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東林黨人害死的明朝

2021-02-23 鉛筆經濟研究社

✦✦✦✦

 文|江南憤青

本文共計6169字,建議閱讀時間25分鐘。

本文由扯淡堂(ID:Rzycblfg)授權轉載

文章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


現在大家都在反思明朝的東林黨。所謂的清流,只知道每天一堆理想化的,看上去各種好的卻總落不了地的建議。別人不聽就各種罵,號稱清流。實際就是一堆眼高手低的傻逼聚集在一起。現在很多人都說明是亡於東林黨。這個話從明朝當時的滅亡角度來看,至少對了一大半。

 

當然這裡需要指出的是,我覺得任何朝代滅亡都是不可避免的,他們的本質其實都是一樣,都是來自於既得利益者的無限利益膨脹,而擠壓了其他幾個階層的利益,導致小部分群體的極度暴富,而大部分群體無立錐之地,階層分化到最後一定是崩盤的節奏,中國歷史二十幾個朝代的滅亡本質都是這個。

 

許多所為的朝代都進行變法改革,都是期望緩和這個矛盾。但是實際都無法解決這個問題。

 

你指望從利益階層拿出錢來去補貼另外一個群體,最後的結果就是改革還沒開始,就被這個利益階層給幹掉了。

 

這個其實我感覺也是很多民主國家所面臨的問題,民主的本質也是形式上大部分人掌握話語權的過程,現在絕大部分國家陷入的問題都是中產膨脹到無限自由的地步,形成欲望不斷增長,而供給卻受到抑制無法增長。這個時候,你要讓這些人的利益受損,立馬人家就投票把你幹掉了。這個就是所謂的悖論,誰支持你,你就必須回報他,否則就被他幹掉,或者你有能力獲得更新的支持來對抗這個階層。

 

明朝東林黨,帶來的一系列黨爭直接改變了明朝的政治格局,不到六十年明朝就結束了,所以看上去是東林黨搞死了明朝,本質其實是東林黨背後代言的既得利益者群體目光短視害死了明朝政府。明朝最後的一次改革是張居正,張居正非常的強勢,逼迫既得利益者群體妥協,短暫維持,也獲得了一定的成績,讓明朝苟延殘喘了一百多年。但是人死政亡,立馬被反攻清算,還被文人寫在史書上各種污衊。

 

這個就是過去政治的現實,有錢人不肯被侵害利益,文人被有錢人驅使,按照有錢人的喜好來評價一個人的是非。絕大部分人看到的東西,都是別人想讓你看到的,也就是這麼回事。

 

 

 

前幾天看到一篇文章說,張居正如果不死,明朝會不會滅亡之類的文字,文字最後一句話深得我心:他說地主不願意給政府交高額的稅,所以政府沒錢,也就無法對抗後金軍隊的入侵,迎接他們的命運最後只能是政府盤剝本來沒錢的人來維持統治,而這幫人最後的結果必然就是揭竿而起,直接把那些看不到未來的捨不得出錢的有錢人給搞死。是的,這個就是明朝滅亡最現實的答案。

 

魏忠賢當政的時候是天啟帝,這個人喜歡做木匠,基本上所有事情交給魏忠賢去做。魏忠賢這個人總結起來就做了三件事情。

 

●  第一件事情就是幹掉東林黨,他每天看到這一幫傻逼,嘰嘰歪歪,不幹正事,特別煩。弄了個東林黨點將錄,給各個人編號,用了三年時間,一個個弄死他們。這個就是為什麼魏忠賢會是個大奸臣最直接的原因,因為歷史是活著的文人寫的,崇禎當皇帝的時候,東林黨又上臺了,這幫人死命用手裡的筆寫各種魏忠賢的壞話,把他寫成古往今來最大的奸臣。而魏忠賢死了,無法替自己說話,所以,話語權的重要性就體現在這裡。

 

