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亡於黨爭,來看看明末東林黨的執政理念和現實的不同

2020-12-09 學到知識

在明朝,其實很多儒家哲學思想都已經被挖掘透了,除了衍聖公所代表的理學外還有王陽明的心學,馮從吾的心學等等,這些學術豐富了明朝的學術氛圍,同時也給了很多讀書人新的方向。

但也正是這些思想讓讀書人開始抱團,最終形成了黨派,明明的黨爭也源於這些黨派。要知道東林黨在當年儒學治天下的情況下風評非常好,而閹黨則被打成了反派,如今或許是《明朝那些事兒》引起的風潮,很多人看了明朝歷史後,都對東林黨的行為感到不滿,甚至認為東林黨是明朝滅亡的禍首,所以先來看看東林黨所代表的思想是什麼吧。

東林黨是顧憲成所創立的,他曾在東林書院教學,所以這些學生也就都被稱之為東林黨。「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在心」這句名句就出自顧憲成。

在當時王守仁和他的心學理念紅極一時,算是很多讀書人的共同思潮,也就是這個時期心學取代了理學成為當時最重要的顯學。

東林黨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批判了心學的哲學理念,他們認為心學是務虛,所謂的心即理是不符合實際的。所以東林黨所推動的實際上是實學,認為行動才是讀書人應該做的事情。認為儒學就是應該求真務實,去掉一些繁文縟節,不要搞形式主義。

另外一個核心思想就是廣開言路,認為為君者應該廣言納諫,不應該任由宦官把持朝政,也不該閉塞言路。

這樣看起來東林黨的儒學要義其實沒有什麼問題,但帶來的後果卻是明朝難以承受的。東林黨自稱清流,把持了天下輿論,反對東林黨則等於與讀書人為敵,這樣一來觸動的其實是很多人的利益,既然東林黨抱團了,其他人自然照貓畫虎。黨爭就這樣來了。

且不說東林黨初心如何但最終導致的結果卻非常惡劣,而且利益集團一旦形成就很難解除了,東林黨從那一刻起就已經是一個利益團體,清流也就不復存在了。而且東林黨認為皇帝不得與民爭利,應該減免江南的一些賦稅,最終導致的就是納稅上不來,朝廷沒有錢處理民亂。

這些誠然都是東林黨的問題,但政治並非非黑即白,東林黨人在貫徹自己的哲學思想的時候還是做到了以血肉明真理。他們不顧生死,敢於說出朝堂上的問題,直言不公,在面對暴力的時候也可以憤然就義。

東林黨人在貫徹他們的哲學思想上的勇氣和政治主張上得操之過急並不矛盾,這是當時環境造就的,不可因為東林黨的一些政治失誤就否定了當時東林黨貫徹的實學主張。當然從最後的結果來看,明末亡於黨爭也是事實了。

