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作為明朝最後一個皇帝,他的管理有哪些不足?

2020-12-13 墳頭迪斯扣

崇禎作為明朝最後一個皇帝,他的管理有哪些不足?

時下很多論調喜歡把四阿哥跟朱由檢陪綁在一起,兩者也確實有很多相似之處,但只一點上就可以打破這個可比性。那便是歷練,崇禎說到底也不過是一個沒怎麼出過宮門的兒皇帝,然而雍正早已歷練的讓康熙都不得不讚譽有加。

康熙唯一的遺憾便是各位兒子雖然都負有不同的絕技,卻總是不能擰成一股繩,這一點上崇禎看上去便比雍正幸福多了(只不過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那麼給雍正一個病在骨髓的爛攤子,他能收拾起來麼?答案肯定是不能。若康熙處在天啟的位置上,大概就不會選擇雍正繼任了,只不過天啟帝就連選儲的機會與餘地都沒有。

這一點其實在天啟之前許多任萌帝那裡就展開苗頭了,如果說正德是自己作的嘉靖又深愛閉關修煉,萬曆則是徹頭徹尾地看破紅塵了。在皇權時代立儲絕對是天大的事情,皇室逐漸衰微同樣也是一種隱患——君不見清朝晚年那些歪瓜裂棗般的皇帝麼?(也就光緒還身體硬朗一點點)崇禎仿佛並不存在名不正言不順,但也已經到了再無其他合適人選的地步了,所以便由著他去罷。

再說崇禎扳倒魏忠賢這件事有錯嗎?不敢說是一種錯,當然更不敢說是對。農耕文明裡存在人才過剩嗎?這是當然,因為種地不需要文生。於是乎慢慢地文化與生產脫節,更多地去為權貴服務,一些懷有傲骨的文人便很容易被邊緣化。且不說唐寅本人如何傲睨放曠,他無疑是一個典型範例,正所謂百無一用是書生。於是這些通過科考選拔出來的寒窗苦讀者(也不乏有混子在其中),這些切盼著學而優則仕的人們,比較幸運的機會便是趕上了大規模反貪。

如果終其一生連個像樣兒的機會都趕不上,這些文化人便又會互相結黨營私,畢竟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崇禎能不能做到大規模反貪?且先不答此題,因為事實證明他扳倒魏忠賢之後那些本來就如野草般瘋長的朋黨則更是在發展趨勢上面失控了。莫說崇禎,就算把史上所有千古一帝復活集體會診,也不敢說有什麼回春的靈丹妙藥。

袁崇煥殺毛文龍是罪嗎?仍是一樣,不敢論其對錯。但袁崇煥也可以不猴急著殺毛,只不過他一向都是一個愛浮誇的急性子,因為殺毛有一定的必然性。回憶李成梁時期的關外局勢,努爾哈赤只能始終裝孫子,因為明軍彼時完全有優勢有能力對建州諸部形成絕對壓力。後來慢慢就退化成了牽制,毛文龍是其中重要的一個棋子,但也逐漸變成了守島的軍閥而失去其威力。袁崇煥骨子裡也有的是小算盤:沒用卻能吃,自然成了他的眼中釘肉中刺。但凡慎獨一些的臣子都不會在皇帝面前肆無忌憚地誇下五年平遼的海口,更何況在崇禎那裡不僅有君無戲言,他還要求臣下也不能戲言。

這便有些戲過了,知人善任是而且必須是你皇帝家的能力,卻可以不是任何臣民的責任。不但皇帝繼任缺乏寬泛的選擇面,其實臣下的理想人選也捉襟見肘,至少崇禎不敢信任那些魏忠賢的殘部餘黨。前面說過崇禎與雍正有得一比,現在便是該崇禎盡情發揮的時候了——多疑。歷史對於袁崇煥案的爭議焦點其實就是崇禎一手炮製的傑作——賜其自盡抑或斬首也好啊,哪怕是來一個大獄之中死因不明都比當眾受磔要明智的多。崇禎的本意應該是殺雞儆猴,但卻加深了那些本來就腐敗到骨子裡的人們的寒心,亂世之中此等氣度的帝王將相也沒誰了。

