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帝執政理念略談
崇禎帝是個命途多舛的皇帝,但是一般人們在了解其生平的時候總會忽略一個事實,那就是他是藩王即位!
崇禎帝沒有當過皇太子,也不是什麼長房長孫,他是在同父異母的兄弟朱由檢死之後倉促即位的。
這種即位方式就決定了他在位期間執政相當的「緊張」!
這個「緊張」,不是說整個王朝都處於高壓之下,而是他自身為免被人指摘而相當地「勤奮」。
他為政期間大量任用宦官、剛愎自用,他希望這些缺點最後都在虛榮的勤政表象下被掩蓋。
其實從他即位伊始,整個明王朝就已經危在旦夕了。這可以從崇禎元年爆發並持續到明朝滅亡的農民起義得以一見。
作為直接滅亡明朝的力量,明末農民起義的情況自然就很值得一看了。
本文就崇禎元年(戊辰年)到崇禎三年(庚午年)之間的農民起義做一次簡單的概述,由於農民起義與清兵掃蕩、一些天地異象同時發生,所以本文也會略微提及。
崇禎元年的農民起義及寧遠兵變
懷宗端皇帝,一諱由檢,光宗第五子熹宗弟也,始封信王,熹宗無子,帝嗣位。——《明實錄崇禎實錄》
崇禎元年(1628年)正月乙丑朔(朔表述乙丑為當月初一),崇禎帝在皇極殿召見百官,正式接管大明王朝。
天啟七年,也就是崇禎元年的上一年,歷史上著名的王二起義爆發了。
在忍受不了明朝廷嚴苛的加派剝削之下,陝西農民王二、種光道揭竿起義,掀起了明末農民起義運動的帷幕!
《明史》中對於當年的情況有這樣的記載:
陝西饑民苦加派,流賊大起,分掠鄜州、延安。
以上的流賊其實就是黃龍山王嘉胤勢力。
除此之外,這種描述明顯是經過了美化的。
陝西秦地,在當時即使除去加派,一大堆的苛捐雜稅以及連年的災荒也已經使得民不聊生了。
更不用說統治階級完全視百姓的人命如草芥,將財政全部向本省內的藩王、邊鎮輸入而不管百姓死活等情況。
這些階級上的壓迫都成為了農民起義運動最終爆發的導火索!
只以加派粉飾太平,認為去除加派民就不苦,這種說法是不負責任的。
當然,崇禎朝時國家財政確實也十分吃緊。
就在崇禎元年,還發生了一件與財政有關的大事。
秋七月甲申,(遼東)寧遠兵變,巡撫都御史畢自肅自殺。
寧遠兵變發生的原因非常簡單,就是朝廷四個月未發軍餉,引起了士兵們的極大不滿。
為什麼士兵們會這麼憤怒呢?這好像同我們現今對於士兵的感覺不一樣。
士兵為了發餉問題就譁變,還能算好士兵?
事實是,當時鬧事的士兵不只是精銳部隊,更可以說是明朝最頂尖的部隊了。
譁變和當時的時代背景有關,明朝實行的是軍屯制,軍士在駐紮當地往往會休養生息、繁衍形成一個大家族。這個大家族唯一的收入來源便是兵餉。特別是像遼東這種地方,袁崇煥部下的關寧鐵騎人人都是坐擁大片土地的地主。
地主家財政需求也大。
這就導致朝廷不發餉,地主家也沒了餘糧。
丘八們活不下去,便在畢自肅九次向朝廷申餉無果的情況下將其與總兵朱梅活捉。這個架勢其實和現在農民工催發工資差不多。
《明史》對於這段歷史的記載也十分簡單:
是年,革廣寧及薊鎮塞外諸部賞。諸部飢,告糴,不許。
這裡的賞,就是士兵們本該得的餉銀。
雖然寧遠兵變最後被袁崇煥平定,但是以小見大,當時的軍士與朝廷離心離德的情況可見一斑了。
崇禎二年
崇禎二年,農民起義軍的實力已經擴大到相當的地步。
但是這一年最令世人轟動的事並不是流賊,而是清兵入侵。
從當年的冬十月戊寅開始,大清兵進入大安口,在明朝疆域沿路肆虐。
一直到崇禎三年四月壬辰,大清兵「閒庭散步」般地燒殺搶掠滿足之後,才返程東歸。
這場劫掠與以往明清之間的衝突大有不同,大清兵足足在明朝疆域內鬧了六個月,明朝廷卻拿他們一點辦法也無。
此時,朝代更易之勢已顯。
這一年同樣又發生了兵變。
