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最後仨皇帝:兩位反清復明起義,一位雖冒名卻為明朝續命十年

2020-12-20 敬業福文史

南明是明朝滅亡後,由明朝皇族在南方建立的王朝。南明壽命雖短,但卻出了16位皇帝,但這16位皇帝不是被殺就是自殺,命運非常悲慘。下面我們就說說南明最後的三位皇帝。

明懿宗朱術桂(1617—1683),明太祖朱元璋八世孫、第十五皇子遼王朱植後代,長陽王朱術雅之弟。隆武時期,受封寧靖王,南明時期先後在方國安、鄭鴻逵、鄭成功軍中任監軍。鄭成功收復臺灣後,朱術桂前往,被擁立為帝,沿用「永曆」年號,鄭克塽降清時,朱術桂與五位妃子自殺。康熙六十年(1721年),朱一貴在臺灣起義後,追尊朱術桂為大明懿宗秉天正道元睿良敏敦文簡武思仁貞孝考皇帝。

明德宗朱一貴(1690—1722)。自稱亡明宗室,為「反清復明」第一人、原名朱祖,臺灣府鳳山縣人,祖籍福建省漳州長泰縣,康熙五十二年(1713)移民臺灣,年輕時曾任衙役,後為傭工、種田為生,在鴨母寮以養鴨為業,為人豪爽好客,有「小孟嘗」、「鴨母王」之稱。康熙六十年(1721),臺灣知府王珍橫徵暴斂,向百姓無休止攤派各種苛捐雜稅,怨聲四起。民眾眾遂推朱一貴為盟主發動起義,攻取臺灣府城後,朱一貴承襲明制,國號「大明」,年號「永和」,且廢除滿族剃髮令,將旗裝脫下、長辮剪斷,恢復明朝服裝及傳統漢人髮式。後因閩粵內鬨分裂,「大明」只維持兩個月就被清軍剿滅。朱一貴被捕時大義不屈,自稱「孤家」,後被押送北京凌遲處死。

明統宗朱明月(1841—1868)。原名張保山,貴州遵義縣新舟人。曾辦團練,因故被縣令拘押。獲釋後冒姓朱,取名明月,自稱是明思宗第十代孫,前往思南白號軍農民起義軍大營拜見首領劉義順。清鹹豐九年(1859)四月,在貴州思南岑頭蓋被擁為大明秦王,沿用楊龍喜的「江漢」年號,順時為江漢六年。後與劉義順率白號軍西徵,攻鳳岡、遵義、湄潭、綏陽、桐梓、連連得勝。

同治四年(1865年),白號軍推朱明月為大明皇帝,改江漢十二年為嗣統元年,建立了思南岑頭蓋、荊竹園、偏刀水、玉華山等根據地,勢力範圍遍及半個貴州,統治10年,並鑄嗣統錢流通。同治七年(1868)8月,「大明」被清軍剿滅,朱明月突圍時被俘,慷慨就義。成功突圍的劉儀順等人為其上尊諡這「大明統宗贊天申道獻德元威敏文忠武誠仁知孝質皇帝」