裁撤驛站具體為崇禎國庫省了多少錢,我記不太清了,但印象中應該非常之少。而裁撤的錢又有多少真正回到國庫,回到國庫的錢撥出去又有多少回到刀刃上,這些都未可知。但也可以想像。還有一個小事就是抄家魏忠賢,魏忠賢斂聚的財產不知幾何,但最後抄家下來,分果果的時候,崇禎一個皇帝分得的是最少的,甚至還不如手下的一個太監。而崇禎在做了這兩件事之後導致什麼結果呢?

驛站裁撤出了李自成,殺魏忠賢,遼東局面從天啟年間的勉力維持,到崇禎時期的一潰千裡。就算是司馬衷坐到那個位置,大明都應該要續的比朱由檢久。朱由檢的行為基本上屬於,做的越多,錯的越多的典範了。

相關焦點

  • 崇禎皇帝有堯舜之志還勤政,為何丟掉江山,兩個細節預示明朝命運
    明朝是中國最後一個漢民族建立的王朝,同時也是夾在少數民族前後兩個朝代的一個鐵血王朝;前面趕跑了蒙古人,後面又被女真人打敗,不得不說大明王朝這波操作讓人費解;如果明太祖朱元璋九泉下得知自己的江山又被少數民族佔據,估計非得氣死。那麼大明崇禎年間,明朝真的沒救了嗎?其實那時候明朝還是有一線希望,但希望卻被崇禎皇帝生生掐滅。
  • 崇禎皇帝躊躇滿志,雖然歷經圖治,但是無法改變明朝滅亡的頹勢
    明朝對內面臨著日軍叛亂的農民,對外又面臨著其他勢力的垂涎三尺,這種糟糕的局面,任憑是哪一位皇帝在位,都無法扭轉頹勢。在朝堂之上,勢力龐大的文官集團一直讓朝正處在混沌之中,雖然崇禎皇帝作為一代帝王,但是他的政令幾乎得不到任何人,或者是集團的支持,文官已經讓朝堂陷入癱瘓狀態,他們絕對不會為了明朝的利益而喪失原則。
  • 堂吉訶德式的皇帝——崇禎皇帝朱由檢
    ,但是另一方面,他又能力不足,又剛愎自用,將國家帶入滅亡的深淵,他就是明朝的堂吉訶德,一心不斷努力地向著目標前進,只不過搞錯了方向,結果墜入深淵之中。,難有作為。 四 直到死到臨頭,仍舊死要面子,把王朝和性命都葬送 1644年初,李自成已經佔領了整個山西,威脅首都北京的安全,這時,崇禎皇帝也感到事態嚴重,多次召集群臣商量對策,群臣大都認為應該南遷南京,暫避鋒芒,不過崇禎皇帝作為一個有雄心壯志的帝王,在這時又表現得過於,表示國家有難,堅決不南遷,還讓大臣不得再議論
  • 明朝末年,李自成大軍直逼北京,崇禎皇帝堅決不南遷,其實是假象
    崇禎十七年三月十九日,農民起義軍李自成率大軍攻入北京,明朝最後一位皇帝,明思宗朱由殺掉妻子兒女後,逃亡到了煤山,自縊而死。至此統治了中國長達276年的大明王朝,消失在了戰火之中。崇禎皇帝朱由檢在位十七年,兢兢業業不僅沒能阻止明王朝的衰敗,反而加速了朱明政權的瓦解速度。
  • 在明朝末期,崇禎把一個人關入了監獄,那個人在後來卻成為了皇帝
    而明朝的外患也很嚴重,在關外,清朝一直都對於明朝虎視眈眈。所以當時的明朝夾在了起義軍與清朝之間,當時的明朝皇帝——崇禎每天都十分煎熬。在崇禎的九年的五月,崇禎正在忙著討伐起義軍,然而清軍卻在那個時候入關了。在那個時候,清朝的軍隊從獨石口湧入了中原地區,他們進入了河北地區。
  • 明朝最後的機會:學者提出驅狼吞虎計,崇禎來到南方其實有利
