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566:兩副眼鏡隱藏的歷史真相

2020-12-25 化學者

《大明王朝1566》用當代先進的科學歷史觀,並運用了當代藝術審美手段,對歷史作了深刻厚重而生動的解讀。

大明王朝1566裡面戴眼鏡出鏡的角色少之又少

在大明王朝155第12集裡面,「眼鏡」出現了一次。嘉靖帝怒斥嚴嵩和嚴世蕃父子。裕王急著要見徐階、高拱和張居正。徐階、高拱和張居正來到裕王府與裕王商議。

戴眼鏡的是徐階,因為年齡大,視力不好,戴上了一幅和現代眼鏡結構基本一樣的眼鏡,是有鏡框和鏡架支撐的,取下後,鏡爪甚至是可以摺疊的。

徐階這幅眼鏡似乎太現代

從眼鏡的歷史來看,中國最古老的眼鏡是水品或透明礦物質製作的圓形單片鏡(即現在的放大鏡),在宋代時就有人用水晶鏡掩目來提高視力了。明代開始到現在一直稱為「眼鏡」。

十三世紀元代,我國已能利用水晶的折射率做成眼鏡,幫助解決視力不足的困難,但當時戴眼鏡的人並不多。明代宣德年間〔公元1426一1435年),開始有了「單照「鏡(近似現在的放大鏡)鑑於當時加工技術,只有老花鏡,並限於宮庭內流傳,皇帝常常作為御品賜給年老大臣,以矯正視力老花的缺陷。

明嘉靖(1522~1566)郎瑛《士修類稿》云:「聞貴人有眼鏡,老年觀書,小字畢見,城世寶也。」看見此時,眼鏡已進入了人類的生活之中。但是價格不菲,只有貴人才能使用。為了便於使用,有的將鏡片縫在帽子上,有的裝在鐵圈裡。

看來,徐階這幅眼鏡似乎太現代了!似有穿越之感。

嚴嵩戴的這幅眼鏡更符合歷史真實

眼鏡出現在中國,其實是很早的事。南宋遠房宗室趙希鵠(1170-1242)在其「洞天清錄」裡有提到,「靉靆(音 愛待),老人不辨細書,以此掩目則明」。靉靆,是阿拉伯語的音譯。從中可知,南宋時的眼鏡,應該是由阿拉伯人傳進來的。在當時,可謂奇珍異寶,十分難得。

由是可知,嚴嵩晚年(1560年左右)目昏眼花之時,是有眼鏡戴的。但絕對罕見。他們之所以有,也並非是買來的,很可能是處於東西方貿易中轉地的南洋各國朝貢之後,皇帝賞賜給他們的。

但看嚴嵩戴的眼鏡,是使用細繩扣到耳朵上的。劇中嚴嵩戴著眼鏡,一字一頓地念出了太祖高皇帝朱元璋當時宴飲功臣的那兩句話:「金杯共汝飲,白刃不相饒!』

嚴嵩戴眼鏡閱讀文件

看來,嚴嵩戴的這幅眼鏡更符合歷史真實。

和現代一致結構的眼鏡發明在《大明王朝1566》下個世紀

十六世紀開始出現架在鼻梁上的雙片鏡,在鏡架兩端系上線掛在耳朵上。以後眼鏡架的生產不斷改進,逐漸由繁而簡,出粗糙到精巧。鏡框有紙圈、漆皮、午角、玳瑁、銅圈等。

明代激幀初年(公元1628年),蘇州眼鏡史上山現了一位傑出的技帥,名叫孫雲球,字文玉,又字泗濱,原籍吳江。他從小勤奮好學,當時他看到視力不健的人很痛苦,但「單照」鏡之類又使用不方便。於是他就汰心研製一種可常架在眼睛上的鏡片。

他經過反覆多次試驗,利用機械原理髮明創造了鏡片研磨機器—牽陀車。這種牽陀車,就是所謂古典法加工的水橙,是用腳踏轉動,採用礦石砂、白泥、磚灰等作研磨劑或拋光材料,把鏡片磨成凸凹透鏡,以適應眼屈光的需要,最後終於掌握了「磨片」技術。用天然水晶石磨製出鏡片。

當代眼鏡

同時他又掌握了「對光」現稱驗光的技術,按照人的年齡和不同的視力研製出老花、近視、遠視等品種以及各種光度的鏡片,並編制了一套「隨目對鏡」的原始驗光方法.用以驗目配境。這樣就可以隨目配鏡,效果絲毫不差,戴在臉上也比較方便舒適,以適應各人視力的需要,這是我國主覺驗光配境的開始。

後來.孫雲球又發明研製了不同用途的光學鏡頭,有百花鏡、鴛鴦鏡、放大鏡、多面鏡、幻容鏡等數十種之多。從此,孫雲球製造的眼鏡名揚各地。可惜,這樣一位有作為的技術人才,33歲就病逝了。但是他留下一部名為《鏡史》的科技著作,對推動後世眼鏡製造技術,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相關焦點

