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之治@文化解碼】
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創新治國理政實踐的重大理論成果,它既是對中國共產黨思想傳統的繼承,又是對馬克思主義人民觀的創新。將增進人民福祉的訴求與國家治理的目標內在地統一起來,賦予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新的時代內涵。
國家的發展離不開政黨功能的發揮,在當代世界政治實踐中,由政黨擔負治國理政的職責是普遍的制度化操作。然而,各國政治制度和政黨制度千差萬別,因此賦予政黨的使命也各不相同。
新中國政治發展邏輯的一個重要特點,是人民當家作主的國家制度與新型政黨制度同步建構。1949年9月底,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召開,搭建了國家政權架構,明確了實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體現國家政權的人民屬性、實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體現權力運行的關係安排,把執政的價值取向與治國理政的目標訴求高度結合——政治制度和政黨制度的優勢共同體現在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在中國共產黨近百年的歷史實踐中,「人民」始終是最為重要的核心概念,把人民擺在第一位是毫不含糊的立場。這個立場有兩個集中表現:一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二是密切聯繫人民群眾的根本組織路線。黨中央歷任領導人始終不渝堅守人民立場,形成了豐富的思想。例如,中國共產黨除了人民的利益沒有自身的利益,黨的一切政策的制定和執行都要以人民群眾的利益為出發點和歸宿,把人民高興不高興、滿意不滿意、答應不答應作為檢驗工作的標準,情為民所系、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群眾利益無小事,等等。這些話語在建黨為什麼、執政圖什麼、掌權幹什麼的問題上鮮明地表達了中國共產黨的價值取向。
在近百年的歷史實踐中,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為創造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奇蹟和社會長期穩定奇蹟提供了有力保證。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特徵,它決定了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價值取向與治國理政旨歸相統一的實踐要求,決定了中國共產黨「以造福人民為最大政績」的使命擔當。與西方政治制度不同,中國共產黨不僅擔負著長期執政的使命,而且負有全面領導的責任。執政黨和領導黨的雙重角色意味著,執掌權力不是我們黨的追求目標,引領國家發展和增進人民福祉才是我們黨執政的根本價值取向。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下,我們黨治的是人民的國,理的是人民的政。治國理政的權力如果違背人民利益,就是對執政價值取向的扭曲。「中國共產黨在中國執政,就是要帶領人民把國家建設得更好,讓人民生活得更好。」基於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和密切聯繫人民群眾的根本組織路線,「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成為我們黨執政的價值取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作為共產黨員,作為黨的幹部,只有一心為公,事事出於公心,才能有正確的是非觀、義利觀、權力觀、事業觀,才能把群眾裝在心裡,才能坦蕩做人、謹慎用權,才能光明正大、堂堂正正。」他反覆強調,公權為民,一絲一毫都不能私用,「衡量黨性強弱的根本尺子是公、私二字」,必須「正確用權、謹慎用權、乾淨用權」「敬畏權力、管好權力、慎用權力」「始終保持權力光環、地位光環下的清醒」。
「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價值取向把「公」與「民」直接聯繫在一起,深刻揭示了中國共產黨人的權力觀要旨,彰顯了馬克思主義執政黨的先進本質,是我們黨在治國理政中必須遵循的原則。堅持執政價值取向與治國理政旨歸相統一,最為重要的是樹立正確的權力觀。為此,必須堅決反對兩種表現:首先是由商品交換、利益私慾侵蝕權力而滋生的貪汙腐敗,這種危害國家和人民利益的表現與我們黨的執政價值取向水火不相容;其次是通過「面子工程」「形象工程」追求政績的權力濫用,這種勞民傷財的行為說到底是「執政為私」的靈魂在作祟。這兩種表現雖然性質不一樣,但都以扭曲的執政價值取向使我們黨的治國理政偏離正確軌道,為人民所痛恨和反對。
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內含執政價值取向與治國理政旨歸的統一。中國共產黨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起就開始治國理政的實踐,70餘年積累了豐富經驗,並在促進生產力發展和國家建設中取得了顯著成就。但是,切實做到執政價值取向與治國理政旨歸相統一,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中仍需認真對待。一方面,以往歷史實踐中脫離人民群眾的執政失誤值得高度警惕;另一方面,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勢下,我們黨在治國理政過程中發生危害人民利益錯誤的可能性仍然存在。為此,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鮮明提出,「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作為經濟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為更好地把執政價值取向與治國理政旨歸相統一指明了方向。
作者:齊衛平 東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特聘教授,華東師範大學終身教授
責編:秦雅楠
31938359,.以人民為中心:中國共產黨執政價值取向與治國理政旨歸的統一,.2020-12-14 17:13:42,.204306,.秦雅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