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位不正,宋太宗趙光義終其一生,都是在擺脫兄長趙匡胤的影響

2020-12-20 文史遺蹟

宋太宗趙光義,是大宋國的第二位皇帝,其皇位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父死子承,而是從他的兄長宋太祖趙匡胤那裡得來的,他的皇位得來,歷來也是最具爭議的

雖然趙光義即位後,列舉了很多的證據,來表明自己皇位繼承的合理性、正當性。不過那些證據,怎麼看都漏洞太大,難以讓人信服

趙光義殺兄奪位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就拿最有名的兩件事來說,燭影斧聲和金匱之盟,這也是宋朝初期,比較懸疑的兩件事

燭影斧聲發生在前,開寶九年(公元976年)十九日晚上,太祖命召光義入大內,酌酒對飲。宦官、宮嬪都退下了

只是遠遠地能看到殿內的影子,漏鼓三更之時,忽見太祖手持柱斧擊地,大聲對光義說「好做好做」,然後便睡過去了

第二天四更之時,太祖暴斃,趙光義趕來,第二天,便順利的繼任皇位,是為宋太宗。說是順利,其中何不是大有陰謀

第一個疑點便是,太祖死後,宋皇后是讓內侍王繼恩召太祖之子王德芳入宮。史說王繼恩素以為太祖欲傳位趙光義,竟不敢宣德芳,而是去了開封府趙光義府上。何嘗又不是因為他早就被趙光義收買了呢

