號稱人間地獄的寧古塔,真的有那麼可怕?事實上應該稱它流人天堂

2020-12-23 常棣tandy

我是棠棣,一枚歷史愛好者。歡迎大家【關注】我,一起談古論今,縱論天下大勢。君子一世,為學、交友而已!

其實這裡是電視劇帶給我們的誤導,寧古塔縱然是罪犯囚徒流放之地,雖是苦寒之地,但是絕沒有到人間地獄的地步,事實上準確的說應該算是「流人天堂」。

一、寧古塔的溯源

清順治十年(1653)於寧古塔設立副都統,康熙初改設寧古塔將軍。寧古塔即今黑龍江省寧安縣。「相傳有兄弟六個,各有一方。滿洲稱六為寧古,個為塔,其言寧古塔,猶華言六個也」,所以寧古塔「雖以塔名,實無塔」。

寧古塔位於牡丹江畔,西為張廣才嶺,東為老爺嶺。牡丹江自吊水樓瀑布以下至樺林中遊,河谷漸寬,河谷盆地呈串珠狀排列其間,寧古塔即為其中之一。寧古塔是滿族祖先的發源地,相傳滿族先祖於此吞朱果而受孕,「其東門外三裡有林名「覺羅',即我朝發祥地也」。同時寧古塔又是通向諾雷、虎爾哈、索倫、奇雅喇、班吉爾漢喀喇、赫哲喀喇、費雅喇等部的必經之路。

「山川深阻,形勢完固,北達三姓,可控赫哲、鄂倫春諸部,南達琿春,直附朝鮮之北,東襟大海,視日本諸若在咫尺間,東北各邊居中扼要,重鎮也。」所以,寧古塔便成為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的軍事重地,並發展為八旗駐防城市。

寧古塔有新舊兩城。舊城在今海蘭河的南岸,牡丹江北,城為「桅木隔石築造」,又稱木城、石城,城「高一丈餘,周圍一裡,東西各一門,城外邊牆五裡餘」。後因舊城坍塌,由工部議準,於康熙五年(1666)由將軍巴海監造新城,新城位於舊城東南六十裡,牡丹江畔,以「松木為牆,中實以土,高二丈餘,周圍二裡半」,「城外邊牆十裡餘」。

新城內「東南西北通衢道,自主帥、副都統而下,八旗佐領,以至軍伍、工匠各分地有差」。漢人原居住東西兩門之外,康熙十二年(1673)「三藩之亂起,調兵一空,令漢人徙入城中」。漢人徙人新城後,「城內東西大街,人於此開店貿易。從此人煙稠密,貨物客商絡繹不絕,居然有華夏風景」。

康熙十五年(1676),移寧古塔將軍於吉林烏拉,副都統移駐寧古塔。這一轉移,遂使寧古塔喪失了作為將軍轄區政治、軍事中心的地位。乾隆二十二年(1757),改稱寧古塔將軍為鎮守吉林等處將軍,寧古塔只設副都統。於是寧古塔演變為僅僅是牡丹江流域的中心城市,「凡崖峰、烏蘇里、三姓、紅旗、黑龍江新城各處土產,每歲秋冬皆貨於此。江南各省之人亦萬裡而來,乃一小都會也」,寧古塔的城市經濟仍然有所發展。

二、寧古塔與吉林

1、吉林的崛起

康熙十五年(1676),寧古塔將軍移駐的吉林烏拉城即今吉林省吉林市,滿語:烏拉意為江,吉林意為邊,即松花江邊。吉林山嶺環抱,江流曲緩。以現代地理學分析,吉林位於松花江中遊兩岸衝積穀地,四周環繞花崗巖低山丘陵,松花江從其間穿過。松花江自吉林以下,河谷逐漸展寬至300-500米,洪水期可通行200噸以下的駁船。

因此,吉林是松花江上的一個水運節點,從其地以下始可以通航。故清順治十八年(1661)「遺昂邦章京造戰船於此,以徵羅剎」。此前歷史上的吉林並不是松花江流域的兵要之地,兵要之地實在下遊寧江城。遼、金時寧江州城與黃龍府互為犄角,均為防範女真人的軍事重鎮。

