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流放女犯人,路上走數千裡,為何衙役搶著幹?真實原因很簡單

2021-02-13 奇聞怪事大全


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奇聞怪事大全」,再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繼續收到最新文章了,每天都有分享!愛你們,麼麼噠!

非常榮幸大家能夠閱讀我的文章,希望您閱讀愉快,您的閱讀能讓小編創作更有動力,小編以後會源源不斷的創作更多更精彩的文章奉獻給大家!

漢代的司馬遷在《史記·循吏列傳》中曾說, 法令所以導民也,刑罰所以禁奸也。從先秦的奴隸制五刑墨(刻字塗墨)、劓(割掉鼻子)、剕(砍腳)、宮(割掉生殖器)、大闢(處死),到隋唐時期成形的新五刑笞、杖、徒、流(流放)、死,對犯法之人進行懲戒,使用刑罰,一直貫穿華夏的歷史。

古代中國的刑罰

中國封建時期關於犯人的懲罰條目眾多,各個時代都不盡相同。秦始皇掃六合,結束了各地割據的局面之後,為了更好地實行統治政策,需要統一文字和思想。這時李斯站了出來,身為法學家的李斯崇尚用刑法來規範天下,而且往往對違法者施以重刑。極其諷刺的是,

他為之主張的重刑最後也用在了他自己的身上。歷史上李斯的死法很慘,他被"具五刑,誅三族",最後被腰斬於市。五刑的淵源要追溯到從奴隸社會,那時的的五刑,主要包括"黥、劓、刖、宮、大闢",這裡的每一樣,都十分殘忍,就不一一細細說了。

隨著歷史的發展,對於犯人的刑罰一直在變化,各個時代都有所不同,但總體來說,主要有打、殺、流放三種。顯而易見,打是這裡面最輕的刑罰,打的花樣很多,而無論怎麼打,受罰的部位都是屁股。在我國封建時代,無論是普通平凡的小老百姓,還是高門顯貴,從小就受"非禮勿視"的道德教育,在眾目睽睽之下受打刑,不僅僅是對人體的折磨,更是一種精神上的損害。而這裡面最重的刑罰就是殺刑,殺的各種方式實在是過於殘忍,又被稱為"極刑"。

而流放屬於二者之間,顧名思義就是將犯人向外流放。在現在看來,與殺這種殘酷的刑罰相比,流放顯得寬仁無比,然而在當時,對於受罰者來說,相比起極刑,流放是一種長時間的對犯人精神和身體的雙重折磨。死了倒也罷了,但人還活著,種種不幸都要用心靈慢慢消受,在崩潰絕望裡永遠困住,這對於受罰者來說比死還難受。蘇武放羊的故事,小夥伴們應該從小就知道,這裡的主人公蘇武,就是被流放到今天的貝加爾湖地區,到最後彈盡糧絕,渴了吃雪,餓了吞羊毛,卻僅僅把旄節握在手裡。

流放者的悲哀

和其他刑罰隨時代的發展而改變一樣,流放之刑在不同朝代也不同。在宋朝,犯罪的官員大多會被流放到兩廣和海南地區,那時候的兩廣和海南地區,可不像今天一樣富足美好,它完全是一片未開荒的土地。提起流放,就不得不提起一個人,那就是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蘇軾。蘇軾最遠就被流放到了海南,但是蘇軾雖然一貶再貶,卻始終保持著被流放者裡不可多得的良好的心態,

甚至在這個過程中,留下了大量著名的詩篇。和宋朝向南流放不同,到了清朝,統治者在用流刑時,往往向北流放。所犯的罪行越重,流放就越向北。愛看清宮劇的小夥伴一定知道,在《甄嬛傳》裡,甄遠道就是被流放到了寧古塔,在那時算是最偏遠的地方了,大概位於我們今天的黑龍江。可能有小夥伴會想,有塔的地方大概不會十分荒蕪吧,事實上,寧古塔根本沒有塔,它只是滿語的音譯而已,在滿語裡,是"六個"的意思。寧古塔偏遠荒涼,簡直不是人能待的地方。