第二個疑點便是,王繼恩趕往趙光義府邸之時,醫術極好的程德玄正坐在門口,理由是二更是有人傳召,晉王生病,先後三次,卻一直沒有見到人,害怕晉王真的病重,所以趕來

這一點顯然也是說不通的,就算晉王府上大夫不行,也應該是去找御醫,就算天色已暗,進宮不甚方便,那麼程德玄來了 之後也應該立刻進去看病。如此做法,豈不是耽誤了

第三個疑點便是,兩人見到趙光義之後,內侍便將宮中事情告知於他。趙光義大驚,猶豫不行,王繼恩竟是直接說了一句「時間一長,將為他人所有了」,三人遂匆匆進宮

此三點,無論怎麼看 ,趙光義他們對於今晚所要發生的事情極為清楚,除非是自己早有準備,怎麼一切看起來都那麼恰到好處

再來說金匱之盟,這是宋太宗上位六年之後才拿出來的,就這個時間,就讓人難以相信,若是有此合法盟約,太宗皇帝怕是早早地就拿出來了,豈會等到現在

盟約內容是太祖,太后,以及趙普三人所立,理由是怕上演後周小兒登基,被人篡位的可能。但是太后死時,太祖才三十五歲,正直壯年,太后怎麼想的到那麼久遠的事情

而且,若是真有這樣的盟約,也應該是三傳約,即太祖傳於太宗再傳於小弟趙廷美,而不是當時所立出來的獨傳約,即只傳位於太宗

所以這金匱之盟比之斧聲燭影,更令人難以置信,也許當初確實有過這方面的討論,但一定是沒有所謂的盟約的,最多就是口頭誓約

太祖多年未立太子,想必也是在猶疑,究竟立誰為好

各方各面可以看出,太宗的這個皇位,並沒有這麼名正言順,想必當時,也是有很多質疑之聲的,太宗不可能打壓住所有的聲音

為防民之口,太宗便急於完成統一大業,證明自己是太祖當之無愧的繼承人,並且提高自己的威望,轉移朝野實現

太祖時期,基本上完成了南方的一統,留給太宗的,只剩北漢以及燕雲兩個難啃的骨頭

太宗御駕親徵,倒是很快就拿下了北漢,然而這一切,太祖三次北伐,消耗了北漢的實力,早就給他打下了基礎

軍事才能方面,太宗是無論如何都比不上太祖趙匡胤的,可他又急於證明自己。想借拿下北漢的氣勢,一舉攻下燕雲

最終的結果,顯然不如人意。也是這一仗,宋朝以及太宗,被打怕了,甚至於想和契丹恢復以前的和平狀態

但是沒有正式國書的求和,遭到了拒絕。下國書求和,太宗還拉不下面子,不得已只能繼續備戰

長期的準備之後,太宗再次向遼朝發動了戰爭,這一次,他沒有親上前線,而是在後方用陣圖遙控指揮

然而戰場之事,瞬息萬變,太宗讓前線人員根據他的部署執行,當時的通訊條件,可不足以讓他們及時反饋調整

最後的結局,自然也是以失敗告終。兩次對遼戰爭,不僅沒有取得好處,反而在君臣將士心中滋生了一種恐遼的心理,由此放棄了以武力收復燕雲的夢想

兩次北伐,可以看出,太宗皇帝在軍事上,並沒有太祖的雄才大略。對外不成,太祖只能將目光放在對內上

宋太宗大興科舉,選拔人才。太宗朝取進士人數,基本上是太祖朝時期的十多二十倍。而且不僅取士多,提升也十分的快

「一舉首登龍虎榜,十年身到鳳凰池」,太宗即位次年開科取士中的呂蒙正和張齊賢等,七年便身居要職

也就是說,太宗用了不過十年左右的時間,已經將朝中的大小官員,都換成了自己開科錄取的人

如此做法,何嘗不是培養自己的親信,想要徹底擺脫太祖朝的影響,然而此舉卻帶來了不好的影響

兩次北伐失敗,太宗便過於強調文治,大大提升了文官的地位,宋朝的文官統治,便是在太宗朝時期確立起來的,以至於整個宋朝,便奠定了重文輕武的基調

宋太宗的皇位得來備受爭議,他自己心中其實也是不安的,所以無論是軍事還是政治方面,都想擁有一番建樹,擺脫太祖的影響,證明自己這個繼承人是當值無愧的

然而軍事才能不及太祖,對外上除了收復北漢便再無建樹,反而被遼朝兩次打的沒了氣焰

對內政治上,倒是做了很多的變革,但也由此改變了唐末以來重武輕文的國策,使後續的宋朝軍事方面,再無突出之處

#拍一拍宋朝#

相關焦點

  • 為什麼宋朝從宋太宗趙光義開始,皇位每隔三代就會斷了傳承?
    但是,仔細的想一想,咱們中國人都講解一個因果報應,在北宋一朝,從宋太宗趙光義之後,每個皇帝基本都是子嗣匱乏,而且基本每隔三代,皇帝就斷了子嗣,其中的原因是不是因為當初宋太宗做下的事情有關呢?宋太宗趙光義是北宋王朝的第二個皇帝,原名叫趙匡義,只因為宋太祖趙匡胤登基稱帝,作為臣子應該避諱,而改名為趙光義。公元976年,宋太祖駕崩之後,兄終弟及趙光義繼位成為皇帝。
