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滅亡幾百年後,為何還有人反清復明,三個方面來分析

2020-12-12 筆寫趣史

明朝是個很有意思的王朝,它的每一代帝王都具有鮮明的特點,隨便提一個出來,他的事跡都值得大家津津樂道。雖然其中有不少皇帝,都慘遭後世詬病,但也不影響「明粉」對整個明朝的喜愛。

筆者寫明朝歷史也有些時間了,其實不止是明朝的皇帝,如果你了解明史到一定程度,你會發現,明朝的官員也是個性十足。就連魏忠賢這樣權傾朝野、隻手遮天的大宦官,都能得到褒貶兩種評價。

明朝確實讓人懷念,不是懷念那種封建制度,只是因為它是最後一個漢族政權。在明朝滅亡幾百年後,仍然還有不少人反清復明。其實大家都知道,明朝已經滅亡這麼久,清朝經過前幾代皇帝的統治,已經足以在中原站穩腳跟,就算造反也是徒勞無功。既然如此,為何大家還執著於反清復明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三個方面來分析。

第一、漢人江山

首先明朝處於的時期很特殊,它前面是元朝,蒙古人統治時期,後面是清朝,滿人統治時期。蒙古人推翻的是漢族政權,由漢族取而代之很正常,而清朝又取代了漢族政權,漢族人自然要奪回來。

其次朱元璋出身於貧苦人家,小時候替別人放牛,後來父母、兄弟接連去世,他無奈之下才到皇覺寺出家,當時連生計都成問題。誰能想到,這樣一個「放牛娃」,硬是推翻了元朝,建立了最後一個漢人統治的王朝。這也是不少人敬佩他的原因,也就對明朝有了不一樣的感覺。

最後大家堅持反清復明的原因,是因為在大多數人心中,明朝才是正統。前面提到,元朝和清朝都是少數民族統治政權,在不少讀書人心中,它們都不算正統。也正因為如此,明朝滅亡後,不少有節氣的讀書人,都決定以身殉國。

第二、清軍殘暴

其實對於普通百姓來說,誰當皇帝不重要,只要天下太平,自己有吃有穿就行了。所以清朝入關以後,為了籠絡明朝遺民,就一遍遍去修葺崇禎皇帝的陵墓,還起用明朝遺臣。

可惜這都是表面功夫,真正清軍入關後都做了什麼?嘉定三屠,揚州十日,每一件提起來都是痛。在「揚州十日」期間,百姓原本躲在家裡不敢出來,可是清軍說,只要主動出來就可以赦免,於是大家紛紛打開門,結果怎樣?清軍將他們全部捆起來,然後用刀一個個刺死。

再說另外一件事,清朝規定漢人剃髮易服。眾所周知,在漢人的傳統觀念中,是「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可是清軍卻強令他們剃髮易服,這等於將一個人的信仰給摧毀了。於是很多人要不以死反抗,要不就反清復明。

第三、清軍撿現成

雖說清朝取代明朝,理論上沒錯,然而準確來說,明朝並不是滅在清軍手上的。明朝的滅亡,最主要是內亂,還有吳三桂等人的叛變。而且率先闖進京城的,是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那時候清軍還沒有入關。

崇禎皇帝自縊,也是聽到李自成兵臨城下的消息,覺得大勢已去,才選擇殉國。只是由於李自成個人能力問題,最後才被吳三桂和清軍聯合趕出京城。所以嚴格來說,清軍是從李自成手中搶走的明朝江山。

因此在很多人眼裡,是李自成千辛萬苦種下的莊稼,輕而易舉被清軍給拿走了。在這種情況下,誰還能服氣清朝的統治。

綜上所述,明朝滅亡百年後,大家明知機率不大,也要反清復明,是因為明朝在大家心中,是正統王朝。大家恢復的不是明朝,而是漢族政權。

還有就是清朝入關初期,確實有很多殘忍之舉,導致大家對他們印象很差,以致反清復明的聲音持續了很長時間。當然,這裡面不排除有人表面打著「反清復明」的旗號,實則是想招搖撞騙。

