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林黨和三黨及閹黨之爭,是明朝最厲害的黨爭,也是持續時間最長的黨爭.雙方的爭鬥自萬曆年間開始,一直持續到南明滅亡還在繼續,

2021-02-23 消費科技新知

《1644大變局——明清易代關鍵事件調查》當年明月鼎力推薦!解明清300年不決之懸案!

作 者

汗青

出 版 社

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14-10-25

ISBN

9787550415874

所屬分類

圖書 > 歷史 > 中國史 > 明清史

精彩書摘之東林黨抱團

在萬曆「爭國本」事件中,和萬曆帝抗爭得最強硬的那批名儒士大夫們,後來大多成了赫赫有名的東林黨人,並且多是其中的中堅分子。

  這「東林黨」在明季政治格局中,乃是不可不書的重要一筆。

  關於東林黨形成的時間,一直有兩說,一說是萬曆二十二年(1594年),一說是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兩說的年份差距比較大。其實這兩說都有各自的道理,區別只在於看以什麼標準來區分而已。

  事實上東林黨成為一個政治團體雛形,確實始自萬曆二十二年,但其大本營「東林書院」落成卻在萬曆三十二年,因此這兩說其實都沒錯,都可以說得通。

在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的「癸巳京察」發生後,被革職還鄉的大儒顧憲成,在常州知府歐陽東鳳、無錫知縣林宰的資助下,與其弟顧允成開始修復始於宋代的東林書院,和錢一本、薛敷教、史孟麟、于孔兼等名士在那裡講學,並於「講習之餘,往往諷議朝政,裁量人物」,支持他們的部分當地士紳、朝野政治人物及周邊城市的鄉土勢力,也逐漸聚集在一起,其中以江南士人為多,慢慢地形成了一個以東林書院諸人為核心的鬆散型政治集團,這當然會引起其他政治權利集團的注意和攻擊,即《明史》所謂之「朝士慕其風者,多遙相應和。由是東林名大著,而忌者亦多」。

到了萬曆三十二年十月,東林書院正式落成,宣布以《白鹿洞學規》為章程,其中有「四要二惑九益九損」等條款,並定下每月大會之期,此時東林勢力可以算正式大成。

  當時東林黨人的主要對手,是萬曆帝身邊的宦官們以及朝中的齊、楚、浙諸黨,又由於到了天啟時期這三黨成員大多已依附於大宦官魏忠賢,所以有時這三黨也會被直接劃入廣義的「閹黨」體系。

  相對而言,東林黨人初期的政治主張和政治目的,是要求政治清明,致力於維護社會安定、促進生產力發展,同時他們的成分構成也比較複雜,綜合了在野、在朝的知識分子及部分地主、工商業者,因此得到了當時社會各階層的廣泛支持,但同時也遭到了和萬曆有近水樓臺之便的內閣及宦官勢力的猛烈狙擊。

  到了天啟中期,宦官魏忠賢終於一枝獨秀地獲取了天啟帝的寵信,形成了繼權宦劉瑾之後明朝勢力最強大的一個「閹黨」集團,齊、楚、浙諸黨則因先前遭到了東林黨人的沉重打擊,也先後依附於魏忠賢。他們和東林黨人的鬥爭,也逐漸從純粹的朝議疏章之爭轉變為慘烈的生死之爭,達到了雙方鬥爭的最高峰。

  天啟四年(1624年),東林黨人楊漣因彈劾魏忠賢二十四大罪去職,於次年被捕,並與左光鬥、周順昌等人一起下獄被殺。魏忠賢為徹底消滅東林黨,隨即主使編寫了《三朝要典》,並借「紅丸」、「梃擊」、「移宮」三案毀東林書院,東林黨中堅分子顧大章、高攀龍、魏大中等人也先後被迫害致死。齊、楚、浙三黨則趁機效仿,將東林黨人名單在全國張榜,一榜之上有百人到五百多人不等,上榜者生者削籍,死者追奪,魏忠賢的各路黨羽又先後做了《東林點將錄》等名錄,把著名的東林黨人分別冠以《水滸傳》一百零八將之綽號,以此為點名手冊,試圖徹底消滅東林黨。

  這場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對東林黨人的血腥迫害,直至崇禎帝登基消滅魏忠賢集團,為東林黨人平反昭雪後才得以停止。

  然而,這並不意味著兩黨的鬥爭就此結束了,實際上崇禎二年的「袁崇煥冤案」,就是這一政治鬥爭的延續。東林黨和三黨及閹黨之爭,是明朝最厲害的黨爭,也是持續時間最長的黨爭。雙方的爭鬥自萬曆年間開始,一直持續到南明滅亡還在繼續,而且始終是晚明朝野政治格局和權利鬥爭的重中之重。雙方鬥爭的主要武器之一,基本就是前面說的「紅丸」、「梃擊」、「移宮」三案,一般誰當權,誰就會以這三案來打擊對方,到了崇禎朝則多了魏忠賢的「閹黨逆案」這一武器,甚至到崇禎朝被滅,此類鬥爭也依然如故。

