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兩朝兄終弟及的兩位皇帝,背後還有兩位苦命的皇嫂

2020-12-19 小歷史先生

明熹宗天啟七年八月二十二日,公元1627年9月30日,因落水以致病重的明熹宗朱由校在服用了「仙藥」後身亡,熹宗臨終前在張皇后的勸說下將同父異母的弟弟信王朱由檢立為皇帝,這便是明朝最後一位皇帝崇禎皇帝。

由於明熹宗而兒子全部夭折,崇禎皇帝依「兄終弟及」的祖制繼承皇位,而崇禎皇帝之所以能夠即位,這與明熹宗皇后張嫣的力薦有著很大關係,因此崇禎皇帝即位後,對於這位有著擁立之功的皇嫂十分尊敬與優待,張嫣被尊為皇嫂懿安皇后。

十分巧合的是,兩百四十多年後的清朝晚期,另一位無子而終的皇帝崩逝後,皇位也以同樣「兄終弟及」的方式傳給了他的弟弟,這就是同治帝駕崩後光緒帝的繼立。而同治帝的皇后也因為小叔子的即位而成為了皇嫂,史稱嘉順皇后。

更為巧合的是,兩位王朝末日的皇后的最終結局也是同樣的悲慘,讓人不勝唏噓。

01明朝末年最後的「兄終弟及」:

明熹宗天啟皇帝並非自始至終沒有子嗣,這位以不務正業著稱的皇帝實際上先後有過三個兒子,但是非常不幸的是,這三個兒子全部夭折,沒有一位長大成人,鮮為人知的是,明熹宗最為寵愛的皇后張嫣也曾一度懷有身孕,然而嫉恨皇后的魏忠賢與客氏卻以安排宮女為皇后揉腰為名,致使明熹宗的這位未見天日的嫡子胎死腹中,從此張皇后再未能夠懷有身孕。

天啟七年八月初,明熹宗朱由校病重,彌留之際的熹宗皇帝一時之間對選立誰為繼承人猶豫不定,皇后張嫣深知明熹宗心思,因此對陷入彌留之際的熹宗說:「國家現在是多事之秋,需要年長的君主,信王可繼承大統。」

明熹宗經過權衡,最終聽從了張皇后的勸說,將信王朱由檢立為新君,熹宗臨終前囑咐信王朱由檢,請他日後一定要善待自己的皇后張嫣。說完熹宗便駕崩了。這便是明朝最後一次皇位交替,這也是明朝皇位傳襲中第三次上演「兄終弟及」。

02清朝歷史上唯一的「兄終弟及」:

清穆宗同治十三年,公元1875年,年輕的同治皇帝躺在紫禁城養心殿內的軟榻上,此時的同治皇帝已經陷入彌留之際,一旁的皇后阿魯特氏哭的傷心,阿魯特氏既哭自己的丈夫同治皇帝,又哭自己的前途未卜。

最終同治皇帝還是撒手人寰了,這位清朝歷史上最短命的皇帝一生在位十三年,擁有一後四妃,但終其一生卻沒能夠誕下一個子嗣,哪怕是一個公主都沒有。

同治皇帝駕崩後,兩宮皇太后在悲痛之餘,宣布將醇親王奕譞之子載湉選為新皇帝,這個結果讓朝野上下的一幹宗室大臣們瞠目結舌,因載湉與駕崩的同治皇帝是平輩,而清朝開國至今尚無這種「兄終弟及」的皇位繼承方式。這便讓同治皇帝的遺孀,皇后阿魯特氏陷入了空前的尷尬境地。

載湉的即位宣布著年輕的阿魯特氏將沒有機會成為皇太后,因為新皇帝是她的小叔子,因此年輕時阿魯特氏只能以寡嫂的身份尷尬的居住在後宮之中,阿魯特氏面對的是清朝開國兩百多年來從沒出現過的局面。

03兩位「末日皇嫂」的悽慘人生:

崇禎皇帝即位後,明熹宗張皇后被崇禎皇帝封為懿安皇后,因為叔嫂有別,因此年輕的張皇后只能搬到慈慶宮居住。當時的張皇后年僅二十一歲,年輕貌美,因此竟然被閹黨餘孽大太監陳德潤相中,陳德潤託人向張皇后傳話,竟恬不知恥的想與張皇后結為「對食」。

