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年,李自成大軍直逼北京,崇禎皇帝堅決不南遷,其實是假象

2020-12-11 史官筆記

回顧歷史,品味經典,感謝支持青年講歷史。

崇禎十七年三月十九日,農民起義軍李自成率大軍攻入北京,明朝最後一位皇帝,明思宗朱由殺掉妻子兒女後,逃亡到了煤山,自縊而死。至此統治了中國長達276年的大明王朝,消失在了戰火之中。崇禎皇帝朱由檢在位十七年,兢兢業業不僅沒能阻止明王朝的衰敗,反而加速了朱明政權的瓦解速度。

對於崇禎皇帝來說,有很多次機會可以彌補挽救,但是現實並不隨人願。在李自成大軍直逼京城的情況下,崇禎皇帝完全可以選擇遷都南京,以求自保。但是崇禎皇帝卻選擇了以死殉國,其實這都是假象。那麼崇禎皇帝堅決不南遷的背後存在著哪些不為人知的事情?如果崇禎皇帝南遷又有哪些有利之處?

一風雨飄搖的大明王朝

如果把明朝的滅亡全部推給亡國之君朱由檢,顯然不太公平,因為崇禎皇帝接手時,明朝就已經是搖搖欲墜了。朝廷內部黨爭不休,民間又有災害不斷,關外後金政權迅速崛起,可謂是內憂外患。自崇禎元年開始,中國的北方就已經開始接連不斷出現自然災害,對此朱由檢還曾下過罪己詔,但都無濟於事。明朝末年之所以會接連不斷的出現自然災害,主要是正在處於小冰河時期。

《漢南續郡志》記,「崇禎元年,全陝天赤如血。五年大飢,六年大水,七年秋蝗、大飢,八年九月西鄉旱,略陽水澇,民舍全沒。九年旱蝗,十年秋禾全無,十一年夏飛蝗蔽天……十三年大旱……十四年旱」。崇禎朝以來,陝西年年有大旱,百姓多流離失所。

因為接連不斷的自然災害,導致百姓流離失所,這才了引發了多地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其中李自成的一支農民起義軍脫穎而出,從陝西開始,席捲了整個北方地區。馬上就要兵臨城下了,而此時的崇禎皇帝手下已經無兵可調。

唯一一支可以抵禦李自成大軍的軍隊就是吳三桂父子手中關寧鐵騎。這支部隊主要任務是鎮守山海關,如果撤走就相當於放棄了北邊。不過都城與北方土地比起來,先保住首都才是最要緊的。但是這支隊伍想要調動,吳三桂開出了一百萬兩軍餉。縱使崇禎皇帝東拼西湊,還是湊不齊一百萬軍餉,結果只能放棄調動關寧鐵騎的想法。

二南遷的無奈

常言道「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湊不出來軍餉,也不能坐著等死吧。這個時候明王朝還沒有到達非滅亡不可的時候,還有一個最好的辦法,就是馬上遷都南京。首先李自成大軍主力主要分布在山西,陝西地區,河南,山東地區幾乎沒有,所以崇禎皇帝完全可以撤離北京,逃往南京。我們都知道明朝實行的是兩京制。

凡是北京有的政府機構,南京一應俱全。雖說明朝北方的主力部隊被打的所剩無幾了,但是南方還有一百萬正規軍。所以說崇禎皇帝一到南京,利用好現有條件,完全可以形成南北對峙,說不定還能捲土重來。最起碼不會馬上亡國,那為什麼崇禎皇帝沒有南遷呢?我們看似大明朝的皇帝是天子守城門,君王死社稷,其實都是假象。

崇禎皇帝不是不想南遷,而是有人不讓走。崇禎皇帝曾經下令天津巡撫安排了三百艘大船,停在了大沽口隨時待命。還秘密派手下調查一路上兵馬錢糧的準備情況。但是這一切的準備都沒用到,為什麼走不了呢?因為即使是皇帝,他的權力也不是絕對的,只要內閣不同意,六部大臣不建議的事,即使皇帝說了也沒用。

