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是滿清的龍興之地,清朝初年,國內局勢尚未完全穩定,東北是流放不二選擇地。到了清朝中後期,隨著清朝統治者對東北封禁政策愈發嚴格,流放寧古塔的人因此日趨減少。
在清朝時,犯人一聽說被發配寧古塔有些乾脆就自殺了,覺得死了比活受罪強。其實寧古塔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可怕,除了冷一點,其它方面還是蠻不錯的。寧古塔山高林密,物產豐富,野生動物遍地都是。東北一直流傳著「棒打狍子瓢舀魚,野雞飛到飯鍋裡」的諺語。那為什麼犯人會這麼害怕被流放到寧古塔去呢?
從北京到寧古塔,因為距離之遙遠,天氣之惡劣,很多人還沒達到寧古塔就死在路上。才子吳兆騫因科場案流放寧古塔二十三年,因他才學出眾且聲名鵲起,在寧古塔還算過的安逸,不僅得到當地人的尊重,而且還被寧古塔將軍聘請為家庭教師。但其他人的生活處境可就悲慘許多,尤其是為奴的流人。
到了後期呢,寧古塔又變得逐漸變得繁榮起來,清朝的末期就把犯人都發送到新疆,那個荒涼的地方。可見這個發配犯人,其實也並不是說,沒有什麼歷史意義,起碼在當地,活躍了生產力。
而犯人到了當地和當地人好好的相處,我也等了到了二代三代,慢慢的也洗脫了這個身份。就在當地開始一代一代的繁衍生息下去了。
清朝滅亡後,寧古塔的犯人去哪了,在清朝未亡前就有好友湊錢贖回的,當然也有極少數人逃回的,清朝滅亡以後,大多流放人已在寧古塔,安家落戶,生兒育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