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內閣首輔張居正等人,是怎樣看待農商關係的?

2020-12-22 挽手敘舊話童年

王守仁(1472-1529),字伯安,別號陽明,是明代思想家和軍事家,心學集大成者。王守仁先是在《傳習錄拾遺》中指出「若以治生為首務,使學者汲汲營利,斷不可也!」但他又指出「果能於此處調停得心體無累,雖終日作買賣,不害其為聖為賢。何妨於學?學何貳於治生?」他認為參與經濟活動只要不違背聖賢之道,治生並不妨礙治學,這兩者在本質上沒有什麼區別。此後他在《節庵方公墓表》一文中提出「古者四民異業而同道,其盡心焉」他認為「士以修治,農以具養,工以利器,商以通貨,各就其資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業焉,以求盡其心。」

四民雖職業不同但道是相同的,在本質上是沒有區別的。而這篇墓志銘的主人方麟就是「始為士業舉子,已而棄之,從其妻家朱氏。」其妻家世代從商,方麟因此棄文從商,面對友人的質疑,他表示「子烏知士之不為商,而商之不為士乎」。在這篇墓志銘中,王守仁以上古時期舜帝在位時設立的官職為例,說明了自古並不存在士農工商的排序,來論證了他的四民平等觀。在王守仁之後,他的弟子王艮繼承陽明心學創立了泰州學派。他提出了「格物正己」的思想,肯定了人的物質欲望。泰山學派另一重要人物李贄(1527-1602,字宏甫,號卓吾)更是大膽反對傳統儒學對人性的禁錮,揭示假道學的虛偽,肯定人的私慾。

他在著作中提出了人有私心是自然之理的看法:「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後其心乃見。若無私則無心矣。如服田者私有秋之獲,而後治田必力;居家者私積倉之獲,而後治家必力;為學者私取進取之獲,而後學業之治也必力……此自然之理,必至之符,非可以架空而臆說也。」他同時還指出,人與人之間都是商品交換的關係,「天下盡市道之交也」,連聖人也不例外,他認為道學先生雖然言必稱追求仁義道德,反對逐利,而他們未嘗不追逐私慾,「謂聖人不欲富貴,未之有也」,他們只不過追求的是名罷了。「財之與勢,固英雄之所必資,而大聖人之所必用也。

何可言無也?吾故曰:雖大聖人不能無勢利之心,則知勢利心,亦吾人稟賦之自然矣」。此外,李贄還提出了「童心說」,主張文學創作應當抒寫真心的主張,提倡人性解放,重情尚俗,反對禁慾,他對當時《西廂記》、《水滸傳》等世俗小說有著極高的評價,肯定藝術創作的雅俗共賞。這一思想也影響了到了清代的畫壇,使得文人畫創作風格和審美傾向突破了傳統的章法條框,直抒性靈,雅俗合流,開創了畫壇的新風。明代對本末關係的重新劃分和定位不僅在學術界有了革新和突破,在士大夫官僚階層也有了新的經濟思潮。

萬曆年內閣首輔張居正(1525-1582,字叔大,號太嶽),對農商關係也提出了新穎而辯證的解釋:「古之為國者,使商通有無,農力本穡。商不得通有無以利農,則農病;農不得力本穡以資商,則商病。故農商之勢,常若權衡,然至於病,乃無以濟也」。為此他的經濟政策主張「欲物力不屈,則莫若省徵發,以厚農而資商;欲民用不困,則莫若輕關市,以厚商而利農。」在這裡,張居正對農業與商業相互依存相互促進關係已有了深刻的認識,對傳統的「重農抑商」思想給予了根本的否定。「厚商」、「資商」是張居正思想的特點,也決定了他所實施的經濟改革政策的「個性」。