寧江州位於今吉林省扶餘縣東南松花江東岸的小城子古城,黃龍府即黑龍江省阿城縣金上京,女真人反遼,首攻寧江州。

寧古塔將軍移駐吉林的原由在於「清之初,將軍之所以移駐,則以奉天為清之陪都,此焉近密,便於控制」,「又為沿邊臺站東西橫接,故舍寧江古成而改建都會於驛道之衝」。吉林城有八門,「考德勝、福綏、迎恩三門各分路,總歸奉天大道;致合門系往化皮廠、沙河子大道;北極門往烏拉街大道;巴爾虎門、朝陽門均往黑龍江大道;東萊門往琿春大道「。由此可見,東北中部地區的驛道是以吉林為中心,言其為「驛道之衝」實不為過。

吉林「向無城垣,居民錯雜」寧古塔將軍移駐後,「康熙十二年,副都統安珠瑚監造,南倚松花江,東、西、北三面豎木為牆」。「凡民居、官舍、圍牆均木板為之,街道亦以尺五寸見方木板鋪之",極具地方特色。此後,乾隆七年(1742),同治六年(1867),光緒九年(1883)均又重修,木牆改為磚牆,且向北展「九十八丈三尺七寸」,最後「周圍城牆,合江堤共十四裡多」,吉林城變成吉林將軍轄區內的政治、軍事中心。

2、寧古塔地位下降的原因

寧古塔與吉林兩城不同的發展命運,就城市地理角度而言,可從兩個方面對比探析:

其一,就地理環境而言。吉林與寧古塔雖都臨河,而且又都處於河谷盆地,但吉林位於長白山向松嫩平原過渡的低山丘陵地帶,再加上處於松花江通航之節點上,故而易於交通與開發。而寧古塔則夾於高大的張廣才嶺和老爺嶺之間,自然條件相對惡劣。

《寧古塔紀略》雲「自春初至三月,終日夜大風,如雷鳴電激,塵埃蔽天,咫尺皆迷。七月中,有白鵝飛下,便不能復飛起,不數日即有濃霜,八月中即下大雪,九月中,河盡凍,十月,地裂盈尺,雪才到地即成堅冰,雖白日照灼不消」。加之交通困難,「寧古去京四千餘裡,冬則冰雪載道,其深丈餘,其寒令人不能忍受。夏則有哈湯之險,數百裡俱是泥沼,其深不測……音信難得,歲僅一至」。

由此而言,優劣已明辨矣。

其二,就交通區位而言。吉林靠近盛京,又處於東北中部,為「驛道之衝」,連接東西臺站;而寧古塔則處於東海各部族聯繫的必經之道,「東襟大海」。客觀地講,兩城均有自己獨特之優勢。但不同時代,不同的交通目的地,也就造就了兩個不同命運的城市。

努爾哈赤統一女真諸部時,寧古塔因其對東方特殊的交通區位而受重視,成為此間東北地區的政治、軍事、經濟中心。滿清貴族入關後,內亂漸平,這時的吉林因其所處的地理位置,更便於與內地的聯繫而轉受重視。寧古塔則因地理位置偏遠,加之惡劣的自然環境與交通條件,導致其地位下降。

不過它作為城市體系的次一級區域中心的地位仍然存在,直至20世紀30年代才為牡丹江所取代。吉林城一躍而成為吉林將軍轄區內的政治、軍事和經濟中心,直至20世紀偽滿洲國時,日本刻意經營長春,才使吉林的地位發生變化。

三、寧古塔流人

清代東北流人,指因不滿清朝統治或觸犯清廷刑律,處以流放等刑罰,發配到東北地區的罪犯。這些罪犯既有皇族、將領、官吏等,更有反清的文人志士以及刑事罪犯等人物。清初的東北處於「極邊苦寒之地」,人煙稀少,交通不便。流人在入關之初流放到瀋陽,以後流放開原的尚陽堡,再後遠徙至寧古塔、吉林烏拉、黑龍江城(璦琿)和齊齊哈爾。