相關焦點

  • 大明朝史:明朝滅亡後,為什麼那麼多人都喊反清復明的口號?
    大明朝史:明朝滅亡後,為什麼那麼多人都喊反清復明的口號?【註:本文由[金帆娛樂]作者獨家原創,本作品未經作者允許,禁止抄襲轉載。擅自侵權者,雖遠必究!】大明朝雖然是一個很強大的朝代,但是大明朝後期的時候並不是很理想,天災人禍造就百姓民不聊生苦不堪言,再加上內憂外患最終導致了大明朝的滅亡,很顯然既然作為漢人的李自成能推翻明朝,就是因為當時他們在明朝的統治下生活的不好。然而在大明朝被推翻了以後,在滿清政府的統治下,很多人卻喊著反清復明的口號?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 中國歷史上的反清復明組織
    反清復明指歷史上明朝滅亡後為恢復明朝而推翻清朝的活動,清軍入關後對關內人口佔大多數的漢人採取了高壓的政策,漢人為了恢復自己的國家,而為對抗清政府的高壓統治而自發展開的民間運動,為了鞏固對全中國的統治清政府頒布了剃髮易服等政策,使漢人被迫脫掉漢服而改穿滿人衣冠、強迫漢人髮式改為滿洲髮式
  • 天地會反清復明,金庸筆下的反清復明,於歷史上的有著很大的出入
    提起明清的歷史總有一個詞是不得不說的,那就是「反清復明」。大家都知道,在清軍進入山海關後,為了能夠更快的加固滿清的政權,於是就對中原地區的漢人進行了高壓的政策手段。中原和江南地區的漢人,對於這樣的做法也是發起了很多反抗。
  • 《鹿鼎記》中「反清復明」的傷痛,凝聚了抗日孤勇之魂
    這也就導致了新版《鹿鼎記》開播後豆瓣評分一跌再跌,最後超越了《喜寶》的評分,喜提全年的墊底爛片,8萬8千人評價,評分2.9分,從中也可以看出觀眾失望至極的情緒。在《鹿鼎記》中,韋小寶在因緣際會中成為了「反清復明」的大boss,但是多少知曉「反清復明」四字中,蘊含著多少傷痛呢?
  • 清軍入主中原,為何反清復明一直持續到清亡?
    在清朝一代,反清復明的運動可以說是歷朝歷代延綿醉酒的恢復前朝的活動,一直持續到了清朝滅亡,這可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現象呢?小編覺得有兩點原因。第一個原因就是清朝所建立的民族隔離的制度。
  • 聊一下清朝年間漢人的反清復明
    反清復明的思想,有幾個方面。清朝實行官缺制度, 不同官缺只能由本族人出任或補授。滿官缺多於漢官缺, 且都是要害部門的重要職位, 漢缺都是次要職位, 嚴禁漢人補滿缺, 且滿人可以補漢缺。整體政治機構和制度上的滿族優先,使得一部分漢族地主知識分子大為不滿。暗中進行反清復明的活動。三,圈地、投允和逃人法引起社會動蕩。
  • 明朝滅亡時僅剩漢地十三省,為何還有人說它不割地不賠款
    大家都知道明朝有一個底線,那就是不和親不割地。但是有些人可能會有一個疑問,那就是明朝在鼎盛時期的疆土多達1000多平方公裡,為什麼在明朝滅亡的時候就只有漢地十三省了呢?難道這不是割地嘛?這裡就有兩個問題要拿出來說一下了,首先就是明朝的疆域其實是分為兩個部分的,一個是本部,另一個就是羈縻。本部我們都能夠理解,那麼羈縻又是什麼意思呢?其實這就要從戶籍這個方面來看了。
  • 反清復明動員才是真!
    始作俑者,另有其人!洪門、洪洞,和反清復明,精神動員眾所周知,清代民間不少地下幫會,有反清復明的性質!其中,影響最廣泛、最知名的,是洪門會黨!洪門的由來,有的說是山西人殷洪盛,有的說是福建人陳近南,有的說是廣東人洪熙官,然而更準確的說法,是來自於明朝第一個皇帝的年號--洪武!也來自明朝皇帝姓氏--朱!舍此無他!其他任何人不具有這種特殊的號召力!朱,紅,洪!山西名士傅山(傅青主),不願降清仕清,不願剃髮易服,穿起了紅色道袍,自號朱衣道人!
  • 清末敗亡過程中還有反清復明「天地會」的影子嗎?
    看過香港武俠電影的都有聽說反清復明的字語,李自成的起義軍攪亂了明朝後,清軍趁機以王者姿態進入關內,建立了以滿人為主的大清王朝。後明朝遺老擁立一些宗室皇親建立一些較小政權,史稱南明。南明並沒有回天之力,逐個被清軍擊潰,自此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大明完全被清朝取代。
  • 簡析:「反清復明」失敗的原因
    有人說這是大勢使然,沒有什麼大驚小怪的,不過筆者認為所謂的「大勢」也是由諸多因素構成並引導的,學習歷史的目的可不是找一個理由來解釋所有同樣能的現象,我們要清楚的了解到底是什麼造成了這個「大勢」,我們從中能學到什麼經驗與教訓。下面筆者就對反清復明失敗的原因做一下自己的分析。
  • 南明最後仨皇帝:兩位反清復明起義,一位雖冒名卻為明朝續命十年
