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網絡媒介技術的發展與應用,基於移動互聯、手機簡訊、博客、微博、微信、APP客戶端等建構生成的信息傳播鏈和行動交往模式,正深刻地改變著傳統的政治生態和現實社會的運作邏輯。網絡時代下的「數位化生存」,既為民眾參政議政開創了全新途徑,開啟網絡問政、議政、理政的公共治理新模式,與此同時,網際網路這個「最大變量」,也給黨的執政環境和執政方式帶來全新的挑戰。習近平總書記在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上強調指出:「各級黨政機關和領導幹部要學會通過網絡走群眾路線,經常上網看看,了解群眾所思所願,收集好想法好建議,積極回應網民關切、解疑釋惑。」因此,新時期通過網際網路走好群眾路線,不斷創新執政理念,創新執政方式和方法,切實加強網絡執政能力建設,成為新時期推進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戰略選擇。
一、走好網上群眾路線的現實價值
網際網路時代唯一不變的就是在變。當前,新媒體、「網際網路+」和大數據已經成為思想文化信息的策源地和社會輿論的放大器,網上群眾的意願、訴求和表達,能適時有效藉助網絡媒介平臺第一時間「發聲」和湧現出來,面對洶湧澎湃的網絡輿論和迅速崛起的網上群眾個性化權益表達,傳統的做群眾工作的理念、方式和方法正面臨嚴峻的挑戰。如果不正視、不用好網絡媒介這個傾聽民意、聚合民智、聯繫群眾的重要載體和媒介工具平臺,我們的各項工作在今天就會隨時陷入被動局面。
因此,繼續用好和發揚我們黨的根本工作路線,將群眾路線的價值內涵「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和工作方法「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順應網絡媒介時代的變革需要和邏輯要求,也可以表述其內容為「通過網絡走群眾路線、通過網絡依靠群眾、通過網絡從群眾中來、通過網絡到群眾中去」,最大限度地運用網際網路問政於民、問需於民、問計於民,踐行和走好新時期的網上群眾路線,不斷提高做好網上群眾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成為當前各級領導幹部主動觸網、敢於用網、善於用網,進一步密切黨群關係的必然選擇。
群眾在哪裡,我們的工作觸角就要延伸至哪裡。當前,要著力探索和開闢發展網上群眾工作新領域,用好黨群幹群這個媒介互動新平臺,發揮群眾路線+科技的優勢,通過「零距離」的交流互動,不斷激發網上群眾參政議政的積極性,推動全黨上下最廣泛、最及時地傾聽和吸納社情民意,從而在集聚群眾智慧的同時不斷提高民主執政能力。通過網上群眾的有效監督和「倒逼機制」,發揮群眾監督公權力和放大「網絡反腐」的現實功效,不斷建立健全糾錯防錯機制,真正有益於提高科學執政的能力。通過「網際網路+黨務服務」「網際網路+政務服務」,推進和加速網絡公共服務進程,精簡網絡服務辦事流程,以「一站式」服務打造為民便民的新平臺,不斷求得社會各群體利益的最大公約數。針對意識形態的滲透和網絡謠言的肆意傳播,走好網上群眾路線,強化主流聲音的傳播速率,提高網上群眾意見的回應效率,切實改善黨群、幹群關係,厚植群眾之基,切實提高網絡輿論引導力和綜合治理水平。
二、走好網上群眾路線是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重要途徑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實施網絡強國戰略進行第三十六次集體學習時指出:「隨著網際網路特別是移動網際網路的發展,社會治理模式正在從單向管理轉向雙向互動,從線下轉向線上線下融合,從單純的政府監管向更加注重社會協同治理轉變。」當前看來,網際網路開啟生成的網上群眾路線,已經成為我們黨獲取執政資源的重要新渠道,成為互聯互通密切聯繫群眾的新載體,必將有力地推進我們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創新執政方式方法。