首先遷都一事,如果從皇帝口中說出來,一不符合祖制,二名聲不好。所以崇禎皇帝就找了一個託,內閣首輔陳演,希望從他的嘴裡說出遷都一事,通過大臣商議,走程序,皇帝一同意。這件事就算是成了,但是崇禎皇帝萬萬沒想到,第二天陳演變卦了,他反對遷都。氣的崇禎皇帝直接挑明,但是滿朝文武還是無人應答,就連隨聲附和的馬屁精,都沒有一個。所以南遷之事也就此擱置了,最終李自成打進北京城,崇禎皇帝上吊自殺。

三慷慨赴死,不失帝王之儀

在《明史》的遺詔中有這樣一句話:朕涼德藐躬,上幹天咎,然皆諸臣誤朕。朕死無面目見祖宗,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無傷百姓一人。在這段話中充滿了崇禎皇帝的無奈,雖然被逼而死,但卻並非苟且之徒。身為大明的皇帝,雖身死,但精神永存。

其實明朝無論南遷與否都改變不了走向滅亡的命運,但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卻是在面對國家生死危亡之際。朝中大臣的反應並不是一致對外,共度患難,而是麻木不仁,眼睜睜地看著李自成大軍打進北京城。其實這些大臣們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這都與崇禎皇帝自身的性格有關。

雖然說崇禎皇帝即位後勤於政事,克勤克儉,但是生性多疑的性格,卻使得他喪失了很多忠臣良將,與朝中大臣的忠君之心。面對這樣的君主,文武百官除了選擇沉默不語,別無選擇。皇帝做到叫天天不靈,叫地地不應這種地步,可想而知,那種心情,早已經不是無奈兩個字就可以形容的了。