  • 趙匡胤明明有兒子,為何就不立兒子為太子?反而把皇位給弟弟?
    大家都知道,趙匡胤死後,弟弟趙光義繼承皇位,是為宋太宗。有人就產生一個疑問,為何趙匡胤不立自己的兒子呢?趙匡胤一共有四個兒子,長子滕王德秀,次子燕王德昭,三子舒王德林,四子秦王德芳。趙德秀和趙德林都早夭,所以實際上趙德昭就是長子,趙德芳就是次子。
  • 宋太祖趙匡胤的後代都怎麼樣了?趙氏子孫今何在?
    北宋開寶九年(976年)十月二十日,宋太祖趙匡胤突然駕崩,終年五十歲。趙匡胤死後,皇位由其弟弟趙光義繼承,是為宋太宗。趙匡胤畫像歷史上關於趙匡胤為什麼把皇位傳位弟弟,而不傳給自己兒子的說法有很多。由於這個話題超出了本文的範疇,所以這裡就不進行詳細說明了,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自行去查找「金匱之盟」和「燭影斧聲」這兩個典故。
  • 皇位的誘惑力太大,以致趙匡胤死得不明不白,種種史料都指向他
    歷史上對趙匡胤的死一直有爭議,《宋史.太祖本紀》關於趙匡胤的死只有「癸丑夕,帝崩於萬歲殿,年五十」的簡單記載,有人說趙匡胤是得病暴亡,但經過種種史料分析,這種說法根本站不住腳。太祖的死更像是一場陰謀,而矛頭便指向了他的弟弟——宋太宗趙光義。
  • 回到趙匡胤死亡現場,燭影斧聲中,趙光義的作案動機,昭然若揭!
    "被"眾將領擁戴之下成功奪位的趙匡胤,對那場兵變始終是心有餘悸。面對手下都是擁戴有功,大權在握的眾將士。趙匡胤在一場精心設計的宴會上醉後戲精上身,痛哭出聲音,說自己現在是苦不堪言,整日裡憂心忡忡。這些大將軍們沿著趙匡胤的話茬,詢問此時已是宋太宗的趙匡胤為何如此,被何事困擾到如此境地。
  • 宋太宗權謀高超:打仗不行的他,用一句話就讓趙德昭自殺
    宋太祖趙匡胤建立宋朝後,經過問計諸文武確定了「先南後北」的戰略,到南部實現統一後,北部的北漢割據政權便成為「北伐統一」的第一關。宋太宗正月初十向北漢發動進攻,遼景宗立刻派人興師問罪。宋太宗非常霸氣地說:劉繼元違背天命,就該興師問罪。你們如果不援助他,咱們兩國之間的友好關係繼續存在,協約如故。
  • 雖然表面仁慈,但趙光義和他的兄長一樣,冷酷無情
    雖然表面上對亡國之君仁慈,但趙光義和他的兄長趙匡胤一樣,對五代十國亡國之君的定點清除計劃正在穩步推進。如果說趙匡胤還有兄弟之情的話,那麼在 "斧鉞之聲 "中以兄弟相殘之嫌上位的趙光義,對親人也是心狠手辣。
  • 皇位傳承由父死子繼變成兄終弟及,趙匡胤說:寶寶心裡苦啊
    按照正常情況來講,宋太祖趙匡胤死後皇位應該傳位於自己的孩子,父死子繼是再正常不過的現象了,但現實情況卻是自己的弟弟趙光義繼承了帝位,他的孩子與皇位失之交臂,這是為何呢?中國古代皇位的傳承一般遵循的是父死子繼,若是真的沒有兒子,則從旁系後代或者親族兄弟中選擇,這一點對宋朝開國之祖趙匡胤而言卻是一個難言的痛,他有兒子卻不能傳位於他,一切緣由皆因他母親臨死前與他的一段對話。有一天宋太祖的母親杜氏病重,趙匡胤在榻前伺候,她問趙匡胤:你知道你為什麼能得到天下麼?趙匡胤為了哄她開心說:我之所以能得到天下,完全是父母積德所致。
  • 斧聲燭影的背後,宋太祖趙匡胤死亡真相
    本來作為宋代開國之君的趙匡胤一生的事跡在《太祖本紀》中都記載的極為詳實,可唯獨對他的死因只記了這十二個字,過於簡略,顯然從這個記載看宋太祖之死不簡單。其次,按照我國歷史的傳統,皇位繼承傳統為父死子繼,除非前任帝王沒有兒子才選擇兄終弟及。但趙匡胤明明有兒子最終繼位的卻是他的二弟趙光義,從制度傳統上推斷,宋太祖之死也不簡單。
  • 趙光義為何這麼恨他的嫂子?在太祖駕崩當晚,她曾說:德芳來耶?
    《宋史》中對這位太宗皇帝的評價是:"帝(指趙光義)之功德,炳煥史牒,號稱賢君。"此等評價不可謂不高,但就是這位有著如此之高評價的賢君,卻在繼承了兄長的皇位之後,對自己的皇嫂極盡苛責冷漠,不僅在其生前百般冷落,在其死後也是萬般刁難。這究竟是為什麼呢?得位不正,心中有鬼?
  • 趙匡胤子孫在北宋一朝地位如何?
    其實趙匡胤在世時,他還剩下的倆兒子地位都不怎麼樣,反而是他死後,趙光義還立趙德昭為儲君(開封府尹)。理應來講,太祖在世,太祖之子不是太子就是封王,縱觀唐代,李淵、李世民的兒子哪一個不是封王封地,就連太子,都能輪流坐呢...。可是宋太祖趙匡胤就不是。