三月的戊寅(初五)日,薊州發生兵變,但是可能規模不大,所以迅速被有司壓了下去。
除了兵變之外,這一年的五月發生了日食,六月份袁崇煥在雙島殺毛文龍,九月份導致薩爾滸之戰失利的罪魁禍首楊鎬被斬首。
就農民起義軍來說,這一年的勢頭也漸盛。
四月份(當年是閏月)的癸亥,三水(現廣東佛山三水區)發生暴動,農民起義軍們還殺了一名叫高從龍的遊擊將軍。
秋八月甲子,著名的「西南奇捷」戰役爆發,當時的四川總兵官侯良柱、兵備副使劉可訓在五峰山桃花壩大敗奢崇明、安邦彥部,殺敵數萬人。
《明史》中也有寥寥數語記載此事:
秋八月甲子,總兵官侯良柱、兵備副使劉可訓敗奢崇明、安邦彥於紅土川,水西賊平。
這場戰爭雖然農民起義軍失敗了,但是能在短短一兩年之內就發展成十數萬人的規模,農民起義軍的生機確實讓人驚嘆不已。
崇禎三年的農民起義
《明史》這一年的記載中充斥了大量篇幅關於農民軍的描述。
從正月開始,就發生了延綏、甘肅兵勤王潰散後直接落草為寇的記載。前一秒還是拱衛京師的兵馬,下一秒就變成了流寇,「與群寇合」。
二月份,皇長子朱慈烺被立為皇太子,天下大赦。
三月份,定閹黨逆案的大學士李標緻仕退休。
就在當月,「流賊犯山西」。
農民起義軍的勢力開始由陝西本省向省外蔓延。
夏四月丁丑,現山西臨汾市蒲縣被農民起義軍攻佔。這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在《明史》中與另一件值得普天同慶的事放在一起。
五月壬辰,「大清兵東歸」!
(五月份還發生了一件皇室大事,被李自成做成「福祿湯」的福王,其母鄭貴妃薨。)
滿朝文武老淚縱橫,此時這種形容一點也不為過。
打打不贏,趕趕不走,崇禎帝此時心中也大鬆了一口氣吧。
晚明的人就是這麼容易滿足,總以為清兵走了就不會再回來。僥倖心理太嚴重,才導致了明朝覆滅的諸多困局。
比如說,李自成守山海關問題,南明時期的河南、山東是否光復問題,都把大清想得太簡單了。
總以為大清是蠻夷,武力雖強橫但腦子不好使,可人家也不真傻啊!
六月癸丑,農民起義軍王嘉胤佔領府谷。府谷這個地方有些特殊,它地處陝西與山西交界處,與山西省之間只隔了一條河。
農民起義軍先入山西佔蒲縣,再回身佔據由秦入晉的要道,行動之間隱隱體現出一種計劃性與周密性。
兵貴神速與後勤保障都做得很好,讓人為之驚嘆。
此時,正在陝西省榆林市米脂縣的張獻忠也聚眾起義響應。
農民起義軍一片形勢大好,明廷卻發生了兩件令人扼腕的事情。一是秋八月癸亥,薊、遼督師袁崇煥慘遭殺害;二是舉薦人次輔錢龍錫被捕下獄。
這兩件事情的發生將崇禎帝不能識人善用的缺點暴露得一覽無餘。
崇禎帝此人性格頗為反覆無常,即位時依靠李標、錢龍錫等人整治閹黨,兩年後自己卻也開始信任閹臣、疏遠忠臣,失威信於朝野。
上半年借著清兵的勢頭,農民起義軍戰果頗豐。
下半年,等明朝廷緩過勁來之後,一腔怒火都發洩在了這群衣衫襤褸的起義軍身上。
冬十月丙寅,巡撫延綏副都御使洪承疇、總兵官杜文煥敗賊張獻忠於清澗。
清澗這個地方不簡單,是扼守延安、關中之要地。
洪承疇與杜文煥也都很不簡單,洪承疇不用多說,杜文煥早年間也在河套地區縱橫,是一位實力戰將。
十一月壬辰,(安徽安慶)懷寧的農民軍被平定;甲午,山西總兵官王國棟在河曲敗於農民軍手下。
十二月乙巳(初一),明朝廷繼續增加田賦以充餉銀,農民軍佔領陝西吳起縣長城寧塞堡。
參考文獻
[1] 佚名.明實錄[M].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931.
[2] 章培恆,喻遂生分史. 二十四史一[M]. 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