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明朝崇禎焦頭爛額的農民起義,究竟時是怎麼回事?

2020-12-11 History思白生

崇禎帝執政理念略談

崇禎帝是個命途多舛的皇帝,但是一般人們在了解其生平的時候總會忽略一個事實,那就是他是藩王即位!

崇禎帝沒有當過皇太子,也不是什麼長房長孫,他是在同父異母的兄弟朱由檢死之後倉促即位的。

這種即位方式就決定了他在位期間執政相當的「緊張」!

這個「緊張」,不是說整個王朝都處於高壓之下,而是他自身為免被人指摘而相當地「勤奮」。

他為政期間大量任用宦官、剛愎自用,他希望這些缺點最後都在虛榮的勤政表象下被掩蓋。

其實從他即位伊始,整個明王朝就已經危在旦夕了。這可以從崇禎元年爆發並持續到明朝滅亡的農民起義得以一見。

作為直接滅亡明朝的力量,明末農民起義的情況自然就很值得一看了。

本文就崇禎元年(戊辰年)到崇禎三年(庚午年)之間的農民起義做一次簡單的概述,由於農民起義與清兵掃蕩、一些天地異象同時發生,所以本文也會略微提及。

圖1-1. 《明實錄》——崇禎實錄

崇禎元年的農民起義及寧遠兵變

懷宗端皇帝,一諱由檢,光宗第五子熹宗弟也,始封信王,熹宗無子,帝嗣位。——《明實錄崇禎實錄》

崇禎元年(1628年)正月乙丑朔(朔表述乙丑為當月初一),崇禎帝在皇極殿召見百官,正式接管大明王朝。

天啟七年,也就是崇禎元年的上一年,歷史上著名的王二起義爆發了。

在忍受不了明朝廷嚴苛的加派剝削之下,陝西農民王二、種光道揭竿起義,掀起了明末農民起義運動的帷幕!

《明史》中對於當年的情況有這樣的記載:

陝西饑民苦加派,流賊大起,分掠鄜州、延安。

以上的流賊其實就是黃龍山王嘉胤勢力。

除此之外,這種描述明顯是經過了美化的。

圖2-1. 《明實錄》——王嘉胤起義

陝西秦地,在當時即使除去加派,一大堆的苛捐雜稅以及連年的災荒也已經使得民不聊生了。

更不用說統治階級完全視百姓的人命如草芥,將財政全部向本省內的藩王、邊鎮輸入而不管百姓死活等情況。

這些階級上的壓迫都成為了農民起義運動最終爆發的導火索!

只以加派粉飾太平,認為去除加派民就不苦,這種說法是不負責任的。

當然,崇禎朝時國家財政確實也十分吃緊。

就在崇禎元年,還發生了一件與財政有關的大事

秋七月甲申,(遼東)寧遠兵變,巡撫都御史畢自肅自殺。

圖2-2. 《明實錄》——寧遠兵變

寧遠兵變發生的原因非常簡單,就是朝廷四個月未發軍餉,引起了士兵們的極大不滿。

為什麼士兵們會這麼憤怒呢?這好像同我們現今對於士兵的感覺不一樣。

士兵為了發餉問題就譁變,還能算好士兵?

事實是,當時鬧事的士兵不只是精銳部隊,更可以說是明朝最頂尖的部隊了。

譁變和當時的時代背景有關,明朝實行的是軍屯制,軍士在駐紮當地往往會休養生息、繁衍形成一個大家族。這個大家族唯一的收入來源便是兵餉。特別是像遼東這種地方,袁崇煥部下的關寧鐵騎人人都是坐擁大片土地的地主。

地主家財政需求也大。

這就導致朝廷不發餉,地主家也沒了餘糧。

丘八們活不下去,便在畢自肅九次向朝廷申餉無果的情況下將其與總兵朱梅活捉。這個架勢其實和現在農民工催發工資差不多。

《明史》對於這段歷史的記載也十分簡單:

是年,革廣寧及薊鎮塞外諸部賞。諸部飢,告糴,不許。

圖2-3. 《明實錄》——寧遠兵變解決方

這裡的賞,就是士兵們本該得的餉銀。

雖然寧遠兵變最後被袁崇煥平定,但是以小見大,當時的軍士與朝廷離心離德的情況可見一斑了。

崇禎二年

崇禎二年,農民起義軍的實力已經擴大到相當的地步。

但是這一年最令世人轟動的事並不是流賊,而是清兵入侵

從當年的冬十月戊寅開始,大清兵進入大安口,在明朝疆域沿路肆虐。

一直到崇禎三年四月壬辰,大清兵「閒庭散步」般地燒殺搶掠滿足之後,才返程東歸

這場劫掠與以往明清之間的衝突大有不同,大清兵足足在明朝疆域內鬧了六個月,明朝廷卻拿他們一點辦法也無。

此時,朝代更易之勢已顯。

圖3-1. 《明實錄》——清兵入大安口

這一年同樣又發生了兵變

三月的戊寅(初五)日,薊州發生兵變,但是可能規模不大,所以迅速被有司壓了下去。

除了兵變之外,這一年的五月發生了日食六月份袁崇煥在雙島殺毛文龍,九月份導致薩爾滸之戰失利的罪魁禍首楊鎬被斬首。

就農民起義軍來說,這一年的勢頭也漸盛

四月份(當年是閏月)的癸亥,三水(現廣東佛山三水區)發生暴動,農民起義軍們還殺了一名叫高從龍的遊擊將軍。

秋八月甲子,著名的「西南奇捷」戰役爆發,當時的四川總兵官侯良柱、兵備副使劉可訓在五峰山桃花壩大敗奢崇明、安邦彥部,殺敵數萬人。

《明史》中也有寥寥數語記載此事:

秋八月甲子,總兵官侯良柱、兵備副使劉可訓敗奢崇明、安邦彥於紅土川,水西賊平。

圖3-2. 《明實錄》——西南奇捷

這場戰爭雖然農民起義軍失敗了,但是能在短短一兩年之內就發展成十數萬人的規模,農民起義軍的生機確實讓人驚嘆不已。

崇禎三年的農民起義

《明史》這一年的記載中充斥了大量篇幅關於農民軍的描述。

從正月開始,就發生了延綏、甘肅兵勤王潰散後直接落草為寇的記載。前一秒還是拱衛京師的兵馬,下一秒就變成了流寇,「與群寇合」。

二月份,皇長子朱慈烺被立為皇太子,天下大赦。

三月份,定閹黨逆案的大學士李標緻仕退休。

就在當月,「流賊犯山西」。

農民起義軍的勢力開始由陝西本省向省外蔓延。

圖4-1. 《明實錄》——秦盜入山西

夏四月丁丑,現山西臨汾市蒲縣被農民起義軍攻佔。這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在《明史》中與另一件值得普天同慶的事放在一起。

五月壬辰,「大清兵東歸」!

(五月份還發生了一件皇室大事,被李自成做成「福祿湯」的福王,其母鄭貴妃薨。)

滿朝文武老淚縱橫,此時這種形容一點也不為過。

打打不贏,趕趕不走,崇禎帝此時心中也大鬆了一口氣吧。

晚明的人就是這麼容易滿足,總以為清兵走了就不會再回來。僥倖心理太嚴重,才導致了明朝覆滅的諸多困局。

比如說,李自成守山海關問題,南明時期的河南、山東是否光復問題,都把大清想得太簡單了。

總以為大清是蠻夷,武力雖強橫但腦子不好使,可人家也不真傻啊!

