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老閶門裡,下塘街虹橋畔,有座神仙廟。「這城中間門,最是紅塵中一二等富貴風流之地。」(見紅樓夢》第一回)提起這座神仙廟,卻別有一番風採。可惜它已蕩然無存了。神仙廟雖然可以推倒,但流傳在這裡的古老習俗「軋神仙」,卻年年依舊,讓人魂縈夢牽。每逢農曆四月十四,春夏之交,風和日暖,市民和四鄉農民都到神仙廟附近去軋神仙(「軋」吳語「擠」的意思)。老百姓心中的「神」沒有被推倒,他們相信呂祖(八仙中的呂純陽)誕辰這天,神仙要化身為乞丐、小販,顯跡到人間點化世人。人們渴望軋到「仙氣」,消災祛病、益壽延年,交到好運。於是每年逢此吉日,蘇州老閶門裡便形成一個盛大的廟會。據《吳縣誌·風俗》篇記載:「四月十四為神仙誕,夜半至純陽廟,相傳有人遇仙,雲棄千年菖於路,食神仙糕,以彩線為方勝草笠並諸樣花,戴之曰神仙花。剪五彩綾為笠,飾以錦繡孔雀羽曰神仙帽,令小兒戴之。
醫家鹹祠純陽,飲福有演戲者。」這些古老的民俗事象至今尚有殘留,例如在軋神仙廟會上,擺滿了「萬年青」、「千年菖」、「吉祥草」…等神仙花草,形成花市,人們按照傳統習慣買一些帶回家種植起來,待到來年爆青時,把老葉剪掉,在農曆四月十三夜裡,鋪在自家門口,讓各路來給呂祖做壽的「仙人」,從葉子上走過,以借到「仙氣」,求得吉利。舊詩有雲:「殘翠滿街人踏運。手拿龍爪認樓蔥。總之,到了這一天,到廟會上不管買什麼東西都可以借到「仙氣」,喝一杯茶叫「神仙茶」、買一塊糕稱「神仙糕」、買個小活烏龜叫「神仙烏龜」、甚至剃個頭也稱「神仙頭」。據說蘇州許多名店如「陸稿薦」、「杜三珍」、「沐泰山」的老閶,都是因為借到「仙氣」,才出了名,發了財。
這雖屬於無稽之談,但它卻強烈地反映了小生產者和小市民對生活的企望和想發財致富的心態,他們時刻想改變自己的命運,把希望寄托在神仙上,渴望著各種機遇的到來。「軋神仙」成為他們的精神寄託,不管現實是多麼殘酷無情,然而人們卻願意在幻想中生活。呂純陽何許人也?據說他是唐朝河中府永樂縣人士,貞元十四年四月十四日誕生。過去蘇州神仙廟正殿大扁額上記載著他的身世,曾「兩舉進士不第,授江州清化令」,以後到處雲遊,在「廬山遇火龍真人,傳天遁劍法,年六十四歲於長安酒肆得見鍾離雲房祖師」從此,他「成仙得道」被尊為道教「正一淨明」等派的祖師。它就是民間神話傳說中八仙之一的呂洞賓。在人們的心目中,他是一位富有七情六慾,專門獎善懲惡,救苦救難,身背藥葫蘆,能為百姓消災祛病,普渡眾生的神仙,特別是他經常化身平民來點化世人,代表平民的利益來懲戒那些世態炎涼、欺壓民眾的小人,深得平民愛戴。
呂純陽是民間信仰中的理想人物,據說實有其人,人被神化了,神又化成人來感化世人。到了軋神仙的日子,神仙要化為平民,於是究竟誰是神仙呢?誰也摸不透,人人都可能是神仙,人們在參予軋神仙時,籠罩在一種神秘的氛圍裡,蘇州天堂有如一座「幸運城」,人人都想軋到仙人借到仙氣,於是人軋人,人人都成了活神仙,人神異化,人神合一;神是虛幻的,人是活生生的,最終還是人在製造了這麼一場極富浪漫色彩的人間遊戲雖然它被蒙上了一層宗教色彩,但它的內涵都是平民百姓在重重壓迫下為自己編織成的一張夢幻和希翼的網,誰也不願去打破它,它已成為人們心理上的精神支柱。軋神仙,可以說是蘇州特有的「狂歡節」。農曆四月中旬,正是農民夏忙前的一段空隙時間,他們要進城來置辦農具器物。於是帶上一些農產品,採集一些山花異卉,蟠根樹苗,滿足城裡人養花植草、綠花庭院、培植盆景的愛好,換回他們所需要的各種生活用品及工業品,這便自然形成一次城鄉物資交流。