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最後的機會:學者提出驅狼吞虎計,崇禎來到南方其實有利

2020-12-20 張三歷史說

在歷史上,崇禎皇帝成為了一個末代君王,雖然已經失敗,但卻輸得光彩,他以君王死社稷的姿態向眾人宣告了大明王朝的錚錚鐵骨。雖然這一舉動讓大家敬佩,但從實際上的政治結果來看,實在是有些魯莽,因此還是有不少人認為崇禎皇帝應該去往南方。甚至在之前還有歷史學者提出了一個觀念,那就是崇禎皇帝應該執行驅狼吞虎計劃,這個計劃成功的機率很大,也是當年明朝最後的機會,崇禎皇帝前往南方其實更加有利。

在明史記載中,雖然北方的朝廷已經滅亡了,但是明朝早在最開始的時候就備份了一鍵還原的系統,那就是來自於南方的政權。當年由於朱元璋是在南京完成了帝國的重塑任務,因此南京一直保留著整個中央系統的模仿框架,因此只要任何時候北方出現危機,那麼皇帝來到南方就可以重新組織起政權結構。很多人稱呼這一舉動就是電腦裡面的系統還原,請還原方法簡單,而且恢復力極強。

因此歷史學者認為,當年崇禎皇帝遇到危機,如果自己拉不下臉面撤退的話,完全可以讓周圍的大臣直接把自己給挾持來到這一區域,自己可以儘可能的表現的要為國盡忠,但是大臣們在底下或者說太監們表現出背鍋的姿態就可以了。因此只要崇禎皇帝來到南方,其實還是不是很難的,並且一鍵還原系統就會啟動。

雖說南京政府的官員水平不是很高,但是好歹也穩固住了南方的江山,這時候崇禎皇帝要做的就只有一件事情,那就是拼盡全力守住長江沿線。在做好這些事情以後,然後不惜一切代價的,以北方的土地來換得更多的利益成果。按照學者的說法就是把北方的土地一方面許諾給李自成,另一方面許諾給清朝。例如,可以對李自成說北方的天下歸他,只要他幫助自己攻打大清朝。又可以對清朝說,可以把東北和山海關沿線的土地讓給清朝,只要清朝幫助滅掉李自成。

很明顯,崇禎皇帝這一招是驅狼吞虎計,這一計策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來,但是北方的兩大政權肯定不能夠從中跳出來,因為兩人都會為了鞏固自己的既得利益而發起鬥爭,李自成想要南下滅掉明朝非常的困難,他自己也沒有這樣的實力,而清朝想要滅掉明朝,那必須要跨越李自成的地盤,不矛盾肯定是要讓位於外部矛盾的,所以清朝也是在做夢。因此北方的兩大政權必然會打起來,崇禎皇帝要做的事情不是在把自己端的姿態高高的,而是放下姿態當一個旁觀者,讓他們在北方祛痘,而且自己儘可能的把態度表現的好一點,讓他們放心的打起來,只要打到關鍵的時候,明朝就會變成像韓信那樣的存在,成為最重量級的砝碼。

這樣清朝就會有大量的選擇,一方面出兵幫助內部的矛盾,滅掉外部矛盾,另一方面就是幫助清朝滅掉李自成,然後藉助民意再把清朝給轟出去。可以說當年的崇禎皇帝有著太大的操盤性,只要他來到南方,這些運動的過程都是有的計謀,也可以進行實施。因此學者看來,李自成等人,他們終究在北方會打起來,只要明朝能夠穩固自己的內部地盤就可以了。雖然這一期是非常的好,但是真正要執行起來還是要看具體的歷史情況,因為再好的計策也有可能會遇到個體的突破,而曾經的歷史也永遠不能進行重新規劃,但毫無疑問,當年崇禎皇帝似乎錯過了很多東西。

