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畫裡的中國陶瓷、絲綢、茶葉貿易狀況

2021-01-07 龍脈文化雲

偉大的中華民族,自古就是光芒閃耀的。

在眾多燦爛的文明裡,陶瓷、絲綢、茶葉格外引人注目,它們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價比黃金而風靡全球,以獨有的製作技術與優秀品質壟斷行業數百甚至上千年,向世界展示著中國魅力。

中國陶瓷製作領先於歐洲1000多年,至少可以追溯到距今1萬年前:河北徐水縣發現了距今10800-9700年前的陶器碎片;江西萬年縣、廣西桂林市、廣東英德市發現了距今7000-1000年的陶器碎片。此外,在甘肅馬家窯、西安半坡發現的大量精美陶器,無不令人嘆為觀止。可以說,陶瓷的發展史是中華民族發展史的重要組成部分,實際上,中國陶器的發明還是新石器時代的一個重要標誌。

少女形象人頭陶壺(西安半坡博物館藏)

到了漢代,陶瓷更加受到青睞,不但燒造技藝有所發展,漢字中也開始出現「瓷」字。陶瓷發展至宋元,可謂巔峰:以鈞、汝、官、哥、定為代表的眾多特色名窯在各地興起,品種日益豐富,尤其是景德鎮的陶瓷,其名聲遠揚世界,那釉下藍紋與白瓷完美搭配的「青花瓷」深受人們喜愛,時至今天,我們依然仰慕其美,正如方文山為周杰倫填的歌詞:「釉色渲染仕女圖,韻味被私藏……色白花青的錦鯉,躍然於碗底……」

青花瓷

非唯陶瓷,中國還是最早養蠶織綢的國家。「河姆渡遺址」中發現的紡織工具,足以推斷我國在商朝時已有了織機並能生產織物。

唐宋以來,絲織技術吸收了波斯等國家的織法和圖案風格以及花鳥畫中的寫實風格,圖案生動活潑,不僅技術上以輕盈精湛著稱,品類上也較為繁多。

《中國絲綢圖案》(沈從文、王家樹編,1

除陶瓷和絲綢之外,中國還是最早用茶、種茶的國家,我國至少已有3000餘年的用茶、種茶的歷史。

起源早,歷史久遠,品質優良,貿易所以繁榮。

陶瓷、絲綢、茶葉並列為古代中國三大外銷商品,自「絲綢之路」開通後,為我國獨有的商品對外貿易和文化傳播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在鼎盛時期一度達到了西方各國競相定製的程度。

就拿陶瓷來說,自唐代以來,中國特有的瓷器越來越受到外國人的歡迎,這期間,中國陶瓷開始大量輸出國外,遠達波斯、阿拉伯、土耳其和埃及等歐洲、非洲國家。這些被稱為「外銷瓷」或「貿易瓷」的陶瓷產品成為中國古代海外貿易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明末清初,這些外銷的瓷器在產量、規模、品種、出口範圍和製造技術上不斷取得發展,對世界各國尤其是近代以來的西方文明產生了深遠影響。

《中國陶瓷圖錄》(英文版,1934年出版)

而在瓷器外銷之前,中國為西方所了解的主要是絲綢和茶葉。尤其是絲綢,在漢武帝北擊匈奴,控制了通向西域的河西走廊後,張騫兩次出使西域,溝通了中原內地通向西域並貫通歐亞大陸的道路,東西經濟文化交流得到良好發展。自西漢始,中國的絲綢大批輸出,世界歷史上東西方大規模的商貿往來便開始了。那從中國出發西去的路,被稱為「絲綢之路」,中國也被稱之為「絲綢之國」。

