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正德通寶銅錢上的「正德」二字,相信很多朋友的第一反應是明朝有個正德皇帝,那鑄造的時間應該是明朝中期。但實際上據文瀚樂拍所知,真品的正德通寶最初鑄造於明末清初時期,後來民國年間也有鑄造,為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那就要從正德皇帝的人品談起。
正德是明朝武宗朱厚燳的年號,是大明王朝第十位皇帝,公元1505年登基,在位共計15年,歷史上常常稱他為正德皇帝。歷史上對於正德皇帝褒貶不一,但這個皇帝給人留下的印象更多的還是貪玩、愛鬧、愛打仗、無賴。
據史料記載,明武宗正德年號的出處是《尚書》,正德即端正德行、正身之德,意思是統治者在位時要自正其德,正己方可治民,方可利用而厚生,後來人用正德、利用、厚生為三德,遵守三德可達使人們物品厚實、生活富足、社會和諧之目的。
正德皇帝從小就非常機智,喜歡騎射,曾因玩火使乾清宮失火,荒唐是不可避免的,但在面對國家大事的時候,向來處事剛毅果斷,先後誅殺劉瑾、平復寧王叛亂、大敗蒙古王子。
據說在聽說寧王叛亂的時候,正德皇帝非常興奮,認為終於可以大展拳腳了,於是召集兵馬準備南徵的時候,傳來了王陽明已經平定叛亂的消息。正德皇帝非常失望,要求王陽明把寧王放了,讓寧王繼續造反,然後自己派兵重新南徵,不過後來因為太過荒唐被壓了下去。
正德皇帝在位期間並沒有鑄造銅錢,具體原因不明,不過在文瀚樂拍看來,這樣一個繁忙的皇帝應該是沒有時間去關注經濟的,正德皇帝一方面要尋找機會練兵打仗,一方面又為自己的「官銜」發愁,還要偷空逃出宮去玩兒,根本沒有時間關注鑄錢的事情,況且到了明朝中後期的時候,經濟發展很迅速,民間開始大範圍的流通白銀,對於銅錢的需求很低,因此是否鑄造銅錢也就不是他該關心的事情了。
最後,為什么正德通寶的錢那麼多呢?
究其原因在於正德二字,而並不是正德的年號。曾經舜和禹提過「正德厚生」,將正德定為君主的最高要求,因此明末清初以後就開始大量鑄造正德通寶的年號錢。嘉靖六年的時候,曾經少量補鑄過正德通寶,但是存世量極少,後來明末清初鑄造的壓勝錢數量也不多,現在我們能看到的各種各樣的正德通寶,主要是清朝中後期和民國時期,民間鑄造的比較多。
每天進步一點,共享泉識樂趣!粉絲的喜愛是文瀚樂拍不斷前進的動力,如果喜歡這篇文章,就動動手指,踴躍點讚、關注、評論、收藏吧!如果想了解更多關於古錢幣的信息,歡迎在後臺留言。