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宮劇中經常會出現「發往寧古塔,永世不得入關」的臺詞,由此我們可以得知寧古塔的大概位置是在山海關外面,也就是所謂的關外之地。
寧古塔具體的位置是在黑龍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長汀鎮古城村,這個地方是清朝時期的一處邊疆重鎮,但寧古塔並不是單純的用來流放犯人的地方。
它屬於吉林三邊重鎮(三姓、琿春)之首,統轄吉林和黑龍江地區的軍事、政治和經濟。
因此我們也可以說寧古塔的本質上是邊境地區的政治中心,清朝在此設立了寧古塔將軍一職。
寧古塔除了作為邊疆軍事重鎮以外,它還負責向清朝政府提供八旗兵的兵源,也是東北邊境地區向清朝上貢的轉折處,其地位和盛京(瀋陽,後金時期的都城)齊名。
寧古塔在滿語中的意思為「六個」,寧古即六,塔則指「個」,傳說曾經有六個兄弟在寧古塔地區各佔了一塊地盤,所以人們就把這裡稱之為「寧古塔」。
為什麼犯人都怕被流放到寧古塔去?
在清代寧古塔出現之前,中國古代王朝流放犯人的兩大特定地點是西北和嶺南,在古代這些地方都屬於窮山惡水之地,到了清朝以後,由於東北地區是滿人的龍興之地。
於是清朝統治者又在這裡設置了一個流放之地,寧古塔,就是讓這些人去勞改,去建設寧古塔。
但並不是所有的凡人都會被流放到寧古塔去,儘管清朝法律規定「挾仇誣告者流放寧古塔」,但有時候其實也要看皇帝的心情,他可能把犯人流放到嶺南,也可能是西北地區。
除了一部分已經規定會被流放到寧古塔的刑罰外,多數時候政治犯也會由於皇帝的特別授意被流放到寧古塔。
譬如順治年間曾經爆發「丁酉科場案」,曾有「江左三鳳凰」之稱的吳兆騫因為被人誣陷,從而受到牽連,一家老小都被流放寧古塔。
由於吳兆騫與清代文學家顧貞觀私交不錯,後來顧貞觀結識了納蘭性德。於是,納蘭性德求助於自己的父親明珠,在康熙年間才把吳兆騫用金錢贖回來。
而這時候的吳兆騫已經在寧古塔待了足足二十三年,不過由於他的文採不錯,因此在寧古塔還算得到比較不錯的待遇,被寧古塔將軍聘為了家庭教師。
在流放到寧古塔的犯人,一般文人學士都會得到不錯的待遇,不會被迫從事重體力活。也許是寧古塔將軍也需要文人解悶吧。
那麼為什麼犯人都怕被流放到寧古塔去呢?
路途遙遠,從北京出發,出山海關到寧古塔上千裡的路程全靠雙腳一步一步走著去,有的可能會坐囚車,但如此遙遠的距離再加上越靠近黑龍江北方地區,氣候就會變得越發寒冷惡劣。
很多犯人由於不服水土,往往就會生一場大病死在半途。
加上當時的關外之地都十分的荒涼,由於清朝政府採取分界而治,因此嚴格禁止關內居民不經允許私自到關外去,這也是「闖關東」的來源。
人煙稀少也就意味著野獸出沒,環境和氣候的惡劣往往讓犯人還沒到寧古塔之前就已經飽受痛苦的折磨。
寧古塔氣候惡劣,寧古塔所在的海林市地區屬於寒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這種氣候環境的特點就是季節分明。
夏季很熱,氣溫可高達37度左右,最漫長的冬季最低氣溫能夠達到零下38度,年平均氣溫只有4.2度。
而在更在偏遠的寧古塔地區,更是常年冰封。從開春到四月是颳大風的季節,到七月則又是陰雨綿綿,八月中旬就開始凍冰,九月就幾乎已經完全凍結了。
這樣的氣候除了當地人能夠適應以外,一般流放到這裡來的犯人往往都會因為惡劣的氣候環境而病死在寧古塔,不死的犯人也會因為難以適應這種氣候而飽受折磨。
另外他們還需要從事勞役,並不是說流放到寧古塔就完事了,肯定還需要幹活。
因此當時有人曾說:人說黃泉路,若到了寧古塔,便有十個黃泉也不怕了。
而被流放到寧古塔的什麼地區的犯人都有,「流徙來者,多吳、越、閩、廣、齊、楚、梁、秦、燕、趙之人」,所以說這些犯人或官員寧願被處死,也不願到寧古塔那種地方去受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