相關焦點

  • 萬曆是大明王朝掘墓人…
    明朝滅亡之後,清代在探究明朝滅亡的原因時,大多形成一種共識,即明朝雖然亡於崇禎年間的農民起義,但究其根源是「實亡於萬曆」。例如清高宗題長陵神功聖德碑上記載:"明之亡非亡於流寇,而亡於神宗之荒唐"。《明史·神宗本紀》認為「明之亡,實亡於神宗」。嘉慶皇帝也說過類似的話:"明之亡,不亡於崇禎之失德,而亡於萬曆之怠惰。"
  • 大明亡於黨爭,來看看明末東林黨的執政理念和現實的不同
    但也正是這些思想讓讀書人開始抱團,最終形成了黨派,明明的黨爭也源於這些黨派。要知道東林黨在當年儒學治天下的情況下風評非常好,而閹黨則被打成了反派,如今或許是《明朝那些事兒》引起的風潮,很多人看了明朝歷史後,都對東林黨的行為感到不滿,甚至認為東林黨是明朝滅亡的禍首,所以先來看看東林黨所代表的思想是什麼吧。
  • 殘酷的黨爭到了宋代為何變得溫和平靜
    一、黨爭歷朝的黨爭隨著時間的推移都會變得越來越激烈,因為這本來就是場零和遊戲。也許鬥爭之初雙方都還存著些許為國為民的念頭,但你吃了虧得找回場子吧?不然還怎麼帶隊伍?黨爭勝負往往也看雙方團隊的綜合實力,面對朝堂上眾多的中間派,可能的話是不是要把他們拉攏過來?你做初一我做十五,隨著時間的推移雙方鬥爭的烈度會越來越高,下限則越來越低。有立場而無原則,為反對而反對。黨爭像戰爭,雙方會不擇手段的爭取勝利。
  • 被東林黨人害死的明朝
    現在很多人都說明是亡於東林黨。這個話從明朝當時的滅亡角度來看,至少對了一大半。 你指望從利益階層拿出錢來去補貼另外一個群體,最後的結果就是改革還沒開始,就被這個利益階層給幹掉了。 這個其實我感覺也是很多民主國家所面臨的問題,民主的本質也是形式上大部分人掌握話語權的過程,現在絕大部分國家陷入的問題都是中產膨脹到無限自由的地步,形成欲望不斷增長,而供給卻受到抑制無法增長。
  • 有人說明朝亡於萬曆,也有人說明朝亡於崇禎,其實明朝亡於這個人
    明初歷經洪武之治、永樂盛世、仁宣之治等治世,政治清明、國力強盛。中期經土木之變由盛轉衰,後經弘治中興、萬曆中興國勢復振。晚明因政治腐敗、東林黨爭和天災外患導致國力衰退,爆發農民起義。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帝自縊,明朝滅亡。那麼,明朝到底亡在誰的手裡?
  • 萬曆怠政的各種成因
    萬曆帝在統治期間有嚴重怠政行為,史書一般認為萬曆怠政長達28年,實際上是開始於1600年,長達20年。萬曆帝的怠政,使明王朝中央政府幾乎陷於癱瘓,從此回天無力,以致《明史·神宗本紀》中指出,「明之亡,實亡於神宗」。
  • 祖父20多年不上朝國家依然穩定,崇禎勤政十多年,明朝卻滅亡了
    隆慶六年,明穆宗駕崩,年僅10歲的朱翊鈞即位,是為明神宗,年號萬曆。他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在老師張居正的輔佐下,明神宗開創了「萬曆中興」的局面。張居正去世後,他荒廢朝政,甚至20多年不上朝,但局面相對來說還是穩定的。
  • 為什麼萬曆不上朝國家照樣穩定,而崇禎勤政十七年把國家搞亡了?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九魚亭萬曆皇帝的怠政時間創造了明朝記錄,甚至是歷史記錄,有近三十年時間萬曆沒有上過朝,如此帝王可謂絕無僅有,但萬曆朝還是有驚無險地過去了。從萬曆元年到萬曆十年,張居正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國家煥然一新,國庫存銀六百萬兩,糧食堆積如山,可惜萬曆十年張居正就過勞去世了,否則萬曆年間的政績會更加突出。正是張居正改革成效,給了萬曆怠政的資本。國庫有錢有糧,萬曆就算啥也不管,這些錢糧也能支撐很長時間,而且政府運行順暢,也不用萬曆過多插手。
  • 東林黨:我是誰?我在幹什麼?為啥一幫人罵我「禍國殃民」?