當歐洲人發現東方大國遍地都是財富時,他們追求夢想的道路不限於「絲綢之路」,於是,大量的中國陶瓷、絲綢和茶葉漂洋過海。尤其在宋朝,買賣打破了市坊的界限,大街小巷店鋪林立,南宋時,從海路前來通商的國家有50多個,官府在廣州等外貿港設立市舶司,管理貿易事務,徵收商稅,還有專供外國人居住的「番坊」和用於番貨交易的「番市」。正是這以陶器、絲綢、茶葉為大宗的貿易,在向世界傳遞東方文明的同時,也為中國換來了盛產於東南亞的香料和產於印度、阿拉伯的棉花等產品,當然還有金銀。

明項元汴撰《歷代名瓷圖譜》
明項元汴撰《歷代名瓷圖譜》

明清以來,中國海洋交通更加發達,航海技術取得了長足進步,尤其是明朝在繼承了宋元海外貿易航海經驗的基礎之上,鄭和下西洋將將中國古代航海事業推上頂峰,這大大促進了貿易發展。雖然明朝曾一度實行海禁,禁止民間出海和外商貿易,但三大外銷商品的出口並沒有完全停止,只是限制在官方控制下的朝貢貿易內進行,中國與海外尤其是亞非地區之間的貿易往來依然是相當繁榮的。

我們權且從一組水粉畫裡一窺其貿易盛況。

這組《1825年水粉畫的中國商品貿易狀況》,描繪的大約是1825年西方與中國貿易者在廣州觀察到的當地手工業及商貿狀況,圖中大部分內容是中國陶瓷製作及銷售的場景,此外還有絲綢、茶葉、青銅器、錫器等產品的貿易情況,畫面將原料的獲取、加工製作乃至技藝甚至是打包過程,都交代地一清二楚。

如今,這些水粉畫大部分藏於皮博迪埃塞克斯博物館(Peabody Essex Museum),至於作者為誰,至今不詳。

明清以來,西方繪畫被傳教士帶入中國,其中部分傳教士如郎世寧因技藝精熟而進入中國宮廷,甚至成為御用畫師,他們受中國繪畫風格和傳統觀念的限制,有意削弱了西方繪畫的明暗對比和焦點透視等技法,創作出了中西兼容的作品,獨具特色,深受大眾喜愛。

很快,中國的畫家們又掌握了西方畫的繪製方法,因貿易往來的需要,不少外銷畫家創作了油畫、水彩畫、水粉畫、玻璃畫等,這些畫在保留中國傳統繪畫特點的同時,吸取西方特點,被稱為「外銷畫」。

這組水粉畫在技法上採用了焦點透視畫法,很有西方繪畫的風格,同時它又色彩典雅清新,清新雋永而充滿趣味,其中有些房舍及山石的畫法取法中國畫,頗具中國畫的意趣。那麼我們是否可以猜想,它就是一組「外銷畫」?

從畫中我們可以看到,奇石草樹布於山川河流之間,街巷中店鋪林立,人畜相諧,品類繁多的手工產品生產作坊繁忙而有序,一派生機。

工人們除了在礦區挖掘、挑擔土石之外,還要挑水,這是陶瓷製作的第一步,採集原料。

採回瓷石原料後,還要用鐵錘將堅硬而成塊的土石材料砸碎,再打成粉狀,淘洗,除去雜質,待沉澱後用水調和泥塊,去掉渣質。

這一排井然有序的工作,應該就是將泥團摔擲在轉盤中心,隨手法的屈伸收放拉制出坯體的大致模樣,我們看到,匠人們面對工作的認真與快樂溢於言表。

然後將加工成型的器物擺放在木架上晾曬,這種搬移技術雖比不上現代機器,但匠人的水準足以令今人折服。

接著用竹、骨等工具在已晾乾的器物上刻畫出花紋後,將器物運進窯進行燒制,火候與時間,想必都需要相當的經驗與技術。

寫瓷,書畫與陶瓷結合的藝術,散發著智慧的光芒。上什麼彩,造什麼型,專業的商鋪裡自有專業的人。

題寫字號、打包、裝箱、上船,流水線有序而完整。

除陶瓷外,絲綢、茶葉、藥材、青銅器、各類雕像、木製家具、書畫作品等,各種中國特色商品琳琅滿目。

打包鋪有各種貨櫃、麻繩等工具,指定給你綁得死死地,裝的妥妥地。

之後,大量的東方文明漂洋過海。

以上水粉畫,我們是否可以稍微了解宏大的中外文明交流格局?