圖4-2. 《明實錄》——五月戰事

六月癸丑,農民起義軍王嘉胤佔領府谷。府谷這個地方有些特殊,它地處陝西與山西交界處,與山西省之間只隔了一條河。

農民起義軍先入山西佔蒲縣,再回身佔據由秦入晉的要道,行動之間隱隱體現出一種計劃性與周密性。

兵貴神速與後勤保障都做得很好,讓人為之驚嘆。

此時,正在陝西省榆林市米脂縣的張獻忠也聚眾起義響應。

農民起義軍一片形勢大好,明廷卻發生了兩件令人扼腕的事情。一是秋八月癸亥,薊、遼督師袁崇煥慘遭殺害;二是舉薦人次輔錢龍錫被捕下獄。

這兩件事情的發生將崇禎帝不能識人善用的缺點暴露得一覽無餘。

圖4-3. 《明實錄》——六月王嘉胤

崇禎帝此人性格頗為反覆無常,即位時依靠李標、錢龍錫等人整治閹黨,兩年後自己卻也開始信任閹臣、疏遠忠臣,失威信於朝野。

上半年借著清兵的勢頭,農民起義軍戰果頗豐。

下半年,等明朝廷緩過勁來之後,一腔怒火都發洩在了這群衣衫襤褸的起義軍身上。

冬十月丙寅,巡撫延綏副都御使洪承疇、總兵官杜文煥敗賊張獻忠於清澗。

清澗這個地方不簡單,是扼守延安、關中之要地。

洪承疇與杜文煥也都很不簡單,洪承疇不用多說,杜文煥早年間也在河套地區縱橫,是一位實力戰將。

十一月壬辰,(安徽安慶)懷寧的農民軍被平定;甲午,山西總兵官王國棟在河曲敗於農民軍手下。

十二月乙巳(初一),明朝廷繼續增加田賦以充餉銀,農民軍佔領陝西吳起縣長城寧塞堡。

圖4-4. 《明實錄》——神一元

參考文獻

[1] 佚名.明實錄[M].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931.

[2] 章培恆,喻遂生分史. 二十四史一[M]. 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2004.

