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民為中心:中國共產黨執政價值取向與治國理政旨歸的統一

2020-12-17 海外網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

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創新治國理政實踐的重大理論成果,它既是對中國共產黨思想傳統的繼承,又是對馬克思主義人民觀的創新。將增進人民福祉的訴求與國家治理的目標內在地統一起來,賦予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新的時代內涵。

國家的發展離不開政黨功能的發揮,在當代世界政治實踐中,由政黨擔負治國理政的職責是普遍的制度化操作。然而,各國政治制度和政黨制度千差萬別,因此賦予政黨的使命也各不相同。

新中國政治發展邏輯的一個重要特點,是人民當家作主的國家制度與新型政黨制度同步建構。1949年9月底,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召開,搭建了國家政權架構,明確了實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體現國家政權的人民屬性、實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體現權力運行的關係安排,把執政的價值取向與治國理政的目標訴求高度結合——政治制度和政黨制度的優勢共同體現在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在中國共產黨近百年的歷史實踐中,「人民」始終是最為重要的核心概念,把人民擺在第一位是毫不含糊的立場。這個立場有兩個集中表現:一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二是密切聯繫人民群眾的根本組織路線。黨中央歷任領導人始終不渝堅守人民立場,形成了豐富的思想。例如,中國共產黨除了人民的利益沒有自身的利益,黨的一切政策的制定和執行都要以人民群眾的利益為出發點和歸宿,把人民高興不高興、滿意不滿意、答應不答應作為檢驗工作的標準,情為民所系、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群眾利益無小事,等等。這些話語在建黨為什麼、執政圖什麼、掌權幹什麼的問題上鮮明地表達了中國共產黨的價值取向。

在近百年的歷史實踐中,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為創造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奇蹟和社會長期穩定奇蹟提供了有力保證。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特徵,它決定了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價值取向與治國理政旨歸相統一的實踐要求,決定了中國共產黨「以造福人民為最大政績」的使命擔當。與西方政治制度不同,中國共產黨不僅擔負著長期執政的使命,而且負有全面領導的責任。執政黨和領導黨的雙重角色意味著,執掌權力不是我們黨的追求目標,引領國家發展和增進人民福祉才是我們黨執政的根本價值取向。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下,我們黨治的是人民的國,理的是人民的政。治國理政的權力如果違背人民利益,就是對執政價值取向的扭曲。「中國共產黨在中國執政,就是要帶領人民把國家建設得更好,讓人民生活得更好。」基於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和密切聯繫人民群眾的根本組織路線,「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成為我們黨執政的價值取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作為共產黨員,作為黨的幹部,只有一心為公,事事出於公心,才能有正確的是非觀、義利觀、權力觀、事業觀,才能把群眾裝在心裡,才能坦蕩做人、謹慎用權,才能光明正大、堂堂正正。」他反覆強調,公權為民,一絲一毫都不能私用,「衡量黨性強弱的根本尺子是公、私二字」,必須「正確用權、謹慎用權、乾淨用權」「敬畏權力、管好權力、慎用權力」「始終保持權力光環、地位光環下的清醒」。

「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價值取向把「公」與「民」直接聯繫在一起,深刻揭示了中國共產黨人的權力觀要旨,彰顯了馬克思主義執政黨的先進本質,是我們黨在治國理政中必須遵循的原則。堅持執政價值取向與治國理政旨歸相統一,最為重要的是樹立正確的權力觀。為此,必須堅決反對兩種表現:首先是由商品交換、利益私慾侵蝕權力而滋生的貪汙腐敗,這種危害國家和人民利益的表現與我們黨的執政價值取向水火不相容;其次是通過「面子工程」「形象工程」追求政績的權力濫用,這種勞民傷財的行為說到底是「執政為私」的靈魂在作祟。這兩種表現雖然性質不一樣,但都以扭曲的執政價值取向使我們黨的治國理政偏離正確軌道,為人民所痛恨和反對。

