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滅亡後,此國一直打算為其復國,堅持一百多年後,徹底絕望了

2020-12-19 曉亦野外美食

明朝滅亡後,此國一直打算為其復國,堅持一百多年後,徹底絕望了

1619年薩胡戰爭後,明朝對東北亞的影響大大減弱,後金女真政權更加強盛。1627年,後晉皇帝黃帝派兵入侵朝鮮,被迫與後晉講和結盟。然而,當時的朝鮮是由與明朝關係密切的西方人統治的,並且仍然與明朝保持著聯繫。它接納了明朝戰敗後逃到朝鮮的將軍們,他們對後晉持敵對態度。陸1636年和1637年之間,「第三個兒子」,皇太極軍隊戰士將再次訪問朝鮮,朝鮮lee Ju和捕獲君主溰李和他的兄弟,後來,兩兄弟在俘虜的首都很長一段時間。當時的韓國,以其高度發達的儒家文明和自封的「小中國」,成為清朝的附屬國。雖然朝鮮向清朝投降,但朝鮮人民對清朝非常反感,稱之為「胡rupp」。1644年11月9日,清政府對朝鮮非常友好,減少了每年進貢的貨物數量。第二年,他的兒子,他是一個人質很長一段時間在清朝,回到家裡,毒宮的他的一些忠實的朝鮮僕人被一些不明原因激烈反對清政府當清特使曾陪他要求李氏家族離開城市崇拜。

李家人都保守著秘密,因為害怕被多耳根犯下罪行,都婉言不提這個詞,多耳根只因為打了個病就死了。他做了10年清政府的人質,見證了明朝的崩潰和清朝的崛起,了解了朝鮮和清朝的政治格局。多爾根對李明博的死表示懷疑,但他對堅稱自己是突然病逝的朝鮮人卻無能為力。為了紀念多爾根,他試圖恢復李登輝作為政府繼承人的地位。為了緩和兩國關係,清朝釋放了人質並減少了每年的進貢。後來爆發的兩場戰爭使這些政策未能達到預期的效果。結果,朝鮮對清朝深惡痛絕,民族仇恨的種子也被深深埋藏。明朝和清朝的崛起為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是一個很好的機會,改善其外交政策,但一些anti-qing元素利用朝鮮國家的憎恨滿族人挑撥離間,這就成了緩和兩國之間的惡性腫瘤。此外,朝鮮將清代視為「狗羊之國」,將清政府比作非法入侵者,鄙視清代皇帝,甚至在內部文件中使用崇禎年法典。清末,朝鮮仍有少數人使用崇禎日期,不難看出,朝鮮人民的內心對清代非常牴觸。「數百年來,朝鮮族一直在為偉大的明朝努力工作,」朝鮮的部長們說。

事實上,李孝宗一直把復興明朝作為自己的任務,並提出要攻打北方。他對朝臣說:「這是報答明朝的最好機會。」北伐前李朝先進行了準備工作,擴軍備戰。京城的皇軍增加了兩萬多人,禁軍增加了一千多人。此外,還計劃增加1萬名典獄長和2萬名皇家軍隊,但由於財政拮据,這些計劃均告失敗。李漢秋的朝臣深信儒家的格言「胡人永遠不會有一百年的好運」,他們相信地震、彗星和其他事件預示著清朝的結束。他們對一切反清勢力寄予厚望,並暗暗準備與他們聯合起來對抗清政府。臺灣的鄭成功表達了與日本合作徵服清王朝、恢復明朝的意願。朝鮮自然高度重視日本與鄭成功的合作,甚至想派兵支援鄭成功。然而,對於清政府來說,朝鮮只是一個很小的地區,財政支持不足,軍事力量薄弱,北伐道路崎嶇,實施起來非常困難。此外,清代剛剛出現,順治和康熙為統治國家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全國和睦相處,中國經濟文化發展勢頭良好,朝鮮人民對清政府倒臺的願望沒有實現。後來,臺灣也被清政府統一,明朝最後的殘餘勢力也消失了。