張皇后大怒,先是派人將陳德潤棍棒打出,隨後派人將此事奏報崇禎皇帝,崇禎皇帝得知後,立即將陳德潤攆出宮去,罰往南京明孝陵種菜。

崇禎十七年三月十八日,公元1644年,李自成軍隊攻破了北京城,崇禎皇帝和周皇后先後自縊身亡,懿安皇后張氏聽說都城為亂賊攻破,帝後自縊,隨即在自己的宮中自縊,然而卻被宮女救下。

從此這位張皇后便消失在了歷史的記錄之中,關於張皇后的結局,歷史上始終有三種傳言,一種說是張皇后在破城便自縊身亡了;第二種說法說張皇后趁亂逃出宮去,躲藏在民間孤獨終老;還有一種說法說張皇后被李自成的軍隊俘獲後,不堪受辱,自盡身死。無論是哪種說法,作為亡國皇后的張嫣的結局都註定毫無懸念,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張皇后的不幸或許從進宮之時便註定了。

與張皇后有著同樣經歷的是同治皇帝的孝哲毅皇后,這位清朝歷史上最後一位蒙古皇后從選立之時便被婆婆慈禧太后視為眼中釘,同治皇帝的死讓皇后阿魯特氏失去了靠山,光緒皇帝的定力讓阿魯特氏再無翻身之日。慈禧太后選擇平輩之人繼承大清皇位實際上等於將阿魯特氏逼上死路。

光緒元年,兩宮皇太后以年僅四歲的光緒皇帝的名義將同治皇帝的遺孀阿魯特氏封為嘉順皇后。然而萬念俱灰的阿魯特氏因不堪忍受慈禧太后的虐待,帶著對生活的無限絕望,在同治皇帝崩逝後不久便吞金自盡了。阿魯特氏死時距離同治皇帝駕崩還不足百日,百日之內帝後相繼去世,在中國歷史上並不多見。

張皇后和阿魯特皇后的悲慘命運 是中國封建社會後宮女子的縮影,在上千年的漫長歷史中,後宮的女子幸福的少,悲慘的多,長壽的少,短命的多。歷史在波瀾不驚之中總是驚人的相似,張皇后的悲劇在兩百多年後的阿魯特皇后身上重演。不知是巧合還是天意。

故宮是個歷史大劇場,也是個歷史小舞臺。

閻崇年先生在故宮建成600周年前夕出版的這套《故宮六百年》是一套從未有過的系統、完整地介紹故宮的大作。

該書通俗易懂,故事情節曲折生動,為您揭開了明、清兩朝後宮之中眾多鮮為人知的秘聞奇事。

98元一本,說實話,不便宜,但內容對得起這個價格,月銷三萬本說明了一切,喜歡的朋友點擊下方橫幅購買:

「一座紫禁城,半部中國史」。本書以故宮六百年為線索,講述圍繞故宮所發生的故事,重現故宮歷史舞臺上帝王將相、後宮嬪妃,甚至是侍衛、宦官、太醫等所經歷的一切。

既有為人所熟知的歷史事件,也有不為人知的宮廷秘史,五百多位歷史人物在書中生動地演繹了人生的悲歡離合。喜歡故宮的朋友,這一本您值得一讀。

相關焦點

  • 木匠皇帝朱由校傳位給弟弟,而不是自己兒子,背後有什麼隱情?
    我們經常說皇帝是最誘人的一個位置了,很多人為此擠破了頭,不惜造反和政變也要做皇帝。皇帝一般情況下是傳位給自己兒子的,這樣也讓子孫後代享受無盡的榮華富貴。不過傳位給弟弟也不稀奇。歷史上皇位傳給自己的弟弟而沒有傳給兒子,這種事並不少見。
  • 成語 兄死弟及 詳解
    兄死弟及xiōng féi dì jí成語簡拼
  • 稱「兄」道「弟」及其他
    我幾年前寫過一篇小文,題目就叫《稱「兄」道「弟」》。在那篇小文中我有個結論,即向人稱「兄」時對方未必年長,自己稱「弟」時本人未必年輕。這類稱呼,主要體現在人們的書信往來上,當然口頭上有時也涉及這個問題。先說稱「兄」。
  • 歷史上最幸福的兩位皇后,被皇帝寵上天,皇帝終其一生只愛一人
    然而在古代,皇家才是生活最優越的地方,因此嫁入皇宮成為皇帝的妃子,便成了女子夢寐以求的事情。在古代真就有這樣兩位女人,不僅在嫁給皇帝後當了皇后,而且皇帝終此一生就只愛她一個人,要知道在古代普通的男子尚且三妻四妾,皇帝更不用說了,三宮六院佳麗三千也不是什麼怪事,而這兩位皇帝卻意外的拋開三宮六院萬千佳麗獨寵她一人,也正因此讓他們成為歷史上最幸福的女人
  • 兄終弟及,夫死妻繼:盤點日本歷史上那些不可思議的皇位繼承制度
    兄終弟及,夫死妻繼,甚至子死母繼。在這些匪夷所思的操作背後,有政治鬥爭的刀光劍影,也有帝王家難得的一絲溫情。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這不僅體現在時間上的反覆,還有空間上的重合。這個發生在日本土地上,幾乎與中國靖難之役完美吻合的故事,是日本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內亂——壬申之亂。擔任朱元璋角色的,是日本古代有名的天智天皇。
  • 南明最後仨皇帝:兩位反清復明起義,一位雖冒名卻為明朝續命十年
    南明壽命雖短,但卻出了16位皇帝,但這16位皇帝不是被殺就是自殺,命運非常悲慘。下面我們就說說南明最後的三位皇帝。明懿宗朱術桂(1617—1683),明太祖朱元璋八世孫、第十五皇子遼王朱植後代,長陽王朱術雅之弟。隆武時期,受封寧靖王,南明時期先後在方國安、鄭鴻逵、鄭成功軍中任監軍。
  • 這位皇帝長得俊美,但生性殘暴,荒淫無道終招天譴
    一般的影視劇在塑造人物方面肯定和歷史有偏差,但是和歷史形象完全相反的並不多見,這位高湛就是這種情況,電視劇裡的那個明主根本就不是他本尊,歷史上的他究竟是什麼樣的呢?可以負責任的告訴大家,這個人是個人渣,不管是為君還是為人,都一渣到底。
  • 天啟帝臨終前對朱由檢說了一句「吾弟當為堯舜」,有什麼深意?
    明天啟七年(公元1627年)八月二十九日下午,明王朝的第十五位帝王,年僅23歲的明熹宗(天啟帝)朱由校重病臥床兩個月後薨逝。天啟帝朱由校是明史上有名的昏君。他在位期間,縱情享樂,尤其痴迷木工活,逐漸荒廢了政事 ,宦官魏忠賢、客氏(由校乳母)利用皇帝的昏庸在宮內立住了腳跟,並發展勢力,乘勢坐大,在朝中遍樹黨羽,組織聽命於他們的官僚集團,形成了著名的「客魏閹黨集團」,並與不願與其同流合汙的東林黨人(文官集團)進行了長期而激烈的交鋒,以求把持天下。之後,魏忠賢、客氏橫行無忌,荼毒東林派朝臣。
  • 遼宋夏皇帝世系關係網
    宋與西夏:公元1040年-1044年;1064年-1119年,這兩個時間段,歷經5位皇帝,發動了五次宋夏戰爭,可見宋夏關係緊張程度。西夏與遼:開國皇帝元昊是遼朝駙馬,後發生兩次遼夏戰爭(均為遼主動進攻),一勝一敗,遼略佔優勢。
  • 靖康之變後,兩位皇帝在金國過的怎麼樣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說起宋徽宗與宋欽宗,大家可能不太了解,但說起靖康之恥大家可能就知道了 他倆就是靖康之恥的兩大主角,從皇帝變成了階下囚,被金人俘虜了 ,古代皇帝一般沒有主動退位當太上皇的,但是宋徽宗是,主動將皇位讓給兒子,兒子也僅僅當了一年的皇帝,這是怎麼回事呢,原來啊,宋徽宗是一個藝術家,書法寫的特別好,但是不會治理國家,宋徽宗趙佶是宋朝第8位皇帝,當了25年皇帝也沒有什麼大的作為,但是在書法方面有很高的造詣,創立了瘦金體,對我國書法有很大的影響,趙佶大家可能也不很出名,但是提起宋江大家肯定知道