而此時正值旅遊的大好季節,蘇州這座歷史文化城,自古以來就是民俗旅遊的勝地,呂純陽的誕辰選擇這麼好的天時地利,自然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於是人們從四面八方匯聚攏來,順便給呂大仙送點香火,求神仙保佑五穀豐登、吉祥如意。每逢佳節,這裡萬頭攢動,笑語連聲,各種彩色繽紛的民間工藝品;嘎嘎叫的「皮老虎」、絲織刺繡的香袋、惠山的泥人、虎丘的耍貨,點綴在一片花市之中,各種風味小吃散發著誘人的香味,難怪神仙也要羨慕人間,要趕來湊熱鬧了。這種狂歡場景,不禁使人想起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在蘇州做刺史時寫的有名詩篇《登閶門閒望》:「閶門四望鬱蒼蒼,始覺州雄土俗強……」民俗能使一個地方一個民族的人民生活變得豐富多彩。中國民俗學會會長鍾敬文先生在給蘇州民俗博物館的題詞中曾經寫道:「民俗是標誌人類存在的一種文化。每個人類共同體都要有自己的一套風俗習尚,正如魚類需要水一樣。」一個地方的民俗就是生活在那裡的人民的一筆寶貴精神財富,這種千百年來為廣大人民所創造和傳承的民族最基層的文化現象,其內容幾乎涉及到人全部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
呂純陽是個能醫治百病的神仙,被蘇州的中醫尊為祖師。蘇州神仙廟最大的特點,在舊社會它曾經是一座「神醫院」,又稱「天醫院」。這裡除了供奉呂祖外,偏殿還供奉有歷代名醫的牌位,稱做「天醫星」。這些天醫星分別開辦男科、婦科、幼科、眼科、外科;善男信女一律對號看病,價格低廉,逢到軋神仙日腳,燒頭香要讓給當地著名的中醫。看來這總是一種純粹的迷信了,隨著社會的發展,生活的變化,它已經被淘汰,至今連同那座神仙廟一起消失貽盡了。然而民俗和民間信仰是一定經濟基礎所反映的意識形態。各個民族、各個地區的經濟、文化發展很不平衡,具有明顯時代差異的落後民俗事象,還同時和現代文明共存。這並不奇怪,它反映了人們思想觀念的千差萬別。作為舊時代文化的沉積物的某些民俗事象,已成為比較少見的「活化石」,反而在人文學科中具有重要研究價值。如果蘇州這座神仙廟還存在的話它可以成為一座博物館,和現代化的醫院形成鮮明對比,教育人民認識過去,珍惜現在,暢想未來。也可以化做蘇州歷代名醫的紀念堂,可惜它已經被推倒了。我們能看到的是,至今還有不少人面對它的殘垣破壁燒香膜拜。
神仙廟始建於宋·淳熙年間,至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可見軋神仙這一習俗在蘇州已沿襲了數百年之久,它輻射面廣,覆蓋面大,影響深遠,為什麼它能有如此頑強的生命力呢?這是值得人們深思的。根深蒂固的宗教迷信思想固然起著一定作用,但是如果我們從社會文化觀念來加以分析,它的成因、發展和消亡,都是和一定社會制度下的政治、經濟、文化諸因素有關。民俗是社會生活的一面折光鏡,是傳統精神文化的一塊厚厚的基石,從積極一方面看,伴隨著神仙廟祭祀呂祖誕辰形成了以神仙廟為中心的盛大經濟活動一廟會,它不僅顯示了江南水鄉經濟繁榮昌盛的景象,而且是古城平民精神生活中的一大盛典。這一具有蘇州特色的民俗文化現象,如果充分加以利用,就可以化腐朽為神奇,變成一項具有歷史意義和獨特風格的民俗旅遊項目,受到海內外遊客的景仰和歡迎。「洞庭飛盡到姑蘇,笑逐遊人變彩虹。今日瓊樓玉宇下,猶見神仙化世人。」這種景象是多麼誘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