實際上明清時期通過海上絲綢之路,我國瓷絲茶對外銷量是很龐大的,為適應需要,清代還根據歐洲商人的訂單,專門燒制西餐用具和魚缸等,西方國家稱中國為「瓷器大國」,甚至將英文意思為「瓷」的「china」一詞作為中國的代名詞,這也就是「中國」英文名的由來,中國陶瓷在世界的地位,可見一斑。

而作為編織工藝複雜的高級物品,中國絲綢除了市場繁榮之外,更贏得西方貴族的青睞,他們甚至不惜以同等重量的黃金去換。明清以來,資本主義開始萌芽發展,絲綢的海外貿易發展迅速,江南蘇湖一帶成為最重要絲綢產地,官營織造也日趨成熟。清朝時,官營織造體系廢除了明代的匠籍制度,總體規模有所縮減,主要是「江南三織造(江寧織造局、蘇州織造局和杭州織造局)」,負責供應宮廷和官府需要的各類絲織品。

《珍陶萃美精陶韞古圖冊》(清乾隆時期

綜上,陶瓷、絲綢、茶葉等中國特色產品,在「絲綢之路」上源源不斷地輸出,這在為古代中國帶來巨大經濟利益的同時,展示了偉大的東方文明,可見,中國從來都是一個開放而包容的國度。可惜的是,鴉片戰爭以後,西方列強通過一系列的不平等條約對中國進行掠奪,這其中包括商品的掠奪,也包括原料的掠奪,尤其是在陶瓷、絲綢、茶葉方面,西方列強操縱著市場,使得中國產品逐漸喪失了壟斷地位。

撫琴與觀賞者等陶房(四川省博物館藏)

