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登基後,當時的內閣依然還是熹宗時期的「魏氏內閣」,成員分別是,張瑞圖和李國普。很明顯,前兩個都是閹黨成員,第三個李國普雖然不是閹黨,可與魏忠賢也走得很近。據《明史》記載:
莊烈帝即位,以閣臣施鳯來、張瑞圖、李國普皆忠賢所用,不足倚。
在政局初步穩定後,崇禎便下旨要求朝臣們通過廷議推選入閣的人選。當十個候選人的名單擺在御案前時,崇禎徹底傻眼了,因為這裡面既有閹黨餘孽,也有東林黨人,顯然都不是崇禎的最佳人選。
為了防止引起新一輪的黨爭,崇禎竟然突發奇想,決定藉助古法來一次「枚卜」。那麼,何謂枚卜呢?
儘管聽起來特別的高大上,但說白了就是通過抓來選出閣臣,甚至還沒有買彩票的技術含量高。您可千萬別懷疑,這不是玩笑,而是如假包換的歷史!據《明史》記載:
帝仿古枚卜典,貯名金甌,焚香肅拜,以次探之,首得龍錫,次李標、來宗道、楊景辰。輔臣以天下多故,請益一二人,復得周道登、劉鴻訓,並拜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
通過這次抓大會,有六名幸運兒光榮的中籤,他們分別是錢龍錫、李標、來宗道、楊景辰、周道登和劉鴻訓,再加上內閣原有的三位成員,大明內閣突然間就有了九名成員,真的是空前擁擠,空前複雜,空前熱鬧。
來的首輔幹得很憋屈,他既要遭受崇禎的猜忌,還要面對朝臣的彈劾,很快就被逼走了,順道帶走的還有張瑞圖。據《明史》記載:
御史羅元賓復疏糾,鳯來、瑞圖俱告歸。
施和張瑞圖離開後,李國普接任了首輔之位。同樣,他也沒幹了幾天,就被崇禎逼走了,至此「魏氏內閣」全部下崗。
之後,擔任首輔的是來宗道和周道登,他倆很快也被崇禎解僱了。楊景辰本來有機會接任首輔,但他曾經參與編撰了《三朝要典》,因為此罪而被罷黜。9-6=3!
崇禎皇帝的這一波操作下來,內閣中還剩下三個人,分別是李標,錢龍錫和劉鴻訓。於是,朱皇帝大筆一揮,李標就成了大明的第五十五位內閣首輔。
李標(1582年——1644年),字汝立,號建霞,直隸真定府高邑(今河北省高邑)人。在明朝末期的官場傾軋和黨派鬥爭中,他無黨無派,為官正直,明辨是非,敢於直諫,是一股難得的清流。可惜,他同樣沒有贏得崇禎的青睞,很快也被罷職了。
1582年,李標出生於一戶地主家庭,自幼就展現出了不同常人的天賦,對於經史子集很早便能融會貫通。十幾歲開始科考之路,幾乎是兵不血刃的連續晉級。
1607年,二十五歲的李標就通過會試高中進士,開始在翰林院中熬資歷和排大隊。沒過幾年,他因為文採出眾而被授予檢討之職,同時也贏得了時任首輔李廷機的關注。
1612年,李標調任了太子府的屬官,擔任右春坊右贊善。幾年後,又升任了詹事府的少詹事,成為正四品的京官。
從此開始,李標雖然沒有成為東林黨人,但卻與之頻繁的接觸,儼然被視為了準東林黨人。
在萬曆皇帝駕崩後,太子朱常洛登基,史稱明光宗。結果,這位戰戰兢兢長大的朱皇帝,連自己的年號「泰昌」還沒正式起用呢,就因為縱慾過度而嗑藥致死了。
1621年,東林黨人心急火燎地擁立了朱由校登基稱帝,史稱明熹宗,他還有一個很響亮的外號「木匠皇帝」。
朱木匠一登基,馬上犒賞擁立自己的東林黨人。而作為準東林黨,李標也被授予了禮部右侍郎的職務,同時繼續協理詹事府。
藉助「移宮案」、「紅丸案」等事件,東林黨徹底擊垮了浙黨等勢力,完全把持了朝政。而與此同時,魏忠賢的閹黨也在以光速崛起,兩派之間的黨爭愈演愈烈。
