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死後20年,康熙殺了一個叫張煌言的人,從此,明朝徹底結束

2020-12-11 騰訊網

清朝康熙三年,清朝浙江總督趙廷臣活捉南明遺臣張煌言,康熙帝聽聞後,驚喜萬分,為了防止夜長夢多,康熙下令立即處死張煌言。當年九月七日,張煌言全家被殺。

張煌言死後,有書生為他做了一篇《兵部左侍郎張公傳》,文中寫道:

「自丙戌至甲辰,蓋十九年矣,煌言死而明亡。」

意思是,張煌言從清軍入關時開始抗清,在艱難困苦中和清廷鬥爭了19年,張煌言的死,意味著明朝徹底結束了。

這是把張煌言的死當作明朝滅亡的標誌。

一、南京城破,書生從戎

公元1644年(順治元年),北京城破,崇禎帝自縊而死。隨後清軍入關,李自成兵敗,統一全國的主導權被清朝掌握。這時,雖然南方的大片土地名義上還屬於明朝,但已經群龍無首。

次年,多爾袞派大軍佔領南京,南明弘光帝兵敗被擒,南京的失陷對南明來說打擊非常大。明末遺臣有的選擇投降清朝,有的則憤然起兵。以明朝刑部員外郎錢肅樂為首的抗清義士們在寧波扛起了反清大旗。

要反清復明,必須要有明朝皇室的招牌,錢肅樂等人通過商議,決定迎接魯王朱以海為監國。朱以海是朱元璋的第十世孫,有了朱以海的支持,江浙一帶的抗清義士紛紛前來投奔。

崇禎帝死後,南明王朝陸續出現了「四帝一監國」的局面,其中,弘光帝、隆武帝、建武帝、永曆帝成為「四帝」,「一監國」指的就是魯王朱以海。

但是,由於南明「四帝一監國」由不同的大臣擁立,所以各股勢力之間為了爭奪正統位置,思想並不統一,甚至相互攻打。在魯王朱以海的麾下,有一位核心成員,此人就是本文的主角張煌言。

張煌言,號蒼水,他是明朝前刑部員外郎張圭的兒子,他母親早逝,自幼被父親嚴格管教,熟讀經史。22歲那年,張煌言考中舉人,並且迎娶妻子董氏。這一年已經是崇禎十五年(1642年),李自成的大軍已經遍地開花,大明王朝搖搖欲墜。張煌言滿腔抱負,希望自己將來能夠幫大明朝平定叛亂。

三年後,北京城破,崇禎帝身死,接下來,南京失陷,江南大部已經淪為清朝的領土。張煌言的許多同科舉人都勸他去參加清朝的進士考試,張煌言拒絕了。他回家辭別妻子懷孕的董氏,告訴妻子自己打算驅除韃虜,棄筆從戎。就這樣,張煌言離開家,參加了錢肅樂的義軍,後來共同擁立朱以海為監國。

二、四入長江,滿清震動

當時朱以海為了防禦清軍,構築了「錢塘江防線」,但由於力量懸殊,杭州失陷已經不可避免。這時,離家一年的張煌言風塵僕僕地回到家鄉。恰巧,他的兒子剛出生不久,妻子看到張煌言歸家,壓抑不住內心的欣喜,甚至流出淚來。接下來,張煌言的話讓妻子無語凝噎。因為,張煌言是來向妻子辭行的。因為當時「錢塘江防線」告急,他打算追隨魯王到舟山一帶繼續抗清。

妻子知道自己無法改變丈夫的想法,只能一直哭著為他收拾衣服。當日,張煌言辭別妻子,離開了家鄉。沒想到,這一別,竟是永別,從此之後夫妻二人再未見過面。直到十多年後,他們夫妻先後在不同的地方被清廷所殺。

張煌言護送魯王朱以海到達舟山後,被魯王任命為右僉都御史,負責招兵買馬。張煌言軍紀嚴明,對百姓猶如親人,百姓們紛紛加入反清大軍,張煌言的兵馬戰艦增多,有了和清朝一拼的資本。清軍多次圍攻舟山,都被張煌言等人擊退。在此期間,他的父親去世,他得到消息後沒有回家奔喪。在忠孝不能兩全時,他選擇了前者。

接下來的幾年,張煌言創造了「四入長江」的戰績,震驚了整個清朝。順治十年(永曆九年、1655年),張煌言和另一位名將張明振率領600多艘戰船從崇明島沿江而上,在江面上,他們攻破清軍的層層封鎖,直接殺到南京燕子磯。然後趁清軍主力到來之前,揚帆而去。把清軍氣得直跺腳。