衙役出差很積極

按理來說,押送處以流刑的犯人是一件極苦的差事,然而和想像的衙役們紛紛避之不及的態度不同,對押送流放的犯人這樣的差事表現得興致勃勃,個個爭先恐後,尤其對於押送女囚。流放之地十分偏遠,押送犯人衙役們不僅要去,還要回來,耗在這上面的時間那麼多,為什麼衙役們仍然爭先恐後,表現得十分積極呢?下面讓我來為大家揭開這個謎團吧。

首先,押運犯人可以離開衙門,無人管束。當時來說,衙役既是官又不是官,因為他們沒有納入官階體制之中,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說,就是他們沒有編制。不僅沒有被納入官階體系,他們的工作還十分辛苦,起早貪黑不說,有危險的事還要衝在第一線,就連官府提審犯人,他們也要站在一旁全程陪同,幾乎沒有時間休息。這樣對比一下,押送被施以流刑的犯人能夠遠離官府的控制,自己的時間可以自由支配,想什麼時候歇腳就什麼時候歇腳,全部都由著自己的習慣了,非常自由自在。

其次,押送犯人還能獲得額外的錢財。犯人的家屬知道流放路途遙遠、十分辛苦,稍有不慎可能連命都沒了,為了讓衙役在路途上保護好自己的家人,這些家屬會給些銀兩讓衙役們照顧一下。上文說過,衙役沒有被納入官階體系,因此他們每個月的工資非常少,犯人家屬送的錢財,正好給衙役們補貼家用,遇到一些家境殷實的,家屬給的比他們一年薪酬還多。所以說,衙役們對這項差事往往非常熱衷。

最後,押運犯人其實並不像想像中的艱辛。衙役押運犯人是屬於公事出差,既然是公事,就沒有花自己的錢的道理,途中的吃喝拉撒全部是官府出錢,衙役們也能夠在途中好好享受一下生活。而且,這些被流放的犯人之前大多是達官顯貴,從小嬌生慣養,身嬌體弱,家裡稍微有錢的,為了減少犯人的痛苦,會提供車馬甚至還有照顧的僕人,衙役們自然也能沾到光。



