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先春:持之以恆加強執政能力建設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寶貴經驗

2020-12-12 中國紀檢監察雜誌

執政能力建設是我們黨執政後的一項根本建設,事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興衰成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黨和國家長治久安。高度重視並持之以恆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一條寶貴經驗,是黨和國家各項事業蓬勃發展的重要保證。

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對黨的執政能力建設進行了艱辛探索。早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就在敵人重重包圍、物質條件緊缺的環境下開始了局部執政、建設革命根據地的實踐。黨在開展武裝鬥爭的同時,在根據地內創造性地加強生產、發展經濟和保障供給,加強教育科學文化事業、破除封建陋習和迷信活動,加強政權機關的廉政建設和幹部隊伍作風建設,贏得了人民群眾的衷心擁護。深入開展調查研究,加強思想政治工作,創辦各級各類軍政學校培養人才,掀起大規模生產運動,實行精兵簡政,開展「整風」運動等集中性教育,都體現了黨在局部執政條件下提升執政能力的探索。1949年3月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毛澤東同志充分估計革命勝利以後國內外鬥爭的新形勢,要求全黨同志牢記「兩個務必」,警惕資產階級「糖衣炮彈」的進攻。毛澤東同志把執掌全國政權比作「進京趕考」,要求各級幹部學習新中國建設所需要的各種經濟本領、管理本領。

新中國成立後,黨領導開展穩定物價和統一財經等重大鬥爭,保障人民群眾的正常生活,打破了敵對勢力「共產黨軍事上一百分,經濟上零分」的夢囈。緊接著,黨又經受了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和各項民主改革的考驗,開展了包括經濟、政治、文化、教育等多方面建設,國民經濟得到全面恢復和初步發展,充分顯示出我們黨駕馭複雜局面的能力。1956年底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標誌著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已經基本建立。這是中國歷史上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也是中國共產黨執政能力、執政成效的集中體現,開闢了中國走向國家富強和民族振興的光輝道路。黨的八大以後,黨領導全國人民全面開展社會主義建設,既注重生產力發展,又注重思想文化建設,注重人民群眾物質文化需求的滿足。

回顧這段歷程可以看出,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探索實踐是以局部執政為起點的,不同時期的局部執政雖然面臨不同環境和任務,但都豐富了黨的執政經驗,為黨在全國執政奠定了堅實實踐基礎。黨不僅經受了由局部執政到掌握全國政權的重大考驗,而且還經受了在外部封鎖狀態下創造性開展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重大考驗。這種探索實踐的成果集中體現為: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創立了毛澤東思想,成功開闢了一條適合中國特點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取得了社會主義建設的基礎性成就,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物質基礎。注重思想理論建設、加強作風建設、切實維護人民利益、大力發展生產、學習經濟建設和管理知識等,是這一時期黨加強執政能力建設留給我們的深刻啟示。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以鄧小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改革開放新環境中開始了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新探索。鄧小平同志向全黨發出「走自己的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偉大號召,深刻揭示社會主義本質,確立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制定現代化建設「三步走」發展戰略,強調改革開放是決定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勇敢打開對外開放的大門。牢牢把握髮展這個硬道理加快發展經濟,有步驟地開展各方面體制機制改革,進行政治體制改革和民主法制建設,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開創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大力懲治腐敗現象等,都是黨在改革開放條件下加強執政能力建設的重大舉措。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取得了豐碩理論成果和實踐成果,集中體現為:我們黨形成了鄧小平理論,成功開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後,以江澤民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堅持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不動搖,成功穩住了改革和發展大局。黨的十四大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給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確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和分配製度,推動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大力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實行依法治國,加強黨的作風建設,以整風精神開展「三講」教育等,都體現了黨在社會主義經濟條件下提升執政能力的探索和努力。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黨形成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成功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向二十一世紀。

黨的十六大以後,以胡錦濤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準確把握我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徵,結合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實踐進程大力加強執政能力建設。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建設創新型國家,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實施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和先進性建設等,都是黨在新世紀新階段提升執政能力的重大部署。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專門研究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問題,強調要不斷提高駕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能力、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能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應對國際局勢和處理國際事務的能力。我們黨形成了科學發展觀,成功在新的起點上堅持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回顧這段歷程可以看出,在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條件下,黨面臨的執政考驗、改革開放考驗、市場經濟考驗、外部環境考驗複雜而嚴峻,精神懈怠的危險、能力不足的危險、脫離群眾的危險、消極腐敗的危險更加尖銳地擺在全黨面前。我們從容應對一系列關係國家主權和安全的突發事件,戰勝在政治、經濟領域和自然界出現的困難和風險,經受住一次又一次考驗,保證了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航船始終沿著正確方向破浪前進。科學判斷黨所處的歷史方位,圍繞不斷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提高拒腐防變和抵禦風險能力這兩大歷史性課題,堅持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著力從思想和作風、體制和機制、方式和方法、素質和本領等方面提升能力,是這一時期黨加強執政能力建設留給我們的深刻啟示。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黨的執政能力建設也相應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立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鄭重提出了「加強黨的長期執政能力建設」「全面增強執政本領」的重大戰略任務。面對錯綜複雜的國際形勢、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強調要貫徹新發展理念,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統籌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堅持全面深化改革,增強改革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注重製度和治理能力建設,著力抓好重大制度創新;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實施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變革,等等。這些重大方針政策,有力促進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緊密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和實踐要求,深刻回答了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麼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重大時代課題,形成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推動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這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治國理政成效的集中體現。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積極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牢記初心使命、推動自我革命等,成為新時代加強黨的長期執政能力建設的鮮明特徵。