這樣,影響中原、朝鮮和日本的一切不確定因素都消失了。可以說,朝鮮並沒有真正參與中國的內戰,也沒有成功地與日本合作侵略中國領土,冒犯了清政府鼎盛時期的強大勢力。另一方面,雖然朝鮮的反清、反明運動並不成功,但幸運的是,它們沒有「著火」。北伐雖然進行得並不順利,但卻使經濟弱小的朝鮮更加脆弱,清朝與朝鮮的關係也進展緩慢。朝鮮的反清分子不願肯定清朝統治下的中國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明朝滅亡後,韓國皇室一直舉行各種活動來紀念明朝,不要忘記燒香和觀看闕禮。在明朝滅亡60周年之際,suzong甚至在以太監獄中祭祀崇禎皇帝,並設立了「大報壇」祭祀神宗皇帝。可以說,這種活動每年都在韓國舉行,直到李氏王朝結束。儘管朝鮮厭惡和鄙視清政府,但每年都會向清政府致敬。朝鮮的反清、反明計劃都是秘密策劃的,連北伐都是在光天化日之下夭折的,清政府對此並不知情。然而,兩國之間的一切交流都是基於利益的。此外,清政府一直在為兩國友好關係作出努力和措施。清政府收復臺灣後,中朝關係進入穩定時期。在這裡,我們看一看朝鮮與清政府之間的政治問題,這些問題對我們今天的對外關係仍然具有啟示意義。

