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23日,由浙江大學出版社、中國絲綢博物館、浙江凱喜雅集團主辦的《中國古代絲綢設計素材圖系》系列圖書首發式在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上舉行。叢書共有十卷,本公眾號將依次介紹各卷的主要內容,敬請關注。
趙豐 總主編 汪芳 著
《中國古代絲綢設計素材圖系·錦繡卷》是匯集了明清時期「錦」與「繡」的經典絲織品圖案的一本書籍。該書是由以東華大學汪芳教授為首的研究團隊,針對明清絲綢的錦繡圖案進行調查、分析和研究,對象包括考古發掘品和傳世品。
絲綢中的錦繡圖案文物以傳世品為主,包括宮廷、民間絲綢文物,特別注重收集與整理第一手資料。其中包括故宮博物院、北京藝術博物館、中國絲綢博物館、上海紡織博物館、福建省博物館、承德行宮、美國費城博物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等,涉及宮服、傳世絲綢圖案,以及定陵、黃昇墓、鄒城李裕庵墓等出土絲綢品圖案。研究包括收集整理了中國明清的彩色絲綢紋樣,主要包括錦、花名織物、妝花、緙絲、漳絨,以及刺繡,對它們進行分類、主題分析、元素提取、圖案復原。總結當時的紋樣特點,演變規律,研究圖案所蘊含的的歷史、藝術和文化意味。
明:《纏枝牡丹雙層錦經皮》,北京藝術博物館藏
牡丹花紋
明:《絳紫地靈芝花卉雜寶兩色緞經皮》,北京藝術博物館藏
雜寶紋
明清絲綢的錦繡圖案的圖形大致可分為植物圖案、動物圖案、人物圖案、景物圖案、自然元素及抽象圖案五大類。植物紋樣運用了折枝、纏枝、團花等手法,以單獨紋、連續紋,以及重複、對稱、均衡等樣式表現,結合概括的色塊、細膩的漸變等形式,穿插著飛禽走獸,表現出一派祥和美好的中國傳統絲綢圖案藝術魅力;
動物圖案主要包括龍、鳳等傳說動物,虎、獅子等具有吉祥闢邪象徵意義的獸類,蝙蝠、魚等寓意動物,更有如「龍鳳呈祥」「五福捧壽」「百蝶紋」等著名的以動物構成的服飾圖案,其造型來源於自然,卻因中國式的寓意使之呈現出特殊的裝飾美感,使服飾等絲綢圖案因之增色;
人物圖案主要包括才子佳人、戲曲人物、神話人物、戲嬰紋、麒麟送子、狩獵紋等,包容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神話傳說、戲曲文學、以及宗教文化中的人物造型,選取的多以表現美好、吉祥的人物,以傳達了當時人們的精神價值觀;
景物圖案包括了景象與器物圖案,其雖不及植物、動物題材的紋樣那麼頻繁出現在服飾與裝飾織物圖案中,卻是許多服飾產品傳達寓意、意境不可或缺的圖案組成部分,如:烘託人物紋的亭臺樓閣紋,襯託花鳥紋的山水紋,更有表現文人雅士志趣的博古紋,以及反映宗教寓意的八寶紋、暗八仙和雜寶紋,構成中國古代文化特有的紋樣樣式;
除表現動植物等具象紋樣外,還有許多表現日、月、雲、火、水等;以及富有寓意的回紋、聯珠紋、如意紋等抽象紋樣;更有反映古代帝王服飾特有紋飾:十二章紋、海水姜芽紋等;還有中國式的表現文字的字花紋等。這些紋樣構成豐富多彩且充滿想像的服裝與裝飾織物的紋飾,體現了明清時期絲綢創作與審美的價值觀。
清,《緙絲蘭花紋半正式女式馬甲》,美國費城博物館藏
蘭花紋
清:《綠緞繡五彩牡丹花卉紋便服袍料》,故宮博物院藏
百花紋
19世紀晚期,《漳絨芭蕉鶴紋男上衣》,美國費城博物館藏
鳥紋
19世紀,《漳絨蝴蝶紋女上衣》,美國費城博物館藏
蝴蝶紋
明清錦繡圖案樣式豐富、涉及面廣,復原的圖案須對原始織物所呈現的圖案做分析,找出單元形,循環點,並分析圖案的骨架、色彩,以及年代造成的色彩變化。尤其有些破損和模糊的織物紋樣,需根據紋樣的造型,織物的用途、織物的工藝等因素來進行判斷,已達到較為準確的圖案還原。在色彩上,因印刷、翻拍等多種因素影響,導致色彩的失真,這往往需要對織物的年代、題材及功能等因素進行分析,從而對色彩進行判斷與套色定位。清代的宮廷用服飾,如龍袍、官補,圖案及其複雜繁縟,復原時需要極大耐心的同時,還需要理解圖案的寓意與題材造型,以更好地把握創作者對圖案的表達。明清的刺繡圖案套色多,變化細膩,退暈針、盤金線,以及打籽繡等線跡產生的圖案細節,都需要在復原時一一給予恰當的再現。
項目通過織物圖像的查找、鎖定,圖案提取、元素分析,到織物的圖案復原,伴隨著艱辛的付出更是對中國傳統織物藝術的以此徜徉與審美體驗,也是對傳統織物精湛工藝的一次了解與學習,可謂是對紡織產品設計的一次難得的學習與積累,以作用於今後的設計之路。
明:《藍地纏枝花卉加金妝花緞》,北京藝術博物館藏
纏枝紋
明:《明黃地纏枝牡丹兩色紗》,北京藝術博物館藏
牡丹花紋
清:《綠緞繡五彩牡丹花卉紋便服袍料》,故宮博物院藏
百花紋
(本冊著者:汪芳,東華大學服裝與藝術設計學院教授,主要從事紡織品藝術設計的教學與研究工作)
相關連結:
揚之水:《中國古代絲綢設計素材圖系》的意義
中國古代絲綢設計素材圖系 | 漢唐卷
中國古代絲綢設計素材圖系 | 遼宋卷
中國古代絲綢設計素材圖系 | 金元卷
中國古代絲綢設計素材圖系 | 裝裱錦綾卷
資訊 | 中國絲綢博物館牽頭「中國古代絲綢設計素材圖系」系列圖書在北京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