相關焦點

  • 魏忠賢不死大明不亡這種觀點簡直荒謬至極
    最近看了幾篇有關魏忠賢的文章,竟然有人說,魏忠賢不死,大明不亡。關於這種說法我真的不敢苟同,好像魏忠賢死了大明就立即亡了一樣,其實大明在魏忠賢死後存在了十七年。打破政治平衡有人說以魏忠賢為代表的閹黨的覆滅打破了朝堂之上的政治平衡,使得東林黨一黨做大,把持朝政,最終使大明亡於黨爭。難道真的是這樣嗎?如果說政治平衡被打破,那也不是因為魏忠賢的死才打破的,恰恰相反,早在魏忠賢活著的時候,政治平衡就已經被打破。
  • 萬曆是大明王朝掘墓人…
    那麼明神宗萬曆皇帝究竟是有多「荒唐」、「怠惰」以至於後代大多認為「明實亡於萬曆」呢?萬曆皇帝執政的48年到底和明朝滅亡究竟有什麼樣的關係呢?筆者認為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這個問題:02黨爭不斷,導致行政效率低下,政治集團內部分化瓦解這裡需要明確一個前提。封建社會時代的「黨」,不同於現代民主政治制度下的黨派。同現代有著共同的政治理念支撐、完善的規章制度保障的政黨不同,古代政治環境下的「黨」,更多的則是單純出於利益的聚合。
  • 習近平總書記的執政理念
    他說:「我的執政理念,概括起來說就是:為人民服務,擔當起該擔當的責任。」 盤點習近平總書記不同場合、不同時間所闡述的執政理念,筆者發現,總書記反覆強調的一些理念彌足珍貴,尤為需要貫徹落實到實踐中去。 一、「凝聚共識的最大公約數」:強調實現中國夢。
  • 為何明粉會說「魏忠賢不死,大明不亡」?原來魏忠賢有這一手段
    文/愚人談歷史大明王朝是漢人最後一個大一統的王朝,它的滅亡令很多人都惋惜,更是紛紛推測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了明朝的滅亡。話說,明朝是中國歷史上黨爭最嚴重的朝代,這是由於明朝歷代皇帝大多不勤政,又有內閣制和廠衛制度所造成的。明朝後期,最主要的兩個黨派爭權就是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和以江南士大夫為主的東林黨人。天啟年間,魏忠賢是最得勢的時期,魏忠賢大搞閹黨,為了掌握朝政,就開始打壓文臣。
  • 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必須發揚黨執政興國的根本優勢
    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是新的歷史時期黨的思想理論建設的光輝文獻。講話科學總結了95年來黨的偉大貢獻、歷史經驗,深刻揭示了黨執政興國的基本規律和獨特優勢。學習領會講話精神,我們清醒地認識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特徵是黨的領導,而黨領導我們事業取得成功的關鍵在於擁有無與倫比的根本優勢。
  • 有人說明朝亡於萬曆,也有人說明朝亡於崇禎,其實明朝亡於這個人
    晚明因政治腐敗、東林黨爭和天災外患導致國力衰退,爆發農民起義。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帝自縊,明朝滅亡。那麼,明朝到底亡在誰的手裡?學術界對於「明朝到底亡在誰的手裡」這個問題一直爭論不止,有人說明朝是在萬曆年間滅亡的,有人則認為是崇禎皇帝的錯,還有人說是東林黨爭才明朝覆滅的根本原因。
  • 黨的執政能力建設:走好新時期的網上群眾路線
    隨著網絡媒介技術的發展與應用,基於移動互聯、手機簡訊、博客、微博、微信、APP客戶端等建構生成的信息傳播鏈和行動交往模式,正深刻地改變著傳統的政治生態和現實社會的運作邏輯。網絡時代下的「數位化生存」,既為民眾參政議政開創了全新途徑,開啟網絡問政、議政、理政的公共治理新模式,與此同時,網際網路這個「最大變量」,也給黨的執政環境和執政方式帶來全新的挑戰。
  • 牛李黨爭始末
    所以,黨爭一時無休無止。  對於牛李二黨之間的矛盾。  一種比較流行的觀點,大約是李黨是右派(因為他們是根深蒂固的既得利益者),牛黨代表左派(因為他們後來崛起的政治力量)。  總的來說,對國際、國內的問題,根深蒂固的既得利益者、與後起的政治力量,通常是很難達成共識的。因為彼此的利害關係就是不同的。
  • 大明帝國滅亡的真實原因
    按理說,太監黨被消滅了,那文官集團應該能把天下治理的海清河晏、四海昇平了吧。結果是大明帝國直接給治理崩潰了。眾位且看看文官集團都幹了什麼?1、裁撤驛站、免除江南鹽稅裁撤驛站,尚可說的過去,可江南鹽稅是朝廷的主要收入來源,免除江南的鹽稅是老百姓人人都能吃上廉價鹽嗎?不是,老百姓依舊吃不起鹽,那麼鹽稅這部分利益誰拿去了呢?
  • 崇禎帝夢見一個字,大臣說這是好兆頭,唯獨此人跪下:大明要亡!
    夢一直都是很玄妙的存在,在我國很早就有「周公解夢」的存在,意思是做的夢在現實社會中都有解釋。而夢境的好壞也是映襯著將要發生的事情。古人遇到大事做夢的時候總是要去找算命先生看看是福還是禍。明朝的時候崇禎皇帝就做了一個很奇怪的夢。崇禎皇帝是明朝最後一個皇帝,也就是明朝的亡國君。
  • 大明王朝興亡錄