這些流人,都是一人獲罪,累及親朋故友。

如謝國楨先生所云:「偶然一個消息傳來,朋友們都驚惶失措,仰屋生悲。至於緹騎到門,張皇就道,老母痛哭,妻子牽衣,更不知有怎樣悽慘的景象。其幸而得賦生還者……固足深堪慶幸,若埋骨荒山,永戍不返者,恐怕更難以縷舉。」

清初遣戍東北的流人,數量是很多的。清代盛行「連坐」,即「一人犯法,禍滅九族」。因此流人的遣戍,往往不是一個,而是幾個人、幾十人,甚至幾百人。如康熙二年(1663年),莊廷的「明史案」,即浙江湖州富商莊廷請人為朱國楨所撰《明史》續寫崇禎朝事。書中對崇禎朝史實直書不諱,不避努爾哈赤的名字,不用後金的年號,書中反映出後金對明的附屬關係。事被告發,清廷以「大逆」罪嚴究。

莊廷錢已死,被開棺戮屍。其家族及為書作序、校補、刻印、售書、買書、藏書之人,被株連至死者70餘人,發配東北者數百人。稍後的「南山集案」受株連發逍者也有數百人之多。又如清初左懋泰遣戍遼東,牽連全家百餘口,方章鋮遣戍寧古塔牽連全家數十口。這種「一案株連,動輒數十人」的株連之法,導致更多的人遣戍東北。康熙前期的詩人丁介,曾作《出塞詩》一首,詩云:

萬裡關河竟渺茫,沙場一去鬢如霜。賀蘭山外笳聲動,鴨綠江頭草色黃。南國佳人多塞北,中原名士半遼陽。君王倘恤邊庭苦,早賜金雞下白狼。

詩中描寫了東北地區的荒涼,流人企盼赦歸故裡的心情,也寫了流放流人數量之眾。

關於東北流人的數量,在曾流放東北的流人的著述中多有論及。順治十六年(1659年),遣戍到寧古塔的錢威云:「塞外流人,不膏數千。」另一位顏李學派的學者王源,在為楊賓作的《柳邊紀略》序中云:「數十年上庶徙茲土者,殆不可以數計。」其中尤以寧古塔、齊齊哈爾為最。

順治十八年(1661年),流放寧古塔地區的張彥云:寧古塔「流徙來者,多吳、越、閩、廣、齊、楚、梁、秦、燕、趙之人」。與其前後到寧古塔的方拱乾亦云:寧古塔地方「華人(中原之人)則十三省無省無人」。

曾在康熙年間到寧古塔探親的楊賓云:寧古塔地方「當是時中土之名卿碩彥,至者接踵」。稍晚一些的齊齊哈爾地區則是「族類不一,客民尤夥」,「流人之賞旗者,且倍於兵」。甚至有詩寫道「居人共道今年暖,遷客來多天意轉」,是說由於流人的陸續到來,使該地的氣候得以變暖。清初吉林烏拉等地流人也很多,據曾扈從康熙皇帝東巡的近臣高士奇在其所著《扈從東巡日錄》中載:康熙十五年(1676年),清廷曾「徙直隸各省流人數千戶居此,修造戰艦……日習水戰,以備老羌」。

不僅如此,到雍正初年,連雍正帝也感到遣犯日多,人滿為患。據《清實錄》雍正三年(1725年)三月發表一道上諭云:「盛京乃開基之地,寧古塔、黑龍江、三姓等處,俱屬接壤,向來發遣人犯,安插於此,至今漸多。且將來發遣之人,多於本地兵丁,亦深有未便。嗣後凡發人犯,可否分發內地邊遠之區,令地方官嚴加管束,人數無多,禁約亦易。」可見,面對流人日見增多的現實,雍正皇帝憂心忡忡,擔心東北滿族八旗受其影響「廢壞風俗」,提出改遣流放之地。

