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宗的北伐和蕭太后的南徵,這究竟有什麼關係呢?

2020-12-11 三歲說歷史

宋太宗的北伐和蕭太后的南徵,這究竟有什麼關係呢?

宋朝初期的文人柳開(字仲途,河北大名人),他的文名遠遠不如稍後的北宋大詞人柳永那樣千古流傳,但他的古文一矯五代靡華文體,理古意高,為宋代歐陽修等大儒所欽慕。

柳開文章率多「古拙」,惟獨一篇《代王昭君謝漢帝疏》,立意幽遠,文筆灑脫,幽默之中潛藏憤惋,哀痛之中多蘊譏諷,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妙文:「臣妾(王昭君自稱)奉詔出妻單于,眾謂臣妾有怨憤之心,是不知臣妾之意也。臣妾今因行,敢謝陛下以言,用明臣妾之心無怨憤也。

「夫自古婦人,雖有賢異之才,奇畯之能,皆受制於男子之下,婦人抑挫至死,亦罔敢雪於心;況幽閉殿廷,備職禁苑,悲傷自負,生平不意者哉!臣妾少奉明選,得列嬪御;雖年華代謝,芳時易失,未嘗敢尤怨於天人;縱絕幸於明主,虛老於深宮,臣妾知命之如是也。不期國家以戎虜未庭,幹戈尚熾,胡馬南牧,聖君北憂,慮煩師徵,用竭民力;徵前帝之事,興和親之策,出臣妾於掖垣,妻匈奴於沙漠,斯乃國家深思遠謀,簡勞省費之大計也(暗諷大臣不能用命,致使國家以婦人和親)。臣妾安敢不行矣。況臣妾一婦人,不能違陛下之命也。

「今所以謝陛下者,以安國家,定社稷,息兵戈,靜邊戍,是大臣之事也。食陛下之重祿,居陛下之崇位者,曰相,宜為陛下謀之;曰將,宜為陛下伐之。今用臣妾以和於戎,朝廷息軫顧之憂,疆場無侵之患,盡繫於臣妾也。是大臣之事,一旦之功,移於臣妾之身矣。臣妾始以幽閉為心,寵幸是望,今反有安國家,定社稷,息兵戎,靜邊戍之名,垂於萬代,是臣妾何有於怨憤也。(將相無能,婦人出塞,昭君其實非常怨憤)願陛下宮闈中復有如妾者,臣妾身死之後,用妻於單于,則國安危之事,復何足慮於陛下之心乎!

「陛下以此安危繫於臣妾一婦人,臣妾敢無辭以謝陛下也!」

柳開其人,系宋初一淳儒,細讀其文,此人實則大有辛辣詼諧之風。此篇看系「無釐頭」,「替」古代和親美女王昭君撰寫臨行前向皇帝的「告別信」,無非是傳達這樣一種信息:「社稷依明主,安危託婦人。豈能將玉貌,便擬靜胡塵。地下千年骨,誰為輔佐臣!」中唐詩人戎昱這首《和蕃》詩,與柳開的「代疏」其實是同一個含義。     

北宋開國之初,宋太祖君臣以「先南後北」的政治方針,逐個撥掉南方各地的割據小國,然心腹之患,夙夜之嘆,仍然是雄踞北方而且佔據幽雲十六州的遼朝。柳開此文,正是委婉提醒宋朝君臣不要仿效漢朝皇帝類似「和親」的怯懦政策,以免招致後世的譏笑。

考據遼朝之興,與中國歷史上五代的後梁幾乎同步,直到金朝的崛起才給這個「國家」以永劫不復的一擊。遼太祖耶律阿保機時代,與後唐常有戰爭發生,負多勝少,鮮有機會踏足中原地區。即便如此,當時吳越的割據者錢鏐很有「遠見」,於公元915年就曾派人迢迢萬裡向阿保機「入貢」。到了遼太宗耶律德光,契丹人很是風光,沙陀人石敬瑭為了代後唐而起,不惜給比自己小數歲的耶律德光當「兒子」,割讓燕雲十六州之戰略要地,種下中原王朝數百年禍端。後來,耶律德光又親自率軍滅掉不聽話的後晉,生俘末帝石重貴。劉知遠建後漢,也不得不向遼國稱臣納貢。同時,江南的南唐國主李昇也「遣使來貢」。郭威推翻後漢建立後周,後漢「高祖」劉知遠的同母弟劉崇在太原又建立了一個傀儡政權「北漢」,仍舊給遼朝當「兒皇帝」。