同年,張煌言再次由海入江,他們一路燒毀清軍的糧草輜重,速戰速決,給清軍南下帶來了很大的困擾。

到了年底,張煌言第三次入長江,他們這一次比前兩次更加深入,不僅在南京郊外遙祭明太祖,還奪走了清軍大量的火藥和大炮。

接下來,張明振戰死,張煌言為了創造更大的戰果,主動聯合鄭成功一同入長江。這是張煌言第四次入長江。這一次,清軍的封鎖尤為嚴密,為了出其不意,由張煌言帶領一萬兵馬虛張聲勢攻打南京,在吸引清軍主力之後,鄭成功率軍直搗鎮江,一舉攻破鎮江,取得一次大勝。

鎮江城破,清廷震動,急調各路大軍馳援。而沿江的百姓看到明朝的戰旗,紛紛躁動起來。很多已經投降清朝的明朝舊臣也看到了明朝復國的希望,紛紛重新反叛清朝。一時間,沿江有24個縣重回南明勢力範圍。

其實,這種戰果是張煌言冒著被殲滅的危險佯攻南京,拖住了清軍的主力才促成的。張煌言得知鄭成功攻破鎮江後,連忙寫信告訴鄭成功,讓他趁清軍援兵沒來之前,乘勝追擊,擴大戰果。但是,接下來,情況變了。

三、九死一生,不忘初心

鄭成功錯判形勢,認為清軍沒有這麼快到來,他沒有繼續擴大戰果,而是選擇了在原地休養。兩天之後,清軍援兵趕來,鄭成功苦戰,最終敗退。因為情況緊急,鄭成功直接帶著大軍沿江逃走,來不及接應在南京的張煌言。張煌言被清軍四下包圍,成了「甕中之鱉」。

由於鄭成功的失誤,讓張煌言創造的大好形勢猶如曇花一現,很快消失。

張煌言得知鄭成功撤軍,非常生氣,急忙整合艦隊,打算沿江衝出包圍,無奈清軍已經合圍,張煌言於是下令眾人棄船登岸,分頭撤退。在撤退過程中,張煌言的一萬多部下大多數被殺或被捕,殘餘的一千多人也因為找不到張煌言而放棄了抗清事業選擇隱居。接下來的幾個月,張煌言沒有了消息,很多人認為他可能被清軍所殺。

實際上,張煌言登岸之後,被清軍作為頭號目標一路追殺,他每走一個地方,就分散一部分兵力逃走,直到後來,他喬裝打扮,隱匿於亂山之間,忍飢挨餓,整日和鳥獸為伍,終於擺脫了清軍,逃出生天。等他逃回浙江沿海,很多先他而到的部下喜極而泣,很多打算隱居的舊部聽聞張煌言還活著,又重新走向戰場。張煌言重拾舊部,繼續著他的反清事業。然而,這時大好局勢已經不再。

1662年(康熙元年、永曆十六年)底,鄭成功東渡臺灣,趕走荷蘭人,選擇固守臺灣島。而永曆帝也在緬甸被吳三桂活捉,最要命的是,魯王朱以海在這一年病逝了。這樣一來,在東南地區,堅持抗清的隊伍,僅有張煌言一支了。而且,沒有了皇室的大旗,光復明朝的前景一片昏暗。

清朝為了徹底肅清張煌言,幾次派兵圍剿,張煌言多次和清軍苦戰,有時候為了避其鋒芒,不得不逃到海上,如此下去,形勢每況愈下。

四、鐵石心腸、以死報國

清朝浙江總督趙廷臣很佩服張煌言的忠義,他多次寫信勸降張煌言,都被張煌言果斷拒絕。而在寧波,清軍抓獲了張煌言的妻子董氏和獨子張萬祺,想用妻子和兒子的性命逼張煌言投降。張煌言離家十多年,本來就對妻兒有些虧欠,面對威脅,張煌言沉默良久,最後回答:

「親人可以懷念,但不能成為談判的籌碼。」

然後,不管清廷如何威脅,他都不為所動,他用自己的鐵石心腸,來繼續自己的使命。得知張煌言的妻子被抓,考慮到張煌言身邊沒有能照顧的人,他的部下張羅著為他納妾,張煌言拒絕說:「妻子深陷大牢,我絕不負她!」

