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教科書裡的中國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3月19日 23:28 來源:
來源:環球雜誌
外國教科書裡的中國外國人的中國觀是如何形成的?專家說,教育和媒體的影響最為重要。那麼,外國歷史教科書中怎麼寫中國?會不會顛覆我們過去所學?對這樣的疑問,《環球》雜誌記者求諸書本,一是為了解外國教育界灌輸給學生的是怎麼一個中國,二來也可尋找外國人對中國的各種看法由來的答案。
美國歷史教科書,另一面鏡子
《環球》雜誌駐紐約記者/李博
美國歷史書中的臺灣、貿易、人權
美國許多中學都採用一本題為《世界歷史與當今世界的關聯》的教材,供10~12年級(相當於我國的高中一、二、三年級)的學生閱讀。課本是彩色精裝書,洋洋灑灑1000頁內容裡有60頁是有關中國的,中國歷史穿插在不同時期的世界歷史發展中敘述。可以說,美國人從小就是從這本書開始認識中國的。
首先,看看美國中學歷史書是怎麼寫臺灣的。雖然美國政府稱其遵守「一個中國」原則,但美國公眾在談到臺灣時,很多時候仍將「臺灣」和「中國」錯解成了相對應的概念,他們不會把「臺灣」和「中國大陸」對應,也不會補充一句「中國臺灣」。
何以如此呢?在美國教科書中,數次出現的「中國疆域地圖」,商代的、秦漢時期的、元代的,一直把臺灣模糊化。在書後的世界地圖裡,中國大陸和臺灣是用深綠和淺綠兩種顏色標示的。
其次,中國與西方的貿易問題。書中說,早在中國漢代,東西通商的重要通道「絲綢之路」逐漸形成,漢朝把大量昂貴的絲綢輸出到西亞。為了保護絲綢貿易,中國人一直保守絲綢製作過程的秘密。中國的統治者歷來嚴格限制外國商人,只允許他們在廣州活動。中國賣給他們絲綢、茶葉、瓷器,換來的卻是大把大把的黃金和白銀,造成巨大貿易順差。1793年,英國人要求增加貿易權利,被乾隆皇帝拒絕,他說:「西方的東西找不出一件中國用得著的。」
再次,有關民主和人權問題。美國課本把新中國成立的政府劃歸「集權政府」一類,對中國的民主和人權狀況橫加指責。
在其他方面的基本事實上,美國歷史教科書可能借鑑了中國歷史教科書的內容。書中除了沒提傳說中的黃帝、炎帝,把唐朝大詩人李白的名字寫成「李伯」之外,主要歷史事件和年代都與中國歷史教科書相一致。
歷史書注重講史方法
《世界歷史與當今世界的關聯》一書也有許多值得中國教科書編纂者借鑑之處。書中非常注重歷史與當今的聯繫。比如:唐宋的機械鐘錶與今天的石英表;古人用硫磺、硝酸鈉和木炭混合製成火藥至今被用於製造武器和煙花;天花疫苗引發免疫學的產生,活版印刷發展到今天的電腦印刷。
這本書還注重國家間的橫向對比,通過一些表格和圖形,讓學生對同一時期各國經濟文化發展狀況進行比較,先進、落後一目了然。
書中提到中國的孔子和印度的釋迦牟尼、希臘的蘇格拉底幾乎是同一時代的。通過這一橫向對比,學生可以直觀了解到當時的世界思想家輩出,在不同文明中閃光。這或許是歷史的巧合,或許是不同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
對於中西文化和貿易的交流,教科書也大書特書。從「絲綢之路」的產生到葡萄、無花果、黃瓜、核桃從西亞傳入中國,從義大利商人馬可波羅1271年來到中國再到鄭和下西洋從非洲帶回長頸鹿,書中頗下筆墨。書中摘錄了《馬可波羅遊記》中關於忽必烈皇宮的描寫:「宮殿屋頂很高,大廳都由金銀鑲嵌,牆壁上雕刻著龍、鳥、牧馬人和各種野獸以及戰鬥的場面。天花板上也是如此,滿眼都是黃金和圖畫。廳很寬很長,可以容納6000人的宴席。」
書中還格外重視婦女在各個時期的社會地位,幾乎各個章節都有特別提到。其中說,考古發現證明商朝時期的貴族婦女社會地位很高,有土地,還領導自己的軍隊;漢代貴族婦女穿著漂亮的絲綢長袍;唐代,中國出現歷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的女皇武則天,她召賢納才,對詩人駱賓王不計前嫌;在唐宋初期,婦女地位較高,她們主持家務,負責理財和管理傭人;在「五四運動」中,婦女參加了示威遊行,她們反對包辦婚姻、裹腳,呼籲提高婦女在社會和家庭中的地位。不過,書中也有中國女嬰被遺棄的描述。
與此同時,美國歷史教科書還關注中國文學的發展脈絡。它稱公元前500年左右編輯成冊的《詩經》是當時最偉大的文學作品,在世界文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書上翻譯了《詩經》的第100首(丈夫外出打仗)、122首、124首和127首(士兵思鄉)。對於中國古典文學的鼎盛時代,書中翻譯了唐朝詩人李白的詩歌《靜夜思》和宋代女詞人李清照的《醉花陰》中的一段。
課本還十分注重啟發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在評論歷史事件的同時也會提出一些問題。讓學生自己來分析歷史人物在歷史潮流中的作用,以唐明皇的「開元盛世」為參照,讓學生思考究竟是「英雄造時世」,還是「時世造英雄」的辯證問題。再比如說,書中講孔子認為教育應該教人正確的價值觀和行為規範,同時又向學生提問「你認為今天的老師應不應該教這些,為什麼?」
一位在美國高中讀書的中國留學生說:在美國上歷史課和中國不同的是,老師會把歷史事件的發生、發展、過程講給學生聽,然後鼓勵同學們討論,通常不會主觀對此事件定性。即使對於二戰這樣的重要歷史事件,也由學生自己來評價歷史責任。
美國教科書點評近代中國
對近代的中國,這個課本講得稍多。從西方列強侵入中國,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國共合作、「中國內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大躍進」、「文化大革命」、尼克森訪華、鄧小平倡導改革開放都有涉及,其中介紹了孫中山、蔣介石、毛澤東等人物及紅軍萬裡長徵等事件。
在講到為什麼共產黨能在中國興起時,課本說是因為西方列強侵入中國,使中國蒙受羞辱,許多年輕人不相信西方民主國家,轉向馬克思主義;在分析共產黨打敗國民黨的原因時,書中認為毛澤東獲得了農民、婦女的支持,採用了遊擊戰術的致勝法寶;講到美國為什麼不承認新中國時,該書認為是由於當時冷戰已經開始,美國將中國看作蘇聯集團的一部分。但對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歷史敘述,則負面多,正面少。
在評價毛澤東時,教科書認為儘管他犯了「許多」錯誤,但他仍是結束外國佔領、恢復國家秩序的英雄;鄧小平提出的建設四個現代化、改革開放、市場經濟、吸收外國投資和先進技術、設立經濟特區等政策主張也得到積極評價。
對於美國這個只有200多年歷史的國家而言,學習別國歷史可以吸取精華,尋找捷徑,避免走很多彎路。不過,我們從美國教科書中所看到的美國標準,也不能不讓人提高警惕。
環球雜誌授權使用,其他媒體如需轉載,請與本刊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