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位傳承由父死子繼變成兄終弟及,趙匡胤說:寶寶心裡苦啊

2020-12-25 歷史這點兒小細節

相比於其他開國帝王動輒十幾個、幾十個子女來說,宋太祖趙匡胤的子女不能算多,他一生滿打滿算只有十位子女,這十位子女分別是4男6女,他們的結局各是什麼呢?按照正常情況來講,宋太祖趙匡胤死後皇位應該傳位於自己的孩子,父死子繼是再正常不過的現象了,但現實情況卻是自己的弟弟趙光義繼承了帝位,他的孩子與皇位失之交臂,這是為何呢?

中國古代皇位的傳承一般遵循的是父死子繼,若是真的沒有兒子,則從旁系後代或者親族兄弟中選擇,這一點對宋朝開國之祖趙匡胤而言卻是一個難言的痛,他有兒子卻不能傳位於他,一切緣由皆因他母親臨死前與他的一段對話。有一天宋太祖的母親杜氏病重,趙匡胤在榻前伺候,她問趙匡胤:你知道你為什麼能得到天下麼?趙匡胤為了哄她開心說:我之所以能得到天下,完全是父母積德所致。昭憲太后聽完說出了她真實的意圖,她說:你能得到天下完全是因為後周主幼,若是後周有德高望重的年長君主,天下就不是你的了,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再次出現,我希望你能把皇位傳給你弟弟。

趙匡胤一聽心裡百般不願,但又不想違背母親的意思,就答應了下來,再加上旁邊有人見證,作為一國之君的他也不想失信於天下,索性就把太子之位一直空著,結果他去世後,父死子繼的皇位傳承變成了兄終弟及。

若是他子孫旺盛也許後代還能在他去世後在皇位上爭取爭取,可惜他一生4子6女早亡過半,4個兒子早亡兩個,這兩個分別是長子 滕王趙德秀,早亡,三子 舒王趙德林,早亡。

剩下兩個兒子中幼子秦康惠王趙德芳,本來是有機會登基為帝的,那就是在趙匡胤突然駕崩之後,宋皇后派宦官王繼恩召秦王趙德芳入宮,其意義不言而喻,但是王繼恩出宮後沒有去找秦王趙德芳,卻往開封府衙門召趙光義,這下子趙光義得到準備,最終趙光義以以前趙匡胤在昭憲太后臨終前所說之話為依據,登基為帝。

這下秦王趙德芳沒了機會,後來在宋太宗趙光義當政時代,他因病去世,年僅23歲。而秦王趙德芳的二哥燕懿王趙德昭在跟隨趙光義北伐之時,因為說錯話被趙光義責罵,趙德昭不堪受辱退朝後自刎而死。這下宋太祖趙匡胤4子全部去世。

6個女兒也是早亡一半,這3位早亡公主分別是申國公主,成國公主,永國公主;餘下3女雖然沒有早亡,但因為趙匡胤的重文輕武之策,她們3位雖然嫁給了武將但並沒有幫助到自己的兄弟登基,其中魏國大長公主下嫁左衛將軍王承衍,魯國大長公主下嫁左衛將軍石保吉(石守信之子),陳國大長公主下嫁右衛將軍魏鹹信,也許是因為她們對皇位不產生威脅,所以這3位沒有早夭的公主都安然終老。