如今我們回望「絲綢之路」,不由不感慨。願,我們能在船舶上聽到瓷片的聲音,能在沙漠裡觸及絲綢的溫暖,能在古道上聞見茶葉的清香,能復興中國。

了解更多關於陶瓷、絲綢等產品的文獻資料及影像,請搜索「龍脈文化雲」

相關焦點

  • 「最中國」 的文化符號:陶瓷、絲綢和茶葉
    《茶葉江山: 我們的味道、家國與生活》 周重林、李樂駿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12月自古以來,中國即以一抔土(陶瓷)、一隻蟲子(絲綢)和一片葉子(茶葉)而聞名天下,可以說中國由此影響世界,世界由此認知中國。
  • 兩宋之時,陶瓷如何代替絲綢成為了對外貿易商品的第一?
    陸地貿易時主要是使用駝隊,運輸的商品大小數量甚至種類都有較大的限制,而通過海船一艘船一次可以運送的300噸商品,大大提高了運輸的效率。以往用駱駝不方便運輸的易碎瓷器,用海船運輸就方便多了。由於種種原因宋朝時,中國的絲綢貿易開始走下坡路,讓出了出口商品中老大的地位,陶瓷就成了宋朝對外出口的主項,可以說海上絲綢之路名不副實,更應該成為海上陶瓷之路才對。
  • 茶葉與資本主義:中國早期茶葉貿易中的全球資本主義悖論
    茶葉,最早由荷蘭商人在進口到歐洲,但到了17世紀晚期,由國家壟斷支持的英國東印度公司開始主導後人所說的「廣東貿易(Canton Trade)」。在18世紀的黃金時代,茶葉是中華文明在世界上的卓越地位的象徵。歐洲貴族和資產階級將它推崇為一種獨特的亞洲商品,是所謂「中國風」這一類更廣的東方異域藝術、瓷器、絲綢的潮流的最新時尚。
  • 千辛萬苦之後,這家人終於參觀了中國陶瓷博物館,滿滿的都是收穫
    之前我提到三次放棄或推遲去陶瓷博物館,首先是由周五下午推遲到周六,又從周六下午推遲到周日下午,周日下午去時又因為人太多無法預約而第三次推遲,二博物館周一會閉館,就在我心灰意冷準備離開景德鎮時,愛人的表現卻恰好相反,越是沒有成行就越想去探個究竟,於是我們在昌南湖附近的幾個公園裡轉來轉去晃了一整天
  • 中國專家在斯裡蘭卡進行古代海上陶瓷貿易調研考察
    新華社科倫坡6月30日電(記者唐璐朱瑞卿)中國藝術研究院專家小組29日結束了在斯裡蘭卡的古代海上陶瓷貿易調研和考察,此次考察旨在為進一步理解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狀況找到更多相關歷史證據。中國藝術研究院專家小組此次考察以科倫坡為起點,先後造訪賈夫納、亭可馬裡、阿努拉達普勒、康提等8座城市,調研了10餘座博物館,考察了4個古代重要港口和遺址,並以古代中國陶瓷貿易為中心,對陶瓷年代、窯口、類別、貿易的方式、路線等信息進行了收集整理。
  • 中國茶葉貿易的一個悖論:作為全球產業,沒有工廠和技術優勢
    歐洲貴族和資產階級將其迷戀為一種獨特的亞洲商品,東方的很多異國藝術品,包括瓷器和絲綢,以一種更廣泛的流行方式被稱為「中國風」。而茶種蘊含的那種古老質感,使歐洲的年輕列強十分敬佩並試圖模仿。
  • 「藝術絲綢之旅」讓中新兩國「民心相通」
    「連天浪靜長鯨息,映日帆多寶舶來」,這是唐朝詩人劉禹錫描繪當年海上貿易繁盛景況的詩句。著名的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延綿兩千年,不僅僅是一條貿易之路,也是一座涵蓋東西方政治、軍事、宗教、文化、科技等方面文明交流的重要橋梁。
  • 江西不僅有陶瓷,還有茶葉和中藥
    (中國減貧故事)江西不僅有陶瓷,還有茶葉和中藥  中新社南昌9月24日電 題:江西不僅有陶瓷,還有茶葉和中藥  作者 劉佔昆 李韻涵  提到江西,就不得不提起景德鎮。提起景德鎮,就不得不想起充滿著中國智慧和力量的陶瓷。
  • 2020年中國絲綢行業進出口現狀分析 進出口貿易下滑、歐盟成為進...
    1、全球經濟影響我國出口,2019年中國絲綢貿易下滑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絲綢產品生產國和出口國,絲綢產品在國際市場上保持著明顯的數量優勢及質量優勢,在國際市場上具有較強競爭優勢。
  • 中國茶葉在世界上的傳播
    中國的茶葉、茶樹、飲茶風俗及制茶技術等都是隨著中外文化交流和商業貿易的開展由我國直接、間接傳向全世界的,最早傳入朝鮮、日本,其後由南方海路傳至印度尼西亞、印度、斯裡蘭卡等國家,16世紀傳至歐洲各國並進而傳到美洲大陸,由北方傳入波斯、俄國。