後周時代,遼朝皇帝正值穆宗時期,此人昏庸嗜酒,殘暴好殺,但遼朝國力並未顯現突然的頹勢,故而郭威一直未敢打北伐的主意。後周世宗柴榮繼位,曾大敗北漢主劉崇於高平原,但接下來的晉陽之戰,師老城下,又值溽暑疾疫,後周軍隊最終狼狽撤離,廢損軍人、輜重無算,失敗而歸。後來,周世宗採納王樸「先南後北」策略,攻下後蜀、南唐數州要地,一時間「諸國皆懼」。在後周即將統一江南時,遼朝興兵擊北,屢屢侵擾。周世宗挾數萬精師,下定決心伐擊遼朝。人算不如天算,公元959年,周世宗出軍不到五十天,幾乎兵不血刃,就攻下易、英、瀛三州之地,正擬大舉進攻幽州,世宗皇帝卻忽遇暴疾,不得不下令班師。

宋太祖建立宋朝後,先後滅掉荊南、湖南、後蜀、南漢、南唐等割據政權,迫使泉漳和吳越也俯首歸命,觀其廟算,仍舊蹈襲後周世宗「先南後北」的戰略。「中國(中原王朝)自五代以來,兵連禍結,帑藏虛竭,必先取西川,次及荊、江南,則國用富饒矣。今之勍敵,正在契丹……河東(北漢)正扼西蕃(遼朝),若逐取河東,便與西蕃結界,莫若且存(劉)繼元,為我屏翰,俟我玩實,取之未晚。」宋太祖一番議論,確實與宋初當時的實際情況相符。北漢作為宋與遼之間的緩衝地帶,暫時讓它存在也是計謀之一。宋太祖在徵南戰爭期間,與遼朝基本上採取「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策略,契丹入寇則嚴拒,但平時嚴禁邊境宋兵主動挑釁對方。當然,開寶二年(公元969年),宋太祖也曾親徵過北漢,並在陽曲和定州大敗過來救援的遼朝軍隊。最終,仍舊因為太原城堅牆厚,又恐契丹大軍後至,宋軍還是未沾什麼大便宜,掉頭而去。

審時度勢,當時的北宋確實沒有力量貿然與遼朝相敵。軍事方面,宋朝在開寶年間總軍力達三十多萬,但極其缺乏馬匹;反觀遼朝,傳統的遊牧民族,有輕騎約五十萬眾,雄視北方,又皆為能徵慣戰之士。經濟方面,承五代亂世之餘,宋初的經濟實力可以用「捉襟見肘」來形容一點也不為過,加之連年興兵,賦稅難出,支撐大規模的消耗戰根本無望。遼朝方面,「幅員萬裡」,「冀北宜馬,海濱宜鹽」,特別是燕雲十六州之地,人口眾多,賦稅來源豐富,連幽州也成為遼朝的「南京」。北漢與宋朝開仗,遼朝竟能一次就拿出二十萬斛慄對這個附庸國進行支援,可以想見其經濟實力。直到南方統一後,趙匡胤才在開寶九年(公元976)年秋命令党進、潘美等大將兵分五路,準備統一北方。唇齒相依,遼朝方面派大將耶律沙提大軍入援,雙方小規模地進行了一些接觸戰,宋軍不敵,退軍而還。從許多跡象表明,這次出軍僅僅是宋太祖的試探性進攻。不巧的是,同年年底,宋太祖就暴崩,沒有實現他一統北方的大業。

書生總愛紙上談兵。南宋的陸遊就曾對宋太祖「先南後北」之舉表示不滿,認為宋太祖首先用兵南方諸地,使得師老兵疲,最終在打北漢時已經力不從心。大儒王夫之也曾探究過宋太祖首先北伐的可能性,認為趙匡胤如果一開始就率大軍與遼朝爭衡,說不定會有所成功。……所有這些議論,皆是事後諸葛亮,因為歷史不能假設。即使在周世宗所向皆捷的情況下,當時的中原軍隊並未真正與契丹勁旅交過手。天假其年,如果世宗不得暴疾,後周軍隊得以繼續北上,鹿死誰手,還真不能判定。乍勝乍敗,也是兵家常事。趙匡胤建宋之初,國祚未穩,假使他揮兵北伐,萬一有個閃失,很可能國內立即發生兵變什麼的,這種巨大的風險是王朝開國者冒不起的。所以,筆者以為,宋太祖先南後北之策,在當時也合情合理。