  • 趙光胤有四子,為何傳位弟弟趙光義,因為杜太后的一句話
    因為趙匡胤當了皇上,兄弟要避諱皇上的名字,就將匡改成了光。趙匡胤有4個兒子兩個女兒。長子趙德秀,次子趙德昭,三子趙德林,四子趙德芳。四個兒子中,老大和老三早逝,剩下燕王趙德昭和秦王趙德芳。宋太祖在位16年,50歲去世,此時他的兩個兒子都已經成年。按照古代皇位的世襲制,趙匡胤為何不傳位兩個兒子而要傳位弟弟趙光義呢?
  • 隨風說史:趙光義的真面目,心胸狹隘,冷血殘害趙匡胤的兩個遺子
    趙光義以趙匡胤弟弟的身份繼承大統,為了展現自己的仁慈與大度。對於趙匡胤的兩個兒子,趙德芳,趙德昭,趙光義也是賞賜有加。趙德昭被趙光義封為節度使,被封為武功郡王;趙德芳因為錯失了皇位,被趙光義封為同平章事,山西節度使。
  • 歷史迷霧:宋太祖為什麼不傳位給兒子?
    但她沒等來德芳,卻等來了晉王趙光義,她就知道事情不妙,不由雙膝跪倒說:「我們母子的性命都託付於官家了」。官家就代表著皇上,她知道趙光義是非當皇上不可。而趙光義畢竟也有些心虛:「咱們共保富貴,你不用擔憂」。就這樣趙光義繼承了大宋的皇位,他就是宋太宗。
  • 趙匡胤杯酒釋兵權時忘了一人,造成禍起蕭牆,自食其果,奪取王位
    自秦朝一統天下,建立王朝以來,各朝代不斷更替,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規律,任誰都無法阻擋。歷史上的每一位皇帝,都有名留青史的記載,有的因為賢明,有的因為狠毒,有的因為卑鄙,那麼,宋太祖趙匡胤呢?提起趙匡胤,想必小夥伴們腦海中會浮現出五個詞,即:杯酒釋兵權!
  • 範煒:宋太宗是個什麼樣的人?這兩個成語都和他有關
    可是自打被抓到北宋後,小周后不再屬於他了,北宋皇帝趙光義也愛上了小周后,倆人便成了情敵。據說,上面這首虞美人之詞是李煜在七夕夜所作,國讎家恨加之老婆被搶,李煜只能把所有的愁苦和對老婆的想念寄托在那「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裡。所以,趙光義看不下去了,正好找個藉口賜了李煜一杯毒酒,那首詞也變成了絕命詞。
  • 宋太宗大怒,滿朝大臣都惴惴不安,只有他傲然挺立
    公元九八八年,端拱元年,宋太宗趙光義的第三個年號,北宋使用這個年號共兩年,意指「君王莊嚴臨朝,清廉為政二十八歲的寇準回到京城開封,他獲得五十歲的宋太宗召見並諮詢西北邊境之事,寇準獻上《御戎論》,慷慨拜章,極陳利病天子壯之」。所以,本來「被任命通判鄆州」被取消了,重新任命為「右正言」,並在謝恩時賜緋袍銀魚。
  • 視人生為賭局的王繼恩,宋太宗能上位全靠他:搏一搏,單車變摩託
    朱元璋塑像  幾乎所有的皇帝對於皇位都是自私的,他們在世的時候,對於繼承者的態度都是非常複雜的。要麼遲遲不立太子,立了太子後也往往擔心大臣們過早地擁護太子,降低自己的統治力。宋初的王繼恩就是一個在皇位繼承中博取利益的一個太監,宋太宗的繼位與他的支持離不開關係。  一、宋太祖駕崩後賭把大的,獲二十年榮華富貴  王繼恩本來是後周時期宮中的一個宦官,在趙匡胤稱帝後他擔任宮中的內侍。能夠服侍兩朝皇帝,不管是溜須拍馬,還是其他原因,想必王繼恩是有一些能力的。
  • 中國所有廟號為「太宗」的帝王,有18個,很多太宗的皇位是搶來的
    前面小編介紹了中國歷史上所有廟號為「太祖」的帝王,太祖基本上是開國帝王的廟號,而且大部分太祖都是白手起家的,與繼承父輩基業開國的高祖不同,代表性人物就是漢太祖高皇帝劉邦、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慕容衝為了當皇帝,弒殺兄長慕容泓,隨後繼承皇位。慕容衝死後廟號「太宗」,諡號「威皇帝」。八、前秦高帝苻登苻登是十六國時期前秦第五位皇帝,前秦的皇室宗親,前任皇帝前秦哀平帝苻丕死後繼承皇位。苻登在位期間以長輩前秦宣昭帝苻堅為榜樣,立志統一北方和統治中國,但他才能平庸,多次出兵均以失敗告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