,並且嶄露頭角。蜀漢實屬危急存亡之秋,那姜維為何無法挽救蜀漢帝國呢?今天我們來看看這個故事。其實在諸葛亮去世前,他就已經知道蜀漢的復興大業實屬艱難不易,諸葛亮之所以決定要多次北伐,主要時由於形式所迫。他希望採取以攻為守的戰術,化被動為主動,企圖能夠扭轉天下局勢,只有時刻居安思危,才能有存活的生機。
  • 諸葛亮若聽劉備生前一句話,北伐不至於失敗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發明家,他為蜀漢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更被後世稱為千古良相,他和劉備推心置腹的託孤也被後人稱為千古一遇的君臣,後繼承劉備遺志數次北伐,最終死在北伐路上,讓後人感嘆: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 諸葛亮為何對好友見死不救,這則成語故事指出了問題的關鍵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費詩傳》,時間是在蜀漢建興四年(公元226年),主人公是諸葛亮和孟達。魏遣司馬宣王徵之,即斬滅達。亮亦以達無款誠之心,故不救助也。這段記載的大意是:諸葛亮想引誘孟達作為外援,便寫信給孟達說:「去年南徵,直到年底才返回,在漢陽遇上了李鴻,這才得知你的消息,感慨很多,不禁長嘆。想想你當初的志向,哪裡只會為了空求名譽而以背叛君主感到高尚呢?唉,孟先生啊,這實在是因為劉封欺負您,深知損害了先主禮賢下士的原則啊!
  • 宋太宗的北伐和蕭太后的南徵,這究竟有什麼關係呢?
    宋太宗的北伐和蕭太后的南徵,這究竟有什麼關係呢?不期國家以戎虜未庭,幹戈尚熾,胡馬南牧,聖君北憂,慮煩師徵,用竭民力;徵前帝之事,興和親之策,出臣妾於掖垣,妻匈奴於沙漠,斯乃國家深思遠謀,簡勞省費之大計也(暗諷大臣不能用命,致使國家以婦人和親)。臣妾安敢不行矣。況臣妾一婦人,不能違陛下之命也。「今所以謝陛下者,以安國家,定社稷,息兵戈,靜邊戍,是大臣之事也。
  • 三國時期,諸葛亮南徵最遠打到了何處,是現今哪裡?
    提起諸葛亮,大家最先想到的是他數次北伐曹魏,為蜀漢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政治、軍事、治國方面都非常突出,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關於他的典故數不勝數。 但除了北伐,諸葛亮其實還南徵過。有名的「七擒孟獲」就發生在南徵的路上,那麼南徵時最遠打到了哪裡呢?雲南的曲靖、滇池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