新的經濟價值觀念也在士和商這兩大社會階層中萌發和生成。隨著商業的發展和商人資本的壯大,商人通過各種方式入仕,提高了自身的社會地位。而文人儒士不僅與商賈密切交往,還棄文入賈,直接參與到商業活動中,出現了「逐末者多衣冠之族」、「吳中縉紳士大夫多以貨殖為急」的現象。在明代文人張又渠的《課子隨筆鈔》中,他告誡自己的子孫「男子要以治生為急,農工商賈之間,務執一業。」由此可見,自明代開始這種世俗化的趨勢已逐步明顯。明清之際的學者董含在《三岡識略》也中記載了這一趨勢:「昔士大夫以清望為重,鄉裡富人,羞與為伍,有攀附者必峻絕之。

今人崇尚財貨,賄擁資厚者,反屈體降志,或訂忘形之交,或結婚姻之雅。」而另一方面,商人對自身在社會中的地位也有了新的認識,在徽商故裡徽州,自明嘉靖以後對望族的定義就發生了改變,據《新安休寧名族志》記載,鳳湖汪氏「世以詩禮承家,文人高士,抱節明經,代不乏人;有以計然致富者,有以鹽旬起家者,連簷比屋,皆稱素封。……誠望族也。」可見,在當時的徽州,高士和素封都可以成為望族。汪家後人汪道昆就一直致力於提倡四民平等的觀點:「大江以南,新都以文物著,其俗不儒則賈,相代若踐更,要之,良賈何負閎儒」。汪道昆重視自己取得的經濟成就,認為自己為社會作出的貢獻一點不亞於文人士大夫。

