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教科書裡的中國

2020-12-17 央視網

外國教科書裡的中國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3月19日 23:28 來源:

來源:環球雜誌

外國教科書裡的中國外國人的中國觀是如何形成的?專家說,教育和媒體的影響最為重要。那麼,外國歷史教科書中怎麼寫中國?會不會顛覆我們過去所學?對這樣的疑問,《環球》雜誌記者求諸書本,一是為了解外國教育界灌輸給學生的是怎麼一個中國,二來也可尋找外國人對中國的各種看法由來的答案。

美國歷史教科書,另一面鏡子

《環球》雜誌駐紐約記者/李博

美國歷史書中的臺灣、貿易、人權

美國許多中學都採用一本題為《世界歷史與當今世界的關聯》的教材,供10~12年級(相當於我國的高中一、二、三年級)的學生閱讀。課本是彩色精裝書,洋洋灑灑1000頁內容裡有60頁是有關中國的,中國歷史穿插在不同時期的世界歷史發展中敘述。可以說,美國人從小就是從這本書開始認識中國的。

首先,看看美國中學歷史書是怎麼寫臺灣的。雖然美國政府稱其遵守「一個中國」原則,但美國公眾在談到臺灣時,很多時候仍將「臺灣」和「中國」錯解成了相對應的概念,他們不會把「臺灣」和「中國大陸」對應,也不會補充一句「中國臺灣」。

何以如此呢?在美國教科書中,數次出現的「中國疆域地圖」,商代的、秦漢時期的、元代的,一直把臺灣模糊化。在書後的世界地圖裡,中國大陸和臺灣是用深綠和淺綠兩種顏色標示的。

其次,中國與西方的貿易問題。書中說,早在中國漢代,東西通商的重要通道「絲綢之路」逐漸形成,漢朝把大量昂貴的絲綢輸出到西亞。為了保護絲綢貿易,中國人一直保守絲綢製作過程的秘密。中國的統治者歷來嚴格限制外國商人,只允許他們在廣州活動。中國賣給他們絲綢、茶葉、瓷器,換來的卻是大把大把的黃金和白銀,造成巨大貿易順差。1793年,英國人要求增加貿易權利,被乾隆皇帝拒絕,他說:「西方的東西找不出一件中國用得著的。」

再次,有關民主和人權問題。美國課本把新中國成立的政府劃歸「集權政府」一類,對中國的民主和人權狀況橫加指責。

在其他方面的基本事實上,美國歷史教科書可能借鑑了中國歷史教科書的內容。書中除了沒提傳說中的黃帝、炎帝,把唐朝大詩人李白的名字寫成「李伯」之外,主要歷史事件和年代都與中國歷史教科書相一致。

歷史書注重講史方法

《世界歷史與當今世界的關聯》一書也有許多值得中國教科書編纂者借鑑之處。書中非常注重歷史與當今的聯繫。比如:唐宋的機械鐘錶與今天的石英表;古人用硫磺、硝酸鈉和木炭混合製成火藥至今被用於製造武器和煙花;天花疫苗引發免疫學的產生,活版印刷發展到今天的電腦印刷。

這本書還注重國家間的橫向對比,通過一些表格和圖形,讓學生對同一時期各國經濟文化發展狀況進行比較,先進、落後一目了然。

書中提到中國的孔子和印度的釋迦牟尼、希臘的蘇格拉底幾乎是同一時代的。通過這一橫向對比,學生可以直觀了解到當時的世界思想家輩出,在不同文明中閃光。這或許是歷史的巧合,或許是不同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

對於中西文化和貿易的交流,教科書也大書特書。從「絲綢之路」的產生到葡萄、無花果、黃瓜、核桃從西亞傳入中國,從義大利商人馬可波羅1271年來到中國再到鄭和下西洋從非洲帶回長頸鹿,書中頗下筆墨。書中摘錄了《馬可波羅遊記》中關於忽必烈皇宮的描寫:「宮殿屋頂很高,大廳都由金銀鑲嵌,牆壁上雕刻著龍、鳥、牧馬人和各種野獸以及戰鬥的場面。天花板上也是如此,滿眼都是黃金和圖畫。廳很寬很長,可以容納6000人的宴席。」

書中還格外重視婦女在各個時期的社會地位,幾乎各個章節都有特別提到。其中說,考古發現證明商朝時期的貴族婦女社會地位很高,有土地,還領導自己的軍隊;漢代貴族婦女穿著漂亮的絲綢長袍;唐代,中國出現歷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的女皇武則天,她召賢納才,對詩人駱賓王不計前嫌;在唐宋初期,婦女地位較高,她們主持家務,負責理財和管理傭人;在「五四運動」中,婦女參加了示威遊行,她們反對包辦婚姻、裹腳,呼籲提高婦女在社會和家庭中的地位。不過,書中也有中國女嬰被遺棄的描述。