    南明是明朝滅亡後,由明朝皇族在南方建立的王朝。南明壽命雖短,但卻出了16位皇帝,但這16位皇帝不是被殺就是自殺,命運非常悲慘。下面我們就說說南明最後的三位皇帝。鄭成功收復臺灣後,朱術桂前往,被擁立為帝,沿用「永曆」年號,鄭克塽降清時,朱術桂與五位妃子自殺。康熙六十年(1721年),朱一貴在臺灣起義後,追尊朱術桂為大明懿宗秉天正道元睿良敏敦文簡武思仁貞孝考皇帝。明德宗朱一貴(1690—1722)。
  • 反清復明四大帝王:三位只是打復明旗號,一位雖然復明卻是假冒的
    「反清復明」是反清民眾提出的口號,希望推翻清朝,恢復大明統治。而事實上,清朝造反的人只是打著「反清復明」的旗號,真正恢復大明統治的少,大多數都是自立為帝王,成不成先過把癮再說。下面就說說反清復明四大帝王,其中一位改名換姓,冒充崇禎十世孫。
  • 此人矛盾的一生,先後效忠大順和明清,最後又反清復明
    在《三國演義》中,由於呂布先拜丁原為義父,後又認董卓為義父,所以被張飛罵作「三姓家奴」。在古代,這種反覆無常的人,一般是最被人看不起的。就好比吳三桂,他原本是明朝遼東總兵,後來大順政權和清朝分別籠絡他,吳三桂就開始左右搖擺。最後他「衝冠一怒為紅顏」,歸順了清朝,幫助其趕走李自成,入主中原,但清朝很多人,其實都打心底瞧不上他。
  • 他武藝高強,反清復明失敗後,遠逃海外,建立一國家,還自認國王
    雖然封建王朝最終結束於清朝,但是對於廣大漢人而言,其實亡國之事早就發生了,在明朝滅亡的時候,就註定了漢人某一個時期的失敗。也正是因為如此,雖然清朝前期國力不錯,但是統治者滿人的身份一直為人們所詬病,全國各地掀起了一場場反清復明的戰鬥。
  • 明朝滅亡後,此國一直打算為其復國,堅持一百多年後,徹底絕望了
    明朝滅亡後,此國一直打算為其復國,堅持一百多年後,徹底絕望了1619年薩胡戰爭後,明朝對東北亞的影響大大減弱,後金女真政權更加強盛。1627年,後晉皇帝黃帝派兵入侵朝鮮,被迫與後晉講和結盟。然而,當時的朝鮮是由與明朝關係密切的西方人統治的,並且仍然與明朝保持著聯繫。它接納了明朝戰敗後逃到朝鮮的將軍們,他們對後晉持敵對態度。陸1636年和1637年之間,「第三個兒子」,皇太極軍隊戰士將再次訪問朝鮮,朝鮮lee Ju和捕獲君主溰李和他的兄弟,後來,兩兄弟在俘虜的首都很長一段時間。當時的韓國,以其高度發達的儒家文明和自封的「小中國」,成為清朝的附屬國。
  • 錢謙益為何反清也洗刷不了自己的罪名?「水太涼」打斷了明朝文脈
    在南京城所有投降清軍的文武官員中,錢謙益必須是個需要劃重點的歷史人物。因為錢謙益他這個人不僅僅是明朝末期東林黨真正的首領,曾經更是天下無數書生文人士子心中的文壇盟主,可以說在很多書生士子心中,錢謙益就是他們的精神支柱,天下楷模。
  • 古代有很多復國行動,為什麼反清復明那麼受人追捧?
    中國古代忠君愛國的人有很多,畢竟自古以來受到的儒家思想,講究就是忠君愛國,上下分明。雖然不管哪個朝代滅亡,但是始終有一些鐵桿粉絲在苦苦支撐,就算新朝代統治深得民心,也會想著去復國。但是為什麼反清復明持續了很久呢?也有很多出名的組織,而且人數眾多。比如天地會,南明政權,以及臺灣鄭家。但是是什麼支撐著他們毫不放棄呢?自古以來中華大地上都是漢族人執政,中國最開始的發源地也就是長江黃河一代,後來拓展到以中原為主,這片土地上都是漢族人,少數民族都在偏遠的地區。
  • 得九邊者得天下:「九邊」易主與明朝的滅亡
    關於明朝滅亡的原因,學界乃至民間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為源於萬曆、天啟皇帝惰政、不視朝;有人認為源於明末時的氣候小冰期及農民起義;還有人認為明朝亡於東林黨的空談誤國,種種看法十分多元。清朝統治者也多次強調,明朝不是清朝滅亡的,而是李自成滅亡的。
  • 幾億的漢人、為何會被清朝統治數百年?
    中國歷史源遠流長,不止還十分的豐富多彩,裡面出現了很多具有自己特色的朝代,還有一些在某個方面特別強大的朝代,例如唐朝就是一個文化極其絢麗多彩,還將文化傳播到了遠方國家的朝代,又或者明朝就是一個軍事上十分霸氣的存在,所經歷的三百年的歷史中幾乎將世界的國家都徵服了,哪個不服氣就打誰的霸氣也是其他朝代做不到的
  • 他曾說只要我孫氏還有一人在,必滅清,三百年後,被一個個實現
    中國有五千年的歷史,前有先秦的風骨,中有盛唐的榮華,後有明清的盛世,但在後世的人看來,有一個朝代是最具骨氣的,那就是明朝。我們所說的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個僅僅延續了兩百多年的王朝,終於以一位帝王的氣節,證明了一個朝代的傲骨,但除了最後那個殉國的皇帝,明朝末年,就有這樣一位人,他徵戰沙場,只為蕩平外敵。但是,內憂外患,最終沒能成就他在保家衛國的英雄事業,這個人,就是明朝最著名的將軍孫承宗,而最使孫承宗聲名遠播的,除了他精忠報國的豪情,還有他臨終前的一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