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有一句很出名的句子,就是「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從李自成起義到吳三桂滅亡,明末清初國內混戰54年。明末全國人口為1億,到清世祖時全國人口只剩下1400萬人了。銳減80%多,損失人口8000多萬。
崇禎元年,陝西的大饑荒造成空前「弄人相食」 蒲松齡披露,「歲大兇,人相食。劉時在淄,為主捕隸。適見男女哭甚哀,問之,答云:夫婦聚裁年餘,今歲荒,不能兩全,故悲耳。」崇禎十七年張獻忠攻陷成都,下令屠城三日。逃離成都前,更是對成都實行殘酷的「四光政策」,盡殺蜀人。
緊接著,清軍對揚州、嘉定開展屠民運動,僅「嘉定三屠」殺了漢人51萬!明末全國人口為1億2000萬,到清世祖時全國人口只剩下1401萬!
作為中國最後一個漢人建立的封建王朝大明,人們只記住了那個充滿爭議的乞丐皇帝朱元璋,那個無論如何都擺脫不了「篡位」惡名的永樂大帝,剩下的,就是一群奇葩皇帝了——40年不上朝的萬曆,豹房娛樂城董事長明武宗,玩玩權術上癮的嘉靖皇帝,木雕藝術大師等等。令人驚奇的是,這樣一個王朝卻存在了整整276年,如果算上南明朝廷和各地的反清復明武裝,明朝政府的武裝影響力一直持續到了康熙中期。是什麼讓明朝可以持續這麼多年呢?
雖然歷史課本上總是說明代的封建集權制度達到了頂峰,但是實際上明代的皇帝對文臣集團,地方軍事力量的控制力並不比他之前的朝代強。其實個人覺得這種控制力是恰到好處的,這讓所謂大明的利益已經變成了整個龐大統治集團的利益,雖然文臣集團,宦官集團和皇室宗親的衝突不斷,但是大明王朝在這種博弈中得到了一個動態平衡的機會。
朱元璋一手創下了大明江山後,為了確保政權穩固,他設置了鴻門宴。後來,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做到權臣與權臣之間的相互制衡,他廢棄了從秦始皇時期就開始使用的宰相制度,建立了內閣制度。
這個內閣制度在明朝的276年間,一直沿用,確實收到不一樣的效果,每次國家在危難之際,內閣大臣們總是能站到一起,出來為國家出謀劃策。比如,皇帝多年不上朝,力挽狂瀾的張居正就是一個非常現實的的例子。
由於內閣制度的建立,明朝的皇帝也確實吃到了甜頭,在明憲宗朱見深年間,數次發生地震,荊襄地區百姓叛亂,外族韃靼侵擾,就是在這樣天災人禍不斷的二十多年間,內閣大臣將戰亂一一平復,而且國家的軍事實力和國民經濟基礎也是蒸蒸日上。
內閣的建立對明朝起到了非常大的推動作用,也算是朱元璋為子孫後代留下的一個法寶,但卻有些皇帝並不那麼因循守舊,變著法的搞出點新花樣,這個皇帝就是崇禎。
有人說:明朝滅亡的主要原因就是魏忠賢等人誤國,作威作福,打壓東林黨,嚴重動搖了明朝的根基。又有人說:東林黨誤國,他們排除異己,打壓良善,只逞口舌之欲,從不幹實事,所以東林黨必須為眀亡負責。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不管什麼觀點,有一點非常明確,就是明朝末年的黨爭絕對是明朝滅亡的一個重要原因。