張煌言,他拋妻棄子十餘年,這不算負她,因為他是為了民族大義。但若停妻另娶,就枉為男子了。所以,張煌言是個爺們。

公元1644年(康熙三年),當所有的抗清大旗紛紛倒下時,張煌言還在苦苦支撐。他身邊從幾萬人縮減到了幾千人,而且大部分都是傷兵。而清軍已經越來越近,張煌言知道自己的末日快要到了,他解散了部隊,把從清廷那裡繳獲的財物都分給大家,然後帶著幾個死忠隱居在海島上。不曾想,他被人出賣,最終被浙江總督趙廷臣活捉。活捉那天,趙廷臣為了防止張煌言自殺,不得不用軟繩捆住他的手腳。趙廷臣為了勸降張煌言,先後派了20多個他的舊部來勸說,可是,張煌言說:

「國亡不能報、父喪不能葬,妻陷不能救,近日之事,求速死爾。」

這種決絕的氣魄,讓很多滿清大臣佩服,也讓吳三桂、洪承疇等降清大臣羞愧。

張煌言被押送到寧波的時候,因為寧波是他的家鄉,當地百姓並不因他是囚犯就看不起他,反而以他為榮,爭先恐後託關係到大牢裡去看望他。沒幾日,張煌言被朝廷下令處死。康熙三年九月初七,張煌言被押送到杭州處死,而在三天前,他的妻子和兒子在寧波被殺。

行刑前,張煌言穿著明朝的衣服,拒絕下跪,趙廷臣敬他忠義,允許他坐著受刑。

張煌言死後,一位佚名的書生在給張煌言立傳時寫道「煌言死而明亡」,這六個字是何等悲愴!何等壯烈!

明朝也好,清朝也好,都是中國歷史的一部分,在民族大團結的背景下,張煌言只能算是抗清英雄,而不能算是民族英雄。因此,很多人認為稱讚張煌言已經不合時宜。

但是,筆者認為,我們了解張煌言,歌頌張煌言,並不是在評價他選擇抗清是否最正確,而是在歌頌他的忠貞的氣節和浩然的正氣,這種氣節是華夏民族千百年流傳的寶藏,是中華民族的脊梁。作為後輩的我們,只有繼承和發揚這種精神,中華民族才能永遠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生生不息!

