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時候我們都會說孩子天馬行空,因為孩子的思維是跳躍性的,沒有太多的限制,而成年人的思維卻不免受局限、很固定,因而往往看到的東西總是單一的,沒有創造力、想像力,比如看到彎彎的月亮,成人的第一反應也許是像小船、像香蕉,而問起孩子,孩子的答案就有可能是像嘴角、像眉毛、像管道、像冰激凌、像雲朵……孩子是細心的,經常能看到我們看不到的細節,他們願意在生活中去發現不同的事情,也願意在不同中去發現相同的事情,我想,這種美好的品質不應該去打擾,不應該去破壞,而應該是更好地引導、更好地保護。
最近接觸了一本改變固有思維的繪本,名字叫做《不一樣?嗯,一樣!》,這本繪本的內容適合2歲以上的孩子閱讀,每一頁中都有各式各樣的動物,而每一頁的動物看起來並沒有太多的聯繫,但仔細看來他們又有著共同的特點,因此,既可以作為孩子早期認知的繪本,又可以作為鍛鍊孩子思維,提高孩子觀察力、專注力的繪本,供親子閱讀。
本書的作者是加拿大兒童文學作家希瑟·塔克維克,《不一樣?嗯,一樣!》是她的第一本非虛構圖畫書,入圍2018年美國科羅拉多州圖書館貝爾圖畫書獎,這本書深受孩子們的喜歡,那這本書到底有怎樣的魅力呢?
翻開繪本的一頁,上面有這樣的一句話:「我們都各不相同,要多不同有多不同。只需看一眼——就很容易發現。」父母在跟孩子一同看繪本的時候,可以先讓孩子來說一說,這一頁上的動物都有怎樣的不同,比如斑馬的特點是什麼?除了書上說的會奔跑外,還會什麼呢?那斑馬下面的蜜蜂會奔跑嗎?跟斑馬有什麼不同?
其實,父母只要仔細看每一頁都可以問出很多的問題,建議父母可以提前先列一個提綱,在同孩子一起閱讀的時候,採用一問一答的方式,可以有效地激起孩子的求知慾、好奇心,而且這樣的問答方式,更容易讓孩子接受。
當然,每一頁最重要的並不是找不同,而是找相同,建議父母可以先把這一頁右下角的文字有意識的遮擋起來,讓孩子仔細觀察繪本上的動物,引導孩子自己找出答案,就像做遊戲一樣,回答正確,就是闖關成功,可以進入到下一頁的閱讀。
由於《不一樣?嗯,一樣!》上介紹了各種各樣的動物,可以作為孩子的認知繪本,父母一方面可以帶領孩子先認識一下繪本上的動物,知道名稱和特點,一方面可以試著跟孩子一起來個動物大分類的遊戲。
一般來說,動物可以分為爬行類動物、飛禽類動物、哺乳類動物、昆蟲類動物、 家禽類動物、魚類動物、食肉類動物等等,父母可以列出如下表格,讓孩子在這個表格中,貼一貼或是畫一畫繪本上的動物,跟父母來個大比拼,看看到底誰答對的更多呢?
遊戲是孩子喜歡的學習方式,通過這樣的遊戲,不僅能讓孩子迅速掌握知識,還能夠讓孩子覺得讀書是件快樂、好玩的事情。
《不一樣?嗯,一樣!》最後一頁是本書的精華部分,不僅內容豐富,還頗有挑戰性,在這一頁,基本上匯總了全書所有的動物,把這些動物歸在一起,又能碰撞出怎樣的火花呢?書上寫道:「如果看得夠仔細,你很快就會發現——我們並不像第一眼看起來那麼不一樣。」立馬列出了很多的問題,比如,哪些有斑點?哪些有頭髮?哪些沒有腿?哪些可以成為寵物?
在跟孩子一起尋找答案的時候,父母也可以將本書的主題進行升華,引導孩子知道,儘管每個動物都有自己的獨特之處,不過那些看起來截然不同的動物,也會有很多的相同之處。因此,很多事情不能單看表面,而要多角度的去觀察,也許就能發現更多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