明朝末年的黨爭,起始於1594年東林書院的建立,爆發於1624年魏忠賢的大力排擠,前前後後爭了30多年,直到1627年崇禎即位。面對烏煙瘴氣的朝局,崇禎不動聲色,暗暗做了布局。對於明熹宗臨死前的叮囑:魏忠賢「恪謹忠貞,可計大事」,崇禎並不以為然。在他看來,魏忠賢權勢燻天,滿朝文武大多都是他的私黨,他利用種種乖巧手段,勾引了客氏和她結成「對食」。熹宗鑑於客氏對他「養育之恩」,就讓客氏自己選擇「對食」,魏忠賢 便脫穎而出。
朱由校登基不到一個月,就封客氏為「奉聖夫人」,魏忠賢也提拔為司禮監秉筆太監。在政治上,司禮太監「無宰相之名有宰相之實」又是宮廷中特務機構的負責人。魏忠賢是個文盲,但由於與客氏的關係,掌握了宮內大權。客、魏勾結,勢焰燻天,內至皇后、外至首輔都要依順他們。魏忠賢接連排斥了四個不聽他話的首輔:劉一璟、葉向高、韓燈、朱國楨,將凡是不依附他的人都指為「東林黨」。
在明神宗在位後期朝中「爭國本」之時,有個顧憲成的官員在東門外的東林書院講學,聽眾很多。他在講學時要議論朝政,批評時弊,得到了許多人的稱讚,連一些京城裡的大臣也支持他。東林書院的名聲越來越大,一些被批評的官僚權貴對顧憲成恨之入骨,把支持東林書院的人稱為「東林黨人」,而一些正直的人把這些依附魏忠賢的權貴、奸臣稱為閹黨。
魏忠賢攫取要職後,在宮廷中安排親信,在外迫害異己,把那些寡廉鮮恥、死心塌地依附自己的朝臣委以重任,其中最可惡的數「五虎」、「五彪」。「五虎」是以崔呈秀為首的文臣;「五彪」以田爾耕為首的武將。這十個人都認魏忠賢為乾爹,所以被稱作「十孩兒」。他們隨便誣陷不服從他們的人,置人於死地。
左副僉都御史楊漣曾為光宗登位出過力的正直大臣,見魏忠賢及其黨羽貪婪橫暴,擾亂朝綱,迫害正直的官員,感到十分氣憤。他上彈奏劾魏閹二十四大罪狀,另一個大臣左光鬥也大力支持他。這一來可捅了漏子。魏忠賢和他的閹黨勾結起來攻擊楊漣、左光鬥是東林黨。熹宗是個糊塗蟲。他當皇帝時只是個十六歲的孩子。他有個特別的愛好,就是玩弄鋸、刨、斧、鑿等工具,製作各種木器,甚至到了廢寢忘食的程度。朝中大權全由魏忠賢掌握。楊漣的奏疏是告發魏忠賢的,結果奏疏並沒呈給熹宗,而是落在魏忠賢手中。他看到奏疏中的24條罪狀,不禁冷汗直冒,忙派人將楊漣、左光鬥抓起來投入大牢。這兩個忠臣給活活地折磨死了,還株連了不少人。
正直的大臣被殺害,一些官員為了升官發財就都去巴結魏忠賢。魏忠賢出門時,排場跟皇帝一模一樣,封建時代把皇帝稱為「萬歲」,魏忠賢不是皇帝,不能叫他萬歲,有個官員稱他為「九千歲」,魏忠賢聽了果然很高興,重賞那個官員,以後還有人稱他為「九千九百歲!」總之與「萬歲」只有一步之遙了。
還有個浙江巡撫,為了討好魏忠賢,給魏忠賢造了個祠堂。一般祠堂都是為了紀念死去的人造的,魏忠賢還活著,就造起了祠堂來,所以叫「生祠」。皇帝活著的時候也不能享受如此崇高的待遇,可是昏庸的朱由校居然同意了。於是天下仿效,光北京一處就建立了好多處,以致與孔子的文廟並立。南京還把魏忠賢的生祠建立在朱元章的皇陵的旁邊。一些地方官員為了諂媚魏忠賢,不惜盤剝百姓,花大量錢財營造生祠,而且雕梁畫棟,朱漆黃瓦,幾乎與宮殿一般,據說魏忠賢的像是用沉香木雕成的,五臟六腑用的全是金玉珠寶,衣著非常華麗。落成時,官吏迎像燒香,行三跪九叩大禮如同朝見天子一般。魏忠賢的權力和罪惡達到了中國封建社會宦官所達到的最高峰。
魏忠賢黨派與外朝官僚的鬥爭,比起明代任何一次類似的鬥爭,更具有黨爭性質。然而,政權鬥爭歸鬥爭,魏忠賢也不是沒幹過"好事"。
以魏忠賢為代表的閹黨掌權後,平定遼東所需馬匹數量太多,但閹黨不敢加農民的賦稅,因為魏忠賢本身就是農民出身,他知道農民的難處。在執政期間沒有增加農民負擔,閹黨除掉東林黨後,幾十年未修的黃河水道,也開始派人修建起來。
