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最後一位漢人皇帝,心繫天下、勵精圖治卻拯救不了大明王朝!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由漢族建立的王朝,明太祖朱元璋於1368年初建立,國號大明,初期定都在南京。到了明成祖時,將都城遷往北京。自1368年創立,到1644年滅亡,共傳十六帝,享國276年。
大明王朝,是中國古代歷史上一個很神奇的朝代,主張: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相對於其他朝代而言,明朝歷任皇帝都很有血性!
一、君臨天下
公元1627年,也就是天啟七年,大明朝第十五位皇帝明熹宗駕崩,因其生前沒有子嗣,所以年僅17歲的信王朱由檢便首遺命登基,繼承大明皇位,時年十七歲。自此之後,他便開始了君臨天下的帝王生涯。次年2月5日,改年號為「崇禎」。
雖說年紀輕輕,但崇禎皇帝卻心繫天下,有一顆勵精圖治的心。在其掌舵大明朝這艘大船時,雖說大明朝在外界看來還是那麼龐大,但其實早已到了「外強中乾」的地步。
以太監魏忠賢為首的閹黨集團結黨營私,控制了明朝中樞大部分的文臣武將。在魏忠賢的運作下,以錦衣衛和東廠為「工具」,打擊異己勢力、迫害東林黨人。當時,明朝內部早已是政治腐敗、官員內耗、軍隊疲乏、財政枯竭。
二、內憂外患
內部:崇禎皇帝繼位還不滿一年,中國北方大旱,一時間赤地千裡,寸草不生,再加上救災不力,餓死了很多人。《漢南續郡志》記,「崇禎元年,全陝天赤如血。五年大飢,六年大水,七年秋蝗、大飢……」。另據《備陳大飢疏》史料記載,當時由於大旱,百姓為了活命,不得不吃草、吃樹皮,甚至到最後還吃觀音土。正是在這種背景下,爆發了高迎祥、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
外部:在崇禎繼位前一年,盤踞在關外的後金首領努爾哈赤在寧遠戰役後去世,但是其兒子皇太極接過了努爾哈赤的指揮棒,繼續拉開了攻擊大明朝的序幕。先後多次採用繞道入侵的方法,繞開明松錦防線,數次逼近京師,一點一點蠶食大明朝的國土。
正是在如此內憂外患的情況下,大明江山到了崇禎皇帝手裡的時候,變得岌岌可危了。
三、為政舉措
為了從根本上解決大明朝問題,挽救即將傾倒的大明王朝,好讓大明這艘船繼續在歷史的長河中航行下去,執掌天下牛耳的崇禎帝打出了一套組合拳。
首先,將先帝的乳母客氏「請出」皇宮,以此削弱魏忠賢的政治羽翼,緊接著把他在信王府的親信都調入宮中,替換了內廷的宦官,進一步打壓了魏忠賢的勢力。借著御史楊維垣上書彈劾魏忠賢的契機,崇禎帝順勢而為,徹底將魏忠賢及其黨羽趕出了權力中心,將大明權力牢牢地掌控在自己手中。
其次,在剷除閹黨後,崇禎帝逐步展開了平反昭雪的活動,為為一些受閹黨迫害的東林黨人恢復名譽。他不拘一格提拔人才,常常破格提拔官吏,同時為了籠絡更多的人才,還準許宗室子弟應試授官,進一步加強皇室權力。
最後,為了治理國家,崇禎帝也是處理公文徹夜不眠。據史料記載,崇禎帝是明朝自太祖以來罕見的勤政之君,為處理朝廷之事,時常很少休息,有事遇到軍情緊急時,更是連續多晝夜不休息。
平心而論,繼位時的崇禎帝,只有十七歲,沒有自己的班底,在面對已破敗不堪的大明戰艦,心繫天下的他自然是想要做出一番事業,拼盡全力要挽救大明帝國。但他卻過於求成,一上臺就逼死了可以制衡文臣集團的魏忠賢,使得局勢脫離了他的掌控。
他想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但卻遭到了「東林黨」的制肘。只因他沒有聽信天啟的忠告:「恪謹忠貞,可計大事。」他是一個胸懷大志的好人,但卻不是一個好領導。有心殺賊、卻無力回天,最終落得個在煤山自盡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