與此同時,美國歷史教科書還關注中國文學的發展脈絡。它稱公元前500年左右編輯成冊的《詩經》是當時最偉大的文學作品,在世界文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書上翻譯了《詩經》的第100首(丈夫外出打仗)、122首、124首和127首(士兵思鄉)。對於中國古典文學的鼎盛時代,書中翻譯了唐朝詩人李白的詩歌《靜夜思》和宋代女詞人李清照的《醉花陰》中的一段。

課本還十分注重啟發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在評論歷史事件的同時也會提出一些問題。讓學生自己來分析歷史人物在歷史潮流中的作用,以唐明皇的「開元盛世」為參照,讓學生思考究竟是「英雄造時世」,還是「時世造英雄」的辯證問題。再比如說,書中講孔子認為教育應該教人正確的價值觀和行為規範,同時又向學生提問「你認為今天的老師應不應該教這些,為什麼?」

一位在美國高中讀書的中國留學生說:在美國上歷史課和中國不同的是,老師會把歷史事件的發生、發展、過程講給學生聽,然後鼓勵同學們討論,通常不會主觀對此事件定性。即使對於二戰這樣的重要歷史事件,也由學生自己來評價歷史責任。

美國教科書點評近代中國

對近代的中國,這個課本講得稍多。從西方列強侵入中國,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國共合作、「中國內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大躍進」、「文化大革命」、尼克森訪華、鄧小平倡導改革開放都有涉及,其中介紹了孫中山、蔣介石、毛澤東等人物及紅軍萬裡長徵等事件。

在講到為什麼共產黨能在中國興起時,課本說是因為西方列強侵入中國,使中國蒙受羞辱,許多年輕人不相信西方民主國家,轉向馬克思主義;在分析共產黨打敗國民黨的原因時,書中認為毛澤東獲得了農民、婦女的支持,採用了遊擊戰術的致勝法寶;講到美國為什麼不承認新中國時,該書認為是由於當時冷戰已經開始,美國將中國看作蘇聯集團的一部分。但對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歷史敘述,則負面多,正面少。

在評價毛澤東時,教科書認為儘管他犯了「許多」錯誤,但他仍是結束外國佔領、恢復國家秩序的英雄;鄧小平提出的建設四個現代化、改革開放、市場經濟、吸收外國投資和先進技術、設立經濟特區等政策主張也得到積極評價。