相關焦點

  • 清朝滅亡後,此人立志復國,不惜當漢奸
    明朝末代皇帝崇禎在煤山自縊時,有一批大臣跟著他。到了清朝後期,也不乏反清復明的聲音。不僅是明朝,在我們閉著眼睛看,軟弱無能的清朝也是如此。1924年10月23日,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溥儀等皇族成員被逐出紫禁城。這個時候,皇室貴族可能剛剛有了明朝,清朝沒了,但是還有人想復國。
  • 遼朝被金朝滅國後,倖存皇族逃到中亞復國,結果成為中亞第一強國
    公元1115年,女真人在遼朝統治下強勢崛起,建立了金朝,隨後金朝只花了十年時間,在公元1125年,就把已經衰落的遼朝滅國,取代遼朝與宋朝對峙。金朝滅掉遼朝後,順勢南下,短短兩年時間,就在公元1127年把宋朝也滅國了,隨後宋朝倖存皇族繼續向中國南方逃亡並復國。為了方便劃分和研究歷史,前面的宋朝稱北宋,復國後的宋朝稱南宋。
  • 北宋滅亡南宋延續趙宋國祚一百多年,而明朝滅亡南明卻不行呢
    同樣是漢人政權,北宋滅亡,南宋能夠延續國祚100多年,可是明朝滅亡後,為何南明就不行呢?豆包認為這是由於多方面原因造成的。首先南宋和南明面臨的外敵人不一樣。北宋滅亡之時有太多的偶然性,而明朝滅亡當時已經有著必然性。完顏阿骨打起兵反遼,建立金國,最初僅僅要在東北建國,獲得遼國承認即可,結果沒想遼國沒有同意,天祚帝幾次要親徵金國,結果被金國大敗,渤海人也乘機造反,遼國的皇族重臣耶律餘睹也投降金國,將成為金國滅遼的帶路黨,於是金國在偶然間就滅掉了遼國。
  •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為何楚滅楚人想著復國,而秦朝滅亡後無人復秦
    反秦起義的大潮正處於低谷,項梁召集部分反秦義軍商議今後如何行動,於是範增在會上說了一番話,大概的意思是說:範增引用楚南公說的: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陳勝失敗是應該的,秦國滅亡六國時,楚國最沒有過錯,自從楚懷王被秦國扣留後,楚人至今經常懷念,所以楚南公說:哪怕楚國只剩下三戶人家,滅亡秦國的也一定是楚國。
  • 錫金被吞併了40多年了,還有復國的希望嗎?看這三個條件就知道了
    世界上有很多的國家在被吞併或者滅亡以後又重新獨立復國了,最典型的就是猶太人,滅亡了2000多年,在二戰後成功復國,更近的一個例子是東帝汶,在上世紀70年代被印度尼西亞吞併了,在2002年也實現了復國,可以說暫時的滅亡是有可能會重新獨立的,那麼已經被吞併了40多年的錫金還有重新復國的希望的嗎?從那些成功復國的國家來看,基本上要滿足這三個條件才能復國。
  • 世界上頑強的民族,國家滅亡2300多年後,最後又在1991年成功復國
    「四十年來家國,三千裡地山河。鳳閣龍樓連霄漢,玉樹瓊枝作煙蘿,幾曾識幹戈?」——李煜《破陣子》 王朝更替在歷史上再常見不過了,說到亡國之君,不得不提到南唐後主李煜,公元975年,宋軍破了金陵,李煜被俘,淪為階下囚,卻還像做夢一樣說出「幾曾識幹戈?」
  • 清朝滅亡了,被稱為大清孿生國的他卻在努力復國,他是如何做到的
    他們都是少數民族統治多數民族,都是單一民族統治複雜民族,但這個帝國統治了600多年,至今仍在努力恢復曾經的輝煌。·和大清一樣的發家史很多喜歡明朝的人習慣性地罵滿清,說他們禁錮了國人的思維,也締造了中國近代的屈辱史。其實,我國從秦始皇開始,就一直在自斷手腳,只是到了宋之後加劇了這樣的變化。
  • 明朝滅亡後,海戰被忽視,最終釀成了近代鴉片戰爭的慘劇
    1368年,一代英主朱元璋在南京應天府建立了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漢族大一統王朝明朝。隨即從龍興之地江南一路向北,橫掃中原後劍指元大都北京。最終將統治了中原大地一個世紀的蒙古大汗政權驅逐出境,此後再也無法問鼎中原。除了強大的陸軍實力之外,明朝的水軍力量同樣可圈可點。在之後的三百多年裡,縱橫東亞水域無敵手。
  • 蒙古四大汗國是怎麼滅亡的?
    蒙哥去世的消息傳到大漠後,阿里不哥趕忙在漠北召開了忽裡臺會議,並在會議中當選為蒙古新一任大汗。而忽必烈則在開平自立為大汗。蒙古一下子有了兩個大汗,內戰一觸即發。最後還剩下一個東察合臺汗國。帖木兒擴張的時候,東察合臺汗國也遭受到帖木兒軍隊的進攻,但沒有被帖木兒徹底消滅。走了個帖木兒,卻又來了個烏茲別克人。在15世紀後期,烏茲別克人大敗東察合臺汗國軍隊,至此東察合臺汗國滅亡,其大部分領土被烏茲別克人和瓦剌人佔領。
  • 比以色列還頑強的民族,被滅2000多年後,還能成功復國!