相關焦點

  • 李自成進軍北京,崇禎為何不南遷?因為他採取了四大措施
    今天說起明末那段歷史,說起崇禎帝朱由檢的末路,很多人都認為崇禎帝最大的一步錯棋就是因為找不到背鍋的大臣,或者說害怕再現唐玄宗舊事,派太子到南京,萬一太子稱帝了,自己被架空了,所以是猶猶豫豫的不定南遷之事,也不派太子前往南京,結果是被一鍋端,使明朝錯失最後的機會。
  • 崇禎皇帝為什麼不選擇南遷?如果學宋朝南遷,大明能延續下去嗎?
    1644年,當李自成的大軍攻破北京城時,滿城尋找大明朝的最後一位皇帝—崇禎,最後卻發現其於煤山之上自縊,他親手了解了自己的妃子和子女,也許是不想遭受他人的侮辱
  • 李自成給崇禎兩次機會,為何白白錯過?後世揭示出謎底,原來崇禎做不...
    李明睿勸崇禎放棄北京,儘快南遷,皇帝告訴他:「汝意與朕合,但外邊諸臣不從,奈何?」。 李明睿回答說:「天命微密,當內斷聖心,勿致噬臍之憂。」並請崇禎在此關鍵時刻千萬不要猶豫,被輿論所脅迫,最終亡國害己。這個辦法在當時是崇禎唯一的一條生路,可他卻擔心大臣不同意。
  • 為何崇禎不遷都南京?專家:不是他不想遷,而是背後原因太無奈
    大家好,歡迎收看本期的歷史文章,今天,和大家分享的內容是:為何崇禎不遷都南京?專家:不是他不想遷,而是背後原因太無奈。 公元1644年,明末皇帝崇禎堅守北京城,而李自成攻破大同,兵鋒殺向北京城,局勢是不容樂觀,再加上山海關之外,八期鐵騎虎視眈眈的盯著,隨時也會攻入北京城內!
  • 李自成其實不姓李,他的祖先開創兩個朝代,只有他是一天皇帝
    長官為甘州總兵(省軍區司令員)楊肇基,兩人的名字都有基,李自成很珍惜工作,作戰勇猛,愛崗敬業。被參將(參謀長)王國提為把總(營長),在大明朝那可是正七品,相當於縣太爺的級別。大明末年,朝廷就是一個字窮。縣太爺能發下工資,可他這個把總就發不下工資了。連工資都發不下來,別說知縣就是布政使的級別也沒用啊。
  • 李自成打到北京,為什麼沒人救崇禎?專家做出這樣解釋,扎心了
    明朝末年,民不聊生,徭役賦稅沉重,各種起義揭竿而起,以李自成為首的闖軍實力最強,最後一路打到北京城,危機之下,竟然無人勤王,最終崇禎皇帝走投無路吊死在煤山下,
  • 堂吉訶德式的皇帝——崇禎皇帝朱由檢
    果不其然,就在李自成逃到深山後又出山之時,河南地區的百姓流離失所,饑荒不斷,餓殍遍地,在李自成的呼喚下,李自成又迅速拉起了一支起義隊伍,而且在此時,謀士牛金星、李巖和方士宋獻策又來到他的身邊,李自成提出「均田免糧」的口號,迅速獲得貧苦農民的支持,一時間投奔李自成的農民絡繹不絕。李自成在農民的擁護下,最終進入北京,明朝滅亡。
  • 明朝最後一員大將,「平西王」吳三桂,是如何周旋三方勢力的
    但是中原地帶,李自成揮師直逼北京,崇禎皇帝便命令吳三桂率兵勤王,而吳三桂的第一個被人議論的點就在這裡。率兵勤王很多人說吳三桂當時接到命令以後,遲遲不肯動身,一直到20多天以後才出發前往北京,結果當時李自成已經進入北京城內,崇禎皇帝也在煤山自縊身亡。
  • 李自成兵臨城下,崇禎找相士算命,連測四字結果一樣,後字字應驗
    明朝末年,朝政腐敗,災荒連年,社會動蕩,百姓生活於水深火熱之。崇禎皇帝上臺後,為了「興明」,展示了幾個好的特長:一是果斷,他一上臺就除掉了禍害朝政的「攝政王」魏忠賢。二是勤政,他每天通宵達旦地審閱政務,處理國事。三是重賢。他提拔有真材實能的官員到高位,為家服務。然而,儘管他改革創新,勵精圖治,以圖拯救大明帝國。
  • 假設崇禎帝能夠當機立斷遷都南京,明朝的歷史會不會改寫?
    遷都金陵的建議在李自成即將打進北京之時,就有大臣建議暫避其鋒芒,以圖發展。事實上,在歷朝歷代,也不乏有南遷的例子,如西漢定都長安,東漢就遷都洛陽;西晉定都洛陽,東晉南遷於建康;北宋定都開封,南宋遷都於臨安。這些舉措,無非是一個「躲」字,躲好了,王朝的命運就會改變。
  • 崇禎皇帝臨死前的一封遺書,透露了大明滅亡的真相
