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官拜內閣首輔,一生為國鞠躬盡瘁,死後得諡文正

2020-12-22 飄過的小戀曲

說到明朝,就不得不提到內閣制了,當時的內閣首輔大臣可謂是位極人臣,因為朱元璋廢宰相制,所以這內閣首輔變成實際上的宰相。而且明朝自第一位首輔大臣解縉起,每一位都無不是當世之才。比如權勢滔天的張居正,比如門生滿朝的徐階,又比如一代奸輔嚴嵩。而今天要給大家講述的一位名叫李東陽,此人乃是歷任內閣首輔大臣中最會打「太極拳」的一位,而且死後諡號文正,今天便讓我帶大家走進這位內閣首輔大臣。

李東陽老兄字賓之,祖籍湖南,但是因為家裡是軍人世家,先祖隨皇帝徵戰有功得以封爵,住在京城。這李東陽雖說是軍隊家庭出生,卻對帶兵打仗全無好感,反而喜好讀書,喜歡鑽研儒家經典各家學說。而且李東陽自幼便聰明過人,年近幾歲時因為能寫一手書法被驚為天人,神童之名名滿京城。而且讀書時能夠自己理解一些晦澀難懂的典籍,連皇帝都為他的天才高看一眼。後來稍大一些了便到順天府讀書,不過說是稍大其實也未滿十歲,當時與劉大夏和楊一清二人成為同窗。十三歲時中舉,十五歲時殿試二甲第一名,進士及第,正式開始了他的政治生涯。

李東陽為官前期可以說是十分坎坷,熬了很多年熬成了老資歷才一步步上位。當時的進士一般都需要先進入翰林院,李東陽也不例外,在明憲宗時主要參與編纂工作,並沒有多起眼。後來孝宗朱佑樘繼位,他李東陽資歷也算是熬的比較老了,被升為太常寺少卿,又經常得以在宮中講學,還當了一次科舉考試的主考官出題人。沒兩年之後,李東陽升至禮部侍郎然後進入內閣。進入內閣那就相當於是進入了整個明朝的權力中樞,李東陽老兄的盼頭來了。

李東陽進入內閣之後,因為他為人處世之道十分精通,圓滑無比,所以朝中同僚與他都交好,朋友多這人脈就廣啊。每每下朝就與一眾風流雅士開座談會,講孔孟之道,講程朱理學,他每次都會使得聽者耳目一新,於是乎當時不少人對他行弟子禮。但是他卻沒有多大的作為,處處忍讓,和稀泥打太極拳,這推給你那退給他。

武宗皇帝朱厚照在位時,大太監劉瑾權勢滔天,朱厚照又向來不拘禮法,不太搭理朝政,於是這朝廷差不多成了劉瑾的一言堂。李東陽與謝遷劉健三個老頭見大勢如此,氣憤不已,便向皇帝朱厚照上書告老還鄉。可朱厚照雖然不太管事但也絕非昏君,他知道這三個老頭還是很有用的,不僅駁回了他們的奏章,反而還讓李東陽當上了首輔。這是怎麼回事呢?因為劉瑾老跟朱厚照念到李東陽這兒好那兒好,然後李東陽向來又是個沒主見的人,向來是委曲求全,劉瑾很多行事他都依附不說,還為那劉瑾寫碑文誇讚劉瑾的所謂賢明,一時激起民間不少罵聲。可是正因為有了李東陽的委曲求全,事事與劉瑾周旋,這才使得朝廷能夠穩定運行,忠賢之輩少遭殺害,可是時人不明了啊。以至於後來劉瑾越來越目中無人,皇帝對他有了殺心,召集內閣大學士商議抓捕此獠,可卻不知道被誰洩密,在到劉瑾府上時他已經畏罪自殺,時人都說是他李東陽幹的,不過卻沒有證據。

