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正統到正德年間,明朝的剝削制度到底有多嚴重?逼得農民起義

2020-12-19 雙魚說歷史

導讀:從正統到正德,農民起義不斷,其中正統末年、成化前期和正德時期最為集中。各次起義的起因雖不盡相同,但根本原因是一致的,即:除去政治腐朽外,還有土地兼併劇烈和封建剝削日益嚴重。

勞動人民的生活無以為繼,只得鋌而走險,發動武裝起義,那麼在正統和正德期間,明朝有規模的農民起義到底有多少呢?

一 浙江葉宗留領導的礦工起義

我們都知道自古以來貴金屬都受到政府的控制,只許國家開採和經營,民間不得私自開採,違者將受到嚴重的處罰。明朝在貴金屬的控制方面體現了其貪婪的欲望,不光加重「礦盜」的處罰,更是將方圓幾裡的山區封禁,明政府的做法完全不考慮當地人民的生活,受生活逼迫的人民,仍冒險進山盜礦;明政府更是對礦工採取農奴制形式進行殘酷剝削,強迫他們對封建國家提供礦產,即使礦產資源面臨枯竭也照樣按原來的額度徵收,很多礦工被逼無奈,只好將自己的妻子典當來給政府湊數。葉宗留領導的礦工起義就是在這種的壓迫的環境下發生的。

葉宗留在明政府的逼迫下,認識到開礦並不能維持生計,想用武裝暴動來解決貧富不均的社會矛盾,於正統十年舉行起義,進攻江西永豐。大敗圍剿的明軍,從正統十年到十三年,短短三年發展到數萬人,可見被明政府壓迫和剝削的礦工人數之多,苦難之重。

葉宗留戰死後,起步中由葉希八率領,繼續和明軍作鬥爭,先後殺明軍都督陳榮、指揮戴禮,明政府在圍剿無果後,派都御使張楷以安撫的政策來誘降起義軍,之後張楷一老母家屬為誓誘降起義軍,景泰元年(1450年),葉希八投降明軍,歷時六年的礦工起義得以結束。

二 福建鄧茂七起義

鄧茂七領導的是農民起義,發生於正統十三年(1448年),鄧茂七原本是佃農出身,在正統十二年,明政府為了鎮壓福建礦工的暴動,就在個鄉鎮設立了監察小分隊,命名總甲,當時鄧茂七兄弟兩人就被任命為總甲,負責看管礦工。前面說了,鄧茂七也是窮苦農民出身,對明政府自然沒有什麼好感,出任總甲後並沒有履行自己總甲的責任,而是利用這一身份將幾百人聚在一起開自己的內部會議,會議內容自然是如何發動起義,反抗封建的剝削。

當時的福建人民深受地主的壓迫,地主除了向佃戶徵取正額地租外,還強迫佃戶向地主繳納雞鴨等,稱為「冬牲」,佃戶繳納地租,還得送到地主家裡。作為佃戶的鄧茂七號召農民不要向地主家交雞鴨等冬牲,沒想到地主向縣政府告狀,派兵抓捕鄧茂七等人,無奈之下,鄧茂七殺死捕快,開始了起義的道路,俗話說」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被壓迫的農民在鄧茂七的號召和響應下紛紛加入了起義的隊伍。

起義隊伍由幾百人迅速壯大到數萬人,先後橫掃數十個鄉鎮,明政府對起義軍的政策一向是以招撫為主,這次也不例外,到時卻遭到了鄧茂七的拒絕,順便還把明政府派去誘降的軍官給殺了。

正統十四年(1449年)正月,明政府在幾次敗於起義軍的情況下,調集重兵圍剿起義軍,在叛徒的引誘下,張楷先於四面布置重兵,而以福建軍出城誘戰,幾次大勝明軍的農民軍在輕敵的情況下正中明軍的套路,遭到了明軍的合擊,傷亡慘重,鄧茂七也在戰鬥中中箭犧牲,之後農民軍在明政府的圍剿和離間下而瓦解,從而宣告起義的失敗。

三 廣東黃蕭養起義

黃蕭養領導的農民起義時間是和葉宗留、鄧茂七起義的時間基本是同時的,黃蕭養是廣東人,廣東的沿海和山地地區的人民也在地主的壓迫下時有反抗,明政府把這些反抗的人稱之為「山海盜」,被明政府以「山海盜」的罪名關進監獄的人民有數百人,黃蕭養就是其中之一。

