稱「兄」道「弟」及其他

2021-03-01 語用學種草

轉載自:精神人文主義SpiritualHumanism

鳴謝!侵刪。



文 | 吳小如 

語言本是人們互相交際的工具,除口頭外,還有書面語言,而書面語言作為交際工具往往比口頭談話還複雜,講究也更多。


我幾年前寫過一篇小文,題目就叫《稱「兄」道「弟」》。在那篇小文中我有個結論,即向人稱「兄」時對方未必年長,自己稱「弟」時本人未必年輕。這類稱呼,主要體現在人們的書信往來上,當然口頭上有時也涉及這個問題。

先說稱「兄」。大家都看過魯迅寫給朋友、學生的信,像曹靖華、李霽野、黃源乃至許廣平,都是魯迅的學生,魯迅給他們寫信時,幾乎都稱「某某兄」。連許廣平在同魯迅結婚前,魯迅的信上也是對她稱「廣平兄」的。這是老一輩學者的謙虛,但也屬於一種慣例。而作為學生,卻不能因老師稱自己為「兄」便忘乎所以,也跟老師稱兄道弟,平起平坐,那是非常失禮的。這類例子很多。

沈從文先生、林庚先生、吳曉鈴先生都是我的老師;甚至周作人,原是我老師俞平伯先生的老師;他們給我寫信時,最初也都把上款寫作「小如兄」的。至於誼在師友之間的老一輩學者,如常風先生、周一良先生,則更是以「兄」呼之。吳曉鈴先生直到晚年,在寫文章時提到我,才稱為「小如學弟」,而在書信往還時仍有時寫作「小如兄」。

我因受老師們的影響,給我的學生寫信時亦多以「兄」稱對方。結果卻遇到兩件出人意料的事。一是有個學生給我寫信也居然對我稱「兄」;另一是在「文革」中紅衛兵給我貼大字報,說我邀買青年人的歡心,把濃厚的封建思想灌輸給學生,竟稱自己的研究生為「××兄」。

對於前者,我只好改稱「某某同學」;而對於後者,我搬出了《魯迅全集》,才免挨一場批鬥。



當然,我的老師中也有一直呼我為「弟」的,如俞平伯、遊國恩、吳晗等先生都是如此。這也是習慣稱謂。五十年代初,我一度給浦江清先生做助手,但我並不是受過浦先生親炙的弟子。浦老在稱呼上很講究禮貌,當他注釋的《杜甫詩選》出版要贈我一本時,在題款上曾大費斟酌,並跟我本人商量。浦老說:「你不是我的學生,我們只是年輩不同的同事。我送給你書,照理應寫『小如兄』;可是你現在是我的助手,也算半個學生吧,寫得太客氣了反而顯得生疏。你看怎麼題款才好?」我答:「我現在就是您的學生,您千萬不要同我客氣。」最後先生是這樣題的:「小如學弟惠存指謬,江清。」此書我至今珍藏在篋,永遠銘記浦老對我的厚愛。

關於自稱為「弟」,實際是長者(或輩分長,或年齡大)對比自己年輕的人的一種謙稱,用時務宜慎重。如沈從文師最初給我寫信,總自稱為「弟」。後來因為關係太密切了,才免去這一禮節性的自稱。

又如許寶先生,是俞平伯師的內弟,論輩分我自然是晚輩。有一次我給許老寫信,上款書「尊敬的許老」;許老回信時帶有半開玩笑性質,上款題「尊敬的小如兄」,而下款竟題作「弟許寶」。我看了很受教益,覺得老輩待人接物不僅文明禮貌,而且平易謙虛。

再如啟功先生(字元白),我同他的交誼已近半個世紀。但他比我長十歲,關係在師友之間,所以我每次給他寫信,始終稱「元白先生」。而啟老給我回信,也一直稱「小如先生」,只是下款署「弟功」,表示謙遜。直到近十年,由於交誼日深,他上款才署「小如兄」,不再以「先生」呼我,但下款仍署「弟」字。由此可見,自稱為「弟」者並非本人比對方年輕,相反,倒是長輩或年長者才可自稱「弟」某某。如果年輩有差距,自己又比收信人年輕,下款自稱為「弟」,反倒是狂妄無禮的表現了。