就流人在東北的數量,有的學者做過統計,認為東三省流人應在10萬左右。流人中有農民、手工業者、士兵、商販、官吏和文人學士等,其中許多人才華橫溢,儘管身處險惡境遇,不少人在困頓中死去,已湮沒無聞,但他們以自己的艱苦勞動和不懈奮鬥,對清代東北文化的復甦與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直到乾隆元年(1736年),寧古塔漢人罪犯的發遣也告停止。諭旨云:

黑龍江、寧古塔、吉林烏拉等處地方,若概將犯人發遣,則該處聚集匪類多人,恐本處之人漸染惡習,有關風俗。朕意嗣後滿洲有犯法應發遣者,仍發黑龍江等處,其漢人犯發遣之罪者,應改撥於各省煙瘴地方"。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乾隆帝又諭:

東三省等地不便安插罪犯,以後有應發該處者,著永行停止,改撥他省。從此以後,漢族流遣罪犯多改發新疆、雲貴、兩廣等處」。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關於歷史領域的話題或觀點可以【關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評論區留言,第一時間回復。

相關焦點

  • 寧古塔為什麼是人間地獄?清朝貴族都怕流放寧古塔的真實原因!
    很多清朝電視劇裡面都會提到寧古塔這個地方,許多貴族聽到寧古塔都會十分害怕,傳說被流放到寧古塔的人,就是奔向地獄的人,可能再也不來了,那麼,寧古塔為什麼是人間地獄?清朝貴族都怕流放寧古塔的真實原因是什麼!
  • 寧古塔在清朝為何被稱為犯人的人間地獄
    人間地獄寧古塔,是清朝時期流放犯人的一個地方,是清朝時期讓犯人們聞之色變的苦寒之地,犯人一旦被發配寧古塔,與披甲人為奴,就相當於被判了無期徒刑,一輩子再沒有了盼頭。下面星火情殤來和大家一起探討交流這個問題。
  • 好兆頭:一念天堂,一念地獄,都不如人間有趣
    天使亞茨拉菲爾和惡魔克魯利,作為天堂和地獄的外派人員,在人間過的好不自在。不過,上帝和撒旦的比試從來就沒有停止過。人類是上帝的作品,但是上帝對這個「次品「不滿意,經常想用洪水把人類從地球上衝刷掉。撒旦更是欲除人類為後快……有一天,他們各自接到了旨令:天堂和地獄一場終極大戰在即,兩人要監督對方在人間的行動,準備迎戰。克魯利被指派,把撒旦之子,一個嬰兒,交給人類的外交官撫養,這個嬰兒未來是第三次世界大戰的發動者。
  • 我從地獄來,要到天堂去,路過人間—Muffin 評《獨白者》
    「『我從地獄來,要到天堂去,路過人間。』——人有原罪,來自地獄;為求超脫,欲入天堂。而人間如煉獄,由此路過,方能得救贖。司湯達的這句話猶如每一位犯罪者的內心獨白,詮釋出一顆顆在人間煉獄裡飽受煎熬的靈魂之苦。
  • 人們為何稱金陵女大是南京淪陷時人間地獄中的天堂?
    12月17日「又有許多疲憊不堪、神情驚恐的婦女來了,說她們過了一個恐怖之夜。日本兵不斷地光顧她們的家。」12月18日「一大早,神情驚恐的婦女、年輕的姑娘和孩子就潮水般湧進來。」12月19日「今天又有大批驚恐萬狀的婦女和年輕姑娘擁入校園。昨晚又是一個恐怖之夜。」四次記錄中,「恐怖之夜」一詞出現了三次,日軍的瘋狂行徑可見一斑。
  • 《佛教的宇宙觀》:天堂與地獄
