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絲綢設計素材圖系 | 錦繡卷

2021-02-19 中國絲綢博物館

2018年8月23日,由浙江大學出版社、中國絲綢博物館、浙江凱喜雅集團主辦的《中國古代絲綢設計素材圖系》系列圖書首發式在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上舉行。叢書共有十卷,本公眾號將依次介紹各卷的主要內容,敬請關注。

趙豐 總主編  汪芳 著

 

《中國古代絲綢設計素材圖系·錦繡卷》是匯集了明清時期「錦」與「繡」的經典絲織品圖案的一本書籍。該書是由以東華大學汪芳教授為首的研究團隊,針對明清絲綢的錦繡圖案進行調查、分析和研究,對象包括考古發掘品和傳世品。

絲綢中的錦繡圖案文物以傳世品為主,包括宮廷、民間絲綢文物,特別注重收集與整理第一手資料。其中包括故宮博物院、北京藝術博物館、中國絲綢博物館、上海紡織博物館、福建省博物館、承德行宮、美國費城博物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等,涉及宮服、傳世絲綢圖案,以及定陵、黃昇墓、鄒城李裕庵墓等出土絲綢品圖案。研究包括收集整理了中國明清的彩色絲綢紋樣,主要包括錦、花名織物、妝花、緙絲、漳絨,以及刺繡,對它們進行分類、主題分析、元素提取、圖案復原。總結當時的紋樣特點,演變規律,研究圖案所蘊含的的歷史、藝術和文化意味。

明:《纏枝牡丹雙層錦經皮》,北京藝術博物館藏

牡丹花紋

明:《絳紫地靈芝花卉雜寶兩色緞經皮》,北京藝術博物館藏

雜寶紋

明清絲綢的錦繡圖案的圖形大致可分為植物圖案、動物圖案、人物圖案、景物圖案、自然元素及抽象圖案五大類。植物紋樣運用了折枝、纏枝、團花等手法,以單獨紋、連續紋,以及重複、對稱、均衡等樣式表現,結合概括的色塊、細膩的漸變等形式,穿插著飛禽走獸,表現出一派祥和美好的中國傳統絲綢圖案藝術魅力;

動物圖案主要包括龍、鳳等傳說動物,虎、獅子等具有吉祥闢邪象徵意義的獸類,蝙蝠、魚等寓意動物,更有如「龍鳳呈祥」「五福捧壽」「百蝶紋」等著名的以動物構成的服飾圖案,其造型來源於自然,卻因中國式的寓意使之呈現出特殊的裝飾美感,使服飾等絲綢圖案因之增色;

人物圖案主要包括才子佳人、戲曲人物、神話人物、戲嬰紋、麒麟送子、狩獵紋等,包容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神話傳說、戲曲文學、以及宗教文化中的人物造型,選取的多以表現美好、吉祥的人物,以傳達了當時人們的精神價值觀;

景物圖案包括了景象與器物圖案,其雖不及植物、動物題材的紋樣那麼頻繁出現在服飾與裝飾織物圖案中,卻是許多服飾產品傳達寓意、意境不可或缺的圖案組成部分,如:烘託人物紋的亭臺樓閣紋,襯託花鳥紋的山水紋,更有表現文人雅士志趣的博古紋,以及反映宗教寓意的八寶紋、暗八仙和雜寶紋,構成中國古代文化特有的紋樣樣式;

除表現動植物等具象紋樣外,還有許多表現日、月、雲、火、水等;以及富有寓意的回紋、聯珠紋、如意紋等抽象紋樣;更有反映古代帝王服飾特有紋飾:十二章紋、海水姜芽紋等;還有中國式的表現文字的字花紋等。這些紋樣構成豐富多彩且充滿想像的服裝與裝飾織物的紋飾,體現了明清時期絲綢創作與審美的價值觀。