2020年初,我們遭遇了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傳播速度最快、感染範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是對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經過艱苦卓絕的努力,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重大戰略成果,充分彰顯了中國共產黨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檢驗和證明了中國共產黨強大的治國理政能力。

我國即將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新發展階段。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了「不斷提高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能力和水平」的要求。我們要聚焦這一要求,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積極探索形成新發展格局的有效路徑。要科學把握我們面臨的新機遇新挑戰,發揚鬥爭精神、增強鬥爭本領,切實提高政治能力、調查研究能力、科學決策能力、改革攻堅能力、應急處突能力、群眾工作能力、抓落實能力,做實做細做好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各項工作,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

(本文刊載於《中國紀檢監察》雜誌2020年第23期,作者: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第一研究部副主任、研究員 許先春)

相關焦點

  • 以人民為中心:中國共產黨執政價值取向與治國理政旨歸的統一
    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特徵,它決定了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價值取向與治國理政旨歸相統一的實踐要求,決定了中國共產黨「以造福人民為最大政績」的使命擔當。與西方政治制度不同,中國共產黨不僅擔負著長期執政的使命,而且負有全面領導的責任。執政黨和領導黨的雙重角色意味著,執掌權力不是我們黨的追求目標,引領國家發展和增進人民福祉才是我們黨執政的根本價值取向。
  • 這三年,習近平治國理政的「四大支柱」
    25日,學習小組(微信號xuexixiaozu)推薦了周新民談「習近平治國理政秘笈」系列第一篇《這三年,習近平治國理政的「四大貢獻」》;今天,繼續推薦第二篇《這三年,習近平治國理政的「四大支柱」》。  所謂四大支柱,即:  1、戰略定力  抓住戰略定力這一支柱,確保大局不偏方向。
  • 標註治國理政新高度(治國理政新思想新實踐)
    去年十八屆五中全會通過的「十三五」規劃建議,與今年兩會通過的「十三五」規劃綱要中,都寫入了這樣一段話:「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毫不動搖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勇於實踐、善於創新,深化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形成一系列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深化改革開放、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提供了科學理論指導和行動指南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貫穿治國理政全過程...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團結帶領全國人民開創治國理政的嶄新局面,接連出臺了一系列重大戰略舉措,堅持把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貫穿於治國理政全過程、落實到治國理政各環節,推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向前發展。第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加強全面從嚴治黨,以新時代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解決自身存在的問題,為提高黨治國理政的能力和水平提供根本保證。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新時代治國理政實踐體現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
    、執政為民,自覺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把黨的群眾路線貫徹到治國理政全部活動之中,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鬥目標,依靠人民創造歷史偉業。」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團結帶領全國人民開創治國理政的嶄新局面,接連出臺了一系列重大戰略舉措,堅持把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貫穿於治國理政全過程、落實到治國理政各環節,推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向前發展。
  • 把握穩中求進治國理政重要原則
    原標題:把握穩中求進治國理政重要原則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一直把穩中求進作為做好經濟工作的總基調。去年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是治國理政的重要原則,也是做好經濟工作的方法論。」
  • 繼往開來,掌舵揚帆: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的四大邏輯
    【特稿•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繼往開來,掌舵揚帆: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的四大邏輯  作者:中共中央黨校副教育長兼哲學部主任 韓慶祥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指出:「尤為重要的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毫不動搖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勇於實踐、善於創新,深化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形成一系列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深化改革開放、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提供了科學理論指導和行動指南。」
  • 畢京京:治國理政新理念的集中體現——論五大發展理念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這五大發展理念,創造性地回答了新形勢下我們要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實現發展的重大問題,鮮明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治國理政新理念,是順應時代潮流、厚植髮展優勢的戰略抉擇,是我們黨關於發展理論的重大升華。深入學習貫徹五大發展理念,對于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 人民日報:夯實治國理政的政治經濟學基礎
