稱人之兄弟,曰令兄,曰令弟 |《常禮舉要筆記》

2021-03-03 大通永利文化傳播

【編者按】兒童的心靈是敏感的,它是為著接受一切好的東西而敞開的。如果教師誘導兒童學習好榜樣,鼓勵仿效一切好的行為,那麼,兒童身上的所有缺點就會沒有痛苦和創傷地不覺得難受地逐漸消失。

—— 前蘇聯著名教育實踐家和教育理論家蘇霍姆林斯基

五、稱人之兄弟,曰令兄,曰令弟。向人稱自兄弟,曰家兄舍弟。稱人之姊妹,曰令姊令妹。向人稱自姊妹,曰家姊舍妹。見人之兄弟,稱幾先生,或幾兄,自稱小弟。見人之姊妹,統稱幾姐,稱自曰小弟。(書款則稱侍)

「稱人之兄弟」是令兄、令弟。向人稱自己的兄弟,叫家兄、舍弟,一個字都有一個字的用法,家兄、舍弟,你不能說是舍兄、家弟,「舍」用的是比自己輩份小一點。兄、父母比自己長,加一個「家」字。稱人之姊妹,曰令姊、令妹。向人稱自己的姊妹,叫家姊、舍妹,上面這個字是要注意的。見人之兄弟,稱幾先生,看見別人的兄弟,大先生,二先生,大哥,二哥,自稱小弟。稱幾先生,稱幾兄,自古以來都表示親切的意思。比如說,我們念過唐詩,唐詩往往稱呼某某的排行,魏十八、王十幾,這都是表示一種親切的稱呼,稱人家弟兄第幾位。

見人家之姊妹,統稱幾姊,大姊、二姊、三姊、四姊、五姊,自己自稱叫小弟。書款可稱一個「侍」。「侍」是侍者,因對女子,比如人家的姊妹講話,談話可以稱小弟,你寫信或是寫書法,人家把作品掛起來,寫小弟在上面好像不太合適,應該用文雅一點。稱個「侍」,就是自己謙虛,是侍從、侍者的意思。不但見人家姊妹要這樣,比如我們老師,現在誰有他老人家年齡這麼高呢?他給一般女士寫字,落款還是加一個「侍」字,這都是稱呼上一個謙虛的意思。

六、稱人之妻,曰令正或尊夫人,向人稱自妻,曰拙荊或賤內。見人之妻稱嫂,自稱己名,(女子可自稱妹)。

稱呼人家的太太,叫令正,或者是尊夫人,為什麼叫「正」呢?周易說:「女正位乎內。」女子她是在家裡,處理家裡的事,是正位乎內的,在家她處在正位,所以稱別人的太太叫令正,或者尊夫人;向人稱自己太太就叫拙荊或是賤內。賤內好懂,內是內人、內子,加個賤字,不是什麼高貴,是自己貧賤,要知道這個賤,不是指自己的太太賤,而是自己的賤。至於拙荊呢?拙是很笨拙的,荊是什麼呢?荊是一個樹木的名稱,質料不是很好。古時候女子頭髮上別的釵,在富貴的女子,別的金玉的寶釵,普通人家的婦女,釵也用很好的木料做的。而貧窮人家女子,所用的木料就不很好,是荊木做的。

在劉向寫的《列女傳》裡,把漢以前歷代女子,品德學問都非常高的編成傳記。其中有一則是,東漢孟光的傳記。孟光是梁鴻的妻子,梁鴻是個有學問,但家很貧窮的人,孟光則是很賢慧的女子,夫妻二人可說是相敬如賓,孟光頭上所別的就是荊釵,用荊樹做的,荊釵、布裙、布衣,用布料做的衣裙。後來凡是做丈夫的,對人家稱呼自己太太,就叫拙荊,這是謙虛的意思。「見人之妻」與上面「稱人之妻」不同,「見人之妻」是跟人家太太見了面,當面稱她某某嫂,稱嫂嫂,自己稱呼自己名字,如是女子,見到人家太太,也是稱嫂,自己則自稱妹。(《常禮舉要筆記》,李炳南編述/徐醒民講述,2011年版)

【相關資源獲取連結】

◎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下載《常禮舉要筆記》有聲書。 

◎《常禮舉要》全集動畫片連結:

http://v.qq.com/vplus/27db75a6c1f149567fdb7a4974c77e1b/foldervideos/28x0000015g5efc