由此可見,稱「兄」道「弟」看似平常交際用語,其中卻頗有講究。



尤其是所謂「世交」,即父一輩和子一輩兩代人都是好朋友,就更宜注意分寸。我父親有一位老友,給我寫信,上款例稱「世兄」(這是父輩友人對子侄輩的稱謂),下款則署「世愚弟」,表示自己是對方的父輩友人。這種已不習見的稱呼,倘不明其內涵之義,千萬要慎重使用,免得鬧出笑話。

長輩對晚輩的謙稱幾年前我曾為兩個門人評判過一樁有關稱謂的公案。他們都是1955年北大中文系畢業的高材生,畢業後一位在城裡工作,一位留在北大,彼此一直過從甚密。有一次,城裡的那位同志偕夫人出城,在城外這位同志家吃了午飯。回去後寫了封信向城外的這位老同學致謝,內有「承留午飯,愚夫婦深為感謝」的話。城外的同志抗議,說信中自稱「愚夫婦」,乃長輩對晚輩講話的口吻,彼此本是同窗好友,豈能居高臨下!城裡的同志不服:說「我用的是謙詞,怎麼說自己妄居長輩」?兩個相持不下,最後說,我們找吳老師請教,看究竟誰是誰非。

我聽說後,對城裡的那位同志說:「這次你稱呼錯了,『愚』字確是以上對下、以尊對卑、以長對幼的所謂『謙詞』,平輩之間是不能用的。」

我在拙文《稱「兄」道「弟」及其他》中曾提到長輩對晚輩可自稱「世愚弟」,這個「愚」便是長輩對晚輩的謙稱。如果自己確屬晚輩,對長輩自稱「愚侄」或「愚晚」,那也意味著自己輩分雖晚,而年齡卻不小或社會地位並不低。

只有一次遊國恩先生給我寫信,上款寫「小如賢弟」,下署「小兄」,那真使我感到受寵若晾了。與「愚」字相類似的自稱,如「僕」、如「走」或「下走」,也都是長對幼、尊對卑的謙詞。雖然「僕」和「走」這兩個詞兒都出自司馬遷《報任安書》,原是平輩間的自稱謙詞;但自明清以後,這幾個詞都是上年紀的人對年輕人自稱時所用,倘年輩晚者給年長者或前輩寫信時也自稱為「僕」或「走」,就顯得有點倨傲,對收信人不夠恭敬了。

我在六十歲以前,無論給自己的學生或素不相識的年輕人寫信,一直不用「僕」或「走」自稱。直到七十歲上下,才開始用這兩個詞兒,因為自己比收信人往往年長到三十或四十歲以上,不怕對方說我「倚老賣老」了。自新時期以來,有時與港澳地區的青年朋友通信,發現寄信人每自稱為「僕」,且不止一人如此。由於交情不深,也不便指出對方這樣稱呼是不妥的,只好聽其自然。但我確信,他們如出一轍地這樣向年長者或前輩自稱為「僕」,想必是有所依據和有所師承的,只是他們所師承的人未必真屬「通儒」耳。

另外還有一個詞兒,即「足下」。這在唐代以前,朋友間彼此相稱均可用之,遠者如司馬遷對任安,近者如韓愈對孟郊,均在上款中徑稱對方為足下(如「少卿足下」「東野足下」,任安字少卿,孟郊字東野)。宋、明以後,「足下」一詞逐漸變化了「檔次」,往往是長對幼、尊對卑的稱呼了。如老師對學生,每稱「足下」,這就意味著不是平輩關係,而近於居高臨下了。

有人會說,你現在談這些稱謂之詞是否有開倒車的嫌疑。我說不然。中華為禮義之邦,這些稱謂詞恰好是民族文化在人際關係間的一種反映。你盡可不用這些詞兒,卻不可不懂這些詞兒的用法。

比如在今天,日本的年逾七十的漢學家與我通信,其遣詞造句基本上還是唐宋古文或明清知識階層中彼此常用的詞語,如果你不懂而在回信中偶或用錯了某一個詞兒,對方就會譏笑你缺乏古漢語的知識或沒有高級知識分子的文化素養。