為了能逃出監獄,黃蕭養和獄友商量賄賂獄吏並聯絡了獄外的同伴,把刀斧等武器偷偷運進監獄。正統十三年(1448年)九月,在獄外同伴的接應下,黃蕭養和同監的難友集體越獄,奪取了兵器庫,舉行起義。與葉宗留和鄧茂七起義軍不同的是黃蕭養領導的起義規模更大,人數更多,影響更深。

黃蕭養的起義軍僅僅在一個月的時間內就達到了一萬多人,起義的第二年以水路和陸路向廣州城發動進攻:水路上有數百艘舟船進攻廣州的南門;陸地上從城西的方向進攻廣州。起義軍更是裝扮成逃難的農民活捉了明軍的指揮王清,自此,明軍的將領直接嚇得不敢出城,為了防止起義軍混進城而緊閉城門,禁止百姓出入,明政府的做法更加激起了人民的憤怒,紛紛加入起義的隊伍,起義軍更是發展到十餘萬人,黃蕭養在此基礎上建立政權,稱東陽王。

黃蕭養的起義軍中除了基本群眾外,還有水鄉的少數民族「疍家」。他們的社會地位極低,更是被明朝的統治者視為「賤民」,明政府用繁重的漁稅,對他們進行殘酷的壓榨。黃蕭養起義後,疍戶漁民也紛紛參加起義軍,黃蕭養起義軍的水軍如此壯大在一定程度上得益於疍戶漁民的幫助。

同樣的少數民族也參加了黃蕭養的起義軍,其中以苗族和壯族為主要代表的少數民族自己聚眾了數萬人的起義軍,和黃蕭養的起義軍相策應。

面對數量之大,戰力之強的起義軍,明政府怎麼處理的呢?借用一句流行詞「打是不可能打的,這輩子都不可能打的」,前面說了,面對黃蕭養的起義軍,明軍都嚇破了膽,城都不敢出,還怎麼打;但也不能放任起義軍肆無忌憚地發展吧。雖然明政府在作戰方面不行,但是離間的手段用的倒是挺溜,無出其右,這次的方法和對付葉宗留、鄧茂七的手段一毛一樣,就是反革命加離間的手段,先瓦解內部的人心。

明政府派都御使楊信民為廣東巡撫,楊信民到廣州後,打開城門,收納逃亡地主,擴充反革命力量,開倉賑濟,派人到農民軍中誘降招撫,赦免起義軍的罪狀。大部分起義軍在楊信民的政策下紛紛動搖了人心,有不少的起義軍回到了家鄉,就連黃蕭養也不列外,也產生了動搖的心理,明政府在招撫的同時也進行鎮壓,黃蕭養的起義軍被招撫後,數量上已不佔優勢,戰鬥力下降。黃蕭養在與明軍的戰鬥中中箭身亡。明政府的殘酷鎮壓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社會矛盾,人民的反抗也一直沒有停止。