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內含執政價值取向與治國理政旨歸的統一。中國共產黨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起就開始治國理政的實踐,70餘年積累了豐富經驗,並在促進生產力發展和國家建設中取得了顯著成就。但是,切實做到執政價值取向與治國理政旨歸相統一,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中仍需認真對待。一方面,以往歷史實踐中脫離人民群眾的執政失誤值得高度警惕;另一方面,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勢下,我們黨在治國理政過程中發生危害人民利益錯誤的可能性仍然存在。為此,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鮮明提出,「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作為經濟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為更好地把執政價值取向與治國理政旨歸相統一指明了方向。 

作者:齊衛平 東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特聘教授,華東師範大學終身教授

責編:秦雅楠

31938359,.以人民為中心:中國共產黨執政價值取向與治國理政旨歸的統一,.2020-12-14 17:13:42,.204306,.秦雅楠

相關焦點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以人民為中心:中國共產黨執政價值取向與...
    在近百年的歷史實踐中,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為創造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奇蹟和社會長期穩定奇蹟提供了有力保證。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特徵,它決定了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價值取向與治國理政旨歸相統一的實踐要求,決定了中國共產黨「以造福人民為最大政績」的使命擔當。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以人民為中心:中國共產黨執政價值取向與...
    在近百年的歷史實踐中,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為創造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奇蹟和社會長期穩定奇蹟提供了有力保證。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特徵,它決定了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價值取向與治國理政旨歸相統一的實踐要求,決定了中國共產黨「以造福人民為最大政績」的使命擔當。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貫穿治國理政全過程...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團結帶領全國人民開創治國理政的嶄新局面,接連出臺了一系列重大戰略舉措,堅持把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貫穿於治國理政全過程、落實到治國理政各環節,推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向前發展。第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加強全面從嚴治黨,以新時代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解決自身存在的問題,為提高黨治國理政的能力和水平提供根本保證。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新時代治國理政實踐體現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
    、執政為民,自覺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把黨的群眾路線貫徹到治國理政全部活動之中,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鬥目標,依靠人民創造歷史偉業。」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團結帶領全國人民開創治國理政的嶄新局面,接連出臺了一系列重大戰略舉措,堅持把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貫穿於治國理政全過程、落實到治國理政各環節,推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向前發展。
  • 從政治哲學層面闡釋「治國理政」
    在此意義上,從政治哲學層面對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有關治國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進行闡發,對於推動治國理政思想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遠大理想」和「共同理想」這一對子與中國共產黨執政的合法性相關,也與中國共產黨的凝聚力和社會動員能力相關:中國共產黨既要堅持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又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
  • 標註治國理政新高度(治國理政新思想新實踐)
    去年十八屆五中全會通過的「十三五」規劃建議,與今年兩會通過的「十三五」規劃綱要中,都寫入了這樣一段話:「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毫不動搖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勇於實踐、善於創新,深化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形成一系列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深化改革開放、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提供了科學理論指導和行動指南
  • 黨內法規的功能定位和價值取向(上)
    明確黨內法規的功能定位和價值取向,把握黨內法規功能定位和價值取向的科學內涵,努力實踐黨內法規功能定位和價值取向的基本要求,對於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切實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一、明確黨內法規功能定位和價值取向的時代意義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 源流丨從「民貴君輕、政在養民」到堅持以人民為中心
    在人類文明歷史長河中,中國人民創造了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優秀傳統文化,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強大精神支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哲學思想、人文精神、價值理念、道德規範等,蘊藏著解決當代人類面臨的難題的重要啟示,為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啟迪,為道德建設提供有益啟發,也為治國理政提供有益啟示。