    因為在一般人的觀念裡,認為人死後不是上生天堂,便是墮入地獄,天堂與地獄介乎人道的上下,一個代表享樂,一個代表受苦,這就是一般人對天堂與地獄的認識。然而,以佛法來講,人死後不一定就上生天堂或墮入地獄,天堂與地獄只是十法界中的其中二界,上生天堂有上生天堂的條件因緣,墮入地獄有墮入地獄的業力道理,二者各有其不可混淆錯亂的因緣果報。星雲大師:天堂和地獄什麼樣?
  • 天堂上一個女人,和地獄的人對話!好可怕!
    在天堂有個女人來回的走,這邊看看,那邊看看。欣賞天堂的美,感受著天主創造的偉大,和祂的智慧。 寶石城,精金街,美麗的生命樹,生命河的水。伸手摘了一個果子,好甜哪。邊吃邊走邊看,真好。看到了前面有個珍珠,好大,原來是天堂的門,天主太偉大了。
  • 《煉獄2》帶你穿越天堂、地獄、人間
    《煉獄2》帶你穿越天堂、地獄、人間時下最火熱的電視劇無疑是清穿劇《步步驚心》!《步步驚心》的熱播造就了一陣又一陣的穿越熱潮,並且引發了一連串的糾纏不休、爾虞我詐。真可謂是步步驚心!當然,即使是玩命,大家也想體驗這場前途未卜、步步驚心的刺激的穿越吧!
  • 豆瓣評分9.0,《穿條紋睡衣的男孩》,人間是天堂也是地獄
    這部電影寓意深刻,成年人的世界與孩子的世界形成鮮明的對比,看完之後不禁令人潸然淚下。如今再回首看這部電影,感動當中多了一絲絲恐懼,那種恐懼來源於人性中的惡。當天使墜落地獄,所見仍是天堂。二戰期間,德國納粹對猶太人展開了肆無忌憚的殺戮。在世界各地,猶太人汲汲如喪家之犬,茫茫賽漏網之魚。這是人類歷史當中最黑暗的一段歲月,同族之間,也會有如此令人觸目驚心的場景。
  • 清朝滅亡後,寧古塔的犯人去哪了?
    到了清朝中後期,隨著清朝統治者對東北封禁政策愈發嚴格,流放寧古塔的人因此日趨減少。在清朝時,犯人一聽說被發配寧古塔有些乾脆就自殺了,覺得死了比活受罪強。其實寧古塔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可怕,除了冷一點,其它方面還是蠻不錯的。寧古塔山高林密,物產豐富,野生動物遍地都是。東北一直流傳著「棒打狍子瓢舀魚,野雞飛到飯鍋裡」的諺語。那為什麼犯人會這麼害怕被流放到寧古塔去呢?
  • 暢遊溫泉勝地別府 靜享天堂般「地獄」溫泉
    別府是日本九州島東北部著名溫泉城市,東臨別府灣,屬大分縣,是大分縣的第二大城市,知名的阿蘇火山就在它附近。別府背靠以鶴見嶽為主峰的鶴見火山群,面向大海伸展而開,市內所到之處都有溫泉湧冒,這裡因泉眼之多和泉質之豐富而揚名世界。這個濱海國際觀光溫泉城市,自奈良時代起便有盛名,光是大分縣境內就有三千多個溫泉。目前全球共有11個溫泉品種,而別府就擁有其中的10種,不愧為溫泉天堂。「別府八湯」的魅力身心充分放鬆
  • 地獄真的是在地下嗎?《山海經》裡暗示了地獄的真正所在
    地獄真的是在地下嗎?《山海經》裡暗示了地獄的真正所在文/國哥觀史我想中國人們應該都聽到過這樣的傳說,那就是做人一定要做一個好人,多辦好事。這樣以後才能免除去地獄的痛苦,而可以去天堂裡面享福。在中國人的文化中,地獄也確實是一個非常可怕的地方。地獄裡面充滿了嚇人的生物跟嚇人的傳說。當人們跟別人爭吵,說什麼下地獄去吧也是一種非常惡毒的咒罵。每個人都不希望自己死後會下地獄。但是,對於人們來說也有一個疑問。地獄就真的是在地下嗎?如果不是的話,那他究竟在哪裡呢?這個問題在《山海經》中有人找到了答案,下面就讓小編來給大家詳細的介紹一下吧。
  • 清朝酷刑「發配寧古塔,與披甲人為奴」,披甲人是什麼人?
