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歷史學家孟森說:「得國正者,唯漢與明」,其實漢朝與明朝又是何其相似。
第一,王朝創立都是依託農民起義,且第一代君王的起點較低
不管是劉邦還是朱元璋,他們都是在農民起義中成長和崛起的第二波勢力,抓住了亂世的機遇、逐步取得天下。雖然起點很低,但最終都取得了不世之功。
劉邦依託陳勝吳廣起義崛起,之後又有實力比他強很多的項羽與他爭奪天下;朱元璋藉助元末紅巾起義具備了爭霸天下的實力,但他面前依舊有著陳友諒、張士誠、王保保等一眾強敵。
「鳳凰男」的唯一缺點就是嫉妒和猜疑,這也是他們後來誅殺功臣的重要原因之一。你既然能和我打天下,就同樣可以去輔佐別人,這是他絕對不允許的。
第二,分封天下,卻遭遇自家人內鬥
王朝勢力建立之初,都把家族子孫分封到各地,想要鞏固政權,但最後都是慘遭打臉。漢朝有七國之亂,明朝甚至於朱元璋剛死,燕王朱棣便造了朱允炆的反。鞏固家族政權的分封並沒有發揮作用,反倒填了麻煩。
第三,皇后和后妃參政,甚至亂政
漢朝的呂后,明初的大腳馬皇后都被載入史冊,並對王朝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後期也都有皇后和妃子的參政亂政,比如漢朝的趙飛燕,明朝的萬貴妃。
甚至於在漢朝發展成為外戚勢力,左右朝政走向。
第四,相對於滿清的閉關鎖國,都曾有過探索世界的創舉
漢朝有張騫出使西域,明朝有鄭和下西洋,名字帶「胡」的都是從西域帶進來的,比如胡椒、胡蘿蔔、胡床、胡琴,名字的帶「番」的都是從海上帶回來的,比如番茄。
第五,權力失衡,君王找來宦官左右朝政
漢代外戚勢力強大,明代東林黨勢力強大,怎麼辦?為減輕自己的壓力,同時制約權力失衡,漢代利用宦官打擊外戚勢力,明代利用宦官打擊東林黨。甚至於明代還有東廠、西廠這樣的設置。
不管是王振、劉瑾、魏忠賢,都成為了封建王朝的毒瘤。這也從側面說明了一個問題,經過了千年,封建王朝依舊沒有解決宦官勢力霍亂朝綱這個問題。
第六,都有休養生息的盛世
漢代有文景之治,明代有仁宣盛世。當然了,不同點也有很多:比如,漢朝打得過匈奴,而明朝不行,甚至於皇帝朱祁鎮御駕親徵都被人抓了俘虜;漢朝皇后參政,外戚勢力比比皆是,但明朝基本沒有外戚勢力存在;還有漢朝成功復了國,而且差點第二次復國,明朝不行,已經是南明了還在窩裡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