相關焦點

  • 祖父20多年不上朝國家依然穩定,崇禎勤政十多年,明朝卻滅亡了
    他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在老師張居正的輔佐下,明神宗開創了「萬曆中興」的局面。張居正去世後,他荒廢朝政,甚至20多年不上朝,但局面相對來說還是穩定的。與明神宗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他的孫子崇禎帝朱由檢。崇禎即位後,勤於政務。同時,他抓住時機,剷除了魏忠賢的羽翼,大力清除閹黨,平反冤獄。
  • 有人說明朝亡於萬曆,也有人說明朝亡於崇禎,其實明朝亡於這個人
    1368年朱元璋稱帝,定都於應天府。明初歷經洪武之治、永樂盛世、仁宣之治等治世,政治清明、國力強盛。中期經土木之變由盛轉衰,後經弘治中興、萬曆中興國勢復振。晚明因政治腐敗、東林黨爭和天災外患導致國力衰退,爆發農民起義。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帝自縊,明朝滅亡。那麼,明朝到底亡在誰的手裡?
  • 崇禎作為明朝最後一個皇帝,他的管理有哪些不足?
    崇禎作為明朝最後一個皇帝,他的管理有哪些不足?時下很多論調喜歡把四阿哥跟朱由檢陪綁在一起,兩者也確實有很多相似之處,但只一點上就可以打破這個可比性。那便是歷練,崇禎說到底也不過是一個沒怎麼出過宮門的兒皇帝,然而雍正早已歷練的讓康熙都不得不讚譽有加。康熙唯一的遺憾便是各位兒子雖然都負有不同的絕技,卻總是不能擰成一股繩,這一點上崇禎看上去便比雍正幸福多了(只不過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那麼給雍正一個病在骨髓的爛攤子,他能收拾起來麼?答案肯定是不能。
  • 皇太極主動與明朝和談,條件非常合適,為何崇禎卻不同意呢?
    1642年,皇太極主動向崇禎拋出了橄欖枝,尋求議和。此時的明朝上至崇禎,下至文武百官都不敢相信滿清求和的誠意,畢竟,剛剛經歷了松錦大戰的明朝,損兵折將,精心傾盡國力打造的九邊精銳損失殆盡,洪承疇、祖大壽等一眾將領投降,使得明朝徹底失去了反擊的能力,僅能困守山海關和寧遠等幾座孤城。
  • 明朝末年,天將雄師——盧象升,死後為何讓天下為之震動?
    崇禎二年,盧象升的一個決定改變了自己的一生,在後金(滿)兵臨北京城下的時候,盧象升招募了萬餘名壯士隨他入京勤王。即便這次勤王之中,盧象升並沒有得到一展拳腳的機會,但是崇禎皇帝記住了這個心懷天下的年輕人。次年,崇禎提拔盧象升為右參政兼副使,外出整頓大名、廣平、順德三府的兵備,號稱「天雄軍」。從此,盧象升正式開始了自己輝煌無比的軍事生涯.
  • 在明朝末期,崇禎把一個人關入了監獄,那個人在後來卻成為了皇帝
    而對於河北地區的人們來說,清軍的到來真的是一場噩夢啊,在那個時候,河北地區的明朝守軍戰鬥力是很弱的,所以在清軍攻來之後,河北的那些城池甚至是沒發動什麼有效地抵抗便被攻陷了。而在攻陷了城池之後,清朝的軍隊更實在城中進行了燒殺搶掠。在當時,河北地區的人民每天都過著心驚膽戰的日子。而到了後來,清朝的軍隊甚至開始往明朝的京都地區進軍了,於是明朝的大臣們都十分地慌張。
  • 令明朝崇禎焦頭爛額的農民起義,究竟時是怎麼回事?
    崇禎帝執政理念略談崇禎帝是個命途多舛的皇帝,但是一般人們在了解其生平的時候總會忽略一個事實,那就是他是藩王即位!崇禎帝沒有當過皇太子,也不是什麼長房長孫,他是在同父異母的兄弟朱由檢死之後倉促即位的。這可以從崇禎元年爆發並持續到明朝滅亡的農民起義得以一見。作為直接滅亡明朝的力量,明末農民起義的情況自然就很值得一看了。本文就崇禎元年(戊辰年)到崇禎三年(庚午年)之間的農民起義做一次簡單的概述,由於農民起義與清兵掃蕩、一些天地異象同時發生,所以本文也會略微提及。
  • 崇禎:一個勤勉君王的死局
    憂心遼東,冤殺名將崇禎二年(公元1629)三月十九日,持續一年多的閹黨逆案,終於定讞。欽定的閹黨分子共計258人。剷除閹黨,的確讓崇禎帝踏實了不少。他一方面開始內政改革,重振朝綱,另一方面則開始思考,如何解決內憂外患,把注意力轉向了遼東,這也是崇禎帝中興諸葛的第二步。這一決策,讓一個人的命運發生了改變。
  • 被東林黨人害死的明朝
    這個時候,你要讓這些人的利益受損,立馬人家就投票把你幹掉了。這個就是所謂的悖論,誰支持你,你就必須回報他,否則就被他幹掉,或者你有能力獲得更新的支持來對抗這個階層。 明朝東林黨,帶來的一系列黨爭直接改變了明朝的政治格局,不到六十年明朝就結束了,所以看上去是東林黨搞死了明朝,本質其實是東林黨背後代言的既得利益者群體目光短視害死了明朝政府。
  • 崇禎亡國真相在於用了楊嗣昌