  • 2020中國(河池)絲綢大會暨中國絲綢交易會在廣西召開
    本次大會由中國絲綢協會和河池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中國絲綢桑蠶品牌集群、中國中絲集團有限公司和廣西繭絲綢行業協會聯合協辦。來自國家相關部門以及行業協會的領導嘉賓、專家學者、企業家代表等共400餘人出席大會,河池市委常委、副市長陸海生主持會議。
  • 國博新展亮相,294件文物講述中國古代陶瓷海上貿易
    2020年9月4日,由中國國家博物館主辦的「浮槎萬裡——中國古代陶瓷海上貿易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隆重開幕。 展覽以中國古代海上貿易瓷器為主體,通過制度、生產、運輸、行銷、影響等幾部分內容,向觀眾展示了自唐五代至明清時期的我國古代陶瓷海上貿易的繁榮盛景,揭示了自古以來中國與世界基於海洋貿易不斷深化的文化交流與友好往來以及在全球陶瓷貿易體系中發揮主導作用等歷史事實
  • 大英博物館東方書畫修復室裱畫師:讓世界看到更多中國古畫
    碰巧這個時候,英國著名的漢學家、敦煌學和中國藝術史學者韋陀教授正在上海訪問,得知邱錦仙來到了倫敦,立刻返回倫敦與她會面,並極力邀請她去自己的東家——大英博物館演示裱畫和修畫技藝。邱錦仙演示的是修復一幅傅抱石的畫,是韋陀教授買來的,據說是從火裡搶出來的作品。「當時那幅畫有好幾個大破洞,在英國專家看來是不可能修復的。」
  • 2020年中國絲綢現狀調研及發展趨勢走勢分析報告
    最早期的絲綢生產從種桑養蠶、縹絲紡綢開始,國際貿易的主導產品是蠶絲和坯綢,而絲綢服裝等最終消費品還沒有廣泛進入國際交換;其後,隨著工業化的到來,應用於國際貿易的絲綢商品生產覆蓋了絲綢產業鏈的每個環節。隨著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包括絲綢在內的紡織品服裝市場繼續增長。發達經濟體仍是絲綢商品出口的主要市場,新興經濟體的需求潛力將進一步釋放。
  • 邵彥:美國博物館藏中國古畫概述
    唯一不在東北部工業區的中國古畫收藏重鎮是納爾遜-阿特金斯藝術博物館,位於密蘇裡州、堪薩斯州交界處的堪薩斯城。密蘇裡州的中國古畫收藏單位還有聖路易斯藝術博物館,居民以白人新教徒為主,其居民和信仰構成與東北部工業區極為相似。其實該地鄰近東北工業區,在早期工業發展史上也曾經佔有重要地位。弗利爾的藏品因創始人遺囑的限定而不能離館展覽,普林斯頓大學博物館相對規模較小,本次展覽包括了其餘四家博物館的藏品。
  • 《延禧攻略》裡古畫般的中國色,在南京高淳也有!
    給大家呈現出低調而不失奢華的畫面質感中國傳統色純而不豔、灰而不髒不僅極具質感更富有懷舊的感覺宛如古畫一般>有歷史沉澱的歲月感這些傳統色其實在高淳也能找到今天我們一起尋找在高淳的中國傳統色中國傳統色十樣錦女主剛入宮時穿的粉裝
  • 外國教科書裡的中國
    外國教科書裡的中國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3月19日 23:28 來源: 來源:環球雜誌外國教科書裡的中國外國人的中國觀是如何形成的
  • 湘繡、水稻、陶瓷、茶葉……長沙這些博物館值得一遊
    想知道300歲的古茶樹有多大,能耐1200℃以上高溫的紅色陶瓷長什麼樣嗎?如果不想「五一」出遠門,又想帶家人或孩子開眼界,來長沙市芙蓉區,行一趟寓教於樂的文化之旅吧!湖南湘繡博物館、 隆平水稻博物館、湖南省茶葉博物館、中國紅瓷器(館)正開放懷抱等你。
  • 景德鎮中國陶瓷博物館,我國第一家專題性陶瓷博物館
    我國第一家專題性陶瓷博物館是景德鎮陶瓷館,成立於1954年1月。21世紀初,重新選址的景德鎮中國陶瓷博物館(新館),於2015年10月正式對外開放。館內佔地5.9萬平方米,總建築面積3.2萬平方米,是一家功能齊全的現代化陶瓷專題博物館。
  • 用英語介紹中國--絲綢
    絲綢的吸水性,使得它在溫暖的天氣裡穿著舒適,在寒冷的天氣裡能保暖。It is often used for clothing such as ties, high fashion clothes, lingerie, sun dresses and Eastern folk costu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