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家的任務在於區別真實的和虛假的,確定的和不確定的,以及可疑的和不能夠接受的。——歌德(德)
文章類型/歷史見聞
字數|1174,閱讀約3分鐘
每一次改朝換代的背後,都有一群忠於前朝的人,他們可能追隨前朝,也可能伺機發動復闢戰爭。明朝末代皇帝崇禎在煤山自縊時,有一批大臣跟著他。到了清朝後期,也不乏反清復明的聲音。
不僅是明朝,在我們閉著眼睛看,軟弱無能的清朝也是如此。1924年10月23日,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溥儀等皇族成員被逐出紫禁城。這個時候,皇室貴族可能剛剛有了明朝,清朝沒了,但是還有人想復國。
我們知道,當溥儀被趕出紫禁城後,他迅速被日本人拉攏,成為偽滿洲國的傀儡皇帝。對普通人來說,溥儀是日本侵華的一大棋子,但對溥儀來說,他可能不會完全參與日本的計劃,他一直想復國。否則,他不會精心挑選一批人來組建一支軍隊,其規格與正規軍無疑是不同的。如果不是日本被發現,溥儀早就用這支軍隊來抵抗了。
除了溥儀想復國,溥儀將偽滿皇帝推上位,鄭孝胥也想復國。對於這個人,不知道是該說他是愚忠,還是漢奸。而他自清朝滅亡後的作風也一直為後人所詬病。
1860年,鄭孝胥出生於福建閩侯,1882年中舉,後成為李鴻章的幕僚。此後,鄭孝胥於1989年一路升遷至日本,擔任清政府駐日使館秘書,次年任駐日總領事,後成為神戶、大阪總領事。直到甲午戰爭爆發,鄭孝胥才回到中國。
回國的鄭孝胥一度身居要職,先後擔任北京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京漢鐵路南段總辦、漢口鐵路學校校長。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後,鄭孝胥開始以老人自居,並直接影響了他之後與日本人的合作。
1924年,隨著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溥儀被驅逐出境,鄭孝胥帶著溥儀逃亡。此後,鄭孝胥全面負責溥儀的總辦和對外事宜,一心想幫助溥儀恢復清朝。
1928年,鄭孝胥赴日本商討溥儀復國計劃,為溥儀復國四處奔走,日本建立偽滿洲國時,鄭孝胥包攬了溥儀稱帝的一切事宜,並在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起草了偽滿洲國國歌和宣言。1932年,偽滿洲國成立。滿洲國成立後,鄭孝胥承認了日本在滿洲國的特殊地位和駐軍權,讓日本在中國東北站穩了腳跟。這一招,讓鄭孝胥成了人口中的大漢奸。
1934年,溥儀正式稱帝,鄭孝胥被任命為國務總理。看來,一切都在朝著溥儀和鄭孝胥接近的計劃發展,但日本並不是單純地幫助溥儀復闢溥儀,日本的目的很明確,就是要溥儀實現中國的中國化。
可以說,儘管這一切都是溥儀和私慾的存在,但鄭孝胥的作用不可小覷。值得一說的是,鄭孝胥做了那麼多讓人不齒的事,但他的書法也很好,為了讓他題字,有人不惜用1000大洋換來一個字,真正達到了一字千金。
1908年,交通銀行成立時,鄭孝胥應邀為交通銀行題字,如今,這四個字隨處可見。可是誰能想到,寫下這四個字的會是一個叛徒。人們難免猜測,如果沒有辛亥革命的爆發,鄭孝胥或許會在他的時代留下輝煌的詩篇。
你怎麼看鄭孝胥對清朝的忠誠?
歷史的道路不是涅瓦大街上的人行道,它完全是在田野中前進的,有時穿過塵埃,有時穿過泥濘,有時橫渡沼澤,有時行徑叢林。——車爾尼雪夫斯基(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