    1627年,朱由檢登基,即崇禎皇帝,他是明朝最後一個皇帝,從外人的角度來看,他是個好皇帝,至少是兢兢業業的工作,生活樸素,從來不享受,然而最終大明王朝還是在他手上亡國了,於是有人給他翻案,有「明亡亡於萬曆」的說法,其實崇禎皇帝登基的時候,拿到的雖不是一副絕佳好牌,但也就不算爛。
  • 明朝獲「文正」諡號的四人,為什麼有人死後被稱蛇王
    於是,中國歷史上最慘的株連從此而始。「滅十族」,亙古未有啊。方孝孺的學生朋友亦受牽連。據說,總計有873人被凌遲處死。另有入獄及充軍流放者達數千人。在明末福王時追諡文正。故老相傳,當年方孝孺被殺,官府奉朱棣之命去拆方孝孺的宅邸,拆到最後,在一個角落發現了很多大蛇,吐著鮮紅的信子,嚇得他們不敢再拆一窩蜂跑了。
  • 神出鬼沒的明朝「皇太子」,折磨清朝三代皇帝
    對於「朱三太子」,很多人早有耳聞。在有關清初的電視劇中,「朱三太子」神出鬼沒,不時喚起大明的亡國之痛,讓清代皇帝頗為苦惱。 一方面,真的太子如果沒死,隨時都有可能被人利用來反清,存在隱患風險太大,殺掉太子太子才是明智的選擇;另一方面,多爾袞剛下了優待前明藩王的詔令,怎麼好出爾反爾了。所以,多爾袞不斷釋放朱慈烺是偽太子的信號,甚至迫使周奎和長平公主出面指認。一番導演之後,多爾袞順理成章地殺了朱慈烺。
  • 崇禎皇帝有堯舜之志還勤政,為何丟掉江山,兩個細節預示明朝命運
    明朝是中國最後一個漢民族建立的王朝,同時也是夾在少數民族前後兩個朝代的一個鐵血王朝;前面趕跑了蒙古人,後面又被女真人打敗,不得不說大明王朝這波操作讓人費解;如果明太祖朱元璋九泉下得知自己的江山又被少數民族佔據,估計非得氣死。那麼大明崇禎年間,明朝真的沒救了嗎?其實那時候明朝還是有一線希望,但希望卻被崇禎皇帝生生掐滅。
  • 汪海洋戰死後,還有太平軍在反清,為何太平天國被認為徹底失敗?
    汪海洋可能很多人沒聽過這個名字,他是太平天國的康王。在太平天國內部他也不算突出的,與早期諸王,甚至後期的李秀成等人也差距不小。 但是他卻給太平天國留下了一個尷尬的記憶。
  • 明朝滅亡時,崇禎帝自縊殉國,滿朝文武有多少人自殺?
    1644年農曆3月19日早上,崇天帝來到奉天門,命令他敲響喪鐘,結果沒有人來。所有灰色崇禎皇帝都離開了紫禁城,在萬藝山壽黃亭附近自殺,明朝宣布滅亡。後人非常想念明朝,迫不及待地穿越過去。但是,現實情況如何,當時留在京城的文武百官,還有多少人會為明朝殉難?
  • 真假太子之謎:一個神秘敵人,折磨了大清80年
    多爾袞下令辨別太子真假,找來明朝貴妃袁氏和東宮太監一幫人辨認,都說這個太子是假的。但有幾名內監堅持說是真的,結果這些說太子為真的人都被處死。御史趙開心在上疏中說了一句「太子若存,明朝之幸」,被清廷認為是留戀故明的流露,差點遭處死。在殺了一撥人之後,所有人都指認太子是假冒的。
  • 開門見煤山:崇禎皇帝17年殫精竭慮,仍阻擋不住大明王朝走向衰亡
    崇禎,是明思宗朱由檢的年號,也是明朝作為大一統王朝的最後一個年號。天啟七年(1627),明熹宗朱由校病死,因無子嗣可立,按照"兄終弟及"的傳位祖制,朱由檢作為熹宗的弟弟,幸運地成為明朝第十六代皇帝。有的還挑選部分年齡相當的官宦之後一起陪讀,這些人今後就是輔佐皇帝的左右手。然而崇禎繼位時年僅18歲,熹宗死後,他受遺命繼承皇位,缺乏皇權方面的系統培訓。唯一學到的是明朝皇帝的集權統治、專制獨裁。導致他在繼位後性格特徵變得多疑且獨斷,想極力把控朝政但又獨木難支,並在執政初期處理黨派爭鬥時優柔寡斷。性格特徵的缺陷成為崇禎執政的致命弱點之一。
  • 明朝將領盧象升死後,為何天下為之震動?
    盧象升是江蘇宜興人,明末崇禎皇帝的得力戰將,也是「進士」將軍。1633年起,參與鎮壓李自成等農民軍有功,升任右副都御史。總理河北、河南、山東、湖廣、四川等五省的軍務,兼湖廣巡撫,後升任兵部侍郎,總督宣府、大同、山西軍務。
  • 吳三桂稱帝反清,只因為他殺了一個人,卻失去了漢人的心
    狄仁傑是在兩朝都屬肱股之臣,深得兩朝皇帝信任重用,最終安度晚年,為後人和當朝官員敬重,而吳三桂其人,背叛崇禎帝,引清軍入關,絞殺南明永曆帝,在明朝及漢人眼裡是不折不扣的奸臣叛徒,而為官清朝時又在康熙在位時,自立為王,在衡州登基稱帝已被清軍攻破作為亂臣賊子被殺告終,在明清兩朝隨都位高權重但都不得當朝君主信任,死後仍被當做亂臣賊子留名,可謂一輩子活得戰戰兢兢卻不得善終,可悲可嘆。
  • "太陽生日"與崇禎之死的歷史記憶
    對於明朝的滅亡和崇禎皇帝的死,從當時開始就多有人評論,後世的史學家也因為1644年的改朝換代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事件,而對此頗多論說。但是很少有人想到,不久之後,這樣一個政治事件竟變成了一種特殊的「地方性話語」,化為一種特殊的民俗傳統,具有了特殊的文化象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