這確是我切身體會和親自經歷過的經驗之談,並非譁眾取寵或危言聳聽。

來源:廣附圖書館


相關焦點

  • 成語 兄死弟及 詳解
    兄死弟及xiōng féi dì jí成語簡拼
  • 書法圈稱謂有禁忌,「兄」「弟」不能亂喊...
    近讀北大已故教授吳小如《「稱兄道弟」及其他》一文(以下簡稱「吳文」),初覺甚有趣味,深思過後,乃覺得「稱謂」在中國不僅是一個實踐問題,更是一個民俗和文化問題,頗值得深究。吳文中點明了「兄」、「弟」這兩種稱謂在學術界多有與該稱謂的日常語義不同的特殊用法。
  • 稱人之兄弟,曰令兄,曰令弟 |《常禮舉要筆記》
    —— 前蘇聯著名教育實踐家和教育理論家蘇霍姆林斯基五、稱人之兄弟,曰令兄,曰令弟。向人稱自兄弟,曰家兄舍弟。稱人之姊妹,曰令姊令妹。向人稱自姊妹,曰家姊舍妹。見人之兄弟,稱幾先生,或幾兄,自稱小弟。見人之姊妹,統稱幾姐,稱自曰小弟。(書款則稱侍)「稱人之兄弟」是令兄、令弟。
  • 師 範 三 兄 弟
    師 範 三 兄 弟 我以為懷舊是人年齡大了一道邁不過去的坎 大慶兄是帶自行車到學校的。那時候騎一輛嘎巴呈亮的名牌自行車上學相當於現在開寶馬車上學哦!標配:短髮整潔,精神抖擻。綠軍裝,馬桶包、鳳凰自行車。學俊在我上鋪,我們經常一起打籃球,他有事回家,我也經常跟著去,找大慶拿自行車,他從不回牌。
  • 每日一習話:善為國者,遇民如父母之愛子,兄之愛弟,聞其饑寒為之哀...
    每日一習話:善為國者,遇民如父母之愛子,兄之愛弟,聞其饑寒為之哀,見其勞苦為之悲 2018年10月17日 21:25 來源:央廣新聞 &nbsp&nbsp&nbsp&nbsp今天是我國第
  • 兄終弟及,夫死妻繼:盤點日本歷史上那些不可思議的皇位繼承制度
    兄終弟及,夫死妻繼,甚至子死母繼。在這些匪夷所思的操作背後,有政治鬥爭的刀光劍影,也有帝王家難得的一絲溫情。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這不僅體現在時間上的反覆,還有空間上的重合。這個發生在日本土地上,幾乎與中國靖難之役完美吻合的故事,是日本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內亂——壬申之亂。擔任朱元璋角色的,是日本古代有名的天智天皇。
  • 明、清兩朝兄終弟及的兩位皇帝,背後還有兩位苦命的皇嫂
    由於明熹宗而兒子全部夭折,崇禎皇帝依「兄終弟及」的祖制繼承皇位,而崇禎皇帝之所以能夠即位,這與明熹宗皇后張嫣的力薦有著很大關係,因此崇禎皇帝即位後,對於這位有著擁立之功的皇嫂十分尊敬與優待,張嫣被尊為皇嫂懿安皇后。
  • 廣成子只是金仙,為何老子刻意籠絡,接引道人稱他道兄?
    八景宮玄都洞前,有一副對聯道:「開天闢地神仙府,才是玄都第一重。」在《封神演義》中,太上老君就是老子,他不但是闡教大掌教,還是開闢封神世界的大神。廣成子對老子十分尊重,來到玄都洞前,不敢擅自進入,他在門口等候多時,才見老子大弟子玄都大法師走出,廣成子快步上前,恭敬問候,提出要見老君。玄都大法師返回洞中,說明廣成子來意,老子道:「不必著他進來,他來是要離地焰光旗,你將此旗付與他去罷。」
  • 當初兄恭弟敬!如今文仁多次公開「質疑」哥哥,或與雅子有關?
    當初兄恭弟敬!如今文仁多次公開「質疑」哥哥,或與雅子有關?我們在看古代宮廷戲的時候,後宮為了爭奪皇位,競爭可以說是非常的激烈,但其實這種皇室的「波瀾起伏」在現代一些保留皇室的國家中,仍然是會發生的。要知道當初小的時候那可是兄恭弟敬一副非常和美的畫面呢,小的時候德仁、文仁還有他們的妹妹清子,關係是非常的要好,德仁經常帶著文仁一起在草坪上玩耍,就連滑冰的時候也是緊緊地牽著弟弟的手,生怕弟弟摔倒。給弟弟推嬰兒車的時候也是非常的賣力,小時候的二人也是非常的可愛,絲毫看不出有現在尷尬的感覺,而如今卻有一些疏遠的感覺。
  • 「元方難為兄,季方難為弟」這句話究竟是什麼意思?