●  第二件事情魏忠賢大力收稅,魏忠賢是農民出身,基本上沒有對農民加稅,關鍵農民也沒錢加稅,張居正改革的時候,大力發展工商業,魏忠賢就對工商業進行徵稅,天啟帝的時候江南光茶稅一項就有20萬兩進帳,而崇禎帝的時候連十萬兩都收不上來。那麼不徵工商稅打仗的錢哪裡來?天啟帝的時候幾乎沒有民變,只有北邊後金不斷侵擾,錢主要用來北部打仗,但是就這點東林黨死命反對,東林黨主要是江浙人構成,所以很多人想加入東林黨,江浙人還不同意,後期很多人也搞了很多黨派出來。

 

他們死活組團反對魏忠賢加稅,魏忠賢煩死這幫傻逼,直接用第一條把他們乾死,強制收稅。但是到了崇禎上臺,東林黨得勢後,搞死了魏忠賢,還取消了各種稅,越賺錢的行業越不收稅,礦稅不收、海外貿易稅、鹽稅、茶葉稅等等都降低或者取消,為什麼啊?因為你這些行業都是東林黨代言人的地盤啊,最終導致朝廷沒有稅,支撐不了北部戰事,怎麼辦?向農民收稅啊。

最後的結果就是越窮的地方稅負越重,加上天災不斷,大量農民破產,直接形成流民。

 

在天啟帝的時候幾乎沒有民變,只有蘇州發生了一起工商衝擊官府的事件。這裡說明的問題也很有意思,其實越有錢的人,他的錢越動不得,一動就鬧事。越沒錢的人,只要不讓他真無路可走,反倒可以隨便動。所以革命往往跟貧困無關,跟期望有關。動既得利益者群體的利益絕對比動無立錐之地群體的利益更難。

 

流民事變裡有一個人叫李自成,這個傢伙本來好端端的是個小白領,結果讓東林黨一夜之間把工作給弄沒了,他之前的工作是郵電局工作者,就是驛站工作人員。東林黨取消了驛站,他無處可去加入流民,一弄兩弄,居然成了領袖,成了闖王。然後每次想到自己好端端工作沒有,就恨死那些東林黨,後來基本上到一處就把每天唧唧歪歪的有錢人,直接扔到大鍋裡給煮了。

 

●  第三件事情魏忠賢在的時候關寧防線得以組建,孫承宗、袁崇煥、滿桂、祖大壽委以重用,甚至魏忠賢還能以國事為重接受東林黨人推薦的熊廷弼,《明史》本傳載,御史侯恂請朝廷破格任用袁崇煥;魏忠賢把持的朝廷還是破格錄用了袁崇煥。

 

天啟五年,東林黨人被天啟皇帝摒棄後,袁崇煥依然帶兵打仗,羸得天啟六年的寧錦大捷。天啟三年三月,努爾哈赤率後金大軍攻陷瀋陽後,又進攻遼陽。兩軍在城外布陣激戰五日,明軍戰敗,遼陽城告陷,遼東經略袁應泰自刎而死。遼瀋一失,「河西軍民盡奔,自塔山至閭陽二百餘裡,煙火斷絕,京師大震。」誰繼袁應泰出任遼東經略成為朝廷頭等大事。各黨派也十分重視,因為誰獲得遼東經略的位置,就等於取得了軍國大計的發言權。東林黨人劉一燝、江秉謙等推薦熊廷弼,浙黨一派則力挺張鶴鳴。朝廷還是同意了東林黨人的推薦,重新啟用熊廷弼。魏忠賢死後呢?魏忠賢死後,孫承宗被罷,袁崇煥被殺。尤其是袁崇煥被殺更是自毀長城。

 

 

 

所以,評價魏忠賢是忠,還是奸;是賢,還是惡。很難確切評論,因為大明江山畢竟不是外人的,所以最有發言權的是朱由校、朱由檢倆兄弟,因為大明江山是他們朱家的。

 