清,《緙絲蘭花紋半正式女式馬甲》,美國費城博物館藏

蘭花紋

清:《綠緞繡五彩牡丹花卉紋便服袍料》,故宮博物院藏

百花紋

19世紀晚期,《漳絨芭蕉鶴紋男上衣》,美國費城博物館藏

鳥紋

19世紀,《漳絨蝴蝶紋女上衣》,美國費城博物館藏

蝴蝶紋

明清錦繡圖案樣式豐富、涉及面廣,復原的圖案須對原始織物所呈現的圖案做分析,找出單元形,循環點,並分析圖案的骨架、色彩,以及年代造成的色彩變化。尤其有些破損和模糊的織物紋樣,需根據紋樣的造型,織物的用途、織物的工藝等因素來進行判斷,已達到較為準確的圖案還原。在色彩上,因印刷、翻拍等多種因素影響,導致色彩的失真,這往往需要對織物的年代、題材及功能等因素進行分析,從而對色彩進行判斷與套色定位。清代的宮廷用服飾,如龍袍、官補,圖案及其複雜繁縟,復原時需要極大耐心的同時,還需要理解圖案的寓意與題材造型,以更好地把握創作者對圖案的表達。明清的刺繡圖案套色多,變化細膩,退暈針、盤金線,以及打籽繡等線跡產生的圖案細節,都需要在復原時一一給予恰當的再現。

項目通過織物圖像的查找、鎖定,圖案提取、元素分析,到織物的圖案復原,伴隨著艱辛的付出更是對中國傳統織物藝術的以此徜徉與審美體驗,也是對傳統織物精湛工藝的一次了解與學習,可謂是對紡織產品設計的一次難得的學習與積累,以作用於今後的設計之路。

明:《藍地纏枝花卉加金妝花緞》,北京藝術博物館藏

纏枝紋

明:《明黃地纏枝牡丹兩色紗》,北京藝術博物館藏

牡丹花紋

清:《綠緞繡五彩牡丹花卉紋便服袍料》,故宮博物院藏

百花紋

(本冊著者:汪芳,東華大學服裝與藝術設計學院教授,主要從事紡織品藝術設計的教學與研究工作)

相關連結:

揚之水:《中國古代絲綢設計素材圖系》的意義

中國古代絲綢設計素材圖系 | 漢唐卷

中國古代絲綢設計素材圖系 | 遼宋卷

中國古代絲綢設計素材圖系 | 金元卷

中國古代絲綢設計素材圖系 | 裝裱錦綾卷

資訊 | 中國絲綢博物館牽頭「中國古代絲綢設計素材圖系」系列圖書在北京首發

相關焦點

  • 中國古代絲綢設計素材圖系 | 圖像卷
    2018年8月23日,由浙江大學出版社、中國絲綢博物館、浙江凱喜雅集團主辦的《中國古代絲綢設計素材圖系》系列圖書首發式在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上舉行
  • 《中國絲綢設計(精選版)》首發
    IP,從圖書出版、文創設計、數字資源庫開發、國際學術會議舉辦和國際展覽策劃,再到選題策劃形成產業閉環,在對絲綢文化相關文物、文獻整理的基礎上,建立了「中國絲綢藝術資源庫及服務平臺」。浙江大學出版社總編輯袁亞春、中國絲綢博物館館長趙豐共同為《中國絲綢設計(精選版)》揭幕。
  • 趙豐|江南緙絲與畫史名跡等裡的古代絲綢
    絲綢作為一門獨立的藝術,自誕生起就與中國古代其它藝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它們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促進。中國絲綢博物館館長趙豐從墓葬出土的戰國漆盒、殷墟婦好墓出土的玉器、青銅器、墓室寺觀壁畫、緙絲、中國畫史名跡《搗練圖》等古代藝術中與絲綢或絲綢相關文物為例,還原古代絲綢面貌,呈現中國絲綢設計藝術的發展。
  • 絲中有乾坤:《中國絲綢設計(精選版)》新書發布會在滬召開
    朱虹 攝古代的絲綢紋樣有何講究?不同朝代有什麼特點?8月12日下午,由浙江大學出版社主辦的「絲中有乾坤:《中國絲綢設計(精選版)》新書發布會」在上海書展上舉行。「這本書將絲綢紋樣進行歸類,提煉了不同朝代絲綢紋樣的特點,體現了絲綢藝術的發展進程。」中國絲綢博物館館長趙豐介紹,《中國絲綢設計(精選版)》是國家出版基金項目「中國古代絲綢設計素材圖系」的凝鍊和升華,它以歷史為脈絡,梳理了絲綢藝術的發展,用豐富而精美的復原圖再現了文物上的絲綢紋樣。
  • 中國的絲綢服飾:絲綢與中國人物畫
    顧閎中 韓熙載夜宴圖(局部)中國古代服飾面料多是絲綢,絲綢的特性極大地影響了中國美術特別是人物畫的風格和技法。中國古代人物畫與中國傳統的絲綢服裝有著緊密而悠久的聯繫。這些豐富的畫技法也說明了絲綢衣紋的多姿多彩。這些絲綢衣紋是與棉、麻以及現代化學纖維衣料的衣褶截然不同的,現代衣褶的描法也隨著纖維衣料的豐富而有所發展,從這一點看,絲綢的特點決定了古代畫技的發展。
  • 山東省蠶桑絲綢與錦繡文化高質量發展研討會召開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於民星11月20日,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指導,省服裝設計協會、尼山書院、齊魯工業大學、省工藝美術學院等主辦的山東省蠶桑絲綢與錦繡文華高質量發展研討會在濟南召開,來自國家和省相關領域的10餘位專家參加。
  • 卡娜絲絲綢受邀參加2019中國絲綢國際學術研討會
    本次會議旨在整合全球博物館的中國絲綢學術資源,創建共享學術平臺,推動原創性的研究路徑和思想交流,並希望通過聚集和引進國內外中國絲綢研究領域優秀學者,為相關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提供學術支撐。開幕式上,《中國絲綢設計(精選版)》舉行了圖書首發式。
  • 中國絲綢博物館館長趙豐:邀你聆聽「絲」之語
    2018年,一套多達十卷的《中國古代絲綢設計素材圖系》在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上首發,再現了歷代絲綢之美。這一次,作為叢書總主編的他想再做一本精簡版。「把十卷濃縮在一本上,2019年中英文要各出一本。」他信心滿滿地說。絲綢是中國古代最為重要的發明創造之一,距今已有五千多年歷史。
  • 絲綢重要發源地如何強化發聲?聽聽這場蠶桑絲綢與錦繡文化高質量
    11月20日,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指導,省服裝設計協會、尼山書院、齊魯工業大學、省工藝美術學院等主辦的山東省蠶桑絲綢與錦繡文化高質量發展研討會在濟南召開,來自國家和省相關領域的10餘位專家參加,共同探討山東省與絲綢、錦繡的淵源關係和發展脈絡,就山東省蠶桑絲綢產業如何高質量發展提出意見建議。
  • 「錦繡丹青x新生」時裝發布會亮相青島
    BOTAO | 錦繡丹青 「錦繡丹青」系列時裝是薄濤先生首次將中國非物質文化傳承工藝——宋錦與故宮博物院國寶級藏畫相結合創作的系列服裝。