相關焦點

  • 古代流放女囚犯路途遙遠,為何衙役們爭搶著去押送?原因很現實
    古代女囚犯都會被流放到疾苦之地,押送路途遙遠,來回就要有幾千裡,按常理來說,一般當差的人都會為此行感到苦惱,為何對於古代衙役來說這種差事成了香餑餑,而且爭著搶著都要去,下面就讓我們來看看具體是什麼原因。
  • 古代流放囚犯時,為啥衙役都喜歡爭搶押送女囚犯?原因讓人唏噓
    但古代法律卻多種多樣,比如流放,鞭刑,杖刑,死刑,這也是古代所運用的大多數刑罰,相比於其他幾類情況來講,流放是非常能折磨人身心,在流放的途中很可能發生一些未知的事情。一般流放的路程非常的遙遠,流放則需要衙門衙役的監督,在現代人的印象中,這樣的苦差事很少會有人去,但放在古代這可是一個不可多得的美差,尤其是流放女犯人,押送中路途可能長達千裡,為何還是很多衙役去搶著幹?
  • 古代女囚流放千裡,為何衙役要爭搶著押送?原來一大波福利在路上
    而且面所說的流放邊疆,也並不是人們所想的那麼簡單,或許對於現在的人們來說這種差事是非常輕鬆的存在,但對於那個科技並不發達的年代卻是非常艱難的,因為官兵需要步行押送犯人,而這個路程對於那個年代的人們確實是很辛苦的。
  • 為什麼古代衙役搶著押送女囚?每天要走50裡,不累嗎?結果太意外
    可是如果提到的是古代的刑罰,大多數的現代人可能只是在一些電視劇當中了解的。而最早的古代刑罰,出現於舜禹統治的原始社會。古籍上記載過,帝曰:"皋陶,蠻夷猾夏,寇賊奸宄。汝作士,五刑有服,五服三就。五流有宅,五宅三居。惟明克允!"就是最早的記載的古籍《尚書●舜典》。其中就提到了其中的一種刑法叫做流放。提起流放,很多電視劇當中也提到過。很多人會覺得這是一種很輕的懲罰。
  • 流放女囚,單程路就「千裡」之遠,這些差官竟還搶著壓送
    對於流放這件事情,最高興的恐怕只有衙役了。好奇,在古代的時候想要押送女囚,來回的路途當中非常遙遠,幾乎可以長達幾千裡的路程,在當時的時候又沒有得力的工具,人們全部都是靠步行來完成這些路程的,當時古代當中押送女囚這麼苦的一個差事,為什麼官員們之間還都搶著押送呢?原因非常的現實。要知道的是,衙役的職責就是捉拿這些犯人,還有維護治安。
  • 古代押送囚犯路途艱辛,為啥遇到女囚犯,衙役們都搶著去送?
    古往今來,觸犯了刑法都會被給予相應的處罰,受活刑比死刑更痛苦,流放更成了所有受刑犯人的噩夢。隨著儒家思想逐漸融入漢王朝的治國方陣,家庭關係觀念與君臣關係觀念混為一體,家庭和國家緊密聯繫,成為皇室統治國家的手段。而流放就是把犯人從家庭和國家中剔除出去,離鄉背井、長途跋涉,從精神和身體上摧殘犯人。
  • 古時候犯人被流放,押送的衙役也要走那麼遠嗎?這豈不是十分受罪
    古代發配犯人,衙役是不是也要同行押送?答案當然是肯定的,衙役職責就是押送犯人到目的地。因此犯人發配到什麼地方,需要走多遠的路,同行的衙役就需要走一樣的路程。有人認為如果衙役也跟著犯人走,那麼一個來回豈不是活受罪?
  • 古代犯人被發配時,為何要將妻女一起流放?看似美好,其實很殘酷
    古代犯人被發配時,為何要將妻女一起流放?看似美好,其實很殘酷   無論在哪個社會,觸犯法律的犯人都要受到懲罰。而在古代犯人受罰之時,還有一個特殊的政策伴隨,那就是「僉妻」制度。
  • 為何古人喜歡流放犯人?趣聊古代刑法體系下的流放
    清代的流刑首先要要審判機關對犯人進行審判,等到案件判決後利用執行機關押解到了流放地交給地方機關管束。流刑對於清代社會的發展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流刑讓犯人免於死刑暴保留了大量的勞動力而對於農業的生產及其地方的開發起到了促進作用。一、流刑產生的原因刑法作為一種處罰手段在根源上就是為了杜絕犯罪行為從而達到了維護國家穩定的目的。
  • 【聲音】清代衙役為何被歸入「賤民」
    顯然,歷史的真實與人們心目中的衙役形象實在相差太遠,因為儘管清代供司法官員任意驅遣的衙役必然地位不高,從各種記載來看,他們都是在平民頭上作威作福的執法人員,但是他們為何不但法律地位不敵平民,甚至還淪為不齒於常人的「賤民」?從歷史源流角度看,衙役的前身是在古代官府中擔任低級職務的官奴婢,又被稱為官賤民。