朱由校病重時 「召見閣部、科道諸臣於乾清宮,諭以魏忠賢、王體乾忠貞可計大事」;臨死時,讓魏忠賢宣召朱由檢入宮,「上病亟時,召皇弟信王入,諭以當為堯舜之君,再以善事中宮為託,及委用忠賢語。既崩,忠賢自出迎王入。」(《明史•宦官傳》)。

 

朱由校臨終囑託朱由檢是:魏忠賢「恪謹忠貞,可計大事」。這「恪謹忠貞,可計大事」八字是值得人們深思的。「恪謹忠貞」說明魏忠賢是忠於大明朝的,而且能以國家大計為重。

 

朱由檢自認為自己會比哥哥高明些,能夠駕馭「東林黨」這匹野馬,為己所用,所以他一上臺,立即「逐忠賢黨,東林諸人復進用」。但是,他吃盡了苦頭。重新上臺的東林黨到底做了什麼事情呢。大家耳熟能詳的東林黨在歷史書上特別有名,「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這個是東林黨的口號,一堆讀書人集中在一起,天天讀書和討論天下事,結果呢?結果本質其實都是一堆傻逼堆在一起瞎幾把扯淡。

 

東林黨在萬曆皇帝的時候,基本上都屬於現在的在野黨性質,在野黨全世界都一個德性,拼命的說執政黨不好。逮誰罵誰。這個容易啊,執政的不幹活,罵你昏庸。幹活的罵你為了政績殘民以逞,有錢的罵你貪鄙……反正幹越多錯越多,幹活不容易。挑錯簡單。然後覺得自己天下最牛逼。加上這些人天天也沒什麼事兒,學問又好,那真是罵出了花樣,罵出了水平。號稱「清流」把持輿論。

 

終於東林黨支持的皇帝上臺了,這個皇帝就是愛做木匠的天啟帝,也就是朱由校,崇禎皇帝的哥哥。他開始的時候還是重用東林黨人,天啟帝的時候,明朝受益於張居正改革,其實還湊合過的去,並沒有大規模的民變發生,歷史上可以看到的反倒是工商業衝擊官府事件的報導,但是沒有看到農民反抗,也就是前面說的富裕的地方,反倒有民變,窮困的地方反倒還好,根源其實在於天啟帝採納了魏忠賢對工商企業大規模徵稅,引起的商人不滿。當時主要的困境其實是北部後金的侵擾。為了天啟,崇禎都為了應對北部邊患焦頭爛額,但是這個時候東林黨人主要工作做什麼呢?黨爭

 

東林黨上臺後做的事情,大部分都用來幹掉其他意見不一致的人,對於遼東戰場提出的是消極防禦的策略,但是消極防禦需要的軍餉,大概佔了明朝三分之二以上的財政收入,這邊要花錢,那邊他們還不允許皇帝與民爭利,不對工商企業進行徵稅,對農民加大稅負,結果邊患還沒解決,內亂就起來了。

 

民變一開始,天下混亂,給了後金乘虛而入的機會。前面說了魏忠賢還能以國事為重,不拘泥派系黨派,但是東林黨不行,他們凡是不是自己派系的都極盡挖苦之能,袖手判官,絲毫不以國家為重,最終導致天啟帝對東林黨很失望。也給了魏忠賢滅掉東林黨機會。東林黨四處滅人的過程中,也迫使很多人自己建立起小團隊對抗東林黨,加劇了朝野對抗,紛紛以地域劃分,宣黨、浙黨、楚黨、齊黨紛紛組織起來,聯合起來對抗東林黨,互相之間也順便鬥一下。

 

 

 