相關焦點

  • 明朝歷史上最會和稀泥的內閣首輔申時行
    突然間,申時行前面排隊的人瞬間就都消失了,於是他排到了,就這樣出任了大明內閣的第三十八位首輔。接下來,我們一起走近這位著名的首輔和非著名的政治家。於是,張居正張首輔以「無比悲痛的心情」,勉強同意「奪情」,在回鄉處理完父親的喪事後就儘快回朝。離開前,張居正為了保證自己的新政能夠繼續推行,立即舉薦了兩個人入閣參預機務。這兩個人,一位是禮部尚書馬自強,而另一位就是吏部侍郎申時行。在料理完父親的喪事後,張居正星夜兼程趕回了北京,繼續擔任內閣首輔。
  • 明朝最帥的內閣首輔張居正,只想做個安靜的美男子,最終為權所累
    張居正,大明王朝第一內閣首輔,在明朝不斷走下坡路的時候,開創了「萬曆中興」。他是歷史上頗受爭議的一個人物,介於佞臣和忠臣之間,勞苦功高,卻也功高震主。他也是大明朝最帥的內閣首輔,身材修長,眉清目秀,還善於保養和打扮自己,非常注重儀表儀容。
  • 萬曆首輔張居正
    張居正,字叔大,號太嶽。是明朝中後期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萬曆年間的內閣首輔,輔佐萬曆皇帝開創了萬曆新政。
  • 明朝歷史上結局最完美的一位內閣首輔李春芳
    他是徐階之後大明王朝的第三十四位內閣首輔,也是繼顧鼎臣之後又一位有「宰相」之名的內閣首輔。1511年,李春芳出生於南直隸的揚州。李家雖談不上是多麼顯赫的名門望族,可在當地也是書香門第。他很小時就表現出了過人的天賦,加之接受了正統的封建教育,這些都為他今後的人生經歷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 千古一相,萬曆首輔——張居正
    中國歷史明史大家黃仁宇先生在《萬曆十五年》中嘆息:世間已無張居正。張居正,字叔大,號太嶽,出生於江陵縣,故被稱為「張江陵」。他是明朝政治學家、改革家,身兼內閣首輔與帝師等職。輔佐萬曆皇帝間實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以一已之力讓大明朝從國庫入不敷出到國富民強。
  • 李穎||萬曆首輔張居正
    萬曆首輔張居正涼州區武威南鐵路第二小學四(3)班 李穎  說起張居正,讀過中國歷史的人沒有不知道的。這是為什麼呢?因為他是中國歷史上屈指可數的幾個最著名的政治家和改革家之一。於是便解開自己身上的犀帶對張居正說:「小子,你將來是可以系玉帶的,這條犀帶只能先委屈你了。」談完後,他跑到考官那裡,下了一道命令:無論怎樣,都不能讓張居正考中。因此,張居正落第了。
  • 七次科舉會試落榜:一文讀懂明朝內閣首輔張璁的逆襲之路
    本文中的主人公張璁先生是個「幸運兒」,他從一個普通讀書人逆襲為了明朝內閣首輔。接下來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張璁的這段逆襲歷史。 因此,張璁贏得了明世宗的敬重,但也得罪了內閣首輔楊廷和,被調離北京,去南京擔任了一個叫南京刑部主事的閒官。
  • 張居正一手提拔申時行,申時行做了首輔為何不保他全家?萬曆不準
    張居正善於搞經濟,也正因為他打算搞好經濟,所以手段獨到,不允許任何人提出反對意見,這也是後世最為詬病的地方。01張居正雷厲風行的態度,是辦事情的樣子。張居正是個厲害角色,他老成持重,在內閣呆了很多年。歷經嚴嵩、徐階、高拱等三位內閣首輔,在萬曆初年正式執政,成為大明王朝的實際控制者。
  • 從孤兒到萬曆首輔 — 張居正推薦入閣的好幹部申時行
    這裡要提到的並非烈士或志士,而是一個在史書中近似默默無聞的大學士,明朝萬曆年間的內閣首輔——申時行 。         內閣是明朝文官集團的代表,而首輔則是代表們的發言人。文官信奉的儒家道德與當朝現實層面的矛盾往往是不可調和的,但首輔一方面要代表文官集團,維護他們的利益與信奉的倫理精神,另一方面首輔往往是帝師,離皇帝最近的官員。對皇帝要忠,對文官要義,總之帝臣之間有矛盾時首輔對雙方都要有個交代。這就把首輔推到了風口浪尖上——忠義難兩全。
  • 他官拜內閣首輔,一生為國鞠躬盡瘁,死後得諡文正
    說到明朝,就不得不提到內閣制了,當時的內閣首輔大臣可謂是位極人臣,因為朱元璋廢宰相制,所以這內閣首輔變成實際上的宰相。而且明朝自第一位首輔大臣解縉起,每一位都無不是當世之才。比如權勢滔天的張居正,比如門生滿朝的徐階,又比如一代奸輔嚴嵩。