相關焦點

  • 明朝末年,李自成大軍直逼北京,崇禎皇帝堅決不南遷,其實是假象
    崇禎十七年三月十九日,農民起義軍李自成率大軍攻入北京,明朝最後一位皇帝,明思宗朱由殺掉妻子兒女後,逃亡到了煤山,自縊而死。至此統治了中國長達276年的大明王朝,消失在了戰火之中。崇禎皇帝朱由檢在位十七年,兢兢業業不僅沒能阻止明王朝的衰敗,反而加速了朱明政權的瓦解速度。
  • 有人說明朝亡於萬曆,也有人說明朝亡於崇禎,其實明朝亡於這個人
    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帝自縊,明朝滅亡。那麼,明朝到底亡在誰的手裡?學術界對於「明朝到底亡在誰的手裡」這個問題一直爭論不止,有人說明朝是在萬曆年間滅亡的,有人則認為是崇禎皇帝的錯,還有人說是東林黨爭才明朝覆滅的根本原因。
  • 崇禎作為明朝最後一個皇帝,他的管理有哪些不足?
    崇禎作為明朝最後一個皇帝,他的管理有哪些不足?時下很多論調喜歡把四阿哥跟朱由檢陪綁在一起,兩者也確實有很多相似之處,但只一點上就可以打破這個可比性。若康熙處在天啟的位置上,大概就不會選擇雍正繼任了,只不過天啟帝就連選儲的機會與餘地都沒有。這一點其實在天啟之前許多任萌帝那裡就展開苗頭了,如果說正德是自己作的嘉靖又深愛閉關修煉,萬曆則是徹頭徹尾地看破紅塵了。在皇權時代立儲絕對是天大的事情,皇室逐漸衰微同樣也是一種隱患——君不見清朝晚年那些歪瓜裂棗般的皇帝麼?
  • 明朝最後的「大捷」:擊退清朝鐵騎,挽回面子,卻失去機會
    對於明朝來說,清朝駐軍關內,這四座城池猶如四把鋼刀,讓明朝的統治崇禎皇帝坐臥不安。因此清軍主力還沒有完全退出關內,明朝就已經決定收復四座城池。最先出徵的是兵部右侍郎劉之綸,他率領一萬人來到遵化城外。結果劉之綸幾乎全軍覆沒,八營兵只有一營趁著夜色逃跑。
  • 假設崇禎帝能夠當機立斷遷都南京,明朝的歷史會不會改寫?
    有道無福,說的就是崇禎帝朱由檢!戲文裡唱得好,說崇禎帝有道無福,在位一十八年,旱九年澇九年。時局糜爛,百官離心,再加上天災人禍,縱然是明太祖朱元璋在世,怕是也相當棘手,更何況如崇禎般年輕的帝王呢?而根據當時的局面,南遷是有明顯的額好處的,首先,北方的局勢不容樂觀,皇太極以及多爾袞的後金勢力逐漸崛起,而西方的李自成也已經羽翼豐滿,這兩個力量,隨便一個都會對明朝造成威脅,堅守北方,勢必要遭受兩方同時攻擊,但如果退居南方,養精蓄銳,分而治之,也不失為一種好辦法。
  • 1億明朝人為什麼最後會敗給30萬清朝人?崇禎手下一錦衣衛用4個字回答
    明清戰爭的屢屢受挫,讓明朝傷筋動骨、元氣大傷,不僅耗費巨額軍費,掏空明朝國庫,而且精兵強將損失殆盡,使得明朝武備實力受到致命重創。表面上看是李自成推翻了明朝,但更深層次的原因,則是由於明清戰爭耗費和佔用了明朝的絕大部分軍備資源,才給了李自成可乘之機。如果沒有清朝在關外持續侵擾明朝幾十年,單憑李自成的力量,早就被崇禎消滅多少遍了。
  • 皇太極主動與明朝和談,條件非常合適,為何崇禎卻不同意呢?
    而就在此時,皇太極主動向崇禎表達了求和之意,但就是這樣一份雪中送炭的提議,卻被崇禎斷然拒絕。而崇禎也失去了最後的喘息機會,最終城破自縊,明朝滅亡。 1642年,皇太極主動向崇禎拋出了橄欖枝,尋求議和。此時的明朝上至崇禎,下至文武百官都不敢相信滿清求和的誠意,畢竟,剛剛經歷了松錦大戰的明朝,損兵折將,精心傾盡國力打造的九邊精銳損失殆盡,洪承疇、祖大壽等一眾將領投降,使得明朝徹底失去了反擊的能力,僅能困守山海關和寧遠等幾座孤城。
  • 李自成給崇禎兩次機會,為何白白錯過?後世揭示出謎底,原來崇禎做不...
    按照規則,皇帝在重大決策部署前需要徵得各部官吏支持,崇禎擔心如果自己提出來放棄都城和祖陵,身後一定會背負罵名。這件事只能由各部門提出,自己裝作不同意,如果群臣「含淚苦勸」,這件事情就再好不過了,這就是典型的「按套路出牌」規則。
  • 崇禎皇帝有堯舜之志還勤政,為何丟掉江山,兩個細節預示明朝命運
    明朝是中國最後一個漢民族建立的王朝,同時也是夾在少數民族前後兩個朝代的一個鐵血王朝;前面趕跑了蒙古人,後面又被女真人打敗,不得不說大明王朝這波操作讓人費解;如果明太祖朱元璋九泉下得知自己的江山又被少數民族佔據,估計非得氣死。那麼大明崇禎年間,明朝真的沒救了嗎?其實那時候明朝還是有一線希望,但希望卻被崇禎皇帝生生掐滅。
  • 明朝最後為什麼不遷都南京,或者送太子去南京繼續維持政權?
    到了明朝最後,為什麼崇禎不遷都南京或者將太子送去南京,這個其實多方面的理由造成的。 首先明朝是一個天子守國門的朝代,一向強硬,並不是說可以說走就走的,而且遷都並不是小事,當年遷都北京就是大麻煩,南京雖然以前都是首都,但真要遷都也不是說走就走的,而且當時的天下並不是這麼太平。