  • 王慶祥解說《大明王朝1566》
    而在眾多實力演員中,飾演胡宗憲的王慶祥無疑讓人關注,因為他在此前還曾在另一部明史電視劇《大明王朝驚變錄》中飾演于謙,說到這兩部明史大戲,王慶祥表示,雖然都是自己出演的,但是《大明王朝1566》不論是從製作水準、思想性和厚重感上,都遠遠超越了《大明王朝驚變錄》。
  • 《大明王朝1566》就是最好的國產歷史劇,沒有之一
    和二月河不同,《雍正王朝》的藝術策劃張黎,卻因這部劇看中了劉和平的才華。多年後,張黎在採訪中回憶起二人最初的合作:「我的收穫是認識了劉和平。」世紀末家喻戶曉的《雍正王朝》,也就此成為七年後《大明王朝1566》的先聲。《大明王朝1566》與歷史史實相去甚遠。
  • 優酷《大明王朝1566》《大秦帝國之崛起》獲贊
    自《大秦帝國之崛起》《大明王朝1566》兩部歷史正劇在優酷上線以來,引起了廣泛關注。《人民日報》這樣定義:「歷史正劇的主題更恢弘大氣,基調更嚴肅認真,也往往具有更強烈的現實意義。歷史正劇,更應承擔起對過往的深切思考和對現實的嚴肅探討。」  近日在優酷熱播的《大秦帝國之崛起》《大明王朝1566》恰好都是這樣嚴肅而正經的歷史劇。
  • 架空地理:官場神劇《大明王朝1566》的致命硬傷
    作者|徐春偉,寧波市地方志學會會員,歷史地理及語言學愛好者。本文為網易歷史頻道獨家稿件,謝絕轉載。《大明王朝1566》雖然沒播過幾次,但是以其良好的口碑,和豆瓣高達9.6的分值,成為許多人眼裡的歷史題材神劇。
  • 《大明王朝1566》究竟有多好
    《大明王朝1566》是由陳寶國、黃志忠、倪大紅主演的電視劇,講的是明朝嘉靖皇帝一朝的重要事情,有嚴嵩、有海瑞等,活靈活現的歷史人物躍然紙上,一件又一件的歷史事件基本還原,把當時的社會階級矛盾和勾心鬥角刻畫地非常到位。是一部非常優秀的歷史大劇,甚至可能是大陸最好的歷史大劇。他的亮點很多,我主要說一下三個方面。
  • 《大明王朝1566》後,中國還有可堪入目的歷史劇嗎?
    《大明王朝1566》本來是為中央電視臺量身打造的電視劇,不過被當時眼光頗為「毒辣」的湖南衛視獨家買斷5年的國內版權,成為該臺2007年開年大戲。而這部電視劇,也成為以泡沫劇而出名的湖南衛視中為數不多的閃光點。
  • 《大明王朝1566》:迄今為止很少有一部電視劇有這種高度
    《大明王朝1566》是2007年上映的一部歷史電視劇。因為其內容晦澀難懂,收視率慘澹。在中國電視劇歷史上,它是一部難以超越精品電視劇,10多萬人在豆瓣打分,評分高達9.7分。因為看過它的人都被它厚重、氣勢磅礴的歷史感打敗了。
  • 為什麼有人說《大明王朝1566》是大陸最好的電視劇?
    日慕鄉關一直認為張黎的另一部作品《走向共和》才是中國大陸電視劇的神作,當然,《大明王朝1566》也是非常好的一部電視劇。中國歷史中「明史」是一段特殊的存在,不僅僅因為它距離現代社會比較近,還因為他是漢人建立的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是中原文化為核心的社會制度集大成的一朝,有很強的借鑑意義和研究價值。
  • 大明王朝1566——如何深入看懂(核心人物解析)
    1566#《大明王朝1566》其實是一部非常少見的好作品。《大明王朝1566》本身故事並不複雜,就是一個統治階級在某個特定時代(背景)下的日常生活。但是因為多數人處於山腳下,要想深入理解理解山頂的風景,理論上說也不是不行,只是要求比較高,對大部分人來說可能就比較難比較抽象了。因此,有不少人和我討論《大明王朝1566》時,表示沒完全看懂。
  • 《大明王朝1566》劇中到底誰最聰明?不是嘉靖,是大家想不到的他
    只討論《大明王朝1566》電視劇,最聰明的人莫過於呂芳。《大明王朝1566》一直被奉為近10多年來的經典神劇,這是一部男人必看的電視劇,裡面都是一群聰明絕頂的人在互鬥心機,如果要評論誰最聰明,沉墨認為莫過於呂芳。
  • 大明王朝1566中不怕神對手,就怕豬隊友,職場生存遠離一種人