    面對兩個孫子的諮詢,陳寔說出了那句著名的話:元方難為兄,季方難為弟。陳寔這句話的本意是誇獎自己的兩個兒子:兩兄弟雖然有年齒上的差別,但在能力和品德上,卻是不分伯仲,一樣的優秀。這則故事出自《世說新語》。
  • 兄姐姐妹之間有扶養義務嗎?
    姐,對於父母已經死亡或父母無力撫養的未成年的弟、妹,有扶養的義務。由兄、姐扶養長大的有負擔能力的弟、妹,對於缺乏勞動能力又缺乏生活來源的兄、姐,有扶養的義務」。 對於該扶養義務,應當同時滿足缺乏勞動能力和缺乏生活來源兩個法定條件。
  • 「媽媽你不愛我了」,寶媽偏心惹大寶質問,兄恭弟謙如何實現?
    導讀:「媽媽你不愛我了」,寶媽偏心惹大寶質問,兄恭弟謙如何實現?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媽媽你不愛我了」,寶媽偏心惹大寶質問,兄恭弟謙如何實現!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律師解讀:兄借弟之名買房多年後對薄公堂,「借名買房」怎麼判?
    律師解讀:兄借弟之名買房阿青和阿員阿員的律師稱,當年是阿員提出買房,阿青同意由公司墊付,而且房子一直登記在阿員名下,其中一套房子由阿員管理,另外兩套房子由公司負責。儀表公司作為第三人參加了訴訟,在其《年檢報告書》中也有墊付房款的相關記載,公司向法院確認了阿青陳述屬實。法院審理認為,不動產登記簿是物權歸屬和內容的根據,但並不等於其中記載的事項就一定是真實或完整的。
  • 皇位傳承由父死子繼變成兄終弟及,趙匡胤說:寶寶心裡苦啊
    相比於其他開國帝王動輒十幾個、幾十個子女來說,宋太祖趙匡胤的子女不能算多,他一生滿打滿算只有十位子女,這十位子女分別是4男6女,他們的結局各是什麼呢?趙匡胤一聽心裡百般不願,但又不想違背母親的意思,就答應了下來,再加上旁邊有人見證,作為一國之君的他也不想失信於天下,索性就把太子之位一直空著,結果他去世後,父死子繼的皇位傳承變成了兄終弟及。
  • 哈登,這群爛兄爛弟等著你回來組「復仇者聯盟」
    哈登也應該記得,當年被雷霆拋棄時,火箭用一個馬丁就將其換了過來,何不回歸球隊,帶領著這幫爛兄爛弟,組成一個「復仇者聯盟」翻江倒海搞事情,豈不快哉?當然,這些都是笑談,此時心意已決的哈登已很難留下。關於火箭隊「復仇者聯盟」以及「哈登何去何從」各位有何看法?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 學兄學弟 深情似海 | 宋林科
    記得前多年裡,每逢春節、中秋節等節日,總是會收到他的來信或是明信片,或者是他寄來的雜誌、報紙剪輯,毛筆書寫的兄姐稱謂,祝福寄語,落款為士琦弟敬上,有時還寫上同是學妹的弟媳琪瑛的名字。深情款款自不消說,僅那份惦記也足以讓當學兄的我既感動又羞愧。基於同窗情誼建立起來的兄弟之情,我從來都是被動的。或許是不擅長這麼表達,所以很少回復。偶爾主動打個電話,表示一下關心和問候,心裡老是覺得缺欠兄弟和弟媳的。
  • 「口力勞動者」的嘈嘈切切——評《應物兄》中的人物聲音及其他
    李洱【開篇語】2019年8月16日,作家李洱的長篇小說《應物兄》成為第十屆茅盾文學獎的五部獲獎作品之一。《應物兄》首發於2018年《收穫》長篇專號秋卷和冬卷,由人民文學出版社於2018年12月出版。文 | 李彥姝《應物兄》的龐大體量以及氤氳氣質,從一些批評文章的題目中可略知一二。閻晶明用「塔樓小說」比喻《應物兄》結構之錯綜及故事情節之「不通透」。邵部以「沙」之喻道出了小說的彌散性和細碎性特徵。王鴻生、項靜、叢治辰等均以並列式關鍵詞為題折射小說的多維度性。
  • 我讀論語小記:學而第一·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有若說:為人孝敬父母,尊愛兄長,而喜歡冒犯上級的人,很少;不喜歡冒犯上級,而喜歡造反作亂的人,從來沒有;君子在根本上下功夫,本建立了,道就產生。孝悌,就是仁的根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