相關焦點

  • 簡析:「反清復明」失敗的原因
    在當時反清的力量大體可以分成三支,南明政權自有力量,臺灣的鄭成功,張獻忠建立的大西軍,其中影響力和實力最大的就是大西軍。張獻忠死後,大西軍內部就開始出現了矛盾與分歧,作為領袖之一的孫可望總想著自己當皇帝,李定國遵從張獻忠的遺願力保南明朝廷。
  • 中國歷史上的反清復明組織
    反清復明指歷史上明朝滅亡後為恢復明朝而推翻清朝的活動,清軍入關後對關內人口佔大多數的漢人採取了高壓的政策,漢人為了恢復自己的國家,而為對抗清政府的高壓統治而自發展開的民間運動,為了鞏固對全中國的統治清政府頒布了剃髮易服等政策,使漢人被迫脫掉漢服而改穿滿人衣冠、強迫漢人髮式改為滿洲髮式
  • 此人矛盾的一生,先後效忠大順和明清,最後又反清復明
    在《三國演義》中,由於呂布先拜丁原為義父,後又認董卓為義父,所以被張飛罵作「三姓家奴」。在古代,這種反覆無常的人,一般是最被人看不起的。就好比吳三桂,他原本是明朝遼東總兵,後來大順政權和清朝分別籠絡他,吳三桂就開始左右搖擺。最後他「衝冠一怒為紅顏」,歸順了清朝,幫助其趕走李自成,入主中原,但清朝很多人,其實都打心底瞧不上他。
  • 天地會反清復明,金庸筆下的反清復明,於歷史上的有著很大的出入
    提起明清的歷史總有一個詞是不得不說的,那就是「反清復明」。大家都知道,在清軍進入山海關後,為了能夠更快的加固滿清的政權,於是就對中原地區的漢人進行了高壓的政策手段。中原和江南地區的漢人,對於這樣的做法也是發起了很多反抗。
  • 反清復明四大帝王:三位只是打復明旗號,一位雖然復明卻是假冒的
    「反清復明」是反清民眾提出的口號,希望推翻清朝,恢復大明統治。而事實上,清朝造反的人只是打著「反清復明」的旗號,真正恢復大明統治的少,大多數都是自立為帝王,成不成先過把癮再說。下面就說說反清復明四大帝王,其中一位改名換姓,冒充崇禎十世孫。
  • 清末敗亡過程中還有反清復明「天地會」的影子嗎?
    看過香港武俠電影的都有聽說反清復明的字語,李自成的起義軍攪亂了明朝後,清軍趁機以王者姿態進入關內,建立了以滿人為主的大清王朝。後明朝遺老擁立一些宗室皇親建立一些較小政權,史稱南明。南明並沒有回天之力,逐個被清軍擊潰,自此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大明完全被清朝取代。
  • 明朝滅亡幾百年後,為何還有人反清復明,三個方面來分析
    筆者寫明朝歷史也有些時間了,其實不止是明朝的皇帝,如果你了解明史到一定程度,你會發現,明朝的官員也是個性十足。就連魏忠賢這樣權傾朝野、隻手遮天的大宦官,都能得到褒貶兩種評價。明朝確實讓人懷念,不是懷念那種封建制度,只是因為它是最後一個漢族政權。在明朝滅亡幾百年後,仍然還有不少人反清復明。
  • 大明朝史:明朝滅亡後,為什麼那麼多人都喊反清復明的口號?
    大明朝史:明朝滅亡後,為什麼那麼多人都喊反清復明的口號?【註:本文由[金帆娛樂]作者獨家原創,本作品未經作者允許,禁止抄襲轉載。擅自侵權者,雖遠必究!】大明朝雖然是一個很強大的朝代,但是大明朝後期的時候並不是很理想,天災人禍造就百姓民不聊生苦不堪言,再加上內憂外患最終導致了大明朝的滅亡,很顯然既然作為漢人的李自成能推翻明朝,就是因為當時他們在明朝的統治下生活的不好。然而在大明朝被推翻了以後,在滿清政府的統治下,很多人卻喊著反清復明的口號?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 聊一下清朝年間漢人的反清復明
    反清復明的思想,有幾個方面。反清復明一,民族等級差距。明朝是由漢人統治的政權,漢人是既得利益民族,別的少數民族以漢族為尊,漢人骨子裡的民族平等思想,讓明朝始終處於一個民族平等的大環境裡。反清復明的思想大有可為。四、文字獄清代統治者為防止和鎮壓知識分子和漢人的反抗,從其作品中摘取字句,羅織罪名,構成冤獄。清朝文字獄貫穿整個清朝250年左右。頂峰時期自順治開始,中經康熙、雍正、乾隆四朝,歷時140餘年。
  • 他一走,斷了反清復明的最後希望
    大明崇禎三年,陝西大旱,哀鴻遍野,饑饉相望,農民起義呈星火燎原之勢。 是年,抗清名將、民族英雄李定國十歲。 李定國,字鴻遠(或作寧宇、霖宇、一純、大綬),1621年(天啟元年)六月十一日出生於陝西延安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
  • 反清復明動員才是真!