    其實個人覺得這種控制力是恰到好處的,這讓所謂大明的利益已經變成了整個龐大統治集團的利益,雖然文臣集團,宦官集團和皇室宗親的衝突不斷,但是大明王朝在這種博弈中得到了一個動態平衡的機會。朱元璋一手創下了大明江山後,為了確保政權穩固,他設置了鴻門宴。後來,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做到權臣與權臣之間的相互制衡,他廢棄了從秦始皇時期就開始使用的宰相制度,建立了內閣制度。
  • 嘉靖、萬曆、天啟和崇禎:到底誰該為大明帝國的滅亡負責
    那麼,在明朝中後期最受爭議的4位皇帝——嘉靖、萬曆、天啟和崇禎當中,哪些皇帝應該為明朝滅亡負最大的責任呢?下面,我們就從4位皇帝對明朝的過失做全面而細緻的分析。01首先,我們來看看嘉靖皇帝對明朝的過失。
  • 朝廷流亡到鴨綠江邊也要黨爭:朝鮮為何偏愛內鬥?
    因金孝元住在首都漢城的東面,金孝元一邊的被稱為「東人黨」,而站沈義謙一邊的稱為「西人黨」。這一年是朝鮮正式「黨爭」元年。隨著時間流逝,黨爭內鬥愈發精細化。東人黨中分化出南人黨和北人黨,北人黨再分大北、小北。大北內部還能分個中北、肉北、骨北三派,小北中又分清小北、濁小北。西人黨內部也不斷派生黨派,仁祖時有清西、勳西、老西、少西之分,肅宗時又分為老論、少論,彼此圍繞一些小事爭論不休。
  • 習近平:堅定不移全面從嚴治黨 不斷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領導水平
    新華社北京10月18日電  習近平同志在十九大報告中強調,堅定不移全面從嚴治黨,不斷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領導水平。全黨要清醒認識到,我們黨面臨的執政環境是複雜的,影響黨的先進性、弱化黨的純潔性的因素也是複雜的,黨內存在的思想不純、組織不純、作風不純等突出問題尚未得到根本解決。要深刻認識黨面臨的執政考驗、改革開放考驗、市場經濟考驗、外部環境考驗的長期性和複雜性,深刻認識黨面臨的精神懈怠危險、能力不足危險、脫離群眾危險、消極腐敗危險的尖銳性和嚴峻性,堅持問題導向,保持戰略定力,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
  • 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
    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 2018年02月02日 07:36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陸航 字號 關鍵詞:社會發展;中國;延安大學政法學院;社會主要矛盾
  • 黨爭
    它以各種不同的形式存在於所有政府機構裡,儘管多少受到抑制、控制或約束。但那些常見的黨派思想的形式,往往是最令人討厭的,並且確實是政府最危險的敵人…… 它往往幹擾公眾會議的進行,並削弱行政管理能力。它在民眾中引起無根據的猜忌和莫須有的驚恐;挑撥派對立;有時還引起騷動和叛亂。它為外國影響和腐蝕打開方便之門。
  • 美國黨爭風雲:集權與分權
    所以,他們一開始就面臨天平的兩端:需要限制政府權力來保障各州的獨立自由,但是又需要強大的政府來促進經濟發展和償還債務。 在這裡,要先給大家普及一下集權與專制這兩個概念的不同。集權,是指中央對地方的控制,與自治對應;專制,是指中央層面的權力集中,與民主對應。
  • 經常有人說:魏忠賢不死,大明不亡?
    (普通人物區別於人民大眾,歷史是人民群眾創造的,但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活動和作用,又要受到各種社會歷史條件的制約。)而作為歷史人物可以說對社會歷史活動都具有一定的影響,但是歷史人物永遠不能改變歷史發展的趨勢,至多能加速或者減緩歷史的進程。魏忠賢作為明朝末年無論如何都繞不過去的歷史人物,權傾一朝,被稱為「九千歲」,門徒勢力遍布天下,各地督撫競相為他建生祠。
  • 每日選讀丨黨爭的原因及聯邦制對解決黨爭問題的裨益
    由於保護了獲取財產的各種不同才能,立刻就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和各種各樣的財產佔有情況;而由於這一切對各財產所有人的感情和見解的影響,從而使社會劃分成不同利益集團和黨派。黨爭的潛在原因,就這樣深植於人性之中;我們看到這些原因到處根據人類社會的不同情況造成不同程度的行動。
  • 許先春:持之以恆加強執政能力建設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寶貴經驗
    執政能力建設是我們黨執政後的一項根本建設,事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興衰成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黨和國家長治久安。高度重視並持之以恆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一條寶貴經驗,是黨和國家各項事業蓬勃發展的重要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