歷朝歷代,只要黨爭一出現,正事就別幹了!現在其實也一樣,看看現在的臺灣,那個民主的地方,兩個黨把一個小小的臺灣搞成了什麼破垃圾玩意,很多人都說民主制度是經濟發展的基礎,我在寫香港文章的時候說「政治體制跟經濟發展之間是沒有必然聯繫的。我這裡,沒說民主不好,也沒說威權好,就事論事的說,全球民主體系下出現過很多牛逼的國家,當然也出現過很多很破敗的國家,很大程度上這還是兩件事,威權不是好體制,但是許多阿拉伯地區,也一樣能享受很好的石油紅利,過著還不錯的生活,新加坡也從來不是民·主國家,一樣可以靠著馬六甲過著不錯的日子,嚴苛峻法下的新加坡,也沒人拿他體制說事,本質而言,這是兩件事。

 

民·主不是解決經濟問題的良方,不要以為民主了,就什麼都有了,你是垃圾,最終其實還是垃圾,只不過是民主的垃圾還是威權的垃圾,僅此而已。」一堆人來罵我,其實隨便舉例都會發現民主跟經濟發展沒有任何必然的關係,亞洲四小龍,新加坡、韓國、臺灣、香港,都不是民主體制發展出來的高速增長的地區。新加坡到現在還是威權體制,臺灣是國民黨一黨執政的時候發展最為迅速,韓國也是軍政府時期發展高速,歐洲的西班牙是在佛朗哥統治時期,增長最為迅速,南美洲的智利也是軍政府時期增長最為快速,都很難說民主推動經濟發展。

 

我說過民主很大程度是經濟發展的結果,而不是經濟發展的原因,不要搞混了。現實的問題就是一旦陷入了黨爭,每天吵架的結果就是耽擱事情,明朝被黨爭搞得內憂外患,朱由校也就是天啟帝,實在煩死了這幫人,就把魏忠賢給推出來滅了這些滿口仁義道德不幹事的傻逼。魏忠賢幹的事情說了就前面三件事,魏公公出政策收這些稅吧,東林黨不執行。魏忠賢這個人農民出身,反正陰謀詭計也不太會,就是簡單粗暴的乾乾幹,就基本上滅了這些人。然後自己派出太監去當稅監,去全國收稅。太監你能要求他們有多高的素質,肯定收稅的時候中飽私囊,橫徵暴斂什麼的免不了有一些。

 

但是現實就是如果不是這幾個太監收上了足夠的稅負,估計天啟帝都撐不到崇禎當皇帝。後來好不容易崇禎當皇帝了,終於把魏忠賢乾死了,東林黨再次上位,結果上位後不吸取教訓,第一件事情做啥呢,繼續打壓其他人,把不是東林黨的人都稱之為閹黨,沒小JJ的是閹黨,有小JJ的也是閹黨。這些人的德行就是說的都很好,做的都很差,所以崇禎皇帝也捉急,崇禎是明朝難得勤勉的一個皇帝,可能在勤勞上。除了朱元璋,朱棣就算他了。上臺以後,在位十七年,換了五十個首輔。平均一年仨!一方面是崇禎皇帝多疑,另外一方面鐵定也說明東林黨的人每一個能用的,都是誇誇其談的大傻逼

 

這些以倡談儒學為己任的東林黨人,也不過是一群擅長空談、治國乏術的文人儒將,呈上來的奏章大多大話、空話連篇的愚腐之見,紙上談兵之奇談怪論,國事無補的道德文章。而且朝中黨爭加劇,相互攻訐,彼此掣肘。崇禎再志向遠大、勵精圖治,也難以應付這種局面。

 

昨天有幾個傻逼跟我說,東林黨的人都是一身正氣的道德楷模,類似西方的極左人士,操好心辦壞事,我看著就來氣。東林黨人裡最後應該說大部分是沒有氣節的人,而且關鍵問題他們的道德都是建立在別人必須遵守,而他們可以不遵守的基礎上的。教導大家禮儀的禮部老大錢謙益,59歲娶了23歲江南名妓柳如是,非議四起,婚船上被人扔了很多磚塊,這個人號稱明末文壇領袖,與吳偉業、龔鼎孳並稱為江左三大家,當清兵臨城下時,柳如是勸錢與其一起投水殉國,錢沉思無語,最後說∶「水太冷,不能下」。柳如是「奮身欲沉池水中」,卻給錢謙益拉住。最後錢謙益率諸大臣在滂沱大雨中開城向多鐸迎降。時人有詩「錢公出處好胸襟,山鬥才名天下聞。國破從新朝北闕,官高依舊老東林。」這個人後來居然在清朝也貌似當了禮部侍郎。