    但是東林黨與閹黨之爭一直持續到南明。我知道大家對材料來源的科學性或者學術性有懷疑,上圖給大家一個石錘:我給出的名詞解釋部分出自全國研究生入學考試的題庫,長孫博編的。這套書有多厚?東林黨自成立之日起,即認為當時內閣已經成為貴族大地主的專政工具,內閣大官僚和大宦官勾結在一起壟斷政權,排斥異己,形成「擋閣表裡」(我懷疑這裡是不是「黨閣表裡」,但是書裡是這麼印的,大家選擇性相信)的政治。東林黨反對內閣專政,強調加強中央集權,打擊貴族大地主勢力的壟斷,與其爭奪政權。
  • 萬曆統治分「三大階段」,為何說大明王朝的轉折點自萬曆而起?
    三大階段: 萬曆皇帝在位一共48年,是明朝16位皇帝在位時間最久的一個,著名歷史學家孟森在《明清史講義》中,將他在位的48年一共分成了三個階段。
  • 朝廷流亡到鴨綠江邊也要黨爭:朝鮮為何偏愛內鬥?
    以「李氏封建王朝」為例,該朝國祚五百年,學術界嚴格斷限的「黨爭」時期就長達二百餘年(1575年—1775年),加上前奏尾聲則接近四百年,時間綿延之久,烈度之大,黨派變幻之紛繁,足令西邊宗主國的東林、閹黨之爭黯然失色。
  • 明崇禎時期最稱職的一位內閣首輔李標
    從此開始,李標雖然沒有成為東林黨人,但卻與之頻繁的接觸,儼然被視為了準東林黨人。在萬曆皇帝駕崩後,太子朱常洛登基,史稱明光宗。結果,這位戰戰兢兢長大的朱皇帝,連自己的年號「泰昌」還沒正式起用呢,就因為縱慾過度而嗑藥致死了。
  • 同樣是異族入侵,南明為何沒能像南宋一樣綿延百年?
    崇禎帝的太子和二王子均淪落北方不知所終,立子不行;那麼,立皇帝的侄子(嘉靖皇帝就是以弘治皇帝的侄子身份過繼給弘治皇帝才繼承皇位,雖然,他一直不認可侄子過繼的身份,才鬧出了「大禮議」),不巧的是崇禎皇帝沒有親侄子,唯一的哥哥天啟皇帝沒有兒子,皇帝的位子才在十七年前落到了他的頭上;那麼,該立皇帝的親兄弟,然而崇禎帝是泰昌皇帝的兒子,僅有一位哥哥,也就是天啟皇帝,已經亡故;那麼,立皇帝的堂兄弟
  • 著名的「牛李黨爭」的背後隱藏著什麼?
    全文共計 3348 字預計閱讀時間 11 分鐘唐太宗一直提倡「以史為鏡」,這一原則其實歷來為政權初立時的統治者所奉行,後一個王朝的統治者往往從前一個王朝那裡尋找現成的統治經驗,要麼借鑑延續,要麼變革改良。
  • 顧憲成,我是支持你搞學術研究而不要去搞黨爭!
    其實就是一群讀書人和一幫官僚,他們一邊搞學術研究,一邊討論一些時政,發表自己的政治主張,並呼籲朝廷應該怎麼去治國理政,從而影響時局!說白了就是一些只動嘴而拿不出切合實際的治國之策,和紙上談兵如出一轍。 02 東林黨都有哪些人?
  • 牛李黨爭始末
    牛李黨爭的實質是什麼,這個一直雲遮霧罩;我在簡單的一節內容中,也不可能把它真正縷清。  但有一點可以肯定,一萬年也有左中右,有黨有派那是自然而然的事。  面對一個具體事件,一大群人坐在一起討論,肯定會出現各種分歧。對此,只要我們看過網絡的口水之爭,自然就會知道。  恰恰相反,一大群人坐在一起,面對一個具體問題,態度、觀點驚人的一致,才是可遇不可求的的事。
  • 宵衣旰食,日理萬機的明朝亡國之君朱由檢,為何沒能挽救大明王朝
    朱由檢是大明王朝的末代皇帝,他在位17年間一直勤於政事,朱由檢即位之初就開始剷除在明朝橫行多年的閹黨勢力,並最終徹底滅掉閹黨,他還平反冤獄,扶正除惡,大力並重新任用有才能的被閹黨陷害入獄的良官,朱由檢還派遣得力幹將去「澆滅」農民起義軍的「烽火」,並在關外抵禦清軍南下,但他為何還是無法改變明朝滅亡的命運
  • 歷史課本講不清的「牛李黨爭」,他們到底爭個啥?
    從裴度的角度來說,在大是大非上,李宗閔和李德裕確實沒有爭鬥的必要。不過後來,一場科舉考試又加深了雙方的芥蒂。李德裕、元稹、李紳(後來都成為宰相)三個翰林學士聯合起來,上奏說主考官錢徽受了李宗閔請託,結果李宗閔被貶出京城,好不容易考上進士的女婿蘇巢也被剝奪資格。古人特別在意名聲,考上進士又是特光耀門庭的事情,這次李德裕讓李宗閔丟人丟到了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