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這裡是書畫私享。
我們今天繼續聊《大盂鼎》。上一次的視頻,我們僅僅開了頭,也就是只說了第一句:
隹九月,王在宗周,令盂。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在周康王二十三年的九月,康王在宗周這裡命令盂。
今天,我們繼續往下說。
接下來是「王若曰」這三個字。
王,我們之前講過了,它就是一把砍人的斧頭,它是權力的象徵。
若,這裡讀成「諾」。王國維認為這就是「諾」的本字。
這裡我們看這個字形,它就是一個人跪坐著,兩隻手在梳理自己的頭髮,因此它有「順從」的意思。
我們看《漢武大帝》這部電視劇都知道,「諾」是什麼意思。
接下來是「曰」。
這個字的字形,有的說是「口出氣」,有的呢說是「開口吐舌」。
不管怎麼說了,它都是表示說話的意思。
三個字「王若曰」意思就是;王是這麼說的。
王說什麼呢?就是下面這一句。
盂,不顯玟王,受天有大令。
盂,就是製造這個鼎的主人。
這個「不」,這裡不念「不」,而是念「丕」。丕,這個字我們看陶文不難看得出,它就是一個花蕾的形狀。
花蕾這個器官,不就是傳宗接代的嘛。按照中國的傳統這個指的就是嫡長子。
比如說曹操的兒子曹丕,也就是魏文帝。雖說他是曹操的次子,但是人家是正室夫人卞夫人的長子,所以在繼承權上面,曹丕才是嫡長子。
所以這個「丕」就有「大」的意思。
接下來是這個「顯」字。這個字稍微複雜一點,我們先看右邊這個「頁」字。
在經文裡面很形象,下面是個人,上面是個眼睛。睜大眼睛在看。看什麼呢?
看左邊這個。左邊上面是個「日」字,下面是兩串絲。表示在太陽下面,一絲一毫都看得清清楚楚,都看得很明顯。
這個呢是個「顯」字
因此,不顯」這兩個字合起來就有「偉大英明」的意思。
接下來是這個字「玟」。
這個字你看啊,一邊是個「王」字,一邊是個「文」字,這個字其實是周文王的專用字。
所以「玟王」這兩個字,表示的就是周文王。
文王做什麼呢
受天有大令
我們先看這個「受」字。
先看他上下這兩部分,其實是兩隻手。上面的手跟下面的手長得不一樣的。
那你會問,手不是有五個手指嗎?怎麼這裡才三個呢?
有人這麼解釋:古人都是以「三」來表示多。
那麼,手與手中間,這個是表示什麼意思呢?
有人解釋說它是表示盤子之類的一個器皿。就是說像是一個人,拿一碗吃的遞給另一個人,另一個人他也接受了。總之,這個字它就是表示有了傳授和接受的意思。
我們再拓展一下。這個受字它上下不是各一隻手嘛,那如果上下是兩隻手呢?這個字呢就是興旺的「興」字大家可以發揮自己的想像力
按商承祚的解釋。他說四隻手把一個盤子給舉起來,表示興起的意思。
究竟是不是這麼解釋,有待考證。
接下來的就是「天」字。天嘛,是最高大最寬廣的了。根本沒辦法去表示,
只能退而求其次。也就是用人最高的這個部位,也就是頭來表示「天」。
那接下來就是這個有沒有的「有」字。
現在我們可以知道,上面這個形象是一隻手。
那下面是什麼呢?
肉。
就是提著一塊肉,有肉吃。
我們很多的月字旁的字都表示肉:什麼腿腳、肥胖、肝膽、肢、肌膚等等很多。
肉字本來是長這個樣子的:
它中間的是有折。它的本意是一塊大肉,連裡面的排骨都看得見。
後來的人為了寫快,就很容易把這個折直接寫過去寫成平的了,就變成了「月」嘛。
羅振玉還發現在甲骨文裡面,左右的「右」字;保佑的「佑」字;有沒有的「有」字,都可以寫成同一個字,就是這個「又」。你看,這幾個字讀音也很接近啊。
接下來就是「大令」這兩個字。
這個「大」字就很好理解了,就是一個人把四肢伸展到最大。
「令」字我們前面說過。就是一個人跪坐在鈴鐺下面來接受使命。
所以這兩個字合起來就是接受重大的使命。因此,大令來作為官號是十分合適的。
我們看王獻之,不就是被稱之為「王大令」。
那我們前面這句話
王若曰:盂,不顯玟王,受天有大令。
整句話的意思就是:王他是怎麼說的:盂,我們偉大英明的文王,是接受了上天保佑的偉大使命。
哪至於是什麼使命呢?下期我們繼續講。
我們今天就到這裡,下期再見。
關注分享
「書畫私享」
有問題、有想法
請在留言區留言
郵箱地址
shuhuasixia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