他在事關國家民族存亡的大事上,還是很講原則的,很有辦法的。這裡可以舉幾個例子。
一、魏忠賢曾經力排眾議、大膽起用遼陽戰敗遭受讒言的熊延弼,拋開私怨、違心推薦趙南星、孫承宗等一批能臣直臣。
二、朝庭沒錢要收稅,當時的情況是南方的商人有錢,農民沒錢。但是商人的代表是東林黨,他們反對向士紳、商人、手工業者、礦主加稅。魏忠賢不管這些,極力向中上層徵稅,使大明帝國不至於被財政拖垮。
三、遼東戰事吃緊,急需馬匹。魏忠賢依明朝舊例,大臣有特殊貢獻者可賜給在宮中騎馬的特權,作為條件,騎馬者逢年過節要向皇帝進獻好馬一匹。魏忠賢就一下子賜給幾百名太監在宮中騎馬的特權,而後就不斷地降諭旨讓他們進獻馬匹,逼得這些太監直罵娘。魏忠賢通過強售禁宮騎馬權,來籌集馬匹,得罪了一大批官員,也並沒有向農民伸手。魏忠賢還向國家捐款,用自己的私產資助遼東戰事兵器馬匹等物品。
四、魏忠賢集團在全國各地徵收各種商稅、海稅,雖然大有貪汙,但沒有加重百姓賦稅。河南當時遭災,還能免除賦稅,兩浙受災,內庫尚能撥款賑災。閹黨集團主要和文官集團矛盾尖銳,但並無多少侵害百姓,肆意殺民的行為。因為魏忠賢本身就是農民出身,他知道農民的難處。魏忠賢主政期間,國內形勢良好,遼東局勢平穩,這種能力、魄力、這份功績,還是應該被認同和肯定的。
崇禎對魏忠賢所取得的成績不以認同,卻認為威脅了自己的統治,必須剷除。於是,經過一番精心準備後,魏忠賢有了十條大罪,被革職入獄。可魏忠賢並沒有猜透崇禎的心思,仍以為這是東林黨人的構陷,死到臨頭他還對崇禎說了一段話:「東林黨人志大才疏,並沒有什麼真本事,如果要用他們治國,將來肯定要出大亂子,不要相信他們。」平心而論,以東林黨人日後在崇禎時期的表現,魏忠賢這段話可謂金玉良言。
閹黨被除,東林黨再次上臺。第一,禁海,不徵收海稅;第二,撤除全國各地徵收鹽稅、布匹稅等商稅的太監,不再徵收;第三,由於缺少經濟來源,加農民稅賦,各地無論是否有災,賦稅照舊,一分不少,以前的欠稅,還要補交。
在東林黨上臺的17年內,一分錢也沒有投到治理黃河與淮河上,農民生活雪上加霜。崇禎時期,朝廷沒錢要收稅,當時的情況是南方的商人有錢,而農民沒錢。但是商人的代表是東林黨,東林黨又有權,所以商人不加稅。這樣看來,只能是農民受苦。
朝中少了魏忠賢閹黨的制約,文官集團內部黨爭加劇,相互攻訐,彼此掣肘。以倡談儒學為己任的東林黨人,呈上來的奏章大多是大話、空話連篇的愚腐之見,紙上談兵之奇談怪論,國事無補的道德文章。崇禎再志向遠大、勵精圖治,也難以應付這種局面。他十七年中換了十七個刑部尚書和五十個內閣大學士,都於事無補。
李自成老家,閹黨掌權時,每畝地賦稅二錢,東林黨再次掌權後,每畝賦稅二兩;商人不加稅,只在農民身上搜刮錢,再加上幾百年不遇明清小冰期,淮河以南的很多地方都遭遇了百年不遇的嚴寒,甚至長江都結冰長達一個月的時間。根據史料記載,那個時候浙江一帶冬天都會結冰,而且十分厚,人走在結冰的湖水上都沒事。在這樣嚴寒的天氣下,造成了很多損害。比如說山東等地普降大雪,這次大雪十分大,積雪達到了一尺,很多樹木都被壓斷,鳥獸也因為大雪覆蓋找不到食物而餓死。在中國南方的廣東等地甚至都會發生結冰的現象,廣東的佛山地區竟然下起了大雪,山上的樹木也全都被凍住,這樣的事情在之前從未發生。
連續天災。農民活不下去,只得參加流民起義。錢收不上來,該花的錢一分不少。光東林黨人的守遼,每年就要耗去國庫九百萬兩白銀,幾年下來耗光了明朝的財政。