  • 《萬曆首輔張居正》原創書評:王偉健 讀書天
    簡介 |《萬曆首輔張居正》:扶幼主創業厲行新政宦海權謀;借取後宮綿薄之力又何懼滾滾狂飆撲孤焰;為蒼生瀝血肅政理財富國強兵了卻君王天下事只贏得千古名相罪子孫;梁啓超在《中國歷史研究法補編》中斷言:「政治家只有一張居正。」
  • 萬曆時代的宰輔,到底是個怎樣的燙手山芋,讓幾任宰輔不斷辭職?
    那麼,萬曆時代的宰相,到底是個怎樣的燙手山芋,讓幾任宰輔不斷辭職?說起明朝的皇帝,其實各個都是奇葩,除了早期的那幾位之外,幾乎沒有了一心一意做皇帝的人,更多的是在專研副業。萬曆倒是沒有什麼特殊愛好,但是他太懶了。
  • 如果萬曆保持張居正的改革,明朝還會那麼快滅亡嗎?
    張居正(1525年5月24日-1582年7月9日),字叔大,號太嶽,幼名張白圭,湖廣荊州衛(湖北省荊州市)軍籍,明朝政治家、改革家、內閣首輔,輔佐萬曆皇帝朱翊鈞進行「萬曆新政」,史稱「張居正改革」。
  • 從《萬曆首輔張居正》,看古代家庭教育的松和緊
    白駒過隙,一晃之間那部匯集了諸多實力派演員的電視劇《萬曆首輔張居正》已經開播了十年。該劇匯集了馮遠徵,唐國強等諸多的老一輩藝術家,用符合史實的劇本,精良的道具服裝為觀眾們帶來了一部描寫明朝電視連續劇。除了導演構思的合理之外,老派藝術家們的傾力演出,深刻描繪了當時決定明朝前途命運宮廷內外各方的博弈,合作,和衝突。作為那個時代的主要人物,萬曆皇帝的性格塑造主要是由自己的母親和張居正主導。從萬曆的性格可以談談家庭教育鬆緊的關係度,看看家庭環境是如何影響個人成長的。
  • 都是皇帝的「機要秘書」,為何明朝內閣權力遠大於清朝軍機處
    在這些機構中,輔佐皇帝集權的重要機構並不完全相同,明朝以內閣為主,清朝從雍正皇帝開始,輔佐皇帝集權的機構則改為軍機處。雖然這兩個機構都屬於朝廷的中樞,但它們的地位是不可分割的,應該說明朝內閣的權力和重要性遠遠超過清朝的軍機處。
  • 他是王陽明的傳人 差點被張居正暗殺 晚年為明朝的滅亡埋下禍根
    明朝歷史上有很多了不起的人物,其中也不乏一些年幼時就顯露自身聰明才智的人,比如:陳洽,楊慎等,但這些人物的經歷對於明朝的發展並沒有起到實質性的影響。而在明朝中葉歷史上,卻有一位並不太為人所熟知的神童,他後來的經歷卻直接為明朝的滅亡埋下了禍根!他就是明朝中葉歷史上著名的鄒元標。
  • 明代九大優秀內閣排行榜
    二、張居正內閣張居正,應該是明代首輔中,排名首位的存在,本身就是天才,5歲識字,7歲能通六經大義,12歲考中秀才,13歲時就參加了鄉試,16歲中舉人。張居正於萬曆即位之初,挫敗政敵高拱,升任內閣首輔。力行改革,重修吏治,以一己之力,強行為大明續命五十年。其推行的「一條鞭法」對歷史影響深遠。
  • 高拱向左,張居正向右:曾經志同道合、患難與共,為何反目成仇
    同仇敵愾:智鬥嚴嵩,撥亂反正在嘉靖朝廷內閣,曾進行過一場你死我活的鬥爭。一方是向來耿直高冷的內閣首輔夏言,另一方是大奸似忠的內閣次輔嚴嵩。夏言想鞏固首輔的權威,而嚴嵩想把夏言拉下馬,自己好上位。之後嚴嵩成為內閣首輔,繼續諂媚上,他的內閣首輔也越坐越穩。徐階是在嚴嵩之後進入內閣的,深知先前的風波,也了解嘉靖皇帝喜怒無常的性格。他擔任內閣次輔,地位僅次於嚴嵩。這時候奸臣嚴嵩權勢滔天,他與兒子嚴世蕃欺上瞞下,黨同伐異,許多忠臣都遭到打壓,一些奸吝小人卻得到火線提拔。嚴氏父子大肆斂財,欺壓百姓,以致天怒人怨。
  • 徐階:資歷最深首輔,卻接連遭遇恩將仇報,學者:張居正確實厲害
    文/趙立波 徐階內閣的辦公牆壁上寫了三句規箴「以威福還主上,以政務還諸司,以用刑舍賞還公論」,表達了其作為嘉靖和隆慶時代銜接內閣首輔的處事原則和為政風格。簡明概括就是全力維護明朝皇帝的威嚴,並將政務按照規範下發給相關部門,同時注重賞罰分明,強調公平正義。
  • 【核心素養】明朝的內閣制度
    追問:皇帝這麼做,意圖非常明顯,無非是想加強自己的權力,那麼有了內閣之後,明朝的皇權到底是變大了還是變小了呢?(思考方向指導)皇帝的權力是固定的,但為了讓低下的人幫他辦事,他不得不分出一部分權力來,之前是分給宰相,現在是分給內閣。我們要考察內閣有沒有加強皇權,很簡單,把內閣與宰相做個比較,如果如果內閣權力比宰相要小,那麼皇權毫無疑問,是加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