  • 在明朝末期,崇禎把一個人關入了監獄,那個人在後來卻成為了皇帝
    在崇禎的九年的時候,明朝的局勢可謂是十分地危急的,在那個時候,明朝的內憂外患不斷。就先說說內憂吧,在那個時候,明朝內部起義軍的勢力極其強大,而在眾多的起義軍之中,又以李自成與張獻忠等人的軍隊最為強大,在當時,他們可謂是讓明朝的朝廷焦慮不安啊。
  • 令明朝崇禎焦頭爛額的農民起義,究竟時是怎麼回事?
    他為政期間大量任用宦官、剛愎自用,他希望這些缺點最後都在虛榮的勤政表象下被掩蓋。其實從他即位伊始,整個明王朝就已經危在旦夕了。這可以從崇禎元年爆發並持續到明朝滅亡的農民起義得以一見。作為直接滅亡明朝的力量,明末農民起義的情況自然就很值得一看了。本文就崇禎元年(戊辰年)到崇禎三年(庚午年)之間的農民起義做一次簡單的概述,由於農民起義與清兵掃蕩、一些天地異象同時發生,所以本文也會略微提及。
  • 崇禎皇帝躊躇滿志,雖然歷經圖治,但是無法改變明朝滅亡的頹勢
    眾所周知,朱由檢是明朝最後一代帝王,他的一生雖然付出了很多心血,但是也並沒有能夠挽救明朝的頹勢,真的是非常可惜,不過這並不能完全責怪朱由檢,因為他接手之後,明朝已經岌岌可危,這一點是有目共睹的。面對著崇禎皇帝的是一個風雨飄搖的明朝,其實朝堂之上的官員之所以沒有人支持崇禎,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他的生性非常猜疑,很多官員都曾經給予他不錯的建議,但是由於他的性格原因,這些建議往往都被他忽略掉了,長此以往下去,不少官員都拒絕向他提供忠言逆耳的建議。
  • 明朝武秀才,陳氏太極創始人,為何沒有用武功報效崇禎皇帝?
    意即,他是明朝的武秀才,在清朝,又考了文秀才。當然,也有人據此聲稱,你們都說太極拳厲害,怎麼就考了個秀才而已啊,怎麼考不中舉人進士啊?是實戰能力不行吧?沒什麼好吹的吧?(圖片來源網絡,感謝原作者,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其實列位真是冤枉他了。儘管在朱元璋稱吳王的時候,就已經開始武科考試;後來建立明朝,又說要文武並重,左文右武。
  • 寧遠之戰後,皇太極向明求和,崇禎是什麼反應?明朝沒有妥協兩字
    從萬曆四十四年(後金天命十一年,1626年)開始,皇太極第一次通過遼東督師袁崇煥向明朝試探後金國與明朝議和的可能性,表達了後金國想要議和的願望。但是明朝始終無意議和。在明朝方面,是遼東督師袁崇煥最先提出和後金國議和的想法。
  • 若崇禎能採納這條建議,明朝還能再活一百年,為何崇禎果斷拒絕了
    有人說,若崇禎當初能採納大臣的這條建議,明朝至少還能再活一百年。 這是一條什麼建議?崇禎為何明明知道對王朝有好處,卻又果斷拒絕了呢?是因為崇禎昏庸無能?還是明朝氣數已盡?
  • 崇禎帝人生中最後一晚是怎麼熬過去的?太有骨氣了
    我們都知道,明朝的亡國之君便是崇禎皇帝,在歷朝歷代的亡國之君中,崇禎的名聲還算不壞,最多是說他的能力不足,挽救不了大明江山。但要是把他跟商紂王、周幽王、楊廣等人相比,是不是感覺崇禎也沒那麼殘暴,至少崇禎的出發點是好的,他也想拯救大明,奈何心有餘而力不足。
  • 崇禎帝:「英明」的昏君
    李自成曾發布檄文,痛斥崇禎帝「昏主不仁,寵官官,重科第,貪稅斂,重刑罰」;張獻忠更曾布告兩湖,把崇被帝斥為「朱賊」。後來李自成兵臨北京時,曾致函崇禎帝令其投降,書中有「君非甚暗」之語,有人說這表明李自成對崇禎頗有好感,其實,這不過是勸降用的外交辭令,比較客氣罷了。用現在的話說,也就是「想來你還不至於糊塗到」連明朝快完蛋了都看不出來吧!
  • 馮學榮:關於明朝亡國的十萬個為什麼
    昨天的文章提到明朝亡國,文章發出去之後,許多讀者就明朝亡國,提出了許多問題,老馮我覺得挺有趣的,所以今天我乾脆為大家寫一篇《關於明朝亡國的十萬個為什麼》,跟大家簡單分析和總結一下,希望通過這篇小結,能夠幫助大家想明白一些事情、頓悟一些道理。疑問一:大明崇禎年間,中國北方爆發大規模饑荒,崇禎皇帝為什麼不從南方運糧食過來救荒?
  • 鼠疫是導致明朝滅亡的根本原因?絕對不是,其實是看不見的它
    近年來,明朝話題大熱,關於明朝歷史也越來越多人感興趣起來,相應的明朝滅亡也有很多人關心,試圖找出最後一個漢人王朝滅亡的根本原因。當代網友們和歷史學者們,針對明朝滅亡的根本原因進行辨析尋找,試圖找到最合適的、最讓人信服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