 

後來李自成兵圍北京的時候了,國庫虧空,崇禎向朝臣們借錢,個個都沒有了。平時激昂高亢的愛國詞。是他們沒錢?不是。李自成一進京,從他們身上就收刮到七千萬。他們是寧可國破,也不肯出錢。還有莫名其妙的優越感,也不看看現狀,在各地流民大規模動亂開始的情況下,有人提出跟後金議和,騰出手來解決國內問題,結果東林黨人一個個都叫囂著天朝怎麼可以跟蠻夷談和,於是內訌不止,崇禎在這些傻逼的扶持下,能成功就是見鬼了,李自成攻入北京的時候,崇禎帝撞鐘,文武百官無一覲見的,而唯一一個陪在崇禎帝身邊的人,只有一個太監王承恩。

 

崇禎十七年三月十四日,也就是他煤山上吊自殺殉國前的第五天,崇禎在大勢已去、大廈將傾的絕望中,在聽到太監曹化淳說的那句「忠賢若在,時事必不至此」的話之後,終於領會到天啟皇帝臨終前,強調魏忠賢「恪謹忠貞,可計大事」的深意所在。幡然醒悟的同時,無力回天的崇禎在精神上徹底崩潰了。

 

崇禎十七年三月十四日,在他要在煤山上吊自殺前的第五天,命人秘密將魏忠賢的遺骸收葬於香山碧雲寺。收葬魏忠賢遺骸,既是他對魏忠賢價值和功績的重新肯定也是對自己17年執政生涯的全盤否定

 

 

 

明朝的煙雨就這麼過去了,雖然沒有一個朝代能永遠的存在下去,但是大明朝的滅亡,更加的有些值得當下借鑑,一部明史看現世還是很有道理的,明朝的滅亡很大程度真是一幫吃飽了撐著的文人沒事閒著擼起袖子加快自我滅亡的典型案例,歷史給人們開了個玩笑就是,往往道貌盎然的人更加注重的不是整體性的利益而是自我的小群體利益在他們眼裡,國家可以滅亡,朝代可以更替,但是他們的話語權和身份地位並不會消失,誰當皇帝都一樣。他們無非都是換個主子喊萬歲罷了。如果盲目聽信這些人的建議,最後的結果會是如何呢?

 

人的高尚與卑劣與文化程度無關,與受教育的程度也無關。而且從政治角度來看,其實高尚與卑劣沒有什麼根本的分別,只是在人們的一念之間。一位研究明史的學者,對這段歷史有過一段很精闢的論說。他說:「把人分為君子小人本來是孔子一個不高明的發明,然而世界上的事就是這樣奇妙,自從發明了君子小人的分野之後,士人果然就分成了君子與小人兩個團體。

 

儒學對士人的人格提出了不現實的要求。擺在士人面前的只有兩條路:一條是極端道德主義,為了天理而活,滅絕人慾,整天把自己關在聖人之道的刻板模子裡,活得戰戰兢兢,如履深淵,充滿了悲壯;另一種則是極端現實主義,這種人承擔不起崇高的生命目的,乾脆就向身體裡的自然欲望投降,既然沒能力遵守過高的道德原則,乾脆就不要任何原則,為了利益,不擇任何手段。明朝士大夫爭相標榜道德,崇尚氣節,忠臣輩出,為歷朝之最。然而,有明一代,士大夫中卸去所有道德負擔,不要任何廉恥的人也比歷朝為多。」

關注鉛筆經濟研究社公眾號,並回復以下數字,或點擊以下連結,查看精彩鉛筆社文章。

回復「201」,國家存亡的意義(令人驚奇的大格局精彩長文)

