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晚風暮雨
提到明朝時期的起義,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明末李自成和張獻忠起義,前者甚至攻入北京城,推翻了明朝,但鮮為人知的,在他們之前,明朝也爆發過一次聲勢浩大的起義,義軍轉戰八省,給明朝造成沉重打擊, 這就是正德年間的「劉六、劉七起義」。
劉六本名劉寵,劉七本名劉宸,兄弟兩人是河北文安縣人,出身貧寒,無法維持生計,就進入綠林為盜賊,以劫掠過往行商為生,手下也逐漸發展到百十號人。
有一次,劉氏兄弟二人做了一筆大「買賣」,搶劫並燒毀了一座縣衙,引起明朝地方官的全力緝捕,兩人大駭,躲入深山密林中。
當時,河北一帶盜賊群起,官府圍剿不利,正德皇帝派了一個叫寧杲的御史到河北負責剿匪。
寧杲很有手段,他捉住盜匪後不殺,而是勒令他們去捉拿其他盜匪贖罪,捉到一定數量即可被赦免,被捉來的盜匪再去完成同樣的任務,這樣一來,盜匪數量銳減,治安形勢逐漸好轉。
劉六、劉七得知這個消息後,立即託人到縣衙,請求「捕他盜以自救」,得到地方官的批准,兩人搖身一變,成了官府編制外的捕快。
可能是久在綠林,他們熟悉盜匪的慣用手段和躲藏伎倆,再加上業務能力極強,很快就捕獲了一批盜匪,距離被赦免已經不遠了。
但官府對他們二人當年火燒縣衙一事懷恨在心,並不打算真心赦免他們,準備在利用完他們之後,就秘密處死。
無意間得知這個消息後,兩人大驚,立即不辭而別,再次躲入深山,但他們的家人全被投入監獄,家產全被抄沒。
在深山密林中東躲西藏的日子很不好過,兄弟二人打算再次向官府投降,幫助捉拿其他盜匪,但又害怕官府清算舊帳。
正當他們兄弟二人猶豫彷徨之際,周邊幾個縣爆發了流民起義,他們倆喜出望外,立即聯絡當年的部下,揭竿而起,正式反抗朝廷,這一年是正德五年(公元1510年)。
劉六、劉七又聯合了其他盜匪齊彥名、楊虎 、劉惠等人,據史書記載,最初只有三十四個人,他們也不敢攻城略地,只是搶奪百姓衣食財物,「初不攻城殺人 , 惟掠衣食自給」。
後來,他們得到一個叫趙燧(外號趙瘋子)的人為謀士,在他的謀劃和建議下,不再打劫貧民,而是拉攏他們入夥,共同對付王侯將相之家,於是,他們的部眾「 旬日間眾至數千」,屢屢打敗前來圍剿的官軍。
到了正德六年,義軍分裂為兩支,劉六、劉七、齊彥名等人率領一支,活動於河北、山東一帶,號稱東路軍;劉惠、趙燧等人率領另一支,活動於河南、山西一帶,號稱西路軍。
地方官兵鎮壓起義不力,正德皇帝改派「京營」官兵前往,依然喪師敗績,一籌莫展之際,兵部侍郎陸完建議調動九邊重鎮防禦蒙古人的精銳邊防軍進入內地平叛。
正德皇帝批准,調來宣府鎮官兵2000人,遼東鎮官兵2000人,延綏鎮官兵500人,共計4500人,全部為騎兵。
邊防軍戰鬥力確實強於地方官軍和京營官兵,在霸州之戰,一舉殲滅東路義軍1000餘人。
劉六、劉七為避邊防軍鋒芒,帶領東路軍南下轉戰到湖廣、江西,江蘇一帶,與此同時,西路軍也在劉惠、趙燧率領下,轉戰於山西、河南、安徽。
南下途中,義軍勢如破竹,屢戰屢捷,史書記載「勢如獸之走獷,奔突無限,魚之躍淵,出沒無常 」,「郡縣望風奔潰,甚至開門迎款,以故南北不通,人心洶洶 」,明朝官員甚至驚呼:「幾危宗社」!
東路軍逐漸發展到2萬餘人,西路軍則發展到28營,共13萬餘人。
正德六年十二月,起義軍其勢益熾,所至陷城殺將吏:陷上蔡,知縣霍暄被殺;臨商水,知縣率吏民投降;進西平,知縣王佐被支解;破舞陽 ,開監獄釋無辜;至葉縣,殺知縣唐天懸及其父;攻襄城 , 官吏饋銀送馬;破裕州,殺都指揮詹濟、同知鬱採, 自畿輔迄江、淮、楚、蜀……至破九十餘城。
正德七年,在義軍勢力如日中天之際,正德皇帝派右都御史彭澤提督軍務,增調兵力,圍追堵截義軍。
彭澤重用智勇雙全的將領朱忠,殺死義軍首領劉惠,俘虜趙燧,徹底消滅西路軍。
朱忠馬不停蹄,又前往圍剿東路軍,五月,在一次戰鬥中劉六於黃州落水而死,劉七轉戰江蘇,在通州狼山被朱忠殺死,東路軍也被平定。
據朱忠墓誌記載:公乃夜劫賊營,虜趙風子(即趙燧,也寫作趙瘋子),餘悉降。又隨予追趕賊將劉七、齊彥明於蕪湖、瓜、鎮,水陸千裡,公功居多。於是天子知名,差行人賞賜公銀二十兩,絲二表裡。凱旋獻俘闕下,賞賜公麒麟絲四表裡,銀四錠中二百兩,升實授都指揮同知,授金吾將軍。
明朝中期這次大規模起義,雖然被後世稱為「劉六、劉七起義」,但他們二人卻並非義軍首腦與核心,尤其是義軍分裂後,西路軍的實力更是遠在他們之上,而且還建立了相對嚴明的軍紀,如「 禁焚掠屠戮 」等等。
參考資料:《明武宗實錄》、《後鑑錄》、《明史·陸完傳》、《明史紀事木未·平河北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