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甲人看起來耀武揚威、身份尊貴,實際上只是清朝滿族鞏固江山統治的棋子而已,那披甲人究竟是怎麼樣的呢?
清朝披甲人常年生活居住在東北地區,這裡對於入主中原統治天下的滿清來說意義重大,因為這裡是滿族的發家之地。這樣的現象很常見,比如朱元璋稱帝後在家鄉大興土木建造都城。
滿清同樣如此,東北地區作為龍興之地,不管是從江山穩固安全角度,還是從榮耀祖先庇護角度,對龍興之地的保護和發展都是必要的,因此滿清派披甲人幫助他們守衛邊疆。
在清朝時期,滿族人將人進行等級劃分,漢人自然是最低級的,和朝鮮人共同被稱為阿哈;更高級的是披甲人,主要是各民族投降人員和戰爭俘虜;最高級的是旗人,是由女真人組成的。
從清朝統治者對等級的劃分,可以發現滿清更信任親近遊牧民族,而對漢族是更為排斥的,這其中有生活方式和理念的原因,因為滿清是馬背上的民族,具備遊牧民族的特點和思維習慣,與農耕民族的差異更大。
披甲人還有一個顯著特點,在出現戰爭時,披甲人就是縱橫沙場的鎧甲將士,在和平時期,披甲人就是解甲歸田的農民或者獵人。披甲人的生活方式基本延續遊牧民族的特點,同時這也是減輕清朝統治者軍費負擔的好辦法,披甲人基本實現自給自足。
披甲人是中等階層,他們還要受到旗人的管理,當時負責治理的中樞設置在寧古塔,最高職位是皇帝指派的寧古塔將軍。寧古塔地處於苦寒之地,生活條件非常艱苦,所以清朝有一種懲罰方式是「發配寧古塔,與披甲人為奴」,人們對這種懲罰的恐懼感絲毫不亞於滿清十大酷刑。
給披甲人做奴隸並不是可怕的事情,甚至是相對幸福的事情,為什麼人們充滿恐懼心理呢?
恐懼來自於聳人聽聞的描述。當時人們對流放寧古塔存在很多的傳言,有人曾這樣說「人說黃泉路,若到了寧古塔,便有十個黃泉也不怕了!」由此可見寧古塔的恐怖程度。
關於寧古塔恐怖的記載還有很多,比如「寧古寒苦天下所無」,正是這些關於寧古塔的傳言讓人望而生畏。
寧古塔的恐怖之處關鍵在兩個,一是氣候寒冷,二是路途遙遠。
寧古塔由於地處高緯度苦寒之地,這裡常年低溫,按照吳兆騫的說法,寧古塔在八月中旬時候已經開始下大雪了,九月的時候河水已經全部結冰,到了冬天更是茫茫白雪。
流放寧古塔的人都要經過長途跋涉,這期間要受到痛苦折磨,流放寧古塔的人一般都曾經是達官貴人,嬌生慣養從未受到這麼大苦難,首先在心理上就是巨大打擊,很多人對於這種落差是難以接受的,最終很可能導致犯人根本走不到寧古塔就選擇放棄。
古代人流放寧古塔是全靠步行趕路,按照王家禎的記載,寧古塔距離京城有八千裡遠,犯人在路上是要戴上腳銬手鍊,防止犯人中途趁機逃跑,並且犯人還要時時刻刻受到看押官差的刁難,畢竟官差的心情一定是低落的,他們肯定不願意做這樣辛苦又不討好的差事,只是迫於無奈才來的,自然會將脾氣撒在犯人身上。
實際上,寧古塔並沒有想像中那樣苦,雖然寧古塔是苦寒之地,但是仍然有大量人群生活在那裡,為清朝鎮守邊關,由於犯人從未受過這樣的寒冷導致不適應,所以會在主觀上誇大寧古塔的寒冷,如果努力適應後發現也是可以生活的。
披甲人真的如同傳說中說的那樣可怕嗎?實際上並不是的。
披甲人在生活習慣和思維方式上,都較大程度地沿襲遊牧民族的習性特點。
披甲人具有很強的捕獵本領。在邊關沒有戰事的時候,披甲人和普通的農民獵人沒什麼區別,他們捕獵為生,自給自足地過生活。雖然寧古塔四季都是冰天雪地,但披甲人絲毫不懼,早已習慣四季打獵。
披甲人隨時可以外出打獵,而且時間長短不確定,有可能是一天就回,也有可能是十天半月不見蹤影。披甲人能夠根據野獸的蹤跡追蹤幾十裡路,其中最勇猛的披甲人能夠獨自殺死一頭猛虎或者黑熊,當然這樣勇猛的披甲人只是少數。
犯人到寧古塔是給披甲人做奴隸的,那他們的下場很慘嗎?答案可能真的出乎意料,因為披甲人對流放此地的人還算善待。
假設流放寧古塔的犯人藉機逃跑,很多時候披甲人根本就不去追趕抓捕,更不會去報告官府,往往是讓犯人自己隨便逃跑,如果犯人逃跑了,也並不關心,如果犯人運氣差沒能逃出去,最後無奈回到這裡,披甲人還會幫助犯人說好話減輕罪責。
清朝時期的流放寧古塔政策,讓披甲人的名字在中原地區聞名遐邇,但也有很多流放寧古塔犯人與披甲人和諧生存的例子。
前文提到的吳兆騫先生,他在文學上的造詣頗為深厚,當他被發配寧古塔與披甲人為奴後,吳兆騫利用自己的特長開始在寧古塔發光發熱,創建學館傳授知識,不久之後,吳兆騫的名聲傳遍寧古塔,變成人人皆知的大明星。
吳兆騫經常被披甲人請回自己家中,大家同吃同樂,吟詩唱歌,天天生活非常瀟灑。後來,吳兆騫的朋友疏通關係將他召回中原,回鄉養老,但是吳兆騫經常想念起在寧古塔的歲月,心中非常渴望能夠回到寧古塔再喝酒唱歌。
披甲人的生活習性是遊牧民族,寧古塔雖然是清朝的龍興之地,但是這裡的經濟與社會並不發達,仍然保留著落後的生活方式,而流放犯人的到來,無疑是給披甲人帶來了更為先進的技術和生活方式。
清朝有位紹興人士楊越,他與妻子因罪流放寧古塔,適應嚴寒氣候之後,楊越夫婦二人腦筋轉得很快,在當地開始售賣家鄉特色美食,生意非常旺。
後來,楊越繼續在寧古塔擴大商業帝國的規模,開始用江南地區產的布帛與當地人交換貂皮,楊越成為遠近聞名的商人。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清朝皇帝將部分中原人流放苦寒之地寧古塔,是將中原地區較為先進的文明傳播到寧古塔,改變這裡的生活方式和社會發展,讓傳統的披甲人逐漸學會耕種以及經商,
流放犯人帶給寧古塔的是逐漸發展的經濟,這對穩固清朝的邊疆是很有幫助的,也可以從中看到中原文明的融合能力和優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