回復「202」,伊斯蘭問題還是阿拉伯問題(尋找現代伊斯蘭恐怖主義的根源)

回復「208」,重新理解市場(打破人們對市場長久以來的認識,一篇讀了後對世界的看法都會改變的長文)

回復「209」,個人主義與共同體(對個人主義的理性分析,重新理解愛國主義的意義

回復「210」,人生的意義——能改變你人生的一篇文章(對於苦苦尋找人生意義的人的一劑清醒藥)


讀者如果覺得有收穫,請猛擊以下二維碼打賞,小編等你們好久了。

相關焦點

  • 把知識分子比作明朝的「東林黨人」合適嗎?
    最近幾天,在網絡上經常看到這樣的文章:把知識分子比作明朝的東林黨人,試圖把知識分子一棍子打倒,很多網民越來越迷惑,也感到了「文人亂國」的危機,於是人心惶惶,並對知識分子產生了懷疑和敵視,為了消除大家的困惑,我們必須弄清楚,明朝的東林黨是什麼,他們有什麼樣的特徵,他們與當今的知識分子有什麼不同
  • 一樁明代的校園霸凌事件,造成了東林黨的慘敗,明朝國運的頹衰
    明末的政壇是雲波詭譎的,有的人表面上是個當著從七品小官的糟老頭子,實際上卻是德高望重的東林大佬,《東林點將錄》排名第四的智多星!後臺和影響力槓槓的。除開東林黨身份,楊漣還是明光宗欽定的顧命大臣,移宮案中他力挽狂瀾,保扶明熹宗即位。這樣一位有擁立之功的顧命元勳公然發難,讓魏忠賢陷入到惶惶不可終日的境地,他向內求救於客氏、王體乾等人,向外求救於外廷,舉止間透露出病急亂投醫的慌張。
  • 東林黨:我是誰?我在幹什麼?為啥一幫人罵我「禍國殃民」?
    東林黨:明朝末年以江南士大夫為主的政治集團。其代表人物有顧憲成、高攀龍、錢一本等,因其講學場所為東林書院,故城東林黨。東林黨聚集了在朝在野的各種政治勢力,形成了廣泛的社會影響,提出了一些有利於國家的改革時政的建議。
  • 真實的東林黨是什麼樣?
    明朝末年,張居正倒臺之後,什麼一派別最為有名?當然是連皇帝都要忌憚三分的東林黨。
  • 為何說魏忠賢不死,明朝不會那麼快亡?太監和東林黨我們了解多少
    談到明朝,很多人立刻就冒了出來,特別是對朱元璋,那是各種歌功頌德。但很多人並不知道,華夏文明就是在明朝,具體來說是在朱元璋先生這裡發生重大轉折的。日本學者說:崖山之後無中華!這句話很片面,但卻也有一定的道理。
  • 東林黨和三黨及閹黨之爭,是明朝最厲害的黨爭,也是持續時間最長的黨爭.雙方的爭鬥自萬曆年間開始,一直持續到南明滅亡還在繼續,
    爭國本」事件中,和萬曆帝抗爭得最強硬的那批名儒士大夫們,後來大多成了赫赫有名的東林黨人,並且多是其中的中堅分子。  當時東林黨人的主要對手,是萬曆帝身邊的宦官們以及朝中的齊、楚、浙諸黨,又由於到了天啟時期這三黨成員大多已依附於大宦官魏忠賢,所以有時這三黨也會被直接劃入廣義的「閹黨」體系。
  • 為什麼有人說,「魏忠賢」不死,明朝就不會亡?
    魏忠賢是明朝最大的貪官太監,也是後世號稱「九千歲」的人。魏忠賢在歷史上的記載是貪汙成性,惡貫滿盈的。崇禎皇帝稱其「擅竊國柄,誣陷忠良,草菅人命,狠如狼虎」。梁啓超曾評價魏忠賢「巧言令色,獻媚人主,竊弄國柄,荼毒民生」。
  • 有人說明朝亡於萬曆,也有人說明朝亡於崇禎,其實明朝亡於這個人