    崇禎臨死前寫下的遺書內容是:「朕自登極十七年,逆賊直逼京師,雖朕薄德匪躬,上幹天怒,致逆賊直逼京師,然皆諸臣之誤朕也,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他們長期代表皇帝行使管理權,早已根深蒂固、刀槍不入。這就是崇禎上任後遇到的難題。崇禎在沒有東宮經驗的情況下倉促繼位,要對付手下這幫鬥爭經驗豐富的老狐狸(包括閹黨和東林黨)可以說是困難重重。
  • 打敗明朝的是大順朝不是清朝對嗎?
    對李自成或者大清來說,他們最初的設想也並不是要推翻明朝——他們沒有那麼大的野心。後金的皇太極只是希望成為明朝的藩屬國,而李自成更是幾次三番被打成光杆司令,最大的期望其實就如宋江一樣被招安。只是後來機緣巧合,李自成的事業越發壯大,最後竟然能取而代之,有了改朝換代的氣象。
  • 李自成進犯京師,崇禎有2次機會遷都南京,他為何都放棄了
    在李自成把山西給攻佔的情況下,充分考慮他的部隊早已離北京靠近了,而附近並沒什麼能夠勤王的部隊,因此李明睿就向皇帝奏疏,期待皇帝可以避其鋒芒,終究這個時候皇帝手上沒什麼整體實力,與李自成硬拼,是極不明智的。 實際上歷代王朝有關這類事兒還是許多 見的,例如漢,再例如宋,除此之外晉也是這般。這種時期根據臨時的忍讓,促使國祚得到持續近百年的數不勝數。
  • 崇禎皇帝有堯舜之志還勤政,為何丟掉江山,兩個細節預示明朝命運
    而災區的百姓被逼無奈就揭竿起義開始了造反活動,李自成就是災民的代表,而在北京的崇禎皇帝,壓根想不到給錢給糧還造反,這群暴民實在不值得可憐,於是派軍去鎮壓,而這些造反的平民,其實就是借著聲勢給明廷一個警告,並不是真心想造反。
  • 大明將亡,太監向崇禎獻保命妙計,崇禎聽完把他一刀砍死
    也就是說,大順軍遠在山西,畿輔州縣已經不讓大明督師進城了。李建泰的部下到民間吃飯,人家先問是大明還是大順的官,部下機智回答「大順」才混了一頓飯。李建泰眼看形勢不對,率領親軍躲進保定城,上奏說:「賊勢大,不可敵矣。願奉皇太子南去。」可憐崇禎還眼巴巴地指望他打退李自成呢。北京陷落幾天後,李建泰在保定向大順軍投降。「代帝親徵」就這樣狼狽收場。
  • 論打仗張獻忠都怕,擁80萬大軍,崇禎危難時不勤王,後哭先帝病死
    朝代更迭之際從來戰事頻發,明末清初時也是如此,即便是崇禎皇帝的勤勉也拯救不了衰亡的明朝。縱使他解決的了閹黨禍亂朝廷的問題也解決不了文官實力膨脹的問題,更解決不了頻頻發生的農民起義危機。亂世總是帶來無限的機遇,這不,歷史給後世留下了左良玉。
  • 明史淺談:李自成的失敗之處源於小農思想的局限
    但是在王朝末年,一般都是民不聊生,貪官橫行,百姓們吃不飽肚子,而且還要上交沉重的賦稅,所以王朝末年一般都會有農民揭竿而起,推翻前朝,建立新的朝代,今天我們要講的一件事就是發生在明朝末年的農民起義,這次農民起義,差點就統一全國。
  • 明朝最後的機會:學者提出驅狼吞虎計,崇禎來到南方其實有利
    甚至在之前還有歷史學者提出了一個觀念,那就是崇禎皇帝應該執行驅狼吞虎計劃,這個計劃成功的機率很大,也是當年明朝最後的機會,崇禎皇帝前往南方其實更加有利。在明史記載中,雖然北方的朝廷已經滅亡了,但是明朝早在最開始的時候就備份了一鍵還原的系統,那就是來自於南方的政權。
  • 皇太極主動與明朝和談,條件非常合適,為何崇禎卻不同意呢?
    一說到明朝,都會用「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以及「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來形同其錚錚傲骨。崇禎末年,大明的江山已經是千瘡百孔,內部是李自成、張獻忠農民起義軍風起雲湧,不斷動搖著大明王朝的根基,而外部怎麼滿清政權虎視眈眈,已經將明朝在東北的勢力壓縮到了山海關一線。
  • 崇禎帝:「英明」的昏君
    後來李自成兵臨北京時,曾致函崇禎帝令其投降,書中有「君非甚暗」之語,有人說這表明李自成對崇禎頗有好感,其實,這不過是勸降用的外交辭令,比較客氣罷了。用現在的話說,也就是「想來你還不至於糊塗到」連明朝快完蛋了都看不出來吧! 那麼,崇禎究竟是怎樣一個「英明」君主呢?從下面這幾個例子人們可以了解一二: 首先是他的「節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