1.創新執政理念,加快思想和行動的「轉型升級」,在學網、懂網、用網中化被動為主動。
當前,各級領導幹部要高度認識到網際網路這個「最大變量」發揮的重要作用,積極主動擁抱網際網路,學會用微博、微信、微視頻和客戶端來及時了解社情民意,掌握最新資訊和輿論動向。要科學認知和理性把握網際網路和新媒體信息傳播演化的內在規律,善於甄別新媒體輿論傾向,及時澄清事實真相,規避網絡謠言,第一時間發出主流聲音,將網絡媒介這個「最大變量」變成「最大正能量」。要主動吸納網絡上的真知灼見和民智民意,與網上群眾平等真誠交流,通過建立網絡新聞發言人和網絡宣傳隊伍及時回應網民現實關切,積極創設網絡新聞發布會和國家矩陣的政務黨務微博、黨建雲平臺等,在信息共享和互動體驗中建立互信理解,最廣泛地凝聚網民共識。
2.轉換優化執政方略,讓執政路徑在「兼容並進」和協同治理中,更加走向包容開放和務實靈活。
隨著社會的快速轉型和階層的分化整合,不同利益主體的權益訴求和社會矛盾問題基於網絡媒介平臺得以釋放出來。面對錯綜複雜的利益關係和輿論生態,我們黨就需要不斷轉換優化執政方式,基於網絡公共領域的價值開掘和平臺拓展,建立健全新的利益協商、溝通和平衡機制,從而有效調控和化解轉型期的各種社會矛盾與衝突。這就需要我們加強輿情研判,建立完善輿論引導和利益調控機制,堅持「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在平等對話交流互動中順勢引導、整合利益、調和矛盾,從而借勢發揮用好網際網路扁平化、交互式、快捷性優勢,真正推動執政決策的科學化、治理的精細化和服務的高效化。
3.創新執政思路方法,用好黨群幹群互動交流媒介新平臺,在「鍵對鍵」「面對面」中實現線上線下聯動。
群眾上網了,民意也跟著上了網。但是,網絡民意又不完全等同於民意,特別是網絡虛擬領域中那些無中生有、造謠傳謠的虛假信息傳播和日益突破道德底線的炒作惡俗和「人肉搜索」,以及那些在商業利益驅動下的「網絡水軍」所炮製出來的「偽民意」,會在無形之中影響公共輿論走向,甚至幹擾和影響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當前,散落在網絡虛擬空間中的網民,日漸基於興趣愛好和價值情感偏好呈現出「部落化」和「圈層化」,要想有效整合不同網民的價值利益訴求,規避網絡謠言、維繫網絡公共秩序,規範引領網絡群體性公共事件,面對日趨複雜的網絡環境和輿論生態,亟須我們緊跟網絡媒介發展新態勢,不斷提高對網際網路規律的把握能力、對網絡輿論的引導能力、對信息化發展的駕馭能力、對網絡安全的保障能力。
因此,創新用好網絡媒介交流平臺,提高各級領導幹部網絡媒介素養,建立完善網絡民意吸納機制、網絡輿情應急管理機制、網絡民意訴求反饋機制、網絡利益訴求結晶機制以及建立重大決策網絡聽證機制、網絡問政理政績效考核機制、網絡問政監督機制、網上網下聯動對接機制,等等,成為新時期各級領導幹部走好網上群眾路線、做實網絡問政理政的必修課。
三、邁向「網絡強國」必須提升黨的網絡執政能力
當今世界,網絡媒介信息技術不斷推陳出新,基於數位化、網絡化和智能化推進的全球信息技術革命,正將治國理政帶入全新的發展階段。歷史和實踐已經表明,推進我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關鍵取決於我們黨自身的執政能力建設。面對全球信息化浪潮和我國實施推進的「網絡強國」戰略,我們黨執政能力的高低,在現時代下越來越取決於其掌握、利用和支配現代科技和生產力發展的綜合能力水平。為此,邁向「網絡強國」,不斷提升黨的網絡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亟須在資源整合能力、人才建設能力,制度機制適應能力以及話語轉換創新能力等方面進行創新。
1.強化執政資源整合能力。