對於美國這個只有200多年歷史的國家而言,學習別國歷史可以吸取精華,尋找捷徑,避免走很多彎路。不過,我們從美國教科書中所看到的美國標準,也不能不讓人提高警惕。

環球雜誌授權使用,其他媒體如需轉載,請與本刊聯繫。

相關焦點

  • 研討會︱外國歷史教科書中的中國形象
    2019年9月21-22日,由華東師範大學歷史學系、華東師範大學世界歷史研究院主辦的「外國歷史教科書中的中國形象」國際工作坊在華東師範大學人文樓召開,來自德國、奧地利、英國、西班牙、俄羅斯、波蘭、日本、韓國、印度、美國、巴西等國的學者與國內來自北京大學、華東師範大學、四川師範大學、華中科技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上海師範大學、南京大學、南京財經大學
  • 外國歷史教科書都是怎麼評價中國的?俄羅斯最客觀,美國讓人深思
    日本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在他們的歷史課本上,對當年的侵華戰爭不斷美化,很多日本人被植入了中國和朝鮮是「對日本加害者」的潛意識,導致兩國年輕一代彼此之間的隔閡越來越深。除此之外,他們還在教科書裡強行將我國的某些領土劃歸日本,如此枉顧爭議和歷史事實,著實讓人不齒。
  • 「蒙學教科書」:第一部中國近代教科書
    今人看來,三字經、千字文、四書五經,這些由村老塾師講授的知識,和新學堂裡的史地理化教科書,該有多麼大的差異。中國兒童的啟蒙知識如何經歷了這樣一場轉變?讓我們把時間搖回19、20世紀之交。據筆者統計,1903年後,文明書局陸續發行的「蒙學教科書」包括文法、經訓修身、修身、中國歷史、西洋歷史、東洋歷史、中國地理、外國地理、筆算、心算、珠算、衛生、生理、天文、地文、地質、格致、化學、動物、植物、礦物、體操和毛筆習畫帖等23種。此前沒有任何一家出版機構具有如此敏銳的市場觀念和良好的知識儲備。正是在現代教育分科設學的意義上,「蒙學教科書」堪稱最早的「中國近代教科書」。
  • 美國/俄羅斯/德國/印度/日本教科書中,中國是什麼樣子?
    那麼,外國歷史教科書中怎麼寫中國?會不會顛覆我們過去所學?讓我們來了解一下外國教育界灌輸給學生的是怎麼一個中國,共同尋找外國人對中國的各種看法由來的答案。在評價毛主席時,教科書認為儘管他犯了「許多」錯誤,但他仍是結束外國佔領、恢復國家秩序的英雄;鄧小平提出的建設四個現代化、改革開放、市場經濟、吸收外國投資和先進技術、設立經濟特區等政策主張也得到積極評價。對於美國這個只有200多年歷史的國家而言,學習別國歷史可以吸取精華,尋找捷徑,避免走很多彎路。
  • 一本教科書在手,造反、種地全都有
    上尉想說,大家別小看教科書特別是中國的教科書中國教科書乾貨之多簡直到了喪心病狂的程度大家上中學的時候肯定碰到過這種情況覺得教科書信息量太大了讀半個小時就頭昏腦漲讀一個小時就要睡著了而且,教科書上有很多東西是那個歲數的我們完全無法理解的只能死記硬背下來現在看到了外國的教科書回頭再看看我們自己的才發現咱們學的教科書
  • 沉痛哀悼建築教育家劉先覺:一位永遠留在教科書裡的先生
    教科書裡的先生走了劉先覺先生畢生致力於建築學術研究和建築教育事業,後輩這麼稱呼他「教科書裡的先生」。他是我國世界建築史、現代建築理論、中國近現代建築史等領域的傑出學者和代表人物之一,成果卓著,在亞洲建築、中國園林、生態建築學等領域也不斷開拓。他曾出版著作、譯著約30部,論文百餘篇。主要著作有《生態建築學》《現代建築理論》《外國建築簡史》《中國近現代建築藝術》《江蘇近代建築》《澳門建築文化遺產》等。
  • 解放前中國歷史教科書如何進行「歷史分期」?
    在上述的《奏定學堂章程》中的《學務綱要》中明確提到:各種科學書,中國尚無自纂之本,間有中國舊籍可資取用者,亦有外國人所編,華人所譯,頗合中國教法者,但此類之書無幾,目前不得不借用外國成書以資講習。也就是說,「新學制」所需要的各種「科學書」,國內可能根本沒有能夠拿來做「教科書」的舊作,那就「湊活著用」現成的外國成書譯本吧。
  • 新中國歷史教科書曾一度不寫「羅斯福新政」
    2010年12月,人教社申請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百年教科書整理與研究」終獲批准(課題批號:10&ZD095),數百名編輯人員與國內相關高校、科研院所的學者共預其事。廓清百年教科書發展之軌跡,探尋近代以來吾國中小學課程、教材演變之規律,功在當下,利澤久遠。  提起中學歷史教科書中的羅斯福新政,你腦海中是否會浮現羅斯福總統的形象?
  • 改造教育:近代中國的日本教科書翻譯浪潮
    例如商務印書館曾經出版過一套「最新教科書」,這套教科書在中國近代教科書發展史上有著重要地位,其中謝洪賚著「最新理科教科書」,參加編訂者有杜亞泉,還有日本高等師範學校教授新保磐次。此書材料精當,部次分明,尤其是附印了彩圖和精圖300餘幅,極有益於初學者。日方專家參與了中國近代教科書的編纂,同時參與了近代中國新知識體系的建立。
  • 美國的歷史教科書中,中國歷史是被怎樣描述的?區別確實不同!
