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566》用當代先進的科學歷史觀,並運用了當代藝術審美手段,對歷史作了深刻厚重而生動的解讀。
大明王朝1566裡面戴眼鏡出鏡的角色少之又少
在大明王朝155第12集裡面,「眼鏡」出現了一次。嘉靖帝怒斥嚴嵩和嚴世蕃父子。裕王急著要見徐階、高拱和張居正。徐階、高拱和張居正來到裕王府與裕王商議。
戴眼鏡的是徐階,因為年齡大,視力不好,戴上了一幅和現代眼鏡結構基本一樣的眼鏡,是有鏡框和鏡架支撐的,取下後,鏡爪甚至是可以摺疊的。
徐階這幅眼鏡似乎太現代
從眼鏡的歷史來看,中國最古老的眼鏡是水品或透明礦物質製作的圓形單片鏡(即現在的放大鏡),在宋代時就有人用水晶鏡掩目來提高視力了。明代開始到現在一直稱為「眼鏡」。
十三世紀元代,我國已能利用水晶的折射率做成眼鏡,幫助解決視力不足的困難,但當時戴眼鏡的人並不多。明代宣德年間〔公元1426一1435年),開始有了「單照「鏡(近似現在的放大鏡)鑑於當時加工技術,只有老花鏡,並限於宮庭內流傳,皇帝常常作為御品賜給年老大臣,以矯正視力老花的缺陷。
明嘉靖(1522~1566)郎瑛《士修類稿》云:「聞貴人有眼鏡,老年觀書,小字畢見,城世寶也。」看見此時,眼鏡已進入了人類的生活之中。但是價格不菲,只有貴人才能使用。為了便於使用,有的將鏡片縫在帽子上,有的裝在鐵圈裡。
看來,徐階這幅眼鏡似乎太現代了!似有穿越之感。
嚴嵩戴的這幅眼鏡更符合歷史真實
眼鏡出現在中國,其實是很早的事。南宋遠房宗室趙希鵠(1170-1242)在其「洞天清錄」裡有提到,「靉靆(音 愛待),老人不辨細書,以此掩目則明」。靉靆,是阿拉伯語的音譯。從中可知,南宋時的眼鏡,應該是由阿拉伯人傳進來的。在當時,可謂奇珍異寶,十分難得。
由是可知,嚴嵩晚年(1560年左右)目昏眼花之時,是有眼鏡戴的。但絕對罕見。他們之所以有,也並非是買來的,很可能是處於東西方貿易中轉地的南洋各國朝貢之後,皇帝賞賜給他們的。
但看嚴嵩戴的眼鏡,是使用細繩扣到耳朵上的。劇中嚴嵩戴著眼鏡,一字一頓地念出了太祖高皇帝朱元璋當時宴飲功臣的那兩句話:「金杯共汝飲,白刃不相饒!』
看來,嚴嵩戴的這幅眼鏡更符合歷史真實。
和現代一致結構的眼鏡發明在《大明王朝1566》下個世紀
十六世紀開始出現架在鼻梁上的雙片鏡,在鏡架兩端系上線掛在耳朵上。以後眼鏡架的生產不斷改進,逐漸由繁而簡,出粗糙到精巧。鏡框有紙圈、漆皮、午角、玳瑁、銅圈等。
明代激幀初年(公元1628年),蘇州眼鏡史上山現了一位傑出的技帥,名叫孫雲球,字文玉,又字泗濱,原籍吳江。他從小勤奮好學,當時他看到視力不健的人很痛苦,但「單照」鏡之類又使用不方便。於是他就汰心研製一種可常架在眼睛上的鏡片。
他經過反覆多次試驗,利用機械原理髮明創造了鏡片研磨機器—牽陀車。這種牽陀車,就是所謂古典法加工的水橙,是用腳踏轉動,採用礦石砂、白泥、磚灰等作研磨劑或拋光材料,把鏡片磨成凸凹透鏡,以適應眼屈光的需要,最後終於掌握了「磨片」技術。用天然水晶石磨製出鏡片。
同時他又掌握了「對光」現稱驗光的技術,按照人的年齡和不同的視力研製出老花、近視、遠視等品種以及各種光度的鏡片,並編制了一套「隨目對鏡」的原始驗光方法.用以驗目配境。這樣就可以隨目配鏡,效果絲毫不差,戴在臉上也比較方便舒適,以適應各人視力的需要,這是我國主覺驗光配境的開始。
後來.孫雲球又發明研製了不同用途的光學鏡頭,有百花鏡、鴛鴦鏡、放大鏡、多面鏡、幻容鏡等數十種之多。從此,孫雲球製造的眼鏡名揚各地。可惜,這樣一位有作為的技術人才,33歲就病逝了。但是他留下一部名為《鏡史》的科技著作,對推動後世眼鏡製造技術,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