    在歷史上,崇禎皇帝成為了一個末代君王,雖然已經失敗,但卻輸得光彩,他以君王死社稷的姿態向眾人宣告了大明王朝的錚錚鐵骨。雖然這一舉動讓大家敬佩,但從實際上的政治結果來看,實在是有些魯莽,因此還是有不少人認為崇禎皇帝應該去往南方。
  • 亡國後,崇禎皇帝與溥儀更說了一句話,前者讓人敬佩,後者讓人痛恨
    李煜劇照再比如南唐後主李煜,在被宋太祖趙匡胤滅了南唐以後,李煜被帶到了開封,最後,李煜被毒死,下場也是十分的悽慘,李煜只適合做一個風流才子,不適合做一國之君。古代歷史上的亡國之君有很多,但是,被拿來做最多對比的,就是明朝的亡國之君崇禎皇帝朱由檢、清朝的亡國之君宣統帝溥儀兩人了。
  • 崇禎皇帝臨死前的一封遺書,透露了大明滅亡的真相
    由此可以看出:崇禎對於做亡國之君非常內疚,但同時也表達出對群臣誤國的痛恨,以及對老百姓的愛護。總的來說:崇禎是一個好皇帝,尤其對於老百姓,但對於當時那些群臣來說卻不是一件好事,這種觀點怎麼理解呢?請聽筆俠慢慢道來。明朝到底亡於什麼?
  • 從冗繁公文,談崇禎皇帝之死
    17歲那年,崇禎皇帝朱由檢從哥哥手裡接過了搖搖欲墜的大明王朝。面對千倉百孔的明朝社稷,崇禎皇帝殺閹黨、強邊防、勤政愛民,可最終沒有挽救明朝的命運,最終以崇禎皇帝煤山自縊而宣告滅亡。明朝滅亡的原因很多,其中,冗繁的公文就是拖垮崇禎皇帝和大明王朝的罪魁禍首之一。
  • 開門見煤山:崇禎皇帝17年殫精竭慮,仍阻擋不住大明王朝走向衰亡
    崇禎,是明思宗朱由檢的年號,也是明朝作為大一統王朝的最後一個年號。天啟七年(1627),明熹宗朱由校病死,因無子嗣可立,按照"兄終弟及"的傳位祖制,朱由檢作為熹宗的弟弟,幸運地成為明朝第十六代皇帝。這時的明朝處於風雨飄搖之中,政治腐敗,國庫空虛,天災不斷,而各級官員仍以貪腐、搜刮為能事,農民起義的烽煙四起,大明江山岌岌可危。史學界普遍認為,明朝自萬曆皇帝由盛轉衰。萬曆在位近50年,有近30年萬事不理,貪酒貪色貪財貪權。而天啟皇帝在位7年,不問政事,專心做木工。使得以大太監魏忠賢為首的閹黨肆虐,禍及九州。
  • 崇禎皇帝為什麼不選擇南遷?如果學宋朝南遷,大明能延續下去嗎?
    1644年,當李自成的大軍攻破北京城時,滿城尋找大明朝的最後一位皇帝—崇禎,最後卻發現其於煤山之上自縊,他親手了解了自己的妃子和子女,也許是不想遭受他人的侮辱
  • 明朝最昏聵的皇帝不是崇禎,不是正德,而是明英宗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漢人建立的封建王朝,在很多人的印象當中,明朝是一個強大的帝國,但是在明中後期的時候,這個王朝又是昏暗腐朽的。 在明朝晚期的時候,人民漸漸受不了這個昏庸的王朝了,有不少的起義不斷爆發,明朝也隨之滅亡了。
  • 有人說明朝亡於萬曆,也有人說明朝亡於崇禎,其實明朝亡於這個人
    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帝自縊,明朝滅亡。那麼,明朝到底亡在誰的手裡?學術界對於「明朝到底亡在誰的手裡」這個問題一直爭論不止,有人說明朝是在萬曆年間滅亡的,有人則認為是崇禎皇帝的錯,還有人說是東林黨爭才明朝覆滅的根本原因。
  • 崇禎皇帝的一個性格缺陷,最終,導致大明王朝提前亡國了
