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從正統到正德,農民起義不斷,其中正統末年、成化前期和正德時期最為集中。各次起義的起因雖不盡相同,但根本原因是一致的,即:除去政治腐朽外,還有土地兼併劇烈和封建剝削日益嚴重。
勞動人民的生活無以為繼,只得鋌而走險,發動武裝起義,那麼在正統和正德期間,明朝有規模的農民起義到底有多少呢?
一 浙江葉宗留領導的礦工起義
我們都知道自古以來貴金屬都受到政府的控制,只許國家開採和經營,民間不得私自開採,違者將受到嚴重的處罰。明朝在貴金屬的控制方面體現了其貪婪的欲望,不光加重「礦盜」的處罰,更是將方圓幾裡的山區封禁,明政府的做法完全不考慮當地人民的生活,受生活逼迫的人民,仍冒險進山盜礦;明政府更是對礦工採取農奴制形式進行殘酷剝削,強迫他們對封建國家提供礦產,即使礦產資源面臨枯竭也照樣按原來的額度徵收,很多礦工被逼無奈,只好將自己的妻子典當來給政府湊數。葉宗留領導的礦工起義就是在這種的壓迫的環境下發生的。
葉宗留在明政府的逼迫下,認識到開礦並不能維持生計,想用武裝暴動來解決貧富不均的社會矛盾,於正統十年舉行起義,進攻江西永豐。大敗圍剿的明軍,從正統十年到十三年,短短三年發展到數萬人,可見被明政府壓迫和剝削的礦工人數之多,苦難之重。
葉宗留戰死後,起步中由葉希八率領,繼續和明軍作鬥爭,先後殺明軍都督陳榮、指揮戴禮,明政府在圍剿無果後,派都御使張楷以安撫的政策來誘降起義軍,之後張楷一老母家屬為誓誘降起義軍,景泰元年(1450年),葉希八投降明軍,歷時六年的礦工起義得以結束。
二 福建鄧茂七起義
鄧茂七領導的是農民起義,發生於正統十三年(1448年),鄧茂七原本是佃農出身,在正統十二年,明政府為了鎮壓福建礦工的暴動,就在個鄉鎮設立了監察小分隊,命名總甲,當時鄧茂七兄弟兩人就被任命為總甲,負責看管礦工。前面說了,鄧茂七也是窮苦農民出身,對明政府自然沒有什麼好感,出任總甲後並沒有履行自己總甲的責任,而是利用這一身份將幾百人聚在一起開自己的內部會議,會議內容自然是如何發動起義,反抗封建的剝削。
當時的福建人民深受地主的壓迫,地主除了向佃戶徵取正額地租外,還強迫佃戶向地主繳納雞鴨等,稱為「冬牲」,佃戶繳納地租,還得送到地主家裡。作為佃戶的鄧茂七號召農民不要向地主家交雞鴨等冬牲,沒想到地主向縣政府告狀,派兵抓捕鄧茂七等人,無奈之下,鄧茂七殺死捕快,開始了起義的道路,俗話說」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被壓迫的農民在鄧茂七的號召和響應下紛紛加入了起義的隊伍。
起義隊伍由幾百人迅速壯大到數萬人,先後橫掃數十個鄉鎮,明政府對起義軍的政策一向是以招撫為主,這次也不例外,到時卻遭到了鄧茂七的拒絕,順便還把明政府派去誘降的軍官給殺了。
正統十四年(1449年)正月,明政府在幾次敗於起義軍的情況下,調集重兵圍剿起義軍,在叛徒的引誘下,張楷先於四面布置重兵,而以福建軍出城誘戰,幾次大勝明軍的農民軍在輕敵的情況下正中明軍的套路,遭到了明軍的合擊,傷亡慘重,鄧茂七也在戰鬥中中箭犧牲,之後農民軍在明政府的圍剿和離間下而瓦解,從而宣告起義的失敗。
三 廣東黃蕭養起義
黃蕭養領導的農民起義時間是和葉宗留、鄧茂七起義的時間基本是同時的,黃蕭養是廣東人,廣東的沿海和山地地區的人民也在地主的壓迫下時有反抗,明政府把這些反抗的人稱之為「山海盜」,被明政府以「山海盜」的罪名關進監獄的人民有數百人,黃蕭養就是其中之一。
為了能逃出監獄,黃蕭養和獄友商量賄賂獄吏並聯絡了獄外的同伴,把刀斧等武器偷偷運進監獄。正統十三年(1448年)九月,在獄外同伴的接應下,黃蕭養和同監的難友集體越獄,奪取了兵器庫,舉行起義。與葉宗留和鄧茂七起義軍不同的是黃蕭養領導的起義規模更大,人數更多,影響更深。
黃蕭養的起義軍僅僅在一個月的時間內就達到了一萬多人,起義的第二年以水路和陸路向廣州城發動進攻:水路上有數百艘舟船進攻廣州的南門;陸地上從城西的方向進攻廣州。起義軍更是裝扮成逃難的農民活捉了明軍的指揮王清,自此,明軍的將領直接嚇得不敢出城,為了防止起義軍混進城而緊閉城門,禁止百姓出入,明政府的做法更加激起了人民的憤怒,紛紛加入起義的隊伍,起義軍更是發展到十餘萬人,黃蕭養在此基礎上建立政權,稱東陽王。
黃蕭養的起義軍中除了基本群眾外,還有水鄉的少數民族「疍家」。他們的社會地位極低,更是被明朝的統治者視為「賤民」,明政府用繁重的漁稅,對他們進行殘酷的壓榨。黃蕭養起義後,疍戶漁民也紛紛參加起義軍,黃蕭養起義軍的水軍如此壯大在一定程度上得益於疍戶漁民的幫助。
同樣的少數民族也參加了黃蕭養的起義軍,其中以苗族和壯族為主要代表的少數民族自己聚眾了數萬人的起義軍,和黃蕭養的起義軍相策應。
面對數量之大,戰力之強的起義軍,明政府怎麼處理的呢?借用一句流行詞「打是不可能打的,這輩子都不可能打的」,前面說了,面對黃蕭養的起義軍,明軍都嚇破了膽,城都不敢出,還怎麼打;但也不能放任起義軍肆無忌憚地發展吧。雖然明政府在作戰方面不行,但是離間的手段用的倒是挺溜,無出其右,這次的方法和對付葉宗留、鄧茂七的手段一毛一樣,就是反革命加離間的手段,先瓦解內部的人心。
明政府派都御使楊信民為廣東巡撫,楊信民到廣州後,打開城門,收納逃亡地主,擴充反革命力量,開倉賑濟,派人到農民軍中誘降招撫,赦免起義軍的罪狀。大部分起義軍在楊信民的政策下紛紛動搖了人心,有不少的起義軍回到了家鄉,就連黃蕭養也不列外,也產生了動搖的心理,明政府在招撫的同時也進行鎮壓,黃蕭養的起義軍被招撫後,數量上已不佔優勢,戰鬥力下降。黃蕭養在與明軍的戰鬥中中箭身亡。明政府的殘酷鎮壓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社會矛盾,人民的反抗也一直沒有停止。
國家要想長治久安,不僅需要一個好的領導人,更離不開人民群眾的支持,只有這樣才能讓國家更強,人民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