    這是分析大明王朝1566背後歷史系列第六十四篇大明王朝1566最大的作用是對生活有借鑑意義,雖然沒生活在廟堂博弈的古代,但現代職場中,我們依舊無法避免爾虞我詐,人心複雜,只要有人就有江湖,職場生存中,找好團隊非常重要,而團隊合作中,隊友至關重要
  • 《大明王朝1566》楊金水為什麼非得裝瘋,不能想辦法殺了海瑞嗎?
    原因有二:第一,海瑞畢竟是朝廷命官,大明朝的文官地位尊貴,就連嘉靖殺了周雲逸這樣一個欽天監都惹來非議,鄭何二人要真敢下黑手幹掉海瑞那就真地是比鋌而走險還鋌而走險了;第二,海瑞是裕王舉薦的人。這就意味著哪怕鄭何二人為了保護嚴家父子悍跳直接殺海瑞,那事情也絕對不會悄無聲息就這樣被埋沒,清流們不藉此挖挖嚴家祖墳都算是他們幸運了。
  • 在《大明王朝1566》中,你認為誰最聰明?
    若論誰最聰明,還真是不好說,在整個《大明王朝1566》中,天底下最聰明的人都聚在一起了,但這其中,卻有三個相對更為聰明的人。哪三位?錦衣衛七爺在經過調查事件原委後,明白了這些都是沈一石的設局,但又因為要顧及很多東西,不能直接說明,因此七爺才會說道,難道你要我上報大明被一個商人玩了不成?
  • 《大明王朝1566》從何茂才看為官之道,四個字「和光同塵」
    《大明王朝1566》,想必大家對鄭泌昌和何茂才這對官場活寶印象深刻吧。劇中鄭泌昌相當於省長、何茂才相當於分管政法的常委,是毀堤淹田的執行者。不少人感嘆,幹大事惜身,見小利忘義,一根筋的何茂才,性子這麼急,做事也不認真,為何會坐上這個位置?
  • 拍過《走向共和》《大明王朝1566》的張黎也開始拍玄幻了
    在豆瓣網上,他執導的《走向共和》和《大明王朝1566》長年佔據國產電視劇排行榜前兩位,《人間正道是滄桑》等劇也有著很好的口碑,這讓張黎的名字幾乎成了品質劇的代名詞。但兩年前,他決定嘗試玄幻題材,擔任《武動乾坤》的導演,開始與IP和流量變得親暱。
  • 《大明王朝1566》裡的王用汲,是一位被忽略的智者!
    王用汲是《大明王朝1566》裡很少被觀眾提到的配角,但他可能是劇中最聰明的幾個人物之一。王用汲的聰明不在於他有經事治國的方略、老成圓滑的處事,而在於他對自己有清醒的認知,並根據這份認知來走好仕途的每一步,難能可貴的是,王用汲並沒有因為聰明而變得油滑,他能夠在保全自己與踐行理想中找到一個平衡點,並力所能及地幫助自己欣賞的人,所以,《大明王朝1566》裡不顯山不露水的王用汲不但是海瑞的摯友,也同時贏得不同黨派的尊重。王用汲第一次登場是在《大明王朝1566》同名小說的第六章。
  • 《大明王朝1566》中呂芳為什麼會失寵,只因他做錯了這件事!
    《大明王朝1566》中呂芳為什麼會失寵,只因他做錯了這件事!在《大明王朝1566》中呂芳是一個不得不說的人,在宮中他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在朝廷上嚴嵩、徐階都要給他三分薄面。但是讓人不解的是,呂芳竟然會失寵,最後竟然被發配到南京去守陵。
  • 電視《大明王朝1566》劇給了我們答案
    其實,還有很多真不是大家想的那樣,好在電視劇《大明王朝1566》給了我們一個正面的例子。他就是嘉靖朝的司禮監掌印太監——呂方說呂方這個大太監很好,似乎不完全準確,說這個人很和善,也不全面,他為人處世的特點總結如下。
  • 堪稱文學巨著的《大明王朝1566》,角色的每個毛孔都是戲!
    縱觀國產電視劇歷史,在眾多的劇作裡,你永遠無法忽視其中那顆閃耀著璀璨光芒的巨星,無論是劇情設計、臺詞呈現、人物刻畫還是鏡頭表現都無可挑剔,這就是穩坐國產劇榜首的《大明王朝1566》。發展至今,影視作品的生產體系變得越來越成熟,在這樣一個更具活力的市場裡,各種影視作品層出不窮,新劇產出的頻率也越來越高。
  • 《大明王朝1566》裡,嚴世藩比嚴嵩差在哪裡?
    《大明王朝1566》這部劇講的是嘉靖三十九年,國庫虧空,內閣同司禮監商議,確定了改稻為桑的國策,以彌補虧空。國庫落下虧空,原因在於之前嘉靖和嚴黨分帳,嚴黨撈上來的銀子大部分用於嘉靖自己蓋樓,小部分嚴黨自己吞了。這一點嘉靖和嚴嵩十分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