李東陽後來因病辭官回鄉,沒多久便逝世,賜諡號文正。大家怎麼看?大家可以在下面點評哦。

相關焦點

  • 清朝8位獲諡「文正」的大臣,都是誰?第4位簡直就是侮辱這個諡號
    第4位簡直就是侮辱這個諡號「諡號」,指人死後,後人按照其生平事跡予以的「或褒或貶或中性」的評價文字,乃係對死者一生的高度概括。清朝時期,朝廷對於官員的「諡號」有著明確規定:1、一品大臣,按例請皇帝決定是否給予「授諡」;2、一品以下官員除非特旨,例不授諡。
  • 沒有權勢支持,卻深得乾隆喜愛,死後獲得文官最高溢號文正
    沒有權勢支持,卻深得乾隆喜愛,死後獲得文官最高溢號文正不畏權勢,直言上諫。大家想到這裡是不是心中已經有人選了,濃墨宰相劉羅鍋?答案很近了,但是死後溢號「文正」同時又是在乾隆時期官至宰相的,確實劉墉的父親劉統勳。劉墉出任宰相已經是嘉慶時期了。
  • 清朝諡號為文正的八個人,除了劉統勳和曾國藩,你知道還有誰嗎?
    湯斌一生清正廉明,是實踐朱學理論的倡導者,所到之處體恤民艱,弊絕風清,政績斐然,被尊為「理學名臣」,官至工部尚書,死後諡號文正。劉統勳,歷任刑部尚書、工部尚書、吏部尚書、內閣大學士、翰林院掌院學士及軍機大臣等要職。他為官四十餘載,清廉正直,敢於直諫,在吏治、軍事、治河等方面均有顯著政績。乾隆年間在上朝途中猝死,乾隆帝聞訊忍不住涕泣,追授太傅,諡號文正。
  • 清朝獲諡號「文正」的八大名臣,但是有人卻叫他賣國賊
    一生清正廉明,所到之處體恤民艱,弊絕風清,政績斐然。他的一生恭順滿清,所到之處體恤民艱,弊絕風清,政績斐然,為鼓勵漢人效法湯斌對本朝恭順,湯斌被清朝尊為「理學名臣」。湯斌的主要政績在康熙朝,官至內閣學士、江寧巡撫、禮部尚書等。
  • 生晉太傅,死諡文正,細數歷史上死後獲得文正的人物
    生晉太傅,死諡文正,細數歷史上死後獲得文正的人物各位讀者老爺們大家好,這裡是以人為鏡,以史論今老夢陪你聊著歷史。今天咱們要聊聊的是「文正」這個諡號,要知道在古代的王侯將相士大夫,高官大臣死後,朝廷都會根據他們的生平或者是他們的功績給予一定的稱號,而稱號裡面就有善惡褒貶各不一樣,其中就有「美諡」,「惡諡」和「平諡」。
  • 大學士死後照例都有諡號,但最高的「文正」,朝廷有一個硬性指標
    清代統治者為了表彰那些為國家做出過特殊貢獻的官員,往往會在死後給予哀榮,這種哀榮便是國家授予的諡號,能夠獲得諡號,就意味著其一生的作為得到了承認,將來也能以此流芳百世。不過,國家對諡號一直從嚴把控,不輕易賜予,一般來說只有位及一品才有可能獲得諡號,並且還非人人都有。
  • 他是清朝道光帝首輔軍機大臣,死後諡號文正,畫像入紫光閣,林則徐是...
    在明朝時代,內閣大學士掌握國家的政本,正所謂入閣拜相成為首輔,權力地位就能登峰造極。嘉靖萬曆時代的夏言、嚴嵩、徐階、張居正等人都是通過坐上內閣首輔的寶座,成為所謂權傾一時的真宰相。
  • 他是劉墉之父,大清名臣,死後乾隆親自上家悼念
    劉墉是乾隆十六年進士,官至內閣大學士;他爹劉統勳是雍正二年進士,官至內閣大學士兼軍機大臣;他爺爺劉棨是康熙二十四年進士,官至四川布政使;他曾祖父劉必顯順治九年進士,官至戶部員外郎。從地位和歷史影響來看,劉統勳與劉墉無疑是他們老劉家最為出色的兩位,都曾做到過內閣大學士。要知道這個官兒,可是妥妥的一品大員,乃是清朝單個官銜中的最高級別。
  • 中國僅32人獲諡號文正,範仲淹曾國藩名副其實,只有他讓人不服
    李東陽 「文正」是臣子死後皇帝給的最高諡號之一,清代的曾國藩因為給大清續過命,功勞巨大,所以死後獲諡「文正」。但是明朝正德首輔李東陽,助太監劉瑾為虐,是一個爭議很大的人物,居然也獲得「文正」這個諡號。他這個「文正」是不是注水了?
  • 北宋諡號為文正的九個人,除了範仲淹和司馬光,其他一般般?
    李昉陪同宋太宗祭祀南郊,禮畢入賀,因為拜舞僕倒在地,被臺吏扶著離開,臥病數日後去世,獲贈司徒,諡號「文正」。王旦,登進士第,累官同知樞密院事、參知政事,澶淵之戰時,王旦權任東京留守事。當上宰相後,他知人善任,經常推薦有真才實學的人才,出任宰相十二年,深得宋真宗的信賴。死後獲贈太師、尚書令兼中書令、魏國公,諡號「文正」,配享宋真宗廟庭。王曾,端厚持重,眉目如畫。
  • 明崇禎時期最稱職的一位內閣首輔李標