    披甲人是中等階層,他們還要受到旗人的管理,當時負責治理的中樞設置在寧古塔,最高職位是皇帝指派的寧古塔將軍。寧古塔地處於苦寒之地,生活條件非常艱苦,所以清朝有一種懲罰方式是「發配寧古塔,與披甲人為奴」,人們對這種懲罰的恐懼感絲毫不亞於滿清十大酷刑。給披甲人做奴隸並不是可怕的事情,甚至是相對幸福的事情,為什麼人們充滿恐懼心理呢?恐懼來自於聳人聽聞的描述。
  • 《神曲》——一部關於西方地獄與天堂傳說的百科書
    我這才發現,原來人生的恐懼底線,是不能與自己心愛的人在一起。而不是妖魔鬼怪和地獄。那麼這個世界上有妖魔鬼怪以及天堂和地獄嗎?其實這個世界本無天堂與地獄,天堂與地獄只在每個人的心間,你心向天堂即在天堂,心向地獄即在地獄。
  • 寧古塔是啥地方?為何清朝大臣一聽流放寧古塔,寧願自盡也不去
    處於上古時代的皇帝們是真的很善良,他們非常注重民生,以德育天下。那個社會的人社會地位都差不多,根本沒有等級森嚴的等級制。自從夏朝創立,社會各個階層就開始了分化,甚至還出現了沒有自由、沒有人權的奴隸。因為階級矛盾的遞增,皇帝們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於是就設立了各種刑法制度。
  • 清朝的犯人常被關在寧古塔,我們始終不知道,這是個什麼地方
    清朝時期,犯人常常被發配流放到寧古塔,但是寧古塔究竟是什麼地方呢?我們今天就來看一下吧!寧古塔,是清朝時期將軍們的統治地和駐紮地,是清朝駐守東北邊疆的重中之地。寧古塔還是滿族人的發源之地,清朝那些犯了罪的人也都是被流放在這個地方,從此這個地方成為了犯人們的噩夢。在我們看過的宮廷劇中,皇上發配犯人的時候都會說這麼一句話,「把他們發配到寧古塔,永生永世不得入關!「,從這裡可以看出這個寧古塔可能是個太可怕的地方呢!所以寧古塔究竟是一個什麼地方呢?
  • 天堂和地獄是嚇唬人的?直到小男孩說去過天堂,看見耶穌有一匹馬
    即使是天主教為主要宗教信仰的西方國家,人們每個禮拜去教堂聽宣講,但真正相信天堂和上帝的卻是少之又少。很多人都認為天堂和地獄的傳說是嚇唬人的,目的是讓人們過更有道德的生活。相信上帝相同天堂是頭腦簡單的人才幹的事情,如果你提出更深刻的問題,就是讓社區的人變得不幸福。
  • 奧斯陸血案致92人亡 首相兒時天堂成為人間地獄
    悲痛  「兒時天堂變成了人間地獄」  挪威首相稱兩起襲擊是「國家悲劇」  挪威首相延斯·斯託爾滕貝格23日在新聞發布會上把首都奧斯陸市中心爆炸和於特島夏令營槍擊事件稱為「國家悲劇」,並說他的「兒時天堂在幾小時內變成了人間地獄」。
  • 基督教的地獄有多可怕,什麼人會下地獄?
    在基督教的信仰中,地獄是「黑暗的無底坑,有不死的蟲和不滅的火焚燒,使人晝夜永遠受痛苦」,是「惡人永遠受刑」的地方,只要是惡人犯了罪,就要被扔到地獄裡受罰,永世不得超生。講道理,這個地獄既沒有什麼創意,也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可怕,不過是些小兒科而已,比起中國的「十八層地獄」可差遠了。
  • 達利遇見但丁:從地獄到天堂《神曲》中的「天堂遊記」
    《神曲》整部作品分為三大篇章:「地獄」、「煉獄」、「天堂」,每一篇章33歌,加上序曲,正好100首。從「惡」到「由惡向善」再到「善」,表達了人只有在經過迷茫和苦難之後才能達到美好的境界。煉 獄 篇《煉獄篇》又稱「淨界」,如果說地獄是從上到下,那麼煉獄則是從下到上。煉獄簡單說就是懺悔,每消除一種罪過就會上升一層,直到山頂就可以升入光明的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