執政資源是執政黨在履行執政使命、提高執政效能和推進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綜合性要素資源的總體性呈現。對於中國共產黨而言,最為彌足珍貴的執政資源主要體現為被全黨和廣大人民群眾所接受和傳承的歷史資源、政治資源、組織資源、經濟資源、意識形態資源、公信力資源,等等。隨著社會的深度轉型和改革發展的縱深推進,基於市場經濟、外部環境和網際網路「變量」等帶來的「複雜性社會」,黨的執政資源正面臨全新的挑戰。如何基於網絡媒介建構系統性執政資源體系,推進執政資源各要素的有機整合與協同互補,不斷激活和傳承革命、建設和改革時期積累的執政能力資源,現時代意義下執政運行能力資源和保障能力資源,以及不斷開發拓展增量型的網絡執政能力新興資源,強化執政能力資源的有效性供給,推進執政能力和水平創新,以建構現代執政資源體系,切實提高黨的網絡執政能力。
2.提高執政人才建設能力。
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其政黨組織和黨員的先進性成為黨的鮮明特徵。因此,確保黨的人才隊伍建設的不斷完善,並始終保持對人才的吸納融合也成為中國共產黨永葆先進性與活力的關鍵所在。面對網際網路時代意識形態的博弈和較量,尤其是面對「魚龍混雜」的複雜輿情態勢,如何更好地掌握意識形態的主動權和領導權,強化輿情的研判和輿論的有效引導,建立完善網絡人才隊伍培養機制,對能否走好用好網上群眾路線,意義重大。
與此同時,強化公共政策決策網絡吸納,用網絡媒介有效打開「政策窗口」,有效整合和吸納民智民意,多層次、多形態、多領域打通和開放社會精英的流通管道,積極營造良好的人才流動生態環境,也成為整合人才隊伍、凝聚人心的必然選擇。
3.提高制度機制適應能力。
制度的有效性在於制度本身的建設和制度的適應能力。網際網路時代黨的建設和執政能力的提升,主要體現在黨有效駕馭網絡新媒體的能力、推動引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能力以及應對外在複雜形勢的能力。這就要求我們黨自身要強化制度體系的「頂層設計」,用「一盤棋」整體思維推進思想建黨、組織建黨、制度治黨、紀律管黨和人才興黨。與此同時,還要順應市場經濟環境、外部環境、網際網路這個「最大變量」等,實時完善制度機制,強化組織制度的約束力、感召力和回應力,並匹配建立一整套網絡利益表達機制、協調機制、矛盾化解和溝通回應機制等,從而在制度機制的創新調適中實現利益的平等協商和互動均衡。
4.提升話語轉換創新能力。
從政治社會化的過程來看,政黨意識形態的話語轉換與創新,政黨執政理念的創新,在某種程度上影響和制約著社會整體價值觀的凝聚共識。網際網路建構生成網民的權益表達訴求的同時,也擴展和強化了群眾的話語權,更是生成一系列形式多樣、題材新穎的網言網語。面對傳統主流輿論場和網絡新媒體輿論場的日漸區隔與分化,亟須我們創新和轉換話語表達形式,將宣傳話語、政策話語和信息服務話語有機互動銜接,以建構網絡新媒體時代下的「輕閱讀」和富有溫度情感的「網言網語」,在坦誠交流中建構價值共鳴,打通對接「兩個輿論場」。
與此同時,要遵循網絡媒介傳播規律,塑造中國風格和特色的話語體系,用開放、融通、科學的新概念和新表述講好中國故事、唱響中國聲音,切實提高中國國際話語權,以「中國立場、國際表達」推進意識形態話語的創新和表達。
(本文為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網絡公共事件的演化博弈與治理機制研究」[13CZZ060]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中共中央黨校政治學博士後,中共天津市委黨校、行政學院副教授,天津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
責任編輯:狄英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