    剛進宮的那幾天,崇禎過得是提心弔膽,每天劍不離身,吃東西只吃自己從王府帶的乾糧。在當上皇帝後,他對魏忠賢依然禮遇有加,魏忠賢送來的美麗女子,他照收不誤。但私底下,他卻想著怎麼除掉這個奸佞。之後,魏忠賢見小皇帝對自己還算信任,以為自己能像以前一樣,借著皇帝的信任作威作福。
  • 崇禎少年天子繼位,怎麼智鬥魏忠賢?不能說沒有作為
    說起明朝滅亡,很多人會把滅亡的原因都扯在崇禎皇帝朱由檢身上。其實不然,明朝滅亡的原因有很多,但人為因素早在萬曆皇帝的時候就已經種下了。萬曆皇帝後面一死,他的兒子泰昌皇帝繼位,只當了29天皇帝離奇去世。接著就是木匠皇帝朱由校繼位,眾所周知他一繼位重用魏忠賢為首的閹黨,朝堂上下一片烏煙瘴氣。
  • 明朝武秀才,陳氏太極創始人,為何沒有用武功報效崇禎皇帝?
    說他是明末武庠生,清初文庠生。意即,他是明朝的武秀才,在清朝,又考了文秀才。當然,也有人據此聲稱,你們都說太極拳厲害,怎麼就考了個秀才而已啊,怎麼考不中舉人進士啊?是實戰能力不行吧?沒什麼好吹的吧?(圖片來源網絡,感謝原作者,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其實列位真是冤枉他了。儘管在朱元璋稱吳王的時候,就已經開始武科考試;後來建立明朝,又說要文武並重,左文右武。
  • 《回到明朝當暴君》:魂穿崇禎皇帝,用狠辣手段大展經綸逆天改命
    主角朱曉松穿越成了明朝崇禎皇帝朱由檢,靠著龍床整理思緒,從秦朝開始整理,一直數落到蟎清。他決定當個千古一帝的聖君,想怎麼著就怎麼著的那種,手段多的是!第二章,這天下究竟是朕的還是東林黨的?主角將廠公魏忠賢和錦衣衛指揮使田爾耕召進宮中,先是不理會二人的跪拜,接著又拿祖制說事,連續逼問二人天下究竟是誰的天下。摸不準皇帝心思的二位,只好萬分不安地接受聖旨。
  • 皇太極主動與明朝和談,條件非常合適,為何崇禎卻不同意呢?
    而就在此時,皇太極主動向崇禎表達了求和之意,但就是這樣一份雪中送炭的提議,卻被崇禎斷然拒絕。而崇禎也失去了最後的喘息機會,最終城破自縊,明朝滅亡。 就這樣,在1642年,明朝派出了一支中高規格的代表團訪問清朝。作為清朝的皇帝,皇太極的熱情表現讓明朝使臣受寵若驚,明朝使臣即將抵達瀋陽的時候,皇太極特意率領文武官員出城20裡迎接,而且對明朝使臣的態度非常熱情。
  • 清朝諷刺明朝時候絲毫不留情面,明朝使者被懟的啞口無言面紅耳赤!
    順治元年(1644年)清軍聯手明朝山海關總兵打敗了李自成,這個時候清世祖順治帝決定將首都從盛京遷到北京,直到1912年清朝滅亡,北京一直都是清朝的中央政權。
  • 明朝16帝的年號,分別有什麼寓意,其中哪些與別人重複
    到了明清時期,皇帝往往就一人一個年號,所以這時稱呼他們,大多就用年號代替了,就好比嘉靖皇帝、康熙皇帝等等。年號除了用來紀年外,一般還會有特殊寓意,不然皇帝也不會用。那麼明朝16帝的年號,分別都有什麼寓意呢?其中哪些又與別人重複的,我們一起來了解下。1、朱元璋是明朝開國皇帝,他建立了明朝,擁有洪大的武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