    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帝自縊,明朝滅亡。那麼,明朝到底亡在誰的手裡?學術界對於「明朝到底亡在誰的手裡」這個問題一直爭論不止,有人說明朝是在萬曆年間滅亡的,有人則認為是崇禎皇帝的錯,還有人說是東林黨爭才明朝覆滅的根本原因。
  • 大明懸案,朱由校落水後臥床2年有蹊蹺,魏忠賢和東林黨誰是兇手
    可當時朱由校至多22歲,正是每個人身體最為強勁的時候,而且朱由校在後宮經常喜歡擺弄些木匠活,也能證明他的身體並非十分孱弱。正常人落水會躺在床上兩年嗎?在此前並沒有任何關於朱由校生病的記載,這點就讓人感到非常可疑。當時朱由校才剛剛頒布《三朝要典》著重打擊東林黨,魏忠賢又權傾朝野。這兩方勢力或許與朱由校的死脫不開關係,筆者覺得或許東林黨人是背後的操刀者。
  • 他死後不久明朝就滅亡了,不要再誤解他了
    明熹宗朱由校,年號天啟,明朝的第十五位皇帝,在位時間僅七年。由於他酷愛木工活,故被稱「木匠皇帝」。在位期間,魏忠賢和客氏專權,製造了「乙丑詔獄」、「丙寅詔獄」等冤獄。閹黨對試圖改良朝廷政治的東林黨人的迫害,不斷激起民變。國內各種社會矛盾激化,外有後金虎視眈眈。可以說,此時的明朝陷入了內憂外患中。
  • 漢朝和明朝有什麼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
    清代的歷史學家孟森說:「得國正者,唯漢與明」,其實漢朝與明朝又是何其相似。漢朝有七國之亂,明朝甚至於朱元璋剛死,燕王朱棣便造了朱允炆的反。鞏固家族政權的分封並沒有發揮作用,反倒填了麻煩。第三,皇后和后妃參政,甚至亂政漢朝的呂后,明初的大腳馬皇后都被載入史冊,並對王朝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後期也都有皇后和妃子的參政亂政,比如漢朝的趙飛燕,明朝的萬貴妃。
  • 他是王陽明的傳人 差點被張居正暗殺 晚年為明朝的滅亡埋下禍根
    明朝歷史上有很多了不起的人物,其中也不乏一些年幼時就顯露自身聰明才智的人,比如:陳洽,楊慎等,但這些人物的經歷對於明朝的發展並沒有起到實質性的影響。而在明朝中葉歷史上,卻有一位並不太為人所熟知的神童,他後來的經歷卻直接為明朝的滅亡埋下了禍根!他就是明朝中葉歷史上著名的鄒元標。
  • 明中央經濟、軍事、政治,三方面全面破產,明朝滅亡不可逆轉
    明朝搞個「新政」還是有可能把危機度過的。然而薩爾滸之戰把明朝大量的精銳葬送了,這個傷是比較疼的,然而還是不要命。要命的是後金作為一股敵對勢力生存下來了。是一個不穩定的炸藥包,明中央想要保證自己的長治久安就必須要讓這個炸藥包穩定下來,要麼消滅,要麼議和,議和不是單純籤合約,而是以合約為目標的戰爭。其次,金融角度分析,大致就是沒有抵抗過一次通貨緊縮。
  • 明朝最薄情的皇帝:一生有三位皇后,被他害死、燒死、廢掉
    明朝有十六位皇帝,但卻有二十多位皇帝,這是因為一些皇帝擁有多位皇后的緣故。其中擁有皇后數量最多的當屬嘉靖帝朱厚熜,他一生之中先後冊封過三位皇后。可是,嘉靖帝同時卻成為明朝最薄情的皇帝,三位皇后的結局都很慘,一位被嘉靖帝害死,一位被活活燒死,另一位雖然沒死,但卻被廢掉,打入冷宮。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 朱由校作為皇帝,卻整天痴迷於做木匠活,死後留下搖搖欲墜的明朝