  • 古代流放有多可怕?女囚犯畏之如虎不敢去,官吏搶著去
    所謂笞就是用木條抽打、杖類似於笞但是用的是木棍、徒是指囚禁起來並從事體力勞動、死最簡單就是死刑。 「流」是什麼意思? 「流刑」大概的意思,可以理解為大家比較了解的「流放」。在許多的影視作品當中,我們經常會聽到「某某某犯罪,流放邊關,永不可返京。」
  • 寧古塔做為清皇族的發源地,為何後來會逐漸變成流放犯人的地方?
    寧古塔原本作為清皇族的發源地,為何後來會逐漸變成流放犯人的地方呢?實際上,寧古塔從皇族聖地演變成流放之地,主要是和戰略地位的消失有關。寧古塔有新舊二城,新城在寧安縣,舊城則在今海林市西南、海浪河南岸的舊街鄉古城村。舊城東門外三裡,有一片樹林,其名為「覺羅」,被視為努爾哈赤的龍興之地。但在順治三年,順治帝設奉天昂邦章京管轄東北地區。
  • 古代衙門審案時,衙役們拿的那根「棒子」是什麼?
    經常會在影視劇中看到這樣一幕,犯人擊鼓鳴冤,縣老爺升堂審案,衙役們會非常齊整的站在兩邊一邊喊著「~威~武~」,一邊還會很有節奏的敲著手中的棍子。那根棍子也很特別,上面塗著紅黑兩種顏色,有時打犯人也用這根棍子,那麼這根棍子究竟是什麼呢?
  • 寧古塔在清朝為何被稱為犯人的人間地獄
    人間地獄寧古塔,是清朝時期流放犯人的一個地方,是清朝時期讓犯人們聞之色變的苦寒之地,犯人一旦被發配寧古塔,與披甲人為奴,就相當於被判了無期徒刑,一輩子再沒有了盼頭。下面星火情殤來和大家一起探討交流這個問題。
  • 古代這些犯人最害怕去一個地方,但凡去了終生為奴!
    這個地方絕對沒有他名字看起來那麼簡單,即使放到如今已經變成了國家重點的保護旅遊景點,可是在曾經古代的時候恐怕一提到這個名,會讓很多人都不寒而慄。當時在清朝的時候,這個附近是非常重要的一塊管轄區域,常年有著重兵把守,要說到這個塔也就是當年的東北地區,要知道古代的東北氣候也是非常的寒冷乾燥,但一來各種發展也不是很給力,加上惡劣的天候,基本上沒有人願意去這樣的地方生存,所以這裡就變成了皇帝們首選的流放犯人的地點。
  • 古代「通緝令」那麼抽象,為何能抓住犯人?看看最後一句寫的啥?
    古代「通緝令」那麼抽象,為何能抓住犯人?看看最後一句寫的啥? 古代的法律是十分嚴格的,如果你觸犯了法律,很難能逃脫法網。這是什麼原因呢?古代的交通並不是十分的便利,信息的傳遞也就沒有那麼迅速,若是作案的人跑了,他們可沒有什麼身份證,換句話來說,即使你看到了犯人,你可能都認不出來。畢竟古代的「通緝令」可是相當的抽象的,但是卻能夠在抓犯人時屢試不爽。
  • 清朝貴族都怕流放寧古塔的真實原因!
    清朝貴族都怕流放寧古塔的真實原因是什麼!其實,寧古塔是一個地名,在黑龍江省牡丹江一帶,傳說是滿族的發源地,在滿語中''六''為寧古,''個''為塔,寧古塔之所以可怕,在於它氣候條件十分惡劣,土地貧瘠,氣候嚴寒,根本看不到鳥語花香,人到了那裡生存都困難了,很少犯人能活下來。
  • 古代「通緝令」那麼抽象,為何還總能抓住犯人?瞧瞧最後一句寫的啥
    而且相信大家都看到過這一場景,就是官府在捉拿犯人的時候,都會讓衙役們拿著一張畫像去捉拿犯人,並且將這張畫像張貼在牆上,讓群眾們都看一下,利於抓到犯人。但是我們在電視劇上看到的通緝令都是又醜又抽象,那麼官府又是如何捉到犯人的?
  • 古代通緝令上的畫像那麼抽象,犯人都是怎麼被抓到的?原因很簡單
    古代通緝令上的畫像那麼抽象,犯人都是怎麼被抓到的?原因很簡單現在網絡技術特別的發達,不管在多麼偏僻的地方發生了事情,大家都能夠在電視或是手機上知道。就算是有犯罪的人外逃,警察也可以在網上發布通緝令,把罪犯的相片放到網上,大家一看就能看出來。
  • 古代使用酷刑前,為何會先在犯人嘴裡塞塊布?原來裡面大有學問
    在古代為了加強皇帝的統治,通常都會設立很多酷刑來威懾犯人,而其中就有很多用來逼供的刑罰,讓他們供出自己的同黨。但是與之相矛盾的是,很多酷刑在使用的時候都會往犯人的嘴裡塞一塊布,名為「封口布」,直到酷刑完畢才會拿出來,這是為什麼呢?原來裡面大有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