相關焦點

  • 蕭太后與韓德讓究竟什麼關係?
    電視劇《燕雲臺》中的蕭太后由於是所謂的「大女主戲」,片中蕭燕燕不僅有皇帝愛人,還有青梅竹馬韓德讓,歷史上的蕭太后與韓德讓究竟關係如何?如今流淌在北京通州的蕭太后河,跟蕭太后又是什麼關係?從貴族女兒到承天太后蕭太后本名蕭綽。戲本中的她,多被塑造為一個反面人物,被附上了兵敗身亡的慘澹結局。
  • 蕭太后身為女流,為何讓遼國達到鼎盛?因為她有三張王牌
    比如遼國的昭太后,在她統治期間面對北宋的軍事威脅時,遼國的國力不但沒有衰退,反而達到了最強!遼國不僅勝利,還扭轉了戰爭形勢,從被動防禦轉變為主動進攻。那麼,索太后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呢?漢高祖劉邦在奪取天下後,曾與功臣們討論成功的原因。最後他總結說,蕭何、韓信、張良都是人傑。「我可以用它。所以我選擇了天下。項羽不能作為範證。所以為我抓住。」
  • 遼國蕭太后和權臣韓德讓有曖昧,可能是來自於大宋的段子
    不僅將宋朝發起的兩次收復幽雲十六州的大規模軍事行動徹底化解,讓宋太宗化身高粱河車神,狼狽逃竄。而且通過這幾次軍事行動,維持了宋遼邊境近百年的和平局面。這些軍事上的勝利讓蕭太后在遼國的統治越來越穩定。但隨之而來的,她和漢族大臣韓德讓有曖昧關係的傳言,也是不斷被傳揚開來。從表面上看,韓德讓和蕭太后關係真的不一般!
  • 鐵腕蕭太后:誰言魚與熊掌不可兼得?既要把持朝政又要收割愛情
    當這個草原部落崛起時,中原是什麼狀況呢? 五代是指公元907年唐朝滅亡後依次定都於中原地區的五個朝代,即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和後周。 那麼十國又是什麼概念呢? 它們是指前蜀、後蜀、南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荊南)、北漢等十餘個割據政權,是除了中原地區之外,所有存在過的割據政權的統稱。
  • 古代歷史,蕭太后與韓德讓,寵任韓氏
    大家好,給大家推薦蕭太后與韓德讓,寵任韓氏。對韓氏家族的寵任,實際是蕭太后用一種特殊的方式來表達她對韓氏的未了情。韓德讓不僅有經天緯地之才,還有處理突發事變、力挽狂瀾、化險為夷的能力。這一點,他在當年幽州被宋軍圍困的日日夜夜,以及在治理政務、同宋軍作戰中已經充分表現出來。韓氏為人厚重,「有智略,明治禮」,擔任宮廷宿衛兼政事令,在同宋締結擅淵之盟中一直是太后的心普之臣。此外,韓德讓多次建議減免經歷兵焚及受災地區的租賦,建議遼聖宗要「任賢去邪」。韓德讓以他的忠心、智謀和膽略贏得蕭太后母子的信賴。
  • 為什麼說遼朝蕭太后是一位傑出的女政治家?
    在遼朝歷史進程當中,有一位女性起了十分關鍵的作用。在她的領導下,遼軍曾擊退了宋太宗部署的三路進攻;她還親率部隊攻打北宋,和宋朝籤訂了「澶淵之盟」,奠定了宋遼之間百年和平的基礎。這位女性就是承天太后蕭綽(953—1009),字燕燕,後人一般稱她為蕭太后。蕭綽的父親是遼朝北府宰相蕭思溫。
  • 《燕雲臺》裡的蕭太后在歷史上居然有九個,你知道唐嫣演的是哪一個...
    這兩天隨著唐嫣主演的《燕雲臺》開播,大遼蕭太后又走進了大眾視野,成了很多人茶餘飯後的話題,可是你知不知道雖然蕭綽(蕭燕燕)是蕭太后,但蕭太后可不只是蕭綽。 在遼國的歷史上從太祖耶律阿保機到末代天祚帝一有共九位皇帝,除了遼世宗耶律阮曾立了一位甄姓女子為皇后外,其餘的皇后都姓蕭,都是蕭太后。