    可相比之下,不少國家是異常的頑強,在覆滅之後不斷的做著復國運動,直至將侵略者趕出自己的國土。而在歷史上有這麼一個國家被滅2000多年,可是卻在一九九一的時候成功復國。說起這樣頑強的國家,很多人都會想到以色列,這個國家的精神是非常團結的,他們在一九四八完成了復國運動,讓已經消失一千餘年的以色列國重新出現在世界上,這也讓世界都刮目相看。
  • 我聽說,有人認為明朝沒有滅亡元朝?
    脫古思帖木兒本人僅僅帶著長子天保奴等以下十幾個隨從逃跑,至此,統治中國98年的大元王朝被徹底摧毀。但有人卻認為,明朝實際上並沒有滅亡北元政權,因為明蒙戰爭貫穿了整個明朝的歷史,而黃金家族成員林丹汗的蒙古貴族政權直到崇禎年間才被後金政權消滅,所以北元政權應該和明朝是南北對立的政權(雖然我沒看到有人這麼說過,但是那些持「明朝沒有滅亡北元」論點的人,想表達的應該也就是這個意思,今天他們把宋朝踢出了正統王朝的行列,把北元迎了進來。)
  • 明朝滅亡後,幾百殘兵到海外建國,負隅頑抗,現在這裡80%是華人
    明朝可以說是現在中國人最喜歡的一個王朝,其硬氣和不屈貫穿始終。在明朝沒有割地賠款,沒有和親,沒有歲幣,沒有納貢,奉行的是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當年朱祁鎮被俘虜,明朝立刻重新立了一位皇帝,而朱由檢寧願自殺也不難逃。可謂是十分的硬氣王朝。
  • 崇禎死後20年,康熙殺了一個叫張煌言的人,從此,明朝徹底結束
    張煌言死後,有書生為他做了一篇《兵部左侍郎張公傳》,文中寫道: 「自丙戌至甲辰,蓋十九年矣,煌言死而明亡。」 意思是,張煌言從清軍入關時開始抗清,在艱難困苦中和清廷鬥爭了19年,張煌言的死,意味著明朝徹底結束了。 這是把張煌言的死當作明朝滅亡的標誌。
  • 得九邊者得天下:「九邊」易主與明朝的滅亡
    結合明末北部邊疆時局來分析,明朝滅亡同後金崛起、明九邊(九鎮)防禦體系崩潰、滿蒙聯合有著直接且持續的聯繫,其他因素如饑荒、弊政等等並非導致明朝滅亡的最重要的因素,如常常被視為明朝滅亡導火索的三餉加派,其中的「遼餉」即是為了應對後金對遼東的侵擾。
  • 此國對明朝最忠,明亡後仍使用崇禎的年號,並因此與清軍兵戎相見
    不過強弩之末的明朝相比朱元璋時期,戰鬥力確實下降不少,風水輪流轉,當朱元璋把女真趕到邊角地帶的草原時,也許不會料到有這一天。夾在蒙古和女真之間的明朝,被評價為最有血性最有骨氣的王朝,不僅自己強大,而且還維護小弟利益。當時和明朝關係最好的就是朝鮮了,朝鮮自願做小弟是有很大益處的,比如在1592年與日本的戰爭中,朝鮮差點亡國,是明朝兩次出兵幫助才保得朝鮮國祚至今。
  • 英國歷史最偉大的君主,英國淪為丹麥領土,他領導英國人復國成功
    公元819年開始,愛格伯特一世發動對其餘六國的滅國戰爭, 一場「英國版秦國統一六國」戰爭上演,六國被逐一滅國。十年時間過後,即公元829年,威塞克斯滅掉六國中僅剩的麥西亞,實現英格蘭統一(註:秦國滅六國也是用了十年)。
  • 此國和另一國平分世界,鯨吞東半球,吞至明帝國,被大明水師全殲
    在世界歷史上,曾經有一國和另一國平分世界,聽著有點好笑。為什麼呢?因為這兩國並不大,好像有蛇吞象的意思。但在當時,他們可不這麼認為,因為他們的航海技術世界領先,而且擁有世界上最先進的武器,他們認為有能力徵服世界,於是就把世界平分了。
  • 元朝滅亡後,為何蒙古部落一直騷擾明朝邊境
    其次,雙方貢使的溝通不力,是激發矛盾的又一因素,明朝這邊官員多為太監和韃官,文化水平比較低,不僅僅沒有起到協調的作用,反而妄自許諾讓雙方產生隔閡。如奉使迤北的通事韃官千戶馬雲、馬青等,曾私自許諾也先「與中國結親」,明朝對此一無所知斷然拒絕,這就成為了也先發兵的理由。
  • 元順帝的出逃,為北元爭取了200多年?他的逃跑方式的確可圈可點
    面對徐達的咄咄逼人,元順帝打算出逃大都。這個時候臣下們個個攔住了他,就跟後來崇禎皇帝遇到的情況一樣,其中宦官趙伯顏不花說了一段感人肺腑的話:天下者,世祖之天下,陛下當以死守,奈何棄之!臣等願率軍民及諸怯薛歹出城拒戰,願陛下固守京城!
  • 祖父20多年不上朝國家依然穩定,崇禎勤政十多年,明朝卻滅亡了
    隆慶六年,明穆宗駕崩,年僅10歲的朱翊鈞即位,是為明神宗,年號萬曆。他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在老師張居正的輔佐下,明神宗開創了「萬曆中興」的局面。張居正去世後,他荒廢朝政,甚至20多年不上朝,但局面相對來說還是穩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