相關焦點

  • 最有笑點的農民起義,說起義就起義說投降就投降,竟然還成功了
    最不嚴肅的農民起義,說起義就起義說投降就投降,居然還成功了談到農民起義這個話題,我們腦海中總會浮現出陳勝吳廣起義、黃巾軍起義、天平天國運動等等這些中國歷史上十分著名的農民起義來。在封建政治體制下,農民就是社會中的底層人士,當社會開始動蕩不安時,首先水生火熱的就是廣大農民。
  • 崇禎皇帝躊躇滿志,雖然歷經圖治,但是無法改變明朝滅亡的頹勢
    崇禎皇帝剛剛登基成為帝王之後,明朝就開始陷入了小冰期,這個時候的天氣變化異常劇烈,普通民眾經常遭受莫名的天氣災害,如此一來,整個國家的糧食產量就會大打折扣,由於農民依靠種地無法果腹,所以各地爆發叛亂的民眾也越來越多,面臨著內憂外患的局面,崇禎帝雖然勵精圖治,但是通過她一個人的力量,無法改變事情的走向。
  • 崇禎命孫傳庭殺此人,自斷手臂,農民軍歡呼取關中易如反掌
    崇禎年間,農民起義軍如星星之火,明朝末年不同於以往的朝代,明末並不缺乏能臣名將,但是他們有的戰死,有的被崇禎皇帝處死,總之一個個名將在內憂外患中逐漸凋零,在這個過程中,發生了一件被後人認為是明朝開始滅亡的象徵性事件——孫傳庭斬殺賀人龍。
  • 明朝末年,李自成大軍直逼北京,崇禎皇帝堅決不南遷,其實是假象
    崇禎十七年三月十九日,農民起義軍李自成率大軍攻入北京,明朝最後一位皇帝,明思宗朱由殺掉妻子兒女後,逃亡到了煤山,自縊而死。至此統治了中國長達276年的大明王朝,消失在了戰火之中。崇禎皇帝朱由檢在位十七年,兢兢業業不僅沒能阻止明王朝的衰敗,反而加速了朱明政權的瓦解速度。
  • 崇禎皇帝有堯舜之志還勤政,為何丟掉江山,兩個細節預示明朝命運
    我們先來談談崇禎皇帝朱由檢,這個朱由檢是一個有理想,有追求的好皇帝,繼承了朱家人的血性和勇氣,並且還特別勤奮,甚至快超過了朱元璋;但就是這樣一個勤奮的皇帝反而守不住江山,其中的原因就是他光會去做,但是不會去思考,這是怎麼回事呢?
  • 大明最後的希望:孫傳庭血染潼關,為明朝敲響了喪鐘
    明朝末年,天下大亂。急功近利的崇禎帝聽信袁崇煥五年平遼的豪言,在北方修建了大量堅固的堡壘,可最終,清軍繞道蒙古直抵北京城下。雖說清軍最終撤退,但這也標誌著明朝經營遼東的徹底失敗。同時也意味著明朝在遼東的巨額話費全都打了水漂。此時的明朝是無兵無錢,面對國內步步緊逼的李自成大軍,崇禎帝焦頭爛額,還好這時一個人的出現再次給了明朝一線生機,此人正是孫傳庭。
  • 崇禎帝一生中最尷尬的「冰火兩重天」,發生在特殊的1636年!
    哈嘍,大家好,我是小哪吒,今天跟大家聊聊崇禎帝一生中最尷尬的事。 說崇禎從哥哥朱由校那裡接管大明王朝的時候,明朝已經是一個腐朽沒落的爛攤子了。就這麼說吧,哪怕崇禎有天大的本事也無力回天了!但崇禎沒有喪氣過,最開始的時候,他勵精圖治,想盡一切辦法讓大明起死回生,明朝的百姓也都看在眼裡。
  • 開門見煤山:崇禎皇帝17年殫精竭慮,仍阻擋不住大明王朝走向衰亡
    這時的明朝處於風雨飄搖之中,政治腐敗,國庫空虛,天災不斷,而各級官員仍以貪腐、搜刮為能事,農民起義的烽煙四起,大明江山岌岌可危。史學界普遍認為,明朝自萬曆皇帝由盛轉衰。萬曆在位近50年,有近30年萬事不理,貪酒貪色貪財貪權。而天啟皇帝在位7年,不問政事,專心做木工。使得以大太監魏忠賢為首的閹黨肆虐,禍及九州。
  • 《回到明朝當暴君》:魂穿崇禎皇帝,用狠辣手段大展經綸逆天改命
    主角朱曉松穿越成了明朝崇禎皇帝朱由檢,靠著龍床整理思緒,從秦朝開始整理,一直數落到蟎清。他決定當個千古一帝的聖君,想怎麼著就怎麼著的那種,手段多的是!第二章,這天下究竟是朕的還是東林黨的?主角將廠公魏忠賢和錦衣衛指揮使田爾耕召進宮中,先是不理會二人的跪拜,接著又拿祖制說事,連續逼問二人天下究竟是誰的天下。摸不準皇帝心思的二位,只好萬分不安地接受聖旨。
  • 明朝末期,京城出現一隻40斤的大公雞,官員看後感慨:明朝要亡了
    談到明廷滅亡的原因,無非有三點,第一,一是關內農民起義,二是萬曆皇帝時期開始的,幾十年間兩朝之間連綿不絕的戰爭,三是崇禎時期的失誤指揮。但也有人記載了崇禎時期的一些奇事。明末清初,京城出現了一隻40斤的大公雞,官府看後感慨:明朝就要滅亡了,這是怎麼回事?
  • 有人說明朝亡於萬曆,也有人說明朝亡於崇禎,其實明朝亡於這個人