  • 這三年,習近平治國理政的「四大支柱」
    25日,學習小組(微信號xuexixiaozu)推薦了周新民談「習近平治國理政秘笈」系列第一篇《這三年,習近平治國理政的「四大貢獻」》;今天,繼續推薦第二篇《這三年,習近平治國理政的「四大支柱」》。  所謂四大支柱,即:  1、戰略定力  抓住戰略定力這一支柱,確保大局不偏方向。
  • 人民是我們黨執政的最大底氣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始終貫穿於習近平總書記推進治國理政偉大實踐的一條紅線。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人民至上」「我們的目標很宏偉,但也很樸素,歸根結底就是讓全體中國人都過上更好的日子」。
  • 許先春:持之以恆加強執政能力建設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寶貴經驗
    執政能力建設是我們黨執政後的一項根本建設,事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興衰成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黨和國家長治久安。高度重視並持之以恆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一條寶貴經驗,是黨和國家各項事業蓬勃發展的重要保證。
  • 把握穩中求進治國理政重要原則
    原標題:把握穩中求進治國理政重要原則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一直把穩中求進作為做好經濟工作的總基調。去年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是治國理政的重要原則,也是做好經濟工作的方法論。」
  • 畢京京:治國理政新理念的集中體現——論五大發展理念
    「為民、擔當」的執政理念的延伸拓展 五大發展理念集中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明確了當代中國發展的科學理論指導和行動指南。 深入理解新一屆黨中央治國理政新理念,首先要從「為人民服務,擔當起該擔當的責任」這一執政理念談起。
  • 人民日報:夯實治國理政的政治經濟學基礎
    這一發展歷程就是立足我國國情和發展實踐,總結我國經濟發展的規律性成果,把實踐經驗上升為系統化的經濟學說,不斷豐富發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過程。黨的十八大以來歷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是習近平同志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的有機組成部分,夯實了我們黨治國理政的政治經濟學基礎,開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發展的新境界。
  • 2020金磚國家治國理政研討會暨人文交流論壇舉行 黃坤明出席開幕式...
    新華社北京12月3日電(記者王卓倫)2020金磚國家治國理政研討會暨人文交流論壇開幕式3日在線上舉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宣部部長黃坤明在京出席並發表主旨演講,強調這次研討會和論壇是貫徹落實習近平主席在金磚國家領導人會晤上重要倡議的具體舉措,要以此為契機加強治國理政經驗交流,深化人文交往合作,促進金磚夥伴關係走深走實,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 提高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水平
    所謂民主執政,就是要在治國理政中既要為人民執政又要靠人民執政,堅持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和核心,把黨的領導與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有機統一起來,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的制度化、規範化、程序化。所謂依法執政,就是黨要堅持依法治國,領導立法,帶頭守法,保證執法,黨在憲法和法律範圍內活動,依照憲法和法律的規定來治理國家和管理社會事務,使黨員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成為遵守憲法和法律的模範。
  • 繼往開來,掌舵揚帆: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的四大邏輯
    【特稿•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繼往開來,掌舵揚帆: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的四大邏輯  作者:中共中央黨校副教育長兼哲學部主任 韓慶祥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指出:「尤為重要的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毫不動搖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勇於實踐、善於創新,深化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形成一系列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深化改革開放、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提供了科學理論指導和行動指南。」
  • 人民的理論——學習《習近平談治國理政》
    研讀《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三卷,我們同樣強烈地感受到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人民性,感受到中國共產黨人來自人民、依靠人民、服務人民的堅定不移與高度自覺。《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一卷以《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開篇,書末專門附錄以《「人民群眾是我們力量的源泉」》為題的關於習近平總書記的長篇報導作為收篇。
  • 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的時代意義暨對科學社會主義的新發展
    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的產生和形成是由當代中國社會主要矛盾運動決定的,體現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邏輯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現實要求的統一。 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的主要任務是實現民族復興。民族復興的內容和任務是由社會主要矛盾決定的。
  • 民為邦本,本固邦寧:習總書記治國理政下的民本胸懷
    原標題:【治國理政地方談】習總書記治國理政下的民本胸懷執政三年,一千多個日夜,國家的總書記習近平成為了民間的「習大大」。重情義、有魄力、敢擔當、接地氣,習總書記身上彰顯的品質早已升華成了一種無法阻擋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