李標雖然在很多觀點和主張上都支持東林黨,但他卻極為反感黨爭,小心翼翼地秉持著自己的中立政策。但是,因為他師從東林黨的核心人物趙南星,甚至被列入了《東林同志錄》,越來越遭到了閹黨的仇視。為了避禍,他只好主動辭職。據《明史·李標傳》記載:
標懼禍,引疾歸。
1627年,信王朱由檢即位登基,也就是崇禎皇帝。他在繼位之初,立即就對魏忠賢的閹黨展開了清算,所有的閹黨成員和疑似閹黨成員都被問罪或罷黜。
此後,完全失去敵手和制約的東林黨,由此開始獨霸朝政,簡直到了見誰滅誰的地步。
為了逐步更換「魏氏內閣」,崇禎下旨由朝臣廷推入閣的人選。賦閒在家的李標,被東林黨當作是「自己人」,也赫然出現在了候選的十人名單當中。據《明史》記載:
詔廷臣推舉,列上十人。
之後,李標幸運地通過了「抓大會」成功出任禮部尚書併入閣參預機務。隨著崇禎皇帝的一波「神操作」,內閣減員現象嚴重,李標沒過多久就接任了首輔一職。
作為首輔,李標多次上疏崇禎皇帝要以「寬仁」和「德政」治理天下,積極效仿聖賢能君,早日實現大明的中興。而這段時期,是他和崇禎難得的蜜月期。據《明史·李標傳》記載:
帝銳意圖治,恆召大臣面決庶政。
不過,由於崇禎的自以為是和剛愎自用,李標很快就因為自己的直言進諫而遭到猜忌。據《明史·李標傳》記載:
帝不從,自是深疑朝臣有黨,標等遂不得行其志。
很快,崇禎就召回了前任首輔韓爌,而李標主動讓位成為了次輔。在袁崇煥一案的審理上,韓爌受到了牽連,被東林黨人連續彈劾,甚至還加上了「內外勾結,沆瀣一氣」的罪名。
無奈之下,韓只得稱病辭職,又一次空出了首輔的位子,而李標也遞次又接任了首輔之職。
當時,李標所面臨的頭等大事依然是如何為袁崇煥一案定性,以及如何處置相關的涉案官員。他深知,以崇禎刻薄寡恩的秉性,袁崇煥勢必性命不保。但還是本著公正和負責的態度,儘量不搞牽連,更不能擾亂軍心,保全了朝中和軍中的一大批官員。
雖然崇禎帝剷除了閹黨的勢力,但朝中依然是黨派林立,朝臣們只得被迫選邊站隊,主要還是以東林黨為主。這些東林黨人,一個個都自命為清流,但是卻不思朝政,所有的精力既不在「清兵身上」,也不在「流民身上」,而統統用在了相互間的上。
為了消除黨爭,集中精力處理內憂外患,李標再一次開啟了自己的直言進諫模式,多次上疏勸諫崇禎「不能以黨疑臣」。這個建議,可以說是完全碰觸到了崇禎的軟肋,自詡聖君的這位朱皇帝越來越排斥首輔李標。
而東林黨,眼見李標得益於他們的力量才成功入閣,甚至還二度擔任首輔。可是,李標本人卻不肯與他們為伍,不但不積極參與黨爭,反而還極力反對,限制東林黨的一家獨大。
於是,這幫只會動嘴的東林黨人,開始集中火力彈劾李標。而他們的罪名也是花樣百出,有的說他能力低下,有的說他阻塞言路,有的說他貪贓枉法,有的說他廢弛軍備。還有更歹毒的,彈劾他袒護袁崇煥,暗中勾結軍隊將領。最後的一條,直接說到崇禎皇帝心坎裡了。
眼見如此,李標只得辭官歸鄉。儘管,崇禎帝也象徵性的進行了慰留,但也就是走走過場而已。就這樣,李標也像之前的幾位首輔一樣黯然離職歸鄉了。
1644年,李標在自己的家中過世,享年六十二歲。當時,李自成已經攻陷了北京城,而崇禎皇帝也已經自殺殉國。
在得知他的死訊後,流亡的南明小朝廷追贈其為少傅,賜諡號「文節」。
筆者個人認為,李標是明朝末期難得的一位稱職首輔。他公正無畏,既不參與黨爭,也不排斥異己,竭力輔保搖搖欲墜的明朝,竭盡全力履行了自己的人臣職責。
張廷玉在《明史》中高度評價了他:
莊烈帝在位僅十七年,輔相至五十餘人。其克保令名者,數人而已,若標等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