  • 宋太宗權謀高超:打仗不行的他,用一句話就讓趙德昭自殺
    宋太祖趙匡胤建立宋朝後,經過問計諸文武確定了「先南後北」的戰略,到南部實現統一後,北部的北漢割據政權便成為「北伐統一」的第一關。宋太宗正月初十向北漢發動進攻,遼景宗立刻派人興師問罪。宋太宗非常霸氣地說:劉繼元違背天命,就該興師問罪。你們如果不援助他,咱們兩國之間的友好關係繼續存在,協約如故。
  • 遼國太后改嫁的臣子竟是她初戀情人!後來把持朝政四十年,政績堪比...
    關鍵時候,蕭綽決定重用三個男人,其中兩個是契丹人——耶律斜軫和耶律休哥,這兩個人都是大遼的名將,分別擔任過遼朝北院大王和南院大王的職務。這是遼朝的核心軍事高層,武俠小說《天龍八部》裡的蕭峰,就做過南院大王。 除了兩個耶律,蕭綽依賴的第三個男人是誰呢?漢人韓德讓。
  • 皇位不正,宋太宗趙光義終其一生,都是在擺脫兄長趙匡胤的影響
    何嘗又不是因為他早就被趙光義收買了呢第二個疑點便是,王繼恩趕往趙光義府邸之時,醫術極好的程德玄正坐在門口,理由是二更是有人傳召,晉王生病,先後三次,卻一直沒有見到人,害怕晉王真的病重,所以趕來這一點顯然也是說不通的,就算晉王府上大夫不行,也應該是去找御醫,就算天色已暗,進宮不甚方便,那麼程德玄來了 之後也應該立刻進去看病
  • 江山愛情兩雙全,遼國蕭太后與漢臣韓德讓的君臣之戀
    將契丹「乙室己」氏和「拔裡」氏兩大家族,被比作漢相蕭何,賜姓為「蕭」。這幾大家族,原本就互為親家,長期彼此通婚。因此,耶律阿保機之後的遼國第二代皇帝耶律德光,便下令這兩股蕭姓,確立為「後族」。《契丹國志》記載:「王族唯與後族通婚。」也就是說,遼國的皇帝和親王,只能娶蕭家姑娘。蕭家男子,也必須聘皇族閨女。而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讓「宗室、外戚,勢分力敵,相為唇齒,以斡邦家。」
  • 夢回遼代,一名宮廷內侍眼中的蕭太后和遼聖宗對於遼代所做的貢獻
    遼代在發展到巔峰期的時候,疆域一度東臨日本海,向西則到阿爾泰山腳下,北及額爾古納河甚至外興安嶺一帶,南則可臨河北白溝河畔。如果說宋是我國封建王朝中最璀璨的時代,那麼遼代也有它的閃光之處。對於遼的發展過程,大家最熟知的就是建國的遼太祖耶律阿保機,但還有兩人也為遼代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可以說遼代的繁榮離不開這兩個人,他們就是蕭太后以及遼聖宗。
  • 文宗盡孝,生母蕭太后訪求「真國舅」
    蕭氏雖然眼下貴為太后,又有個做皇帝的孝順兒子,但每想到自己的家世和那孤苦無依、杳無音信的弟弟,未免有些感傷。文宗朝夕侍奉母親,自然覺察到了母親心中的憂傷,便決心為母親尋找這惟一的親戚。於是,文宗令福建、浙江觀察使查訪尋找。地方官一聽是為皇上尋找舅舅,自然十分認真和賣力,因為誰找到了國舅,同時也就意味著誰能得得升賞。可是,這些官員查訪了好長時間,也未能找到國舅。
  • 勸蕭太后改嫁韓德讓,和宋真宗兄弟相稱,遼聖宗是個怎樣的皇帝
    在電視劇《燕雲臺》中,耶律賢的大兒子耶律隆緒,只是一個打醬油的小角色,他在親爹耶律賢去世以後,親口勸蕭太后改嫁給前男友韓德讓,算是為《燕雲臺》的「大圓滿」推動了些許的劇情,因為《燕雲臺》的主角是蕭太后和韓德讓,所以他給大家留下的印象可能不深,但在歷史中,他卻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物。