李自成兵圍北京,國庫虧空,崇禎向朝臣借錢,個個都沒有了平時激昂高亢的愛國辭令。是他們沒錢?不是。李自成一進京,從他們身上就搜刮到七千萬兩白銀。他們是寧可國破,也不肯出錢。從這點看來,文官大臣對朝廷的忠心,還不及魏忠賢閹黨。
在內憂外患的嚴峻形勢下,朝廷迫切需要一位魏忠賢這樣富有處理軍國大事經驗和把握動蕩時局能力的「能人」來獨擋一面,雖然無法扭轉國勢日衰、積重難返的敗亡趨勢,但也不至於在短時間內坍塌崩潰。但崇禎自認為自己會比哥哥高明,對治國理政的艱巨複雜估計不足,輕信東林黨的空談標榜,終於自釀惡果。崇禎死前哀嘆:「文臣皆可殺」,「此皆文臣誤我"。 大明朝沒有亡在魏忠賢那幫流氓無賴的手中,偏偏亡在這幫自以為飽讀賢聖之書,治國有方的腐儒手中。實在是一個笑話,也值得人們深思。
魏忠賢一代權奸,專斷國政,殘忍陰毒,驕狂跋扈是歷史事實,這翻不了案。但魏忠賢這個人,由於他和控制輿論文官集團的矛盾,他的壞處被無限放大了,其真實面目也變得臉譜化,汙名化了。事實上,說魏忠賢「專權」也罷,「獨裁」也罷,至少魏忠賢是忠於大明朝的,而且能以國家大計為重。
魏忠賢死後,崇禎立即起用了倡導儒家思想的東林黨人,但在國內動蕩、邊關危急的存亡之際,那些擅長空談、治國乏術的文人儒將能起到什麼作用呢。
崇禎時期,他將祖宗本來已經用了好多年的內閣制度廢棄,並建立首輔制度。他在17年的時間內換了50多位首輔大臣,幹的時間最長的才兩年,那些首輔大臣還沒有明白過國家的現狀,就已經被廢棄了,屢次換人,造成的直接後果就是:遇到大問題之後,已經沒有人在出謀劃策,以皇帝惟命是從。
崇禎皇帝所有事都親力親為,生怕別人幹不好,可畢竟一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他不僅不明白這些,解放了東林黨為首的讀書人,然後在那些所謂讀書人的誘導下廢棄了兩廠一衛,從此再無束縛。
魏忠賢不懂崇禎,崇禎也不懂魏忠賢。在魏忠賢死前告訴崇禎帝說:皇上重用東林黨人只會讓明朝更快的滅亡,他們只是會說,在治國方面很弱,他們也不是忠臣,若遇到合適的機會,也許就會做叛徒,背叛朝廷。對於這段話,崇禎並沒有聽進去,也沒有聽懂。在一旁侍立的幾名大臣,他們聽了魏忠賢說的話,個個心知肚明,卻不敢明言。原來,東林黨人多數知直不知曲,對個人聲名之看重甚於國家利益,爭意氣而不爭是非,他們能找出社會上的問題,但是從未有找出解決的辦法。在魏忠賢尚未得勢之前,東林黨勢高權重,就已經給朝局造成了很大困擾。如今,崇禎殺魏忠賢,必再重用東林黨,此時再說東林黨是非,無疑若禍上身。所以,還是閉口不言為好。
崇禎難道不知道東林黨的問題?也不全是,雖然魏忠賢的話他沒聽進去,可他應該也知道這些問題。可能崇禎以為自己比哥哥強很多,可以駕馭東林黨吧!結果,崇禎年間,無論他想進行任何改革,都會遭到反對,幹什麼事情都有重重障礙,以致大好河山搞得亂七八糟,義軍四起。1644年,李自成兵臨北京城,崇禎在上吊的5天前,他突然下了一道命令:厚葬魏忠賢。事隔17年後,崇禎終於聽懂了魏忠賢的臨終遺言。魏忠賢臨死前的話,崇禎想了17年。不過卻為時已晚,因為當時距離他上吊自殺的時候僅僅隔了五天。李自成的大軍已經目所能及。所以這個時候的崇禎無論多麼的悔恨,也就只能淡淡的說一句「厚葬魏忠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