  • 《中國館藏國家珍寶——中國陶瓷大系》(15卷)出版
    「陶器為人類所共有,瓷器則是中國的創造。」已故中國古陶瓷研究專家、上海博物館前館長汪慶正曾這樣指出。國家「十三五」出版規劃項目《中國館藏國家珍寶——中國陶瓷大系》(15卷)歷經兩年餘時間籌備及編輯,由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將在今年上海書展亮相。這套凝結中國幾代陶瓷藝術研究專家及幾代出版人努力的煌煌巨著,可謂我國當今陶瓷專著中工程最浩大、收錄瓷器數量最多的一套中國陶瓷大系。
  • 服飾中的錦繡華夏
    11月4日,中國歷史研究院官博發文,解讀漢服與韓服的關聯。「歷史考察表明,古代韓國本沒有自己的衣冠制度,根據明朝服飾進行改良,才形成了後來大家看到的古裝韓劇中的服飾。」全文以「韓服」真相:「衣冠文物悉同中國」為題,從藩屬之國——「衣冠制度,悉通乎中國」、明代對李氏朝鮮的賜服兩大方面解讀朝鮮傳統文化中保留不少明式「遺蹟」的原因。 李氏朝鮮歷經27代,共519年。
  • 中國蠶桑絲織技藝保護聯盟成立暨聯盟聯席會議在中國絲綢博物館舉辦
    杭州網訊 2009年9月,「中國蠶桑絲織技藝」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時值十周年之際,由浙江文化和旅遊廳指導、中國絲綢博物館主辦的中國蠶桑絲織技藝保護聯盟成立暨聯盟會議於2019年5月31日在中國絲綢博物館舉辦。
  • 我們都知道中國有絲國美譽,那你知道中國有些什麼樣的絲綢嗎?
    我們都知道中國有絲國美譽,那你知道中國有些什麼樣的絲綢嗎?隨著絲綢之路的重煥光彩,悠悠絲路駝鈴,洲際火車穿行,古與今的交融從未停止。我們對絲綢之路已是耳熟能詳,但不知你對絲綢的理解是不是止步於蠶吐絲成繭,抽繭成線這樣的養蠶繅絲的大概念。接下來,我將帶你品鑑一下絲織物。
  • 絲綢、青銅、造紙印刷和瓷器 四大發明重定義?
    專家稱絲綢、青銅、造紙印刷和瓷器才代表中國古代科技發明最高水平   指南針、造紙術、火藥、活字印刷——這些傳統的中國古代四大發明其實需要重新定義?   日前在中國科技館新館開幕的「奇蹟天工——中國古代發明創造文物展」分別以絲綢、青銅、造紙印刷和瓷器四大類文物為主展示了中國古代偉大創造發明與奇蹟天工。
  • 廣西河池獲中國絲綢協會授予「中國絲綢新都」
    2020中國(河池)絲綢大會暨中國絲綢交易會是由河池市人民政府和中國絲綢協會共同主辦,中國絲綢桑蠶品牌集群、中國中絲集團有限公司、廣西繭絲綢行業協會協辦,旨在促進全國繭絲綢行業共同謀劃全產業鏈合作發展。
  • 古畫裡的中國陶瓷、絲綢、茶葉貿易狀況
    陶瓷、絲綢、茶葉並列為古代中國三大外銷商品,自「絲綢之路」開通後,為我國獨有的商品對外貿易和文化傳播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在鼎盛時期一度達到了西方各國競相定製的程度。就拿陶瓷來說,自唐代以來,中國特有的瓷器越來越受到外國人的歡迎,這期間,中國陶瓷開始大量輸出國外,遠達波斯、阿拉伯、土耳其和埃及等歐洲、非洲國家。
  • 宋代《白蓮社圖卷》:鬼方分享遼博中國古代繪畫展瑰寶
    《白蓮社圖卷》宋代 張激 紙本水墨(局部)35x849cm遼寧省博物館藏宋代《白蓮社圖卷》遼博中國古代繪畫展瑰寶系列鬼方分享《白蓮社圖》是北宋畫家張激創作的一幅紙本水墨人物故事畫全卷主要描繪了經筵會講、金像讚佛、箋經校義三個情節,全圖共分八段,繪高僧名士19人,僮僕12,採用的是李公麟開創的白描手法,樹和山石的線條極富質感,枝葉多用尖筆鷹爪法,蒼勁挺秀。人物淡墨鬚眉,濃墨點睛,神採畢現。圖中還畫了虎、豹、馴鹿等動物,並表現了馴服怡悅的神態,突出了高僧文士們的神秘生活狀態,畫作整體表現出清淡、高潔、幽雅的風格。
  • 宋刻宋印《錦繡萬花谷四十卷 後集四十卷》,過雲樓藏書由北京匡時...
    明嘉靖間覆宋刻本《錦繡萬花谷前集四十卷、後集四十卷、續集四十卷》30冊 189.75萬元 中國嘉德春拍收官,幾大拍賣公司的成交額較去年同期均大幅下跌,成交總額同比縮水超過50%。過雲樓藏書《錦繡萬花谷四十卷 後集四十卷》即為宋刻宋印,皮紙佳墨,品相精良,為海內外孤本,是中國宋代所編大型類書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部頭的宋版書。此本首有淳熙十五年序,並有少量硃筆校勘,自清以來在藏書界極負盛名,深為藏書家所重。而上海博古齋拍品王弼《周易兼義九卷周易略例一卷音義一卷》四冊,為宋代「十行兼義本」,用紙為宋代麻紙,刻於宋南渡之後。此書僅北大圖書館存有全帙,其他皆殘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