    作為我們黨治國理政的制度性安排,每年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都要回顧總結當年經濟工作、研究部署來年經濟工作,蘊含其中的會議精神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發展歷程的重要標記。
  • 黨的寶貴經驗是我們開創未來的基石
    許耀桐(國家行政學院一級教授、博導) 中國共產黨在95年的歷史進程中,經歷了革命、建設和改革的不同時期,取得了創建國家、治理國家,執政為民、服務社會的光輝業績。總結黨的成功經驗在於,中國共產黨具有卓越的治理能力。 中國共產黨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和西方政黨完全不同。西方政黨的功能僅限於參加競選。
  • 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的時代意義暨對科學社會主義的新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作為黨和國家最高領導人順應歷史和時代要求,深刻總結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經驗教訓,精闢分析我國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圍繞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發表了一系列講話和文章,在進一步深化對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基本問題認識的同時,探索和回答了怎樣治理國家、建設什麼樣的國家治理體系的重大問題,形成了治國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集中體現了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的治國理念和執政方略
  • 黨的執政能力建設:走好新時期的網上群眾路線
    因此,新時期通過網際網路走好群眾路線,不斷創新執政理念,創新執政方式和方法,切實加強網絡執政能力建設,成為新時期推進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戰略選擇。  一、走好網上群眾路線的現實價值  網際網路時代唯一不變的就是在變。
  • 習近平治國理政思路的時代特徵和哲學意蘊
    研究習近平治國理政新思路,要把握兩個維度,一是時代維度,即他的治國理政思路是在怎樣的時代背景下產生的。歷史發展是加速前進的過程,變革成為當今世界唯一不變的因素。
  • 從政治哲學層面闡釋「治國理政」
    在此意義上,從政治哲學層面對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有關治國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進行闡發,對於推動治國理政思想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遠大理想」和「共同理想」這一對子與中國共產黨執政的合法性相關,也與中國共產黨的凝聚力和社會動員能力相關:中國共產黨既要堅持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又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
  • 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中的「實事求是」
    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 我們黨的宏偉奮鬥目標,離開了人民支持就絕對無法實現。我們黨的執政水平和執政成效都不是由自己說了算,必須而且只能由人民來評判。
  • 從古文經典引用看習近平治國理政
    從這些古文的引用中可以看出傳統文化與我們黨治國理念的一些內在關聯。  立足高遠和戰略思維  在紀念鄧小平誕辰110周年的座談會上的講話中,習近平同志指出,學習鄧小平高瞻遠矚的戰略思維,站在國內大局和國際大局相互聯繫的高度審視中國和世界的發展,善於從全局上思考問題,善於在關鍵時刻作出戰略決策。
  • 堅持和用好黨自我革命的寶貴經驗
    「經驗是永不停歇的播種機。」在實踐中形成好經驗,又以好經驗指導新的實踐,全面從嚴治黨才能不斷開創新局面、書寫新篇章。在十九屆中央紀委三次全會上,習主席結合實際、把握規律,系統總結了改革開放40年來党進行自我革命的寶貴經驗,將我們黨對全面從嚴治黨的規律性認識提升到全新高度,為推進新時代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提供了重要遵循。
  • 「這一論斷抓住了黨和法關係的要害」 ——堅持黨對全面依法治國的...
    把黨的領導貫徹到依法治國全過程和各方面,是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一條基本經驗。』這一論斷抓住了黨和法關係的要害。」  堅持黨對全面依法治國的領導為什麼如此重要?一起學習總書記相關重要論述。  社會主義法治必須堅持黨的領導  黨的領導是推進全面依法治國的根本保證  黨的領導是推進全面依法治國的根本保證。國際國內環境越是複雜,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任務越是繁重,越要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手段鞏固執政地位、改善執政方式、提高執政能力,保證黨和國家長治久安。
  • 幹部學習《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心得體會【五篇】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經驗總結、理論創新、理念宣傳工作,形成了以《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為代表的,一系列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這些黨的理論創新,不僅會對當前學習和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發揮良好的輔助作用,也會對未來治國理政的方方面面夯實基礎,更會引導國際社會更加客觀地認識、理解中國的發展道路、發展理念、發展方式,向世界各國分享中國智慧和中國經驗。
  • 黨領導人民建設法治中國的思想指引
    ,將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理論和實踐推向了新的高度,為我們黨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加快建設法治中國提供了重要思想指引。習近平同志在慶祝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成立6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說:「我們必須堅持把依法治國作為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把法治作為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不斷把法治中國建設推向前進。」堅持治國理政的這「兩個基本」,是我們黨領導人民在實踐探索中得出的重要結論,是我們黨深刻總結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成功經驗和深刻教訓作出的重大抉擇,是馬克思主義國家與法的學說同當代中國民主法治建設相結合的最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