  • 羅馬的兩位皇帝路奇烏斯 · 維魯斯、馬可 · 奧勒留
    因為在羅馬的帝政時代,還不曾有過同時樹立兩位皇帝的先例。然而,馬可那靜靜佇立著的沉著姿態,表現出了深思熟慮後的堅定決心。於是元老院的代表只好同時向40歲的馬可和31歲的路奇烏斯兩人發出登基邀請。兩人也依照慣例,拒絕過一次之後接受了邀請。
  • 這個苦命的皇帝原來還有一個命苦的母親,兩個悲劇是因果關係嗎?
    崇禎皇帝我們很多人都很熟悉,他算得上是一個非常命苦的人,十七歲繼位為皇帝時,大明朝已經是江河日下,日薄西山了。雖然他一共當了十七年皇帝,但是並沒有多少時間用來享受帝王般的奢華生活,反而卻因為內憂外患兢兢業業、宵衣旰食,甚至一度為了節省軍費開支,連龍袍都打上了補丁,只可惜最終還是淪為了一個亡國之君,落得一個上吊自盡的結局,不得不說崇禎皇帝的一生是一個徹徹底底的悲劇!
  • 這位明君是合法當皇帝,為何會被各種陰謀論纏身呢?
    中國歷史上大部分皇帝都是父死子繼,很少有兄終弟及的,兄終弟及又分兩種情況,一種是哥哥死了主動傳位,而另一種是有大臣推選。我們這位主人公他就是被大臣推舉出來的,但是後人在討論這個事的時候往往喜歡加上陰謀論,說大臣選他是因為他比較軟弱,容易控制,言下之意,就是認為大臣都是私心,可是我們如果熟讀歷史會明白,開國只要能立國穩的王朝,一般都會與民修養生息,統治階層的往往是見識過生靈塗炭,所以都會給普通人一個安定寬鬆的環境讓國家得以恢復,此時的他們尚且還顧及不到自己享受榮華富貴,更多的還是為國為民的心,漢,唐,宋,明,
  • 正德皇帝駕崩,嘉靖認為自己繼位理所當然?兵部尚書:另有他人
    當時,張太后茫然無措,只得接受內閣首輔楊廷和等人的建議,按照「兄終弟及」的祖訓,下達懿旨,迎接在血緣上與武宗最近的嗣興王朱厚熜,來京繼承大位。朱厚熜力爭「兄終弟及」朱厚熜為第二代興王,是興獻王朱祐杬之子。朱厚熜接奉詔書時,他剛為老興王守孝完,此時也顧不得了這許多,就立馬動身,趕在四月二十日早間,抵達天氣乍暖還寒的京師。朱厚熜原以為是來直接嗣皇帝位的,沒想到前來迎接的禮部官員,帶來了繼位的儀注,按照皇太子嗣位的禮儀,要求他由東安門入居文華殿,然後擇日登基,也就是讓朱厚熜以皇太子身份繼位。
  • 崇禎帝對待皇嫂,一段不得不說的江山風雨情,可惜生在了皇室
    平時賢惠淡泊的張嫣,對朝中的事情一般不會過多幹預,但自從腹中的孩子被皇上的乳母客氏毒害之後,張嫣終於警覺起來,皇帝生病了,該到她下臺的時候了,否則大明江山必定毀於魏忠賢之手!於是,在她的一手幫助下,朱由校將王位傳給了弟弟朱由檢,同時也避免了魏貴賢和客氏共同製造的暗殺!跌跌撞撞的大明朝綱才能繼續下去!在朱由檢繼位的時候,可以說,張嫣是大明的功臣!
  • 歷史上僅有兩位娶1個老婆的皇帝,其中還有一個怕老婆
    皇帝可以擁有三妻四妾,這是很正常的情況。然而今天要講的是:中國封建歷史上僅有兩位娶1個老婆的皇帝,其中還有一個怕老婆。他們就是:隋文帝楊堅和明孝宗朱佑樘。 獨孤氏屬於女權主義,倡導一夫一妻制 開皇元年(公元581年)楊堅即皇帝位。
  • 明正統年間的尷尬局面——細數明朝皇帝的那些事
    歷史上有這麼一段時期,出現兩位皇帝合法存在於朝中,至於出現的具體原因我們先來一下捋順思路。 這事還是發生在明朝,老爸明宣宗僅僅三十六歲就病死了,兒子朱祁鎮那時才九歲,正處於懵懵懂懂的年紀,還都不清楚具體情況,所以當時雖擁立他為皇帝,但大部分的權利還是掌控在他老祖母(張氏)手中,他並不能施展什麼抱負,致使朱祁鎮一直都是與張氏對著幹,其中之一就是寵信了宦官(王振),以至於朝中宦官專權。
  • 金鑾殿的名字一改再改,改名還有這講究?皇帝也有自己的小算盤
    明清兩朝24個皇帝都在這裡舉行盛大典禮,像是皇帝登基即位、大婚、冊立皇后、命將出徵等。此外,每年萬壽節、元旦和冬至三大節,皇帝也會在此接受文武官員的朝賀,並向王公大臣賜宴。那麼這樣一個氣勢恢宏的寶殿-金鑾殿的名字一改再改,改名還有這講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