    編輯|敘古論今自朱元璋初定明朝,明朝一共經歷了十六位帝王,而朱由校便是第十五位皇帝,廟號熹宗。他16歲即位,在位僅僅七年,在二十三歲時因病去世,可謂是短暫而又無功的一生。更何況,他放任魏忠賢這類宦官專權,殘害了不少以改革朝政為政見的東林黨人,使得明朝朝政的漸漸衰微。於是在朱由校去世十多年後,明朝後人無法修復已經千瘡百孔的朝政,只能看著它崩塌,被譽為「治隆唐宋」的輝煌時期就這樣默默而終。那麼朱由校為何如此偏激呢?這就不得不說他從小所處的環境了。
  • 《回到明朝當暴君》:魂穿崇禎皇帝,用狠辣手段大展經綸逆天改命
    主角朱曉松穿越成了明朝崇禎皇帝朱由檢,靠著龍床整理思緒,從秦朝開始整理,一直數落到蟎清。他決定當個千古一帝的聖君,想怎麼著就怎麼著的那種,手段多的是!第二章,這天下究竟是朕的還是東林黨的?主角將廠公魏忠賢和錦衣衛指揮使田爾耕召進宮中,先是不理會二人的跪拜,接著又拿祖制說事,連續逼問二人天下究竟是誰的天下。摸不準皇帝心思的二位,只好萬分不安地接受聖旨。
  • 宵衣旰食,日理萬機的明朝亡國之君朱由檢,為何沒能挽救大明王朝
    ,曾大批的東林黨人被閹黨陷害而入獄,而明朝的社會經濟在這時期也走向了衰亡之路,底層人民的生活愈加困苦,為了改變明朝的危局,朱由檢剷除閹黨,為東林黨人平反,並大力任用正義有才能的人士,但很不幸,從崇禎元年開始,一直到朱由檢的統治地位崩潰的崇禎17年為止,整個社會瘟疫橫行,旱災蝗災不斷,人口大量死亡,這讓明朝各地遍布盜賊和流民,朱由檢的統治就是在這樣不斷惡化的局勢下崩潰的。
  • 明朝時山東簡稱為齊,但為何後來山東的簡稱又變成了魯?
    1368年,明朝的北伐軍攻佔了山東,建立了山東行中書省,此為山東建省之始。1376年,朱元璋用承宣布政使司取代了行省,山東布政司成為全國十四個布政司之一,山東省的建制也至此穩定了下來。有趣的是,山東在明朝的簡稱並不是魯,而是齊。雖然沒有官方明文規定,但在明朝文獻中,提到山東,都是以齊代之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明末黨爭中,有個赫赫有名的齊黨。
  • 顧憲成與晚明東林黨之形成
    與了解李三才一樣,筆者最先了解顧憲成與東林黨也是得益於剛進大學校門就讀到了新出版的被迫害中共高幹鄧拓的文集《燕山夜話》,其中有一篇文章題目叫做《事事關心》,即是講的顧憲成與東林黨之事。他們並且每年在此舉行吳中士人的論學大會。      萬曆三十七年末至三十八年,顧憲成又曾在李三才入閣問題上表明自己的立場,給閣臣葉向高與時任吏部尚書孫丕揚寫信,肯定李三才的為政與為人,支持李三才入閣,因此引發過其與地方大員李三才結黨——組織東林黨以幹朝政的熱議。
  • 《明朝那些事兒》不得不讀的一本書
    人的一生當中要讀很多的書,但是有些書是毫無價值,有些書雖然有價值,但是卻讓人提不起興趣,而《明朝那些事兒》既是一本有價值的書,也是一本讓人讀起來很感興趣的書籍。本書一共分為七部,每部都有每部的特色與精華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