    晚明因政治腐敗、東林黨爭和天災外患導致國力衰退,爆發農民起義。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帝自縊,明朝滅亡。那麼,明朝到底亡在誰的手裡?學術界對於「明朝到底亡在誰的手裡」這個問題一直爭論不止,有人說明朝是在萬曆年間滅亡的,有人則認為是崇禎皇帝的錯,還有人說是東林黨爭才明朝覆滅的根本原因。
  • 崇禎感慨朝廷無人才,大臣卻建議其停止科舉,恢復千年前的制度
    在明朝滅亡之前,崇禎皇帝總是感嘆手下人才不夠,而且大臣們糊弄自己才導致最終不可挽回的結局。從歷史的角度考量,崇禎作為末代皇帝,對王朝的崩潰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然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崇禎被一群只知道爭權奪利的官員包圍,最後也只能是無能為力、聽天由命了。
  • 堂吉訶德式的皇帝——崇禎皇帝朱由檢
    那時的大明已經內憂外患,風雨飄搖,氣候小冰期帶來的農業危機,帶來了農業減產和自然災害頻繁,再加上明朝嚴苛的稅賦和財政危機造成了國內的農民起義不斷,在關外,後金已經統一了漠南蒙古,明朝的北方邊境完全暴露在清朝(後金後來改為清朝)鐵騎之下。
  • 論打仗張獻忠都怕,擁80萬大軍,崇禎危難時不勤王,後哭先帝病死
    朝代更迭之際從來戰事頻發,明末清初時也是如此,即便是崇禎皇帝的勤勉也拯救不了衰亡的明朝。縱使他解決的了閹黨禍亂朝廷的問題也解決不了文官實力膨脹的問題,更解決不了頻頻發生的農民起義危機。亂世總是帶來無限的機遇,這不,歷史給後世留下了左良玉。
  • 從正統到正德年間,明朝的剝削制度到底有多嚴重?逼得農民起義
    導讀:從正統到正德,農民起義不斷,其中正統末年、成化前期和正德時期最為集中。各次起義的起因雖不盡相同,但根本原因是一致的,即:除去政治腐朽外,還有土地兼併劇烈和封建剝削日益嚴重。勞動人民的生活無以為繼,只得鋌而走險,發動武裝起義,那麼在正統和正德期間,明朝有規模的農民起義到底有多少呢?
  • 崇禎皇帝為什麼不選擇南遷?如果學宋朝南遷,大明能延續下去嗎?
    1644年,當李自成的大軍攻破北京城時,滿城尋找大明朝的最後一位皇帝—崇禎,最後卻發現其於煤山之上自縊,他親手了解了自己的妃子和子女,也許是不想遭受他人的侮辱
  • 農民起義口號變遷:從「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到「闖王來了不納糧」
    到了隋朝末年,以翟讓和李密等人發起的瓦崗農民起義為標誌,全國又陷入農民起義大爆發。史書說有「六十四路煙塵」,即有64支農民起義。其實,不算李淵、李世民父子,隋朝末年有名有姓的農民起義隊伍,就有70多支。
  • 皇太極主動與明朝和談,條件非常合適,為何崇禎卻不同意呢?
    一說到明朝,都會用「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以及「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來形同其錚錚傲骨。崇禎末年,大明的江山已經是千瘡百孔,內部是李自成、張獻忠農民起義軍風起雲湧,不斷動搖著大明王朝的根基,而外部怎麼滿清政權虎視眈眈,已經將明朝在東北的勢力壓縮到了山海關一線。
  • 中古五大農民起義,陳勝領導的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
    秦二世元年,朝廷徵發閭左(閭左即是秦朝時的貧困農民)屯戍漁陽(秦漁陽縣,現至北京密雲縣一帶),陳勝、吳廣為屯長,他們行至大澤鄉(今安徽宿縣)的時候,被大雨阻攔,無法按照規定到達漁陽,按照秦朝的律法,逾期要被斬殺。於是陳勝、吳廣利用「魚腹丹書」,打出了「大楚興,陳勝王」的口號,陳勝自立為將軍,封吳廣為都尉,宣揚「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發動了農民起義。
  • 崇禎的福無雙至與禍不單行:洪承疇平定陝甘,祖大壽引火遼東
    他知道楊鶴搞不來錢,他知道崇禎也搞不來錢,他知道世間已無張居正,所以他認準了一條路,那就是殺!這個以一身才能為準備的人也是一個幸運的人,他得到了比盧象升、鄭崇儉、孫傳庭等人更好的機會,在民變初起時便以乾脆利落的攻殺而嶄露頭角。崇禎二年(1629年)四月,洪承疇跟王左掛的農民軍打了他的人生第一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