    據《明史》記載:帝仿古枚卜典,貯名金甌,焚香肅拜,以次探之,首得龍錫,次李標、來宗道、楊景辰。輔臣以天下多故,請益一二人,復得周道登、劉鴻訓,並拜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通過這次抓大會,有六名幸運兒光榮的中籤,他們分別是錢龍錫、李標、來宗道、楊景辰、周道登和劉鴻訓,再加上內閣原有的三位成員,大明內閣突然間就有了九名成員,真的是空前擁擠,空前複雜,空前熱鬧。來的首輔幹得很憋屈,他既要遭受崇禎的猜忌,還要面對朝臣的彈劾,很快就被逼走了,順道帶走的還有張瑞圖。
  • 明朝獲「文正」諡號的四人,為什麼有人死後被稱蛇王
    文正是文臣逝世後能獲得的最高禮遇的諡號,前面給大家介紹過宋朝和元朝的幾位文正,今天和大家一起認識下明朝得此殊榮的四位名臣(排名按歷史順序)。孝宗死後,十五歲的朱厚照繼位,是為武宗。武宗最大的愛好就是遊玩逸樂,對善於迎合他玩樂的宦官太監劉瑾、馬永成、高鳳、羅祥、魏彬、邱聚、谷大用、張永等八人極為寵信,尤其是劉瑾更得到他的歡心。這八人時稱「八虎」。閣臣們見此,紛紛上疏要求辭官回鄉,武宗在劉瑾的慫恿下,照準劉健、謝遷等人辭職,獨命李東陽留任。劉瑾黨羽焦芳等人進入內閣,朝中正直之士被逐殆盡。
  • 「文正」不是官位,為何皇帝不輕易給人?什麼人才有資格得到?
    後人把晚清一代名臣曾國藩一生所著的文章彙編出版,取名為《曾文正公全集》。有人也許不解,文集名稱為何把曾國藩稱為「曾文正公」,難道這是曾國藩的號或者是字?這當然不是,曾國藩字伯涵,號滌生。「文正」則是他的諡號,是他去世後由皇帝封的。所以,曾老爺子生前是不知道後世的人會把他尊稱為「文正公」的。
  • 一詞定褒貶,想知道古代大臣有多大貢獻,看他的諡號就可以了
    唐朝時期三品官以上才能定諡號,明清時期將標準提升到了一品,除非你官至宰輔,這諡號的事兒就不用想了)所以諡號也代表著咖位和朝廷地位,這也就難怪官員們對此眼熱羨慕不已了。 其次諡號是朝廷對官員這一生功績的評價和總結(諡號會載入史冊,甚至會影響到後世對你的看法)。
  • 大臣死後諡號能否用「文」字?一看級別二看出身
    古代文武大臣死後,朝廷會根據他一生的功業事跡給予一種稱號,稱為「諡」或「諡號」,也稱「易名之典」。但並非所有大臣死後都能獲得諡號,朝廷給諡是要遵循一定的禮制的。一諡號來源已久,周初始制諡法。康熙四年,朝廷定製:諸王諡號,皆於封號前加一字為諡(如禮親王代善的諡號為「烈」,睿親王多爾袞的諡號為「忠」),貝勒以下輔國將軍以上應否予諡,題請欽定,如奉旨賜給,以二字為諡。此外,文武大臣則官非一品例不予諡,故有所謂「京朝官唯閣老、尚書、總憲得賜諡,侍郎以下不得與。」
  • 文正是文人的最高諡號,極難獲得,但在清朝有個好學生就可以了
    俗話說「蓋棺論定」,一個人無論生前多麼權勢滔天、不可一世,可讓後人評價他的標準卻是死後的「諡號」。所以在中國古代,帝王將相等地位高的人死後,朝廷會根據他的生平功績、所作所為,給出一個具有評價意義的稱號,或褒獎或批評或同情,也就是「諡號」。
  • 諡號文正有多難獲得?
    北宋名臣範仲淹大家一定不陌生,特別是他那篇《嶽陽樓記》更是耳熟能詳,其實範仲淹不僅政績卓著,文學成就突出,他還曾戍邊西北對軍事防務也頗有建樹。範仲淹生前是提筆可成文、入朝可為相、戍邊可禦敵的不世之材,死後更是被世人稱讚千年的范文正公。何為「文正」?此乃範仲淹的諡號。
  • 明朝歷史上最會和稀泥的內閣首輔申時行
    申時行和張四維比起來,最大的不足就是演技差點兒,儘管他更擁護張居正,更擁護張居正的所有改革舉措。但是,在張居正看來,申時行總是慢那麼小半拍,因此處處都被張四維壓著一頭。張居正死後,大明王朝的內閣中還剩下四個人,分別是呂調陽、張四維、馬自強和申時行。因為老呂長期抱病,所以張四維接任首輔是板上釘釘的事兒,沒有太大異議。而申時行排名最末,依照常理他起碼得苦等個十年八載。
  • 身居高位的曾國藩能得美諡「文正」,真該感謝這六個字!
    曾國藩就是這樣位高權重的曾國藩,死後被同治皇帝諡為「文正」。一個人的諡號,是死後皇帝給的,很能反映出皇帝對這個人的觀感。這一切都要從「文正」這個諡號本身說起,諡法是這麼記載文的:經緯天地曰文;道德博聞曰文……(原本諡號為文的情況有二十七八條,一百六十餘字,為了不水字數,洋芋省略了大部分,正也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