相關焦點

  • 成語 兄死弟及 詳解
    兄死弟及xiōng féi dì jí成語簡拼
  • 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已乎?』」?
    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已乎?」子曰:「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先跟大家講一個跟這一則內容相關的故事。中國的士大夫們自古以來就是熱衷追求理想、崇尚氣節,而程顥,程頤兄弟倆的道德修養、道德境界,以及學問深度在北宋當時都是屬於頂級的水平。請程氏兄弟客、送程氏兄弟禮之人,當然就絡繹不絕。
  • 令:倒之顛之,自公令之
    這個「令」字也挺有意思,你看甲骨文上部的三角形之物是屋頂(或大傘蓋),下面是面朝左而跪坐著的一個人,像是在發布命令。金文基本上同於甲骨文的形體,其中的「人」形惟妙惟肖。是小篆的形體,下面的「人」已偽變了。為楷書形體。根本看不出「屋」下的「人」形了。
  • 令尊、令堂、令愛、令郎、令兄……這個「令」字啥意思
    除了令尊,令堂,在稱呼對方兄弟姐妹,兒子姑娘都可以加上一個「令」字,比如敬稱對方的兄長為令兄,敬稱對方的弟弟為令弟,敬稱對方的妹妹為令妹;對方的兒子為令郎,對方的女兒為令愛(「令嬡」 ài)……這個「令」字到底啥意思呢、「令」從字面看乃命令之意
  • 《大盂鼎》3:細講「王若曰盂不顯玟王受天有大令」
    上一次的視頻,我們僅僅開了頭,也就是只說了第一句:隹九月,王在宗周,令盂。接下來是「曰」。這個字的字形,有的說是「口出氣」,有的呢說是「開口吐舌」。不管怎麼說了,它都是表示說話的意思。「令」字我們前面說過。就是一個人跪坐在鈴鐺下面來接受使命。所以這兩個字合起來就是接受重大的使命。因此,大令來作為官號是十分合適的。
  • 喪服不入公門,不觀吉禮 |《常禮舉要筆記》
    那在禮堂上,眾多賓客前面,要講話的時候,話最好不要多講,萬一對方要求,你就說些好話,千萬不要在那個場合說不正經的話,也就是不三不四的諧謔話。現在結婚有正式的典禮,古時雖無正式典禮,卻也相當隆重。有六禮成婚,前面不必說,就是到最後的迎親,新郎到新娘家把新娘接回來拜天地。
  • 清代奇案:為家產,兄弟倆鬧上公堂,郭爺一計,嚇得他們立即撤訴
    親兄弟為家產,告上衙門撕破臉狀詞如下:告狀人李千藩,系宜賓縣籍,告為弟佔兄財事,故父家資十萬餘兩,前後積銀不止十萬,身居嫡子,弱冠納粟,授任汝寧經歷,未涉家務,父寵幼妾,偏愛幼子,先年分關止開田業,餘銀子俱存,議定後分,不料,父陡病故,惡弟心狠,獨吞銀兩,毫不見分,以弟壓兄,以庶欺嫡,乞吊爺帳,查明出入數目,明算均分
  • 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 《常禮舉要筆記》
    至於李是在樹上,我們走過李樹下,或走過桃樹下、杏樹下,上面結著就是果實,這時你把帽子扶正,人家遠遠一看,好像你想趁手摘他的李子,你說我明明是要把帽子扶正,可是別人會想,你為什麼別處不扶,恰好在李樹下才整冠呢?這理由辯解不清,所以這是要避嫌疑的。古詩有云:「君子防未然,不處嫌疑間,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
  • 系列|飛花令:雪
    飛花令,原本是古人行酒令時的一個文字遊戲,源自古人的詩詞之趣,得名於唐代詩人韓翃《寒食》中的名句「春城無處不飛花」。
  • 「器曰」為您解讀 筆之魁、墨之冠、紙之最、硯之首
    筆、墨、紙、硯之名,起源於南北朝時期。歷史上,"筆、墨、紙、硯"所指之物屢有變化。毛筆是我國傳統書法的重要工具,可以說,漢字書法是毛筆發展的產物。中國的毛筆歷史悠久,據考古發掘的資料表明,遠在仰韶文化遺址的彩陶上的花紋有一些就是用毛筆繪製的。「器曰的毛筆敏銳,筆毫聚在一起,鋒穎尖銳如錐,毛料根根出鋒、筆身挺直。
  • 剪五彩綾為笠,飾以錦繡孔雀羽曰神仙帽,令小兒戴之
    「這城中間門,最是紅塵中一二等富貴風流之地。」(見紅樓夢》第一回)提起這座神仙廟,卻別有一番風採。可惜它已蕩然無存了。神仙廟雖然可以推倒,但流傳在這裡的古老習俗「軋神仙」,卻年年依舊,讓人魂縈夢牽。每逢農曆四月十四,春夏之交,風和日暖,市民和四鄉農民都到神仙廟附近去軋神仙(「軋」吳語「擠」的意思)。
  • 虞世南《賢兄帖》,得大令之宏規
    虞世南《賢兄帖》,行草,拓本。釋文:賢兄處見臨樂毅論,便是青過於藍,欣忭無已,數願學耳。世南近臂痛,廢書不堪?縷也。虞世南呈,十三日遣書。謹空,得書為慰,可言也。虞世南《賢兄帖》虞世南書法近師智永,遠承王羲之、王獻之父子。
  • 稱「兄」道「弟」及其他
    我幾年前寫過一篇小文,題目就叫《稱「兄」道「弟」》。在那篇小文中我有個結論,即向人稱「兄」時對方未必年長,自己稱「弟」時本人未必年輕。這類稱呼,主要體現在人們的書信往來上,當然口頭上有時也涉及這個問題。先說稱「兄」。
  • 【大學之道】《康誥》曰:「克明德.」
    【寫在前面】馮大榮老師每周五會在中心給同學們講解《大學》。老師結合自己的修心體驗,用淺顯易懂的語言向我們娓娓道來這修身之學。我們將老師的話記錄下來,彙編成「大學之道」這一板塊推送給大家,希望「大學之道」能真正根植在你我的心中。《康誥》曰:「克明德。」《太甲》曰:「顧是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俊德。」皆自明也。「克」是能的意思,「峻」是大的意思,「顧」是常常看著,「明」是光明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