一代開國之祖宋太祖趙匡胤10個子女,早夭一半,剩下的兩個兒子又早死,只有3個女兒安然終老,這在所有的盛世開國之祖中應該是最悲慘的吧。

相關焦點

  • 中國古代大統一王朝皇位更迭,有沒有能做到父子一脈傳承的呢?
    時間短也行還能很好地遵循父死子繼一脈相承的傳位方式,時間一久難免出現各種岔子——絕嗣、奪位等等。古代皇位的繼承方式其實是多元化的,以父死子繼為主,兄終弟及為輔,還有些諸如隔代傳位,兄弟奪位,侄子繼立,叔侄爭位等方式。下面一一來看這些統一王朝的傳位方式,到底有沒有哪一朝做到了從始至終的父死子繼一脈相承呢?
  • 兄終弟及,夫死妻繼:盤點日本歷史上那些不可思議的皇位繼承制度
    提到歷史上的王位繼承,中國人的概念往往是父死子繼,天經地義。但在遙隔一海的日本,由於社會形態進步較晚,政治制度確立較遲,受到母系社會殘餘的影響,在涉及到皇位繼承的問題時,往往會有許多令人驚掉下巴的選擇。兄終弟及,夫死妻繼,甚至子死母繼。在這些匪夷所思的操作背後,有政治鬥爭的刀光劍影,也有帝王家難得的一絲溫情。
  • 成語 兄死弟及 詳解
    兄死弟及xiōng féi dì jí成語簡拼
  • 皇位的誘惑力太大,以致趙匡胤死得不明不白,種種史料都指向他
    歷史上對趙匡胤的死一直有爭議,《宋史.太祖本紀》關於趙匡胤的死只有「癸丑夕,帝崩於萬歲殿,年五十」的簡單記載,有人說趙匡胤是得病暴亡,但經過種種史料分析,這種說法根本站不住腳。太祖的死更像是一場陰謀,而矛頭便指向了他的弟弟——宋太宗趙光義。
  • 斧聲燭影的背後,宋太祖趙匡胤死亡真相
    本來作為宋代開國之君的趙匡胤一生的事跡在《太祖本紀》中都記載的極為詳實,可唯獨對他的死因只記了這十二個字,過於簡略,顯然從這個記載看宋太祖之死不簡單。其次,按照我國歷史的傳統,皇位繼承傳統為父死子繼,除非前任帝王沒有兒子才選擇兄終弟及。但趙匡胤明明有兒子最終繼位的卻是他的二弟趙光義,從制度傳統上推斷,宋太祖之死也不簡單。
  • 為什麼宋朝從宋太宗趙光義開始,皇位每隔三代就會斷了傳承?
    宋太宗趙光義是北宋王朝的第二個皇帝,原名叫趙匡義,只因為宋太祖趙匡胤登基稱帝,作為臣子應該避諱,而改名為趙光義。公元976年,宋太祖駕崩之後,兄終弟及趙光義繼位成為皇帝。在中國的歷史長河當中,皇位的傳承是是家天下的,也就是說父死子承,老皇帝去世之後,皇位的繼承是有他的兒子來繼位,有長立長,無長立幼,只有在皇帝沒有兒子的情況的下,才會從宗室當中選擇合適的繼承人,什麼侄子啊,弟弟的才會有機會。
  • 明、清兩朝兄終弟及的兩位皇帝,背後還有兩位苦命的皇嫂
    由於明熹宗而兒子全部夭折,崇禎皇帝依「兄終弟及」的祖制繼承皇位,而崇禎皇帝之所以能夠即位,這與明熹宗皇后張嫣的力薦有著很大關係,因此崇禎皇帝即位後,對於這位有著擁立之功的皇嫂十分尊敬與優待,張嫣被尊為皇嫂懿安皇后。
  • 盤點日本歷史上那些不可思議的皇位繼承制度
    提到歷史上的王位繼承,中國人的概念往往是父死子繼,天經地義。但在遙隔一海的日本,由於社會形態進步較晚,政治制度確立較遲,受到母系社會殘餘的影響,在涉及到皇位繼承的問題時,往往會有許多令人驚掉下巴的選擇。兄終弟及,夫死妻繼,甚至子死母繼。
  • 司馬光講兩個故事,宋仁宗點頭不已,趙匡胤曹操朱棣發笑不止
    沒辦法的壽夢決定曲線救國,決定不搞啥「父死子替」,改玩「兄終弟及」,將王位傳給長子諸樊,並叮囑說:以後記得傳給弟弟哦!諸樊當吳王沒多久,出徵討伐楚國,一不小心被人射殺,掛了!臨終前想起自己爹遺願,拉著二弟餘祭的手,也不放心的說:以後啊,一定要將國家交給季札哦。這餘祭也算孝順兒子,上臺後,對弟弟很是照顧,將它分封到了延陵,季札也就成了延陵季子。
  • 竇太后為什麼非要讓梁王繼承皇位,是因為偏心?專家:不完全是
    兄終弟及,多見於上古三代(夏商周)和少數民族政權(金元)。蒙元最多,因為他們有議會選舉制度(庫裡臺大會)。例如成吉思汗鐵木真的兒子窩闊臺汗死後,大家推舉窩闊臺的兒子貴由繼承汗位。貴由假意推脫,他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大家答應以後汗位必須讓其子孫世代相傳。但最終在貴由死後,大家還是推舉了貴由的弟弟蒙哥為汗。
  • 嫡長子繼承制:想安心繼承皇位,哪有這麼容易?
    這一制度起始於商朝末期,當時商朝正從「父死子繼、兄終弟及」的制度向嫡長子繼承制轉變。西周初期,周公制定禮樂,正式確立了嫡長子繼承制。其作用是顯而易見的:一是維繫了權力、財產世世代代有效傳承;二是強有力地保障了大宗在家族中的地位,確保主幹繁茂;三是防止權力、財產因分割而變小變弱,維護家族興旺發達。
  • 趙匡胤明明有兒子,為何就不立兒子為太子?反而把皇位給弟弟?
    大家都知道,趙匡胤死後,弟弟趙光義繼承皇位,是為宋太宗。有人就產生一個疑問,為何趙匡胤不立自己的兒子呢?趙匡胤一共有四個兒子,長子滕王德秀,次子燕王德昭,三子舒王德林,四子秦王德芳。趙德秀和趙德林都早夭,所以實際上趙德昭就是長子,趙德芳就是次子。
  • 唐武宗有五個兒子,為何卻冊立皇太叔,把皇位傳給十三叔?
    武宗明明有兒子,為何把皇位傳給叔父?在中國古代,正常皇位的繼承制度一向是以「父死子繼」為主,「兄終弟及」為輔。如果皇帝沒有兒子,才會有可能將皇位傳給弟弟。可是唐武宗有兒子,而且是五個,「武宗五子,杞王峻,開成五年封,益王峴、兗王岐、德王嶧、昌王嵯」。那麼唐武宗為何放著兒子不立,卻立自己的叔叔呢?
  • 「八大鐵帽子王」中的代善為何與皇位失之交臂?小姨娘緋聞太要命
    在努爾哈赤相繼處死了自己的弟弟舒爾哈齊和長子褚英兩位親命的繼位人後,代善因功勳卓絕、待人和善而被努爾哈赤確定為新的皇位繼承人。代善畫像天命五年(1620年),努爾哈赤的小妾德因澤「告發」代善與努爾哈赤的大妃阿巴亥有染,說阿巴亥曾親自做過兩次飯給代善吃,代善不僅吃得津津有味,同時還表現出了極度歡喜的樣子。
  • 趙匡胤子孫在北宋一朝地位如何?
    趙匡胤本來有四個兒子,但是大兒子趙德秀早夭了,而另外一個第三子趙德林,名字還是宋徽宗給他加上去的,追封舒王,不知道是趙匡胤太忙還是怎麼地,一反常態。而《宋史》上面是怎麼介紹的:燕懿王德昭字日新,母賀皇后。乾德二年出閣。故事,皇子出閣即封王。太祖以德昭衝年,欲其由漸而進,授貴州防禦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