    洪門、洪洞,和反清復明,精神動員眾所周知,清代民間不少地下幫會,有反清復明的性質!其中,影響最廣泛、最知名的,是洪門會黨!洪門的由來,有的說是山西人殷洪盛,有的說是福建人陳近南,有的說是廣東人洪熙官,然而更準確的說法,是來自於明朝第一個皇帝的年號--洪武!也來自明朝皇帝姓氏--朱!舍此無他!
  • 南明弘光帝時期山東大順軍將領趙應元反清的青州事變始末
    李自成率領的大順軍在一片石被吳三桂聯合清軍擊敗之後,慌慌張張逃回北京城,登基做了一天皇帝後火速撤回西北。不久,清軍入關,開始了清王朝對中國二百餘年的封建統治。二、青州之變第二季:衡王難扶趙應元等人深知當時形勢對大順軍極為不利,加之當地掌有特殊政治、經濟資源的官紳地主支持明朝,認為只有打出復明的旗幟才能聚攏人心。所以,收復青州城以後,他宣布抗清復明,並於十月初八擁立衡王朱由棷坐殿,有臨時主持工作的意思。
  • 《鹿鼎記》中「反清復明」的傷痛,凝聚了抗日孤勇之魂
    這也就導致了新版《鹿鼎記》開播後豆瓣評分一跌再跌,最後超越了《喜寶》的評分,喜提全年的墊底爛片,8萬8千人評價,評分2.9分,從中也可以看出觀眾失望至極的情緒。在《鹿鼎記》中,韋小寶在因緣際會中成為了「反清復明」的大boss,但是多少知曉「反清復明」四字中,蘊含著多少傷痛呢?
  • 為什麼「反清復明」不能成功?
    說到尊奉明帝國,鄭成功在永曆皇帝於安龍即位後倒是一直使用著南明的「永曆」年號,也遙奉永曆皇帝為正朔,但實際上鄭軍依然不聽明帝國招呼,完全按照自己的利益行動,如清順治十一年同時發生的張煌言與張名振三入長江、晉王李定國會攻兩廣之戰,儘管戰前李定國多次寫信同鄭成功聯繫協同,請求鄭成功與自己相向進軍,夾攻廣東,一舉蕩平兩廣,但鄭成功面對如此大好機會依然不為所動。
  • 錢謙益為何反清也洗刷不了自己的罪名?「水太涼」打斷了明朝文脈
    弘光元年(1645)五月十五日,清軍一路勢如破竹,攻到南明弘光政權京城——南京城下,忻城伯趙之龍、魏國公徐久爵、保國公朱國弼等人代表明朝勳貴武官,大學士王鐸、大學士蔡奕琛、禮部尚書錢謙益為代表的明朝文官,決定開城門,跪迎多鐸率領的清軍,準備獻城投降清軍。
  • 南明永曆皇帝流亡緬甸期間是怎樣度過的?
    同為朱明王朝宗親的魯王和唐王分別在浙江和福建重新建立了政權。但是,這兩小朝廷非但不能團結一致抵抗侵略,而且還相互攻伐,打起來內戰。最後,兩敗俱傷,隆武帝被清軍所害。隆武二年(1646)十月,朱由榔在廣西巡撫瞿式耜等人擁戴下,在肇慶宣布就任監國,就是代理皇帝。可是,隆武帝的弟弟朱聿鐭在廣州也被一幫人擁立為監國,十一月初五,宣布繼承皇位,是為紹武帝。
  • 不敢抵抗的南宋為什麼可以續命,而苦苦對抗的南明卻撐不過20年?
    明朝宗室先後在南方成立朝廷,史稱南明。不過南明數個朝廷在面臨大清的進攻時,卻絲毫沒有辦法。南明和南宋所遇到的情況的確是差不多的,但結果卻千差萬別。南宋到南邊後,很快就穩定下來,還持續了100多年。南明到南邊後,卻從來就沒有穩定過,最終折騰了幾十年時間便消失了。不敢抵抗的南宋為什麼可以續命,而苦苦對抗的南明卻撐不過20年?
  • 西域演義之西北亂,米喇印重陽擺「鴻門宴」,甘涼二州反清大起義
    反清高潮起1648年,這一年是順治五年,南明永曆二年。當時的小皇帝順治11歲,攝政多爾袞37歲攝政王多爾袞連續頒發的圈地令,剃髮令,投充法,逃人法,激起了各地人民的反抗。沐英徵河西關於這次起義要先從明朝說起,因為這次起義的主角原先都是明朝的軍官。洪武十二年正月甲申(1379年2月3日),洮州十八族番首三副使汪舒朵兒、癭嗉子烏都兒及阿卜商等叛亂,據納鄰七站之地,朱元璋遂命徵西將軍沐英率大軍徵討。
  • 宋明兩朝同遇國難,為什麼南宋可以延續上百年而南明卻土崩瓦解?
    而明朝雖也有點重文輕武,但至少明朝武功不弱,明軍戰績赫赫,大多時候是壓著北方遊牧民族在地摩擦的。那為什麼宋明兩朝同遇國難,南宋可以延續上百年,而南明卻土崩互解呢?一,同遇國難時,兩朝遭遇的對手不同。同是遇到國難,宋朝遭遇的是外敵,北方的金國。
  • 從南明的抵抗到海盜活動的猖獗再到「三藩之亂」中間經歷了什麼?
    清軍的推進,把那些試圖維持一種表面合法政權的明朝皇帝後裔們,逐省地驅逐了出來。對這個約15年的歷史階段的記憶,可能是在清初那些愛國的大文豪的鼓動下保留下來的。在北京陷落並在南京扶植了一個新皇帝之後,明人還與清人進行過一些談判,當時清人仍被明朝的一部分統治階級視為其鎮壓起義運動的盟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