國家要想長治久安,不僅需要一個好的領導人,更離不開人民群眾的支持,只有這樣才能讓國家更強,人民更幸福。

相關焦點

  • 明末危局的預演:看大明宗室在正德年間農民大起義中如何自求活路
    前言:在大明最後一個正統皇帝朱由檢崇禎年間,爆發了一場席捲北方和西南等地的流民大起義。最終李自成率領的農民軍攻破北京城,崇禎帝在煤山自縊殉國。其實就在一百多年前的明武宗正德朝,也有過一場能量巨大、堪稱明末大起義預演的劉六劉七起義。
  • 明朝中期規模最大的起義,波及8省,正德皇帝調邊軍平亂!
    文/晚風暮雨提到明朝時期的起義,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明末李自成和張獻忠起義,前者甚至攻入北京城,推翻了明朝,但鮮為人知的,在他們之前,明朝也爆發過一次聲勢浩大的起義,義軍轉戰八省,給明朝造成沉重打擊, 這就是正德年間的「劉六、劉七起義」。
  • 令明朝崇禎焦頭爛額的農民起義,究竟時是怎麼回事?
    這可以從崇禎元年爆發並持續到明朝滅亡的農民起義得以一見。作為直接滅亡明朝的力量,明末農民起義的情況自然就很值得一看了。本文就崇禎元年(戊辰年)到崇禎三年(庚午年)之間的農民起義做一次簡單的概述,由於農民起義與清兵掃蕩、一些天地異象同時發生,所以本文也會略微提及。
  • 中古五大農民起義,陳勝領導的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
    秦朝末年,賦稅嚴重,據史料記載,當時的田租、口賦等「二十倍於古」,兵役、徭役更使得農民感到負擔承重。尤其是秦二世胡亥繼位以來「賦斂愈重,戍徭無已」,且刑罰嚴酷。秦二世元年,朝廷徵發閭左(閭左即是秦朝時的貧困農民)屯戍漁陽(秦漁陽縣,現至北京密雲縣一帶),陳勝、吳廣為屯長,他們行至大澤鄉(今安徽宿縣)的時候,被大雨阻攔,無法按照規定到達漁陽,按照秦朝的律法,逾期要被斬殺。於是陳勝、吳廣利用「魚腹丹書」,打出了「大楚興,陳勝王」的口號,陳勝自立為將軍,封吳廣為都尉,宣揚「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發動了農民起義。
  • 常識丨中國歷史上的五大農民起義
    平時要多觀察多積累,更要注意總結才能便於記憶。公務員考試網總結了中國歷史上的五大農民起義,希望能對各位考生帶來幫助。秦朝末年,賦稅嚴重,據史料記載,當時的田租、口賦等「二十倍於古」,兵役、徭役更使得農民感到負擔承重。尤其是秦二世胡亥繼位以來「賦斂愈重,戍徭無已」,且刑罰嚴酷。
  • 既不算暴君,也不算賢君,明朝的轉折點是否在正德與嘉靖?
    如果把明朝分成前後兩個半段的話,那么正德皇帝應該是"中間"的那一個。在所有十六位明朝皇帝中,正德皇帝朱厚照正好是第十位,數量上雖然中間偏後,但人家前九個看起來更像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從正德開始後面六個,就好像不再那麼"循規蹈矩"了,甚至每一個都有點兒"個性飛揚"。
  • 農民起義口號變遷:從「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到「闖王來了不納糧」
    到了隋朝末年,以翟讓和李密等人發起的瓦崗農民起義為標誌,全國又陷入農民起義大爆發。史書說有「六十四路煙塵」,即有64支農民起義。其實,不算李淵、李世民父子,隋朝末年有名有姓的農民起義隊伍,就有70多支。
  • 鴨母王的艱苦,自發集結百姓,朱一貴被逼起義之途
    朱一貴也是在此發動的起義。在康熙52年的時候,朱一貴的居住地在鳳山羅漢門,經常有許多人們在此與他健談交往,討論國家大事。朱一貴也深得人們的尊重,因為他為人慷慨熱情,每次都會宰鴨煮酒招待客人,也會對國事政治情況加以感慨,表示自己的意見。
  • 滿清到底是正統王朝還是殖民政權?
    民間很少有罵皇帝的事,像順治帝這樣被罵到現在的皇帝,在歷史上是沒有的。到底滿清入關都幹了什麼,才有這麼大的民憤呢?(下圖:滿人的囂張跋扈)1,圈地運動:順治皇帝入關後,滿清軍隊先是燒殺搶掠,然後就有組織的跑馬圈地,圈佔的土地丈量後,立即歸到官府的帳簿上,然後再分給滿人的貴族、將士們。農民誰願意離開祖祖輩輩生活的土地,那是自己的命根子啊。
  • 古代朝廷怎樣榨乾農民的油水?
    然而,洪秀全一上來就要把初飛之鳥的羽毛拔的一乾二淨,這導致很多地主和農民望風而逃。中國歷代王朝,在社會經濟恢復之後,都會開始逐步加重對農民的剝削,一直到農民可以承受的極限。在農業社會,一個大一統政權要想維持其運轉,以及滿足帝王的私慾,最大限度的剝削農民是唯一選擇。但是,剝削的方式如果都像太平天國一樣簡單粗暴,那就必然會動搖帝國的根基。