    中國歷史 而在歷史課本之中,我們不僅學習了我國的歷史,也有學習外國的歷史。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歷史,每個獨立主權國家也有屬於自己的歷史教科書。那麼美國的歷史教科書是怎麼寫中國的吧?是對中國歷史客觀描寫?還是會有意改動呢? 歷史教科書的重要性 歷史一般是指人類社會的描述、記錄解釋了人們日常活動和歷史大事件一門學科。而通過歷史可以探索人類文明的發展軌跡。
  • 清末中學教科書中是如何寫日本的?
    在清季的最後十幾年中,日本充當了至為關鍵的角色,它為中國思想和體制的轉型起到典型的作用。清末民國時期,日本形象在教科書中所發生的變化和教科書對日本歷史的解釋,反映了這一時期中國的日本研究、中國人認識日本的歷程。國人對於日本的認識過程有一個漸進的過程。
  • 張衡地動儀被移出教科書,中科院院士:房梁下吊一塊肉都比它有效
    戰國時期李冰修建都江堰,唐朝宰相姚崇滅蝗,均是歷史進程裡人們在自然間對平衡的尋求。無數先進的制度和設備都代表著古人們的傑出智慧。張衡是許多人所認為的製造地動儀的人,但民間總有一些聲音表示,教科書上的地動儀並非張衡所製造的,而是1950年時,一位研究古代科技的學者王振鐸根據我國史書的記載所進行的復刻品。
  • 美日韓的歷史教科書裡是怎樣描述中國的?日本最心虛,韓國最無恥
    美日韓的歷史課本裡是怎樣描述中國的?日本最心虛,韓國最無恥文|小羽眾所周知,我們國家有著五千餘年的歷史,而且還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也是至今唯一一個沒有出現文明斷層的國家。要知道在我們國家這漫長的五千年裡面命運多舛,有過輝煌,有過屈辱,但是如今的中國王者歸來,已不再是當年被諸多國家欺負的沉睡的獅子,已經是一隻傲視全世界的「雄雞」,而也正是因為這讓其他國家不能忽視我們國家,為此在很多國家的歷史課本中都描述了我們中國的歷史。而今天筆者就來跟大家分享一下美日韓三國在教科書中是怎樣描述中國的歷史的,美國的最接近真實,日本最心虛,韓國最無恥。
  • 想像與偏見:民國教科書裡的印度
    一九二二年年初,中國面對華盛頓會議上山東懸案的交涉等問題,因此,顧倬最重要的就是要提醒小學生:「方今海上列強野心勃勃,頗有欲印度我者,是則此文何可不急讀之。」一九二五年蔣為喬、莊俞所編之《訂正最新國文教科書》中,也以面積與土地的對比來呈現印度滅亡的事實:「亞洲之南。有濱海大國。曰印度。立國五千年。開化之早。實次於吾國。其地縱橫四千餘裡。人口二萬五千萬。亦吾國之亞也。
  • 外國課本上是怎麼描述中國的?美國的中肯,韓國的荒唐得令人氣憤
    文/外國課本上是怎麼描述中國的?美國的中肯,韓國的荒唐得令人氣憤 大家好,小編在這裡帶給大家熱乎乎的內容,歡迎各位看官觀看,您的支持是小編最大的動力。 世界上每個國家都有自己關於世界歷史的教科書,而我們都是從這些教科書中去認識世界上其他國家的。
  • 教科書裡的一個錯誤,美國的領土面積已經比中國大了!
    在中學地理教科書中,中國國土面積排名第三,美國排名第四。但是,這幾年美國的國土面積悄然長大,已經超過了中國。
  • 一位外國教授眼中的中國留學生,比你想像的還要糟糕
    看一個訪談節目,一個外國大學的知名教授在評價中國的留學生時,他說了幾點感受,我看了之後,感覺還是比較客觀和真實的,現在分享給大家。第一:中國學生基礎知識比較紮實,都很勤奮努力,但過分依賴書本知識,過分看重老師講的內容。
  • 一位外國教授眼中的中國留學生,比大家想像的還要糟糕
    看一個訪談節目,一個外國大學的知名教授在評價中國的留學生時,他說了幾點感受,我看了之後,感覺還是比較客觀和真實的,現在分享給大家。第一:中國學生基礎知識比較紮實,都很勤奮努力,但過分依賴書本知識,過分看重老師講的內容。這位外國老師認為,中國的學生是一個複雜的綜合體。
  • 獨家專訪|臺灣歷史教授談最新「臺獨」教科書:將禍害百萬學生
    「臺獨」課綱衍生「臺獨教科書」,沒史記》沒「三國」沒唐玄宗吳昆財介紹,他介紹的這本教科書,是臺灣南部某大書商出的《中國與東亞》初二年級歷史教科書。其中,共有六章共計60頁講述中國史,時間跨度從商周到隋唐共約3600年。「每章平均是600年,每一章10頁,正文約計1500字,換言之,每一年的中國史只用2.5個字表述。」
  • 為什麼魯迅的文章逐漸從教科書裡剔除了?
    大概是從2010年起,魯迅的文章就以兩年減三篇的速度,逐漸從教科書裡刪除了。對於當下的中學生來說,這該是一個令人欣喜的大好消息。回想我自己的中學時期,語文課本上最厭煩的就是魯迅的文章。真是莫名其妙,我又不是魯迅肚子裡的蛔蟲,我哪裡知道啊!老師把問題逐個拋出來,鼓勵大家積極發言,最後討論來討論去,終於等來老師公布正確答案了。她會把這些答案抄在黑板上,然後督促我們一定要背下來,一字不漏地背下來,因為魯迅的文章是重中之重,在考試中佔太多分。於是我們每天不停地抄了背,背了抄,也時不時發幾句牢騷:魯迅先生累不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