  • 「名人百科」被蕭太后掩蓋光芒的皇帝——遼聖宗耶律隆緒
    秦代曾置薊縣,但與天津薊縣無沿革關係。天津薊縣秦代置為無終縣,北魏時屬漁陽郡,隋改漁陽縣,唐屬薊州;曾有土城,明初以磚石包砌,與古薊城無關。1913年,始有天津薊縣。薊門煙樹遠依依。秋空莫射南來雁,縱遺乘風更北飛」。詩中「秦城」,地在京城南寶坻縣南十裡,傳為「秦始皇所築」故名。詩中說的「薊門」,當時指的唐時幽州藩鎮城,亦後來遼金故都城之前身。不過在金中都城中,則又真有稱為「薊門」的一處地方。
  • 和太后偷情卻沒被砍頭,還被賜國姓封王爺,是誰如此好運?
    對於古代的皇家來說,如果太后或者皇后與別人通姦,那麼最後兩個人的下場都是很慘的,基本都是一一殺死和滿門抄斬,但是在歷史上,卻有一個人成了特例,不單沒有成為刀下鬼,反而封官進爵,冊封為晉王,這個人就是遼國的韓德讓。他當時和遼國年紀輕輕就守寡的太后蕭燕燕通姦。
  • 燕雲臺:韓德讓與蕭燕燕感情有多深?賜國姓、皇子過繼,位親王上
    如果說清代最有名的婚外戀,當屬孝莊皇太后大玉兒與攝政王多爾袞的一段下嫁逸事,擱在遼代,那緋聞榜頭名,肯定是蕭太后與重臣韓德讓的這段感情。 據說,蕭燕燕在出嫁之前,與韓德讓就有一段舊情,但蕭燕燕出身後族,韓德讓家族也是耶律家一直倚重的漢臣,從韓德讓的爺爺那一輩開始,就深受耶律阿保機的器重。
  • 諸葛亮借用一句成語,道出南徵艱辛,卻意外昭示北伐結局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出自《三國志·諸葛亮傳》注引《漢晉春秋》,發生時間是在蜀漢建興六年(公元228年)十一月,所牽涉的人物有兩個,一個是後主劉禪,一個則是蜀漢丞相諸葛亮。臣受命之日,寢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徵,宜先入南,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顧王業不得偏全於蜀都,故冒危難以奉先帝之遺意也,而議者謂為非計。今賊適疲於西,又務於東,兵法乘勞,此進趨之時也。這段話的大意是這樣:先帝考慮到漢朝與曹魏勢不兩立,帝王之業不能偏居一隅而安穩,所以囑咐微臣徵討魏國。
  • 君子館之戰,宋太宗沒解決這一問題,致宋軍各自為戰,最終慘敗
    宋太宗時期是北宋和遼國交戰比較密集的階段,也是宋軍擁有可觀戰力的階段,只是空有北伐收復燕雲十六州的大夢的宋太宗,缺乏相應的才能,對內穩定政局倒是有兩把刷子,可是到了對外戰爭,尤其是對遼國的戰爭,可以說多次被打臉,以至於宋軍精銳在一次次的失敗中耗竭,直至北宋再也沒有強大的軍力可以和遼國叫板,宋太宗「功不可沒」,而在歷次的失利戰役中,君子館之戰是最具有標誌性的,宋軍河北防線遭到重創
  • 《燕雲臺》中,讓蕭太后看作榜樣的女人,到底有多厲害?
    在電視劇《燕雲臺》的第一集中,曾有這麼一個片段,蕭燕燕和兩個姐姐本打算在河邊搞一些封建迷信,姐姐烏骨裡祈禱自己能找一個可以依靠的男人,從此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蕭燕燕卻在中途放棄了自己的祈禱,並表示,她要向一個女人學習,這輩子要憑藉自己的能力而活,而不是把希望寄托在別的男人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