  • 明朝一道兩千萬天價聖旨被發現,揭示出正德皇帝被後世嚴重抹黑!
    為什麼能夠拍賣出這麼高的價格,有兩個原因:  一是稀有。雖然明朝皇帝的聖旨很多,但正德皇帝的聖旨並不多見,而他本人親自寫的聖旨就更是幾乎難尋。但這份聖旨證實出自正德皇帝之手,所以說很少。    那麼,這道聖旨到底寫了什麼呢?
  • 明朝正德年間有個說法,河北苦於馬,江南苦於糧
    再加上其他來源的官田,江南官田多不勝數,甚至一度比民田還多。官田由於不用交租,也不用服徭役,因此田賦是民田的三倍,相當于田賦、田租、徭役三合一!這在洪武、永樂年間是很划算的,許多小地主自願把私田捐給官方,世世代代成為官田的佃戶。他們只需要每年繳納田賦,然後啥都不用管,小日子還是過的很滋潤的!
  • 明朝一道2000萬天價聖旨被發現,揭示出正德皇帝被後世嚴重抹黑!
    為什麼能夠拍賣出這麼高的價格,有兩個原因:一是稀有。雖然明朝皇帝的聖旨很多,但正德皇帝的聖旨並不多見,而他本人親自寫的聖旨就更是幾乎難尋。但這份聖旨證實出自正德皇帝之手,所以說很少。那麼,這道聖旨到底寫了什麼呢?
  • 最有笑點的農民起義,說起義就起義說投降就投降,竟然還成功了
    最不嚴肅的農民起義,說起義就起義說投降就投降,居然還成功了談到農民起義這個話題,我們腦海中總會浮現出陳勝吳廣起義、黃巾軍起義、天平天國運動等等這些中國歷史上十分著名的農民起義來。在封建政治體制下,農民就是社會中的底層人士,當社會開始動蕩不安時,首先水生火熱的就是廣大農民。
  • 農民起義的特殊使命
    大一統王朝的末期,總會有一場農民起義。這似乎已經成了一種定律,漢、唐、明、清都沒有逃脫,感覺比女生的大姨媽都要精準。只要有一口飯吃、有一間破屋子住、幾畝瘦田耕種,基本沒人有勇氣走上起義的不歸路。既然拿著鋤頭難免一死,換成刀片也是一死,那還不如拼死搏一場,說不定能換來生機呢。
  • 太平天國運動:我國歷史上最後的農民起義,一旦成功將變為災難
    由於殘酷的民族壓迫和階級剝削,生活在廣西一帶的「拜上帝教」組織再也無法忍受清廷的統治,一場由下而上的大規模農民起義戰爭就此打響。▲太平天國運動油畫復原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且最大的一次農民起義,太平天國運動對中國的發展有深刻的消極影響力,其所建立的起義政權,也和清政府分庭抗禮十一年。
  • 大明正德年間的「響馬」為何那麼厲害?只因一樣軍用物資比明軍強
    導讀:自古以來,每當朝廷施政不當,與普通民眾間的矛盾達到無法調和的地步時,均會爆發一定規模的起義。但是總的來說,朝廷方面作為統治階段的代表,在掌握軍政大權和各種社會資源的條件下,實力相比起義軍具有壓倒性的優勢,可是大明正德年間有一伙人,他們卻有一樣重要的軍用物資, 比大明軍隊強了許多,是什麼呢?
  • 盤點清朝時期的4大農民起義,其中太平天國起義僅能排第二
    也不知為何,反正在歷史上,似乎每朝每代都會出現那麼幾起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比如漢朝的黃巾起義、唐朝的黃巢起義、宋朝的方臘起義和明朝的李自成起義;雖然清朝已經充分汲取了前朝的經驗,但由於自身的問題和封建制度的先天缺陷,所以仍然是無法避免農民起義的發生,現在這裡,就來盤點清朝歷史上最有影響力的四大農民起義。
  • 中國歷史上爆發的農民起義,原因何在,結局如何
    封建社會矛盾的起源在中國封建社會,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的矛盾是不可調和的,是封建社會階級鬥爭的最高形式。就其根本原因是階級矛盾。直接原因大多是自然災害。其具體表現有封建暴政、土地兼併、天災人禍等。原因又有哪些呢?第一類、嚴重的土地兼併,使階級矛盾迅速激化。再加上苛捐雜稅繁重,致使農民難以維持生存,農民只有奮起反抗。如:爆發於新莽末年的綠林農民大起義。西漢後期﹐土地兼併愈演愈烈。
  • 正德皇帝到底得罪了誰?為何死於非命
    歷史這個東西,到底有多少是真的?有多少是假的?我們說得清楚嗎?歷史上的人物和事件,真的像我們平常人知道的那麼膚淺嗎?比如對隋煬帝楊廣,對秦檜,對楊家將,對魏忠賢,對太平天國和義和團